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时间:2024-04-20 09:35:01 丽华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1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音乐和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

  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

  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蹊”“畔”“莺”“啼”等字。

  三、再读知意 交流

  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

  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3、回归文本,自由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明白?

  (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注意引导:“千朵万朵”泛指很多花,数不清。)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 交流

  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默读,画出描写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写繁花似锦,哪些描写蝶舞莺啼。

  4、投影花景,说说观后的感觉5、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6、刚才是路边看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丛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了什么?引导 读书。

  78、这是一个怎样的“留连”?这是一个怎样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9、配乐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杜甫的诗歌,背诵其中的.几首。

  板书设计: 知诗人 解诗题 –抓字眼 明诗意—读诗句 、悟诗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寒食》。

  一、读题,释题

  我们在三年级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那篇文章中提到过寒食节。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晋文公为怀念抱木焚死的贤臣介子推而定的。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按当时风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二、依提纲汇报交流

  1、诗人及时代背景

  2、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御”“暮”“侯”等字。

  3、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4、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 汇报交流

  1、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之景。

  2、回归文本,认真读诗,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要重点引导理解“飞花”“御柳”“汉 宫”“五侯”和“传蜡烛”等术语和风俗。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 展示交流

  1、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2、展示交流,感受节奏美。

  3、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学生想象画面。

  4、默读,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思考:哪些句子写春意?

  5、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这是一片怎样的春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词?重点引导理解“无处”。通过品读交流,了解长安城以及皇宫的春意浓浓,热闹非凡。

  6、感情朗读。

  7、教师导语: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天下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 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8、读诗。思考:从一个“传”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皇城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

  9、交流读书所得,体会诗人的轻蔑和不满。

  10、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3、默写古诗。

  六、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寒食节的相关资料。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无处不飞花 白昼

  寒食

  汉宫传蜡烛 夜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泊船瓜洲》。

  一、导入新课

  讲述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课题,理解题目。注意理解“泊”的意思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尤其是“间”“数”“还”的读音。

  4、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5、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 交流汇报

  1、观察插图,说一说图中画了什么。

  2、回归文本,自由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交流,并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理清京口、瓜洲和钟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家乡并不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间”“数”“绿”“还”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 交流汇报

  (一)品读,体会情感。

  1、男女学生指名读,引导读准节奏。

  2、练习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3、自由朗读第一、二句,抓住“一水间”和“只隔”体会。教师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4、自由读诗,哪句诗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你从哪些字词体会到?(抓住“又”“何时”两词体会。)教师板书:离家久——何时还?

  5、指导朗读,读出迫切的思乡之情。

  (二)赏析,体会妙处。

  1、自由读诗,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准确、最精妙的一个字是什么。

  2、引导学生学习“学习链接”,了解王安石修改的故事。

  3、小议:王安石此前先后改了“到”“过”“入”“满”等字,请同学们思考:

  为什么王安石不用别的字,而最终选择了“绿”字?相比之下,“绿”字究竟有什么妙处呢?

  (“绿”写出了春风吹拂下大地的巨大变化,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充满了春的气息。)

  4、指导读好“绿”字,读出惊讶,读出喜悦。

  5、“绿”如画龙点睛,妙笔生花。一个字竟有如此威力,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6、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小结三首古诗写作特色,指导习作

  《江畔独步寻花》抓住繁花、戏蝶和娇莺这种最具春天特点的景物,动静结合,有声有 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寒食》先写白昼的“无处不飞花”,再写晚上的“汉宫传蜡烛”,写出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耍弄特权的不满和讽刺。

  《泊船瓜洲》先写远眺京口,触景生情,用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春景,更道出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七、布置作业

  搜集王安石的资料,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靠家近——很想还。

  离家久——何时还?

  教学反思:课堂上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老师要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解疑,并时时注意学生解疑后对方法的总结、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2

  教材解读: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的教学思考也是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六、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3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4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

  二、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读诗题,解题意。

  指名读诗题。

  师:“兴”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表示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自由朗读古诗,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3、反复读,自由读,齐读。

  4、学习第一、二句古诗。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这是春末夏初?

