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美(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3:50:5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水之美(网友来稿)

路来森

山水之美(网友来稿)

山水之美,人所共赏。

山之美,在于其巍峨高耸,险峻挺拔,巉岩壁立,峭石堎嶒;在于云蒙树杪,雾流涧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在于草木璎珞其上,好鸟相鸣其间,晨曦中那一缕微光,暮色中那一抹晚霞。

水之美,在于其烟波浩淼,澄净如练,瀑流飞逝,涛叠浪涌;在于清泉汩汩,小溪潺湲,溅玉飞珠,光影如幻;在于水草摇曳其中,条鱼穿梭其间,稳静中那一份含蓄,激越中那一种飞扬。

故曰,山水之美,在其形,在其姿,在其幻。

张潮曰:“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事物相映才能成趣,山水之美亦是如此。

山因水而润泽,而亮丽,而妩媚,而灵秀,而气韵生动;水因山而激荡,而屈曲,而多姿,而幽渺,而温厚醇和。山不可无水,水不可无山,山水相映、相衬、相生,方可气象万千。

王微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之美不可无人,人才是审美的主体。

屐痕处处,情思飞扬,留下了足痕,流传了文化。

谢灵运外放永嘉,他“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脚著谢公屐,遍游永嘉山水,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故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他“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躬耕田园,悠游乡野,“闲适”的大名惊动了隐居于庐山之上的禅宗宗师慧远,大师便邀请陶渊明、陆修静,庐山对酌。慧远送客,从不过门前的虎溪,这一次,由于三人意兴极高,言谈忘情,慧远相送,竟过了虎溪,使看山的老虎吼叫了起来,三人相视而笑,留下佳话“虎溪三笑”。后来这一佳话成为不少文人题咏的话题,苏轼为此还画过《三笑画赞》。这三个人,慧远代表佛教,陶渊明代表儒教,陆修静代表道教,三位无忧无虑的智者在此相聚,也使中国的三大宗教在此相融了,于是庐山变得更加厚重了。

暴雨飘洒,道路泥泞。一个伟大的诗人、学者,正 吟啸徐行,跋涉在泥路上。他怀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识量,来到了黄州。从此,黄州的山山水水印下了他的足印。一叶扁舟,逍遥江水之上,“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绣口一吐,让神宗皇帝也很是吃了一惊。无名寂寂的黄州,从此美名远播,是苏东坡美丽了黄州的山水。

山水之胜,使历代文人孜孜以求之。一代代的文人,徜徉于山水之中。谪迁者,借之刷洗块垒,慰抚伤痛;隐逸者,借之寄意遣情,超然玄远;通达者,啸吟高歌,表志得之意气。一些文人,到了晚年,人老体衰,足已不能登,手亦不能攀,只好“画饼充饥”,聊以自慰。晚岁的宗炳就叹道:“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于是,中国文人对登山游水,就有了一种特定的解读--卧游。文人们把自己的情意交付给山水,山水也因文人而生色,而美丽,而厚重。于是:

画家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而有趣。”

理学家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诗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圣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从不同的角度,被赋予了不同的人文理念。

山水之美,美在了它厚实的人文积淀。

作者邮箱: lulaisen123

【山水之美(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摆渡》之美(网友来稿)04-14

体味语文之美(网友来稿)04-14

冬天之美(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桥之美(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桥之美(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桥之美(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桥之美》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美教诗歌(网友来稿)04-14

赏析罗敷美(网友来稿)04-14

朦胧亦美(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