岂有此理?(论坛帖)--《墨池记》一文中的岂字辨解

时间:2022-04-14 06:27: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岂有此理?(论坛精华帖)--《墨池记》一文中的岂字辨解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211

 

223200   江苏翔宇教育集团 淮安外国语学校    林以广

墨 池 记

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曾巩《墨池记》,是一篇上好的“劝学”文章。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道德修养问题,目的是勉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先写墨池处所、形状,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接着,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文章主旨。再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文章构思缜密,精炼含蓄。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巧用、多用问句,特别是“岂”字的使用,堪为全篇的绝妙之笔。文章6次使用了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的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很多资料上都把“岂”字理解为“难道”,这样,文章里好多地方就令人费解了。查《古汉语常用词词典》等辞书,“岂”有三解:①难道,怎么;②是否;③同“恺”。推敲再三,文中六个“岂”字,当作如下理解,才不致误及文章要旨: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两个“岂”字当作“是否,是不是”讲。传说中的王羲之墨池遗迹,除了江西临川外,浙江会稽、浙江永嘉、江西庐山、湖北蕲水等地也有。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有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人能够接受,不致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这两句中,前一个“岂”字仍作“是否,是不是”讲,而后一个“岂”字则当作“怎么”解较为适宜。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却不直说。这两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这两句中,句首的“岂”“其”同解,都是“是否,是不是”之意。一个“惟”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纯属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王君之意在于宣传古人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附:[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呢?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是不是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呢?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是不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呢?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生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是不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呢?是不是也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D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211 

 

【岂有此理?(论坛帖)--《墨池记》一文中的岂字辨解】相关文章:

应试作文中的三个三(论坛精华帖)04-15

班级管理之我见(论坛帖)04-14

是破落还是败落(论坛帖)04-14

孩子,你能行(论坛帖)04-14

从预习到自学(论坛帖)04-14

周记评语的写法(论坛精华帖)04-15

了解一点姐妹艺术(论坛帖)04-14

刺秦(论坛精华帖)04-15

[转帖]李镇西: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 (论坛帖)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