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案

时间:2022-01-27 20:48:0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往事依依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往事依依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1

  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学习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查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 )徜徉( ) 水浒( ) 水泊( )停泊( )浩淼( ) 歌咏( )重读( ) 阴晴雨晦( )镌刻( )

  谆谆教导( ) 绚丽( )

  读一读: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想一想:

  探寻写作思路:

  ①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动一动:

  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归结到作者少年时代所读的文学作品对她后来人生的深远影响,即作者所说“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请同学加以认真点评。

  练一练: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往事依依教案2

  教学目标

  1、 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以及精彩的句子。

  2、 体会作者对少年往事的深切怀念和这些金色回忆对她人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从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理解成长的过程。

  2、 难点:体会作者对往事深切怀念之情和回忆对“我”人生的影响。

  教学设想

  通过学习本课,激起学生少年时代的记忆,让他们重温往事,唤醒他们的思想激情。学生在此过程中,再次思考了现在和未来,对人生重新定位。

  预习安排

  1、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往事,选一两件使你无法忘怀的事。为什么使你难以忘记?

  2、 预习课文,给不认识的字词标音,并且使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的词语。上课的时候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些重要词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

  漪( ) 淼( )

  徜徉( )慷慨( )

  凝( ) 镌( )

  谆谆( ) 镂( )

  娥( ) 婵( )

  搜索枯( )肠 历历( )在目

  三、于漪小档案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四、读读议议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从“依依往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源头在何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最能打动你的`心 ,为什么?

  要求:1、独立阅读、思考。

  2、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五、作业 探寻名人文学踪迹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给大家说说;你自己呢,也曾经有被文学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吗?(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某本书的插图、某堂课、某个老师等等的影响)

  再看于漪的一段自我介绍。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山、焦山秀丽的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对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着迷,给我以深深的感染。“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1951年夏,我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此。在基础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已60个春秋。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认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师:从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寻到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吗?

  (生发言,师点拨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于漪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生活、爱学习、爱老师……我们在联读的同时,也寻找到一代名师的成才源头,相信对任何一个立志成才的中国人来说,对在坐的每位同学来说,这都是必经之路!

往事依依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3、 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1、作者的有关资料 2、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于漪老

  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预习检查

  指明学生讲解自己的预习作业,其他学生互改。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听录音磁带,初步感受作品的情感。

  2、 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要求:学生点评)

  3、 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

  a、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b、 往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要求:学生交流,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以便更好地回答下面的问题。

  4、 学生讨论:

  a、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b、你能体会作者写“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三、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作业:

  1、 完成相关的基础练习。

  2、 熟读课文。

  3、 找一些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准备课上作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 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二、品味优美的语句

  1、 交流: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段落,朗读并讲讲自己喜爱的原因。

  2、 讨论:找出文中的成语,理解意思,并运用成语造句。

  3、 分组讨论: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a、给文中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大意。

  b、运用诗句写出了家乡的什么特征?

  c、这一段写出了读书的什么作用?

  d、归结文章语句的特点。

  三、欣赏文中听课的情状描写

  1、 学生默读“听课”这一段,比较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异同。

  2、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 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四、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作业

  1、 写一段老师讲课或同学听课的情状。

  2、 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

  补充材料:

  1、于漪(1929——),江苏镇江市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大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老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多万字。主要著作有《语文叫眼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50例》《于漪教案集》、《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2、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七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一、 教学重点:

  1, 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

  2, 拟人的手法和对话方式。

  3, 优美的语言。

  二、 教学难点:

  文学的内容,阅读的价值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 :对下列词语注音

  诠释 憧憬 裨益 广袤 帷幕 跌宕 真谛 徘徊

  2: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一课时

  疏导:

  赵丽宏,男,上海作家。

  指导: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 我

  第二人称 你

  第三人称 他(她它)

  疏导: 拟人,对话的手法好处:形象,生动,给人以亲切感。

  指导:过渡段分段的时候一般放在第二部分。

  课文中还有那一小节作用和这一节作用相似?

  明确:第三小节。

  疏导:

  求知——获得知识。

  阅世——获得生活的经验。

  获得知识的好处有哪些?

  一, 导入新课:

  1, 找学生将课题写在黑板上。

  2,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

  课题中的“你”在文中指的是谁?

  集体讨论明确:

  青少年读者;文学

  二, 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中哪几段是围绕“读者”写的?那几段围绕“文学”写的?

  明确:1-4 和读者对话

  5-11 和文学对话

  讨论5节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 交代“致文学”这段文字的来历

  以及写作这段文字的目的。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

  齐读第五小节。

  三, 讨论第一部分:

  1, 快速阅读第一小节思考文中“门”指的是而什么?

  明确:知识

  2, 作者为什么建议我们打开门并走进去?

  明确:

  浏览新鲜的景物,……

  激动人心……

  乐趣无穷的过程

  3,这些关着的门能不能打开?怎样才能打开这些门?