  明确:春天成熟的水果:梅子、杏子;春天的庄稼:麦子、油菜。

  明确:从“肥、金黄”这些词语我能想象到一幅春末果实成熟的画面,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惊喜。从“金黄、雪白”这些词语中我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也可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师:初夏的田园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句意思: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5、学习三、四句古诗。

  自由读古诗。想象一下作者眼中的家乡是怎样的?人们都在忙什么?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明确:诗人的`心是悠闲的,眼中的景物是美丽的。初夏农忙时节,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人。

  诗句意思: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忙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孩童勤劳。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5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 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 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6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7

  深度解教材:

  这篇课文由三首描写秋景的古诗组成。《望洞庭》描写了诗人在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景;《菊花》立意新颖,使人了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是“此花开尽更无花”;《枫桥夜泊》则通过枫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情。学生在学习完这三首诗后,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学生能够根据课文注释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但在情感上还难以体会。在授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和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同时借助图片或者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另外,可以启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从而逐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螺、霜、寺”3个生字,会写“菊、舍、遍、渐、偏、霜、愁、眠、苏、寺”l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能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通过对古诗的理解,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对古诗有整体理解,并借助图片或多媒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运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理解古诗的意思;运用分组教学法,解决不懂的问题;运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对古诗描写的情境有所感悟。

  学法: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以及词典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合作学习法,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句子。

  师生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读录音、生字卡片。

  学生: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巧安排:

  3课时。

  第一课吋

  课时目标:

  1、会认生字“螺”。

  2、理解《望洞庭》中诗句的意思,能从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教师播放洞庭湖美景的视频,配乐欣赏。(出示多幅月光下洞庭湖景色的图片,配乐《洞庭秋月图》)

  2、导入课题:同学们,刚才播放的风景美不美?这里就是湖南岳阳的洞庭湖。早在唐朝,这里的湖光山色就迷倒了一位大诗人。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去看看大诗人刘禹锡描写了怎样的洞庭湖美景。(板书课题:望洞庭)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以视听的双重享受,创造古诗教学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对洞庭湖美景产生兴趣,进而过渡到本课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提示:潭(tán)、螺(luó)。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理解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教师提问。

  课件出示古诗《望洞庭》,运用讲解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秋月:指秋天皎洁的明月。

  湖光:指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的,要磨了之后才会变得光亮。诗句是用来比喻诗人远望洞庭湖时,月下的湖面平静而朦胧,像是没有磨光的铜镜。

  遥望:远望。

  白银盘:喻指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水。

  3、学生组成小组,根据对词语的理解讨论古诗的意思。

  小组派代表发言,简述古诗的意思。教师明确: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一点儿风也没有,朦朦胧胧的湖面好像是一面没有磨光亮的铜镜。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青翠无比,湖水清澈明净,远远望去,就如同在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惹人喜爱。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和点拨指导,使学生掌握古诗的意思。

  三、重点探究,启发想象。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古诗: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三处比喻,请找出来,说一说诗人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学生自读古诗,思考问题。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对学生进行点拨式指导。

  引导学生找出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点拨:从课文插图不难看出诗人的观察时间是晚上,月光照射下的湖面会显得很模糊,所以诗人把湖面比喻成没有磨光亮的铜镜。另外,诗人还把湖面比喻成了白银盘,把青山比喻成了青螺。(板书:比喻)

  2、教师利用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

  (1)引导: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当我们乘着小舟荡漾在夜晚的洞庭湖,我们会看到月亮就像……洞庭湖水就像……我们的心情是……我们不由得轻轻哼起了歌……

  (2)思考:诗人能描绘出如此美丽的景色,说明诗人饱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教师归纳:诗人对祖国山水十分热爱。(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诗句里描写的哪处景色。)(板书: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使学生的朗读更有目的性;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更能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其联想到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理解古诗内容和意境。

  四、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1、教师播放《望洞庭》的范读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

  2、教师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的节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元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要求学生根据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4、教师指名朗读,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设计意图】采用范读和练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学习了刘禹锡的这首古诗后,大家有没有觉得月夜的洞庭湖的景色很美丽?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去洞庭湖游览一番,感受这美景。

  2、布置作业:背诵《望洞庭》,同桌互查互背。

  六、随堂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填空。

  《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句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之情。

  答案:唐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第二课吋

  课吋目标:

  1、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理解古诗《菊花》的意思,能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体会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指名背诵《望洞庭》,并说说古诗的意思。

  2、教师出示菊花满院绽放的图片,导入新课:暖春有娇艳欲滴的桃花;炎夏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深秋时节,天气变凉,百花凋零,但是仍然有一种花选择在这个季节怒放,那就是——菊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元稹的诗作《菊花》。(板书课题:菊花)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运用对比法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学生自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生字读准。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菊:中间的“米”字要写得紧凑一些。

  舍:第一笔撇和第二笔捺要写得舒展些。

  遍:最后一笔要向右伸。

  渐:“车”字与“斤”字所占的比例要匀称。

  偏:要按照左窄右宽的比例来写。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古诗。

  教师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可对学生的表达作适当补充)。古诗的意思: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像陶渊明的家一样。(诗人)绕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渐渐地偏西。不是因为在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看的花了。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指导要求会写的生字,使学生能针对自己存在的书写问题进行纠正: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重点探讨,引导想象。

