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案

时间:2022-01-03 10:15:56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合集7篇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案--诚信是金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2、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诚实是立身之本,理解“人无信不立”,理解诚实在待人处事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 1,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经典事例。

  2、把第八页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完成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3、利用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诚”,什么是“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探讨“诚信”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续编故事。

  1、课件出示第八页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1)那个扔掉诚信的青年人可能回成为什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待人处事上会是什么样?这样下去其结果会是什么样?

  3、小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续演出来。

  三、交流收集,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和问卷统计结果,看看划去“诚信”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他们选择丢掉诚信的理由是什么;不愿意丢掉诚信的人占多大比例,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四、学习第九页的案例,体会“人无信不立”的.含义

  1、课件出示第九页的案例。

  2、讨论:

  (1)仅仅是三次逃票的记录使他失去了(工作的机会),这些公司为什么把诚信看的这么重要?

  (2)在我们生活中,人们有时常常在不经意中失去了诚信,然而当诚信被丢掉时,同时也失去了什么呢?

  3、小结

  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人如果丢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明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会因为不被社会承认,他的才学机敏无法展现,金钱荣誉无法获得,可见诚信是人立足与社会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说的(出示孔子的话)——人无信不立。

  五、作业

  通过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六、板书设计

  诚信是金

  人无信不立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诚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多方面的联系。

  2、以诚信为标准分析和评议身边的各种行为现象。

  3、思考失去诚信可能带来的后果。

  教学准备:

  了解学生上次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

  教学活动:

  一、导入

  请几个学生发言,谈谈对上一节课家庭作业中“进一步的思考”的想法。

  二、阅读与讨论

  1、教师朗读教科书第7页上方的课文。

  说明:前面两个课题中所学的内容,毕竟在生活中不是经常发生,而是比较特殊的事情。实际上,正如课文中所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诚信问题。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的。

  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几幅插图及说明文字,展开自由讨论。

  3、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遇到过这样的或类似的`事情吗?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三、阅读与思考

  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且思考教科书第8—9页中的内容,然后自由讨论,要求每个学生的发言要结合第8—9页中的一项内容。

  思考及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题目展开:

  1、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这样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3、这样的做法,给别人带来了什么?

  4、这样的做法,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什么?

  四、教师

  教师用教科书上“诚信是做人的核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这句话进行,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2、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3、了解不同气候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活动与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书本16~17页的内容,并和同桌讨论一下这两幅统计图表示什么

  二、探究活动:认识统计图。

  三、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来讲授统计图所传达的思想。

  如:

  我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在那里最多的'呢降雨量最多,最少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在那里年平均气温是什么意思呢……

  四、问题讨论:为什么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呢(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适当指导。)

  了解不同温度地区的人的不同生活习惯。

  五、教师小结。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3、体验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2、学会选择恰当的行为和方式与同学交往。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恰当的行为和方式与同学交往。

  教学过程:

  (一)、平等对话,走进“友谊之树”。

  1、导入。你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有什么感觉?

  2、将一棵“大树”贴在黑板的正中,并写上“友谊之树”。

  3、请学生说说和伙伴之间曾发生过哪些美好的.事情?

  (二)、真实体验,拯救“友谊之树”。

  1、实话实说,直面矛盾

  (1)、(板书课题:学会友好相处)小品表演。

  (2)、请学生说说曾经与伙伴闹过的矛盾。

  (3)、请大家讨论,他们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让学生将自己组讨论的要点写在剪成的黄叶、坏苹果形状的纸上,再让学生把他们贴在友谊之上。

  (5)、。

  2、真情对对碰,化解矛盾

  (1)、拯救友谊之树。

  请各小组选一个案例,先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确方法,然后将解决办法写在“绿叶”、“红苹果”上。

  (2)、出示课前调查情况,让学生讨论解决。

  (三)、情感升华,互送友谊卡。

  1、教师。

  2、念卡、送卡。配音乐《永远的朋友》。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条”等学校规则内化。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做一个“传电话”的游戏,即老师对每组第一个学生耳语一句话,要求向后传,比一比哪组最先传到最后一个学生,这组即为优胜。做游戏时,教师注意不要强调任何游戏规矩。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谈一谈刚才做游戏的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制定“传电话”的游戏规矩。(把师生共同制定的规矩板书)然后按照规矩再次比赛。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请你向大家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并且向大家介绍游戏的规矩。”教师解释说明,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遵守这种规则,以保证游戏顺利进行。

  学生做游戏。

  学生发言。(由于没有宣布规矩,所以估计会有很多意见。)学生共同制定“传电话”的游戏规矩,然后按照规矩进行比赛。

  学生发言。

  人为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矩”的重要性。通过亲自实践,明确了游戏中规矩的重要。

  启发学生注意到每一种游戏都存在规矩。

  2、合作处理信息。

  教师播放一组“规则”内容的.录像,请学生观察后,在小组里交流课前从社会生活或者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搜集到的各种规则。教师根据学生,归纳出规则存在于不同生活领域。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任一领域的一条或者几条规则编成小品,现场展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类、、汇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辑小品,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对规矩的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表演等活动,主体参与学习过程,在现实生活的“再现”中,体验规则意识。

  3、探究研讨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规则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无处不在,那么你是怎么看待规则的?”以不计名投票的形式,统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统计情况,提出大胆的假设,创造一个没有规则的世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生活情境编成“无规则”小品,现场展示。引导学生谈感想。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估计会有同学对规则持否定或者怀疑的态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辑小品,进行展示。根据活动谈自己的想法。

  4、交流、内化、升华教师出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条目进行学习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讲解这条规则的意义。根据小组发言情况和平时遵守校园规则的表现,评选优秀“规则示范标兵”和优秀“规则宣讲小队”负责校园规范评比检查工作。

  5、小组活动。

  民主选举优秀。把“规则意识”落到实处,直接指导现实学习生活。做好课堂延伸活动,促进规则意识内化。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社区少先队活动的意义,加强作为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2、养成乐于参加社区少先队活动的.积极态度,增进对社区的情感。

  3、学会从既定目标出发,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

  教学准备

  请学生制定“社区少先队活动计划”

  2、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社区少先队吗?听说过社区少先队活动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社区少先队。并告诉学生:“同学们也要进行一次社区少先队活动,为自己的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己的贡献。”

  2、布置任务。“课前,同学们设计了一些很好的活动计划,我们的社区少先队活动就是要实现这些计划。”教师提醒学生,要把计划变现实,需要付出许多努力。首先,应该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请每个小组简单说一说,他们的计划是什么,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教师根据事先了解到的情况和考虑,帮助每个小组明确他们应该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3、小组准备。各个小组为自己计划地实施做准备工作。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地计划内容,一级今天都做了哪些准备,其他同学和教师就此提出补充意见。

  5、教师。鼓励学生将计划付诸实施

  布置作业:

  1、向家长介绍自己小组的准备工作。

  2、利用课余时间落实计划。

  3、询问家人对自己所在社区有哪些具体的希望,并写在书中。

【《品德与社会》教案】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案08-24

品德与社会教案03-16

品德与社会《我自己》教案09-17

品德与社会教案15篇06-20

实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案4篇06-27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8篇03-11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10篇02-07

《品德与社会》教案汇编8篇04-09

《品德与社会》教案模板6篇01-28

【推荐】《品德与社会》教案四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