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a href=https://bbs.ruiw

时间:2022-04-14 17:18: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

原帖地址:https://bbs.ruiwen.com/thread-35238-1-1.html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

五柳先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2008年06期全文转载]

“教什么”,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根本不成其为问题,而对于语文课程尤其是说明文(“说明文”这种称谓是否合理,这里姑且不论)的阅读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却是一个应该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就有可能滑向“非语文”的泥淖。时下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就存在着去语文化或者非语文性的倾向。

一是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

一位教师执教竺可祯的《大自然的语言》,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物候知识”,这不是语文课的活,因为“物候知识”只是“课文内容”,而不是“教学内容”。学习《看云识天气》,难道就要学生学会看云识天气吗?目标1偏离了“语文”,照此目标实施教学,语文课岂不演变成了科学知识课?再说目标2,学习另外一篇说明文,关于说明方法的文体知识还要不要学?如果还要学的话,那么关于“这一篇”的学习目标又如何体现?学习目标应该是具体针对“这一篇”的“这一个”,用在其他篇目上不恰当,这才适宜。

学习《奇妙的克隆》,又是准备实验材料,又是指导操作过程,又是撰写实验报告,……这里面还有多少语文的应有之义?语文姓“语”,改名换姓之后的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关于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7~9年级) 的阶段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在《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写到:“……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同册第三单元的导读是这样写的:“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①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就会把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语文”。

下面是2006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致的教学过程:

一.走近罗布泊--见证沧桑

[课件] 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罗布泊前后不同景色的句子,画出来。大声地朗读。

我们看一下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什么样子。(放图片,配乐解说。)

[课件]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二.穿越罗布泊--探寻原因

[课件] 从文中找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仙湖--人--荒漠)就是这样,就是人类,我们的仙湖--消失了。

(擦掉黑板上的“仙湖”等字,最后,黑板上只留下--“荒漠”,两个醒目的大字。)

三.徘徊罗布泊--震撼心灵

[课件] 再读课文,画出震撼你心灵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配乐个读;指导朗读;配乐齐读。)

四.走出罗布泊--痛定反思

[课件] 美丽的月牙泉、青海湖会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消逝的仙湖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执教:济宁学院附中 李中云)

--这才是语文课!

二是说明文阅读教学文体知识喧宾夺主

只要是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这样一来,说明文的学习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这样的纯粹文体知识的教学对学习说明文没有什么意义。试想:作者在写作说明文时,也受制于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了吗?在不是为了考试的实际阅读中,读者会去作这样的辨析吗?如果不借助于这些知识,难道就读不懂说明文了吗?说明顺序是一个等于什么都没有说的知识,说明方法中的种种,不过是对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移植……这是一套无用的知识,一个读者即使不了解这些知识,也能从文本中获得想要获得的信息;即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除了应试,它并不能把人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所以,王荣生教授说:“很多教师所设计的很多教案,其实是在想尽办法‘生产’一种奇特的阅读方式,也就是有阅读能力的一般人(包括学者、作家、评论家等)所从来不采用的阅读方式,也就是在备课、教学之外所有的成人都从不采用的阅读方式。”②

那么,文体知识到底还要不要学?应该怎么学?说明文是一种说明白的艺术。叶老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③因此,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应当坚决地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阅读说明文,读懂才是目的--但这个“懂”,必须是在语文课程范畴内的“懂”。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说明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例1: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文,结合“研讨与练习”一,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默读课文,按照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图(见教科书第115页)。然后撰写解说词,以播音员的身份口头介绍故宫博物院。

设计意图:读“懂”说明文。

这个设计并没有回避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只是把它们“化”在了教学之中。因为通过直观再现课文所介绍的建筑物的主体布局,能够帮助学生去繁就简地把握课文内容,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并初步认识到课文里采用的说明顺序。(并且这也是一次读、写、说/听的语文训练。)

例2: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结合“研讨与练习”一第3小题,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根据作者的描述,请同学们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画好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再请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给同学们解说你为什么这样画。(之后的环节是欣赏赵州桥的图片,对照自己画的简图,看看画对了没有。)

设计意图: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实际上这个问题却把学生给难住了,能画正确的寥寥无几。但也不能因为学生画不上来,就否定了这个设计。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遭遇错误,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文本语言的运用之妙--“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一句文字洗练,且“肩”字传神,出神入化。这个句子不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拱洞的数量、大小和位置关系,而且赵州桥的美也被自然而然地凸显了出来。

例3: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结合“研讨与练习”四,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罗布泊已经消失了,可悲剧仍没有消失。有首歌这样唱:美丽的月牙泉,你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可如今月牙泉变成了盈寸之余,随时都可能干涸;美丽辽阔的青海湖,是天鹅栖息的乐园,却正慢慢被分割成许多小湖(投影月牙泉、青海湖卫星照片)。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设计意图: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无声浸润。

这样的设计,既落实了“写”的语文形式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又自然渗透其中。“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的,科学素养也是语文所载之“道”。应当注意的是: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育的副产品,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万不可做实,万不可着迹。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特别是说明文教学中,你不要有意识地去进行思想教育。否则,就把说明文阅读课又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三是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一位教师执教《生物入侵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说说“生物入侵者”的含义;2.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3.生物入侵者带来了哪些危害?4.归纳学者对生物入侵现象的态度;5.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语句。