  1、出示问题:古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触?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古诗,组成小组讨论问题。

  教师指小组代表回答:古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句主要描写了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板书:秋丛绕舍、遍绕篱边、偏爱菊)

  2、教师播放古诗《菊花》的视频,出示包含《菊花》诗句大意的介绍并配以相关画面,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看、所听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教师明确诗人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使学生的朗读更有目的性;运用视频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境。

  四、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1、教师播放《菊花》的范读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

  2、教师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的节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要求学生根据朗读节奏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4、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节奏,提高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百花多在温暖的季节盛开,菊花偏偏不畏风霜,诗人喜欢菊花的原因也正是如此。读了诗作后,你是不是也喜爱上了菊花?希望同学们能带着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去朗读、背诵古诗,做一个能吟善诵的小诗人!

  六、随堂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填空。

  《菊花》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诗句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诗句)

  答案: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三课吋

  课吋目标:

  1、会写“霜、愁、眠、苏、寺”5个生字。

  2、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能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体会诗人孤独、忧愁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指名背诵《望洞庭》《菊花》,再说说这两首古诗的意思。

  2、导入新课:领略了秋夜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又欣赏了秋菊怒放的美景,今天,我们来看看唐朝大诗人张继描写的深秋江边的景色。(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采用类比法导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古诗的课堂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学生自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霜:上下等宽。

  愁:下半部分的“心”字不要和上半部分的“秋”字过于分散,要写得紧凑。

  眠: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舒展些。

  苏:下半部分的“办”字不要宽于上半部分的“艹”。

  寺:上宽下窄。

  3、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古诗,不懂的词语可向教师提问。

  对:相对,面对。

  愁:忧愁,愁闷。

  姑苏:今江苏苏州,旧名姑苏,因有一座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苏州城西的一座寺院。

  夜半:半夜。

  到:这里是传到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1、教师播放《枫桥夜泊》的范读录音,学生仔细听,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

  2、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的节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学生根据朗读节奏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4、同桌互背,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采用播放录音和划分节奏相结合的方法,从读音和节奏两方面提高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洞庭湖的湖水清澈明净,青山翠绿;秋菊绕着房屋一丛丛地绽放;深秋的江边一派让人感到忧愁、孤独的景象……读了诗人描写的这么多美景,同学们是不是被诗人的才华所折服了呢?其实,描写秋景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多多搜集,多多积累。

  六、随堂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填空。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的心情。

  答案:唐张继孤独、忧愁

  4、学生组成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明确诗句的意思: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夜空。(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眠。半夜里,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字词问题,并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诗句大意,从而锻炼他们独立理解古诗的能力。

  三、重点探讨,引导想象。

  1、思考:古诗前两句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从诗句的后两句中你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

  2、学生听完录音后,小组交流问题。

  指名回答,教师归纳:古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月亮、乌鸦、寒霜、江枫、渔火(板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从后两句听到了半夜寒山寺敲钟的声音。(板书:钟声)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进行想象:寒霜满天的秋夜,诗人看着茫茫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听到了半夜的钟声,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此时,诗人有怎样的感受?

  教师明确:诗人感到孤独、忧愁。(板书:孤独、忧愁)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观察插图边思考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二首,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疏疏、急走”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古诗。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逐词逐句地理解古诗,并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青、窗含、急走”等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件。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绝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诗句理解“窗含、千秋、泊”等词。

  3、会背诵、默写《绝句》,初步感受诗中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初读课文。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出示课题)

  (1)听录音。告诉学生,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景色,只是描写的景物不同。《绝句》侧重写自然景物。《宿新市徐公店侧重写人物。

  2、学习《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体诗的.一种,一首有4句。每行五个字的叫“五绝”,七个字的叫“七绝”。

  (2)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①自由读,自子生字,划出不懂的词。

  ②检查自学情况。

  A认读生字。B指名读课文。

  ③说说哪些词句你已经读懂了。

  (4)细读古诗,逐句理解。

  第一句:“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第二句:“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一制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第三句:“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从窗口可以望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第四句:“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说诗意(互说一指名说)。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7)课堂作业:抄写,试默。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10

  单元主题

  观察与发现

  单元内容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12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庐山的挂图。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学诗文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

  出示庐山图。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

  我站在近处看,庐山 ;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才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四、作业

  默写全诗。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砚”、“乾”、“坤”三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墨梅这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唐代和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昌龄、卢纶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古诗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比如查资料,利用工具书,网上查询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如下: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彩。)

  E.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背诵《墨梅》

  板书设计: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02-07

四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12-09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2-18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的说课稿04-28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二》02-27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04-04

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