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2:55:0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国论》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

《六国论》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

                苏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1.解题:“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2.简介作者:苏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3.课文通读:请两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正音。 

4.疏通文字:着重讲清下面加黑的词语: 

其实(其实际,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副词“其实”)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 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强弱胜负已判矣(分) 终继五国迁灭(革、改变)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始速祸焉(招致,类成语“不速之客”的速) 革灭殆尽之际(几乎) 以事秦之心(侍奉) 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从:跟随、重蹈;故事:旧事、前例) 

5.作业:熟读课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词语。 

第 二 课 时 

1.课文分析: 

问: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问: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问: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2.与《过秦论》作比较分析: 

问:《六国论》与《过秦论》两文比较,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明确:同,两者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用历史旧事来讽喻今事;两文最后都用了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劝谏统治者。异,两者的议论结构不一样,《六》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证,《过》文先叙述历史过程,然后从中引出论点;两文劝谏当权者的内容不一样,《六》文主张坚决抵御外侮,《过》文劝说统治者施以仁政;两文语言形式不一样,《六》文以议论性语言为主,而《过》文以记叙性语言为主。 

3.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作业:①“思考和练习”三、四。②预习《伶官传序》。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