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

时间:2022-04-14 20:13:0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目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3、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4、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字词句

  2.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反驳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成绩好,分数高,就是优生。反之就是差生。我听见了有同学在下面议论,我说得不对吗?(让学生来反驳教师)

  你们想把我说服吗?那我们就来读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这篇文章的反驳技巧。你们才能有充分的理由来反驳我。

  二、初读课文

  I、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

  搽 玄虚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诓骗 怀古伤今 前仆后继 抹杀

  (解说:初读课文,须扫清障碍。可让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2、用圈点法积累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然后在小组上交流。

  三、感知课文

  分小组展开朗读。

  (1) 整体感知本文的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等)结合资料库,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

  多媒体出示资料: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 划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语句。

  (3) 体会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轻重、快慢、高低等语速语调的变化。讨论朗读。

  A.……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从“自夸”一词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态度?所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讥讽。)

  B.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肯定、赞扬)

  E.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全文感情的重点句。结合资料库,和你对文章的初步理解,说说“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然后想想该怎样来读?)

  多媒体出示资料:“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F.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G.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结合资料库,理解“状元宰相”及“地底下”的含义。然后体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多媒体出示资料:“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从以上句子中应读出对比--你认为应是什么与什么的对比?

  以上的句子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反驳主线。

  4.让学生汇报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结合(3)指导点拨。

  听录音(或教师示范读)

  5.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个观点的?(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4)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 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2)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4)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解说: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

  6引导整理本文结构(多媒体出示结构图)

  7、认识本文文体特点(多媒体出示)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四、探究课文

  诵读第1-5段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2008年又将是中国的自信点!相信自己。--有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会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总是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要努力,热血在心中沸腾,巨人在东方升起。相信自己。哦,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哦,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哦,你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哦。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

  四、作业布置:反驳提纲:学习好,分数高就是优秀生

  程丽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相关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01-1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04-2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04-0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中国认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精选6篇)08-1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