这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性阅读:第2、3题偏离了“语文”;第1题若改为“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请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第4题若改为“围绕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这个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语文味则浓一些;第5题单纯地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不是目的,最好能让学生知道使用了某种说明方法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如果我来执教这篇课文,我会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做上标志。去掉这些例子再读课文,看看文章是怎样说理的。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个设计通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此题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且看教科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研讨与练习”: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课文内容”,而上述问题却把“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混为一谈。《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建议”中说“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可见,编者对本文“教什么”的定位就不够准确。

再看下面这道中考题:

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涵的物候现象。(2005年江苏泰州卷)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道题的考试内容是非语文性的,因为它的考查重心不在“语文”学科上,而在“地理”学科上。它模糊了语文的学科特点,这是语文学科性质的淡化。笔者也教过地理,就曾出过类似B的地理题,看到这道语文题不禁让人发出“语文姓什么”的疑问。

教科书编者对教学内容的误导,而由训练和考试造成的不是感悟,而是成为技术性阅读,如果施教者本人对“教什么”又缺乏清醒的认识,就很容易导致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我并不反对技术性训练,我反对的是说明文教学中不要“语文”的那种技术性训练。)

说明文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文本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后者决定了说明文教学内容的定位。

下面是2000年笔者执教《日本平家蟹》(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4册)的课堂切片。笔者力图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试图把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还给“语文”。

导入:

师(神秘地):这一课,我请大家品尝日本海鲜。(生笑)(指教科书扉页彩图)大家看菜单,请点菜--

生(齐):日-本-平-家-蟹!

(板书课题、作者)

师(示意女生A):服务员,请上菜--

(预习时已做安排。该生擅长绘画。)

女生A:用彩色粉笔作板画。(如下图示意)

师:通读课文,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板书)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样写?

赏菜--探讨写的什么

女生A(画成):说起这只蟹,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概述1-3节大意)

(再找学生概述第3节后面的课文内容。)

师:现在,用一句话来概述课文内容。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师(指板画):拼盘是一门艺术,它讲究色彩、比例、造型和布局。文章的剪裁艺术也是这个道理。这只蟹是主角,它代表“人工选择”,详写(板书:人工选择;详);海虾是配角,代表“自然选择”,略写(板书:自然选择;略);海草是点缀,代表传奇故事,是引子(板书:传奇故事;引子)。(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上图。)

品菜--探讨怎样写的

师(指板画):日本平家蟹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它背部的斑纹酷似日本武士的面孔。

师:那么,日本武士的面孔是怎样被“雕刻”在蟹壳上的呢?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蟹壳,看看下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请大家默读第4节,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平家蟹的来历。

(生叙述日本平家蟹的来历。)

师:默读课文,找找文章介绍“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举了哪些例子,并试着给“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下个定义。

(生读例证;下定义。)

师:除了文中的例子,我们再来看看关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例子。(投影:“蛋鸡的驯化”、“长颈鹿的颈长之谜”。内容略。)同样的说明对象,投影上的内容和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述上有什么不同?

生:投影上的内容是平实说明,这篇课文是生动说明。

评菜--探讨为什么这样写

师: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作者为什么先从日本平家蟹写起呢?

生:从日本平家蟹写起,可以吊起读者的胃口。再说,日本平家蟹本身就是“人工选择”的一个典型例证。

师:作者引述《平家物语》的传奇故事是不是游离了文章的主旨?

生:作者的引述只是为了引出“日本平家蟹”,可是,引述的篇幅是不是也太长了?

师:××同学的发言提醒了我们,科学小品讲究科学性,但也讲究趣味性。当然,科学性才是第一位的,趣味性必须服务于科学性。科学小品如果过分追求趣味性,就有可能造成文章的详略失当。(我把板画上作为引子的“海草”画得掩盖住了详写的主角“蟹”和略写的配角“海虾”。)这就叫主次不分,详略失当。(学生心领神会。)

总结--探讨还可以怎样写

师:××,你认为作者引述的篇幅长了些,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样写?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试着把本文修改一下。

生:我这样开头--在日本内海的海底漫游着一种背部斑纹十分古怪的蟹,它的模样和形状都跟日本武士的面孔惊人地相像。那么日本武士的面孔是怎样被“雕刻”在蟹壳上的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关于地球生命乐章中一个小乐曲的故事吧……(生鼓掌)

师:作者撷取了地球生命乐章中一个小小的“音符”,演绎了一个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科学神话。美国的《每日新闻》曾作评论:“萨根是天文学家,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更多像萨根这样的有第三只眼睛的科学家。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节课,我让学生“吃”进了“语文”,品尝到了一盘“语文”的盛餐。“语文教学是个筐”,但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选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学习选文表达内容所采用的语言手段。语文课,特别是说明文阅读课,“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王荣生:《两个课例评议》,《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

[3]叶圣陶:《文章例话》,三联书店,1983年版。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a href=https://bbs.ruiw】相关文章:

撰写教学论文的方法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4-14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4-14

敢问语法教学路在何方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4-14

《雨巷》教学案例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4-14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4-14

孤独之旅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4-14

论评课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4-14

学校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4-14

初中作文教学特色方案设计--在比赛中学写说明文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