  明确:概括第二节

  4,下面我们就来打开一扇门:门上写着“文学”

  四,总结第一课时:

  1, 明确要记的词语:注意读音

  诠释 憧憬 裨益 广袤 帷幕 跌宕 真谛 徘徊

  2,第一部分作者写作目的。

  引出除文学

  五,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第四节,思考其内容。

  疏导:

  不想进去的人结果会怎样?

  精神上贫困衰弱……沉睡

  指导:告诉打开的方法——努力,勤奋学习。

  六,教学后记。

往事依依教案4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并模仿写作。

  3、诗、词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材学情分析

  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四、相关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过程分四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结合实际,激情导入

  1、“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播映表现儿童生活的画片,如幼儿笑脸、学走路、游戏、读书、画画等)

  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

  板块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情

  让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使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及感受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结合原文,提炼概括词句的方法,讨论评点后播映投影一)

  板块三:细节探究,品读练习

  (一)重点评点“看图画”的第二片段(播映画面)

  指名一女生朗读,让学生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评点。(教师示例: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富有想象空间等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西陵峡的画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播映西陵峡画片)

  教师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景物顺序,努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对图画再做描述。(以图表形式播映具体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赋予景物一定的主题,并围绕之作第三次描述。

  教师小结,出示投影二:例文

  (二)评读“读诗歌”语段

  学生高声诵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之所在,教师出示投影三,匹配以表现四季景物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

  鼓励学生背读平时所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学生朗读本段中其他引用,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评读“听上课”语段

  1、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从而理解人物描写注重细节,笔法灵活,相映生姿,为主题服务。(经学生讨论,出示投影四)

  2、口头小作文:难忘的.瞬间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板块四:收束全文,课外延伸

  1、学生跳读全文综述:作者童年时期的文学生活对她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寻觅作者成长的源头。

  2、例举地摊文学等不良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

  3、学生互相介绍读过的优秀文学作品。

  4、学生反复朗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并牢记之。

  5、布置课后学习

  ① 片段练笔:“状哉,西陵峡”或“某某老师速写”

  ② 通过网络查找并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相关评论

  ③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及下发的推荐书目,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六、 教学评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影象、音响等感性材料的激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理解深入,感受深刻。贯穿于全程的讨论、练习,有趣而扎实;诗句背读、词句评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景物、人物描写的课堂课后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物的比较性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材料与写作目的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附:相关投影

  投影一: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

  投影二: 《哉,西陵峡》例文(略)

  投影三: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鲜花遍地,万紫千红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树木繁茂,石榴争艳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双洁白,月色皎洁。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白雪纷飞,寒梅飘香

  投影四:

  比较

  不同

  相同

  人物

  国文老师

  代课老师

  入情入理

  充满爱国情怀

  描写

  动作

  神态

  内容

  辛弃疾词

  田汉诗

  深受感动

  激发了爱国热情

  时代

  古代

  现代

  影响

  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对新文学更感兴趣

  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投影五: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相关画片、音乐略。

往事依依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2、作者简介

  于漪 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播放于漪录像。简单评价一下:和蔼可亲、热爱生活(最好)、有精神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0分钟完成以下内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请简要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几件依依往事:(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可讨论)

  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以趣动人)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以美动人)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以情动人)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以理服人)

  找规律

  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与读书(画)有关。

  3、“往事依依”应该有许多件,为什么作者的往事都是与“读书(画)有关”?

  答: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

  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4、作者回忆这些往事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迪?(练习第一题)

  从作者的依依往事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品味欣赏

  于漪的这篇散文,用一个字来评价就是:美。美在哪里:形美、神美。形美—语言风格、词语优美、神美—思想内涵有深度和广度。

  1、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3人左右即可)

  教师范例:2段写看画入了神的'几个词语用得准确贴切:“凝视”、“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寥寥数词,就把一个痴迷于想像的小学生形象勾勒出来。

  阅读文章,要学会扣住关键字词来把握主要内容。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对下列往事的描写中,分别侧重于哪个字,请填出:

  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以趣动人)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以美动人)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以情动人)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以理服人)

  3、下面我们逐一来感受:

  一、以趣动人

  作者能这样做,她用什么方法,你会吗?凭借联想和想像产生的。

  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艺术品产生共鸣。方法是:一、培养兴趣;二、融自己于其中(转换角色、角度、时空)去联想、想像,去探求、去感知。(须笔记)

往事依依教案6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二、导入新课: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配乐)

  听读要求:1.用圆圈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

  2.用浪线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检查听读:1.请学生读画出的词语。

  2.请学生读画出的句子。

  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语言如诗如画,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1.生说

  2.师板书作结:

  往事:看画读诗听课

  四、课文赏析:

  (一)第一件往事

  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情真意切,那么作者是如何写的呢?

  小组讨论:

  1.作者在看画时产生了哪些遐想?

  生说师评,然后齐读第二节。

  2.你们有没有过这种遐想,请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头脑里浮现出什么景象,有哪些感受?(放音乐)

  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第二件往事

  看画如此,那么读诗同样如此。

  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读诗的感受?

  讨论之后齐读第四节。

  2.你读过哪些关于四季景色和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小组课前收集,派代表发言)

  (三)第三件往事

  师:看画令作者遐想,读诗令作者陶醉,老师的授课同样令她难忘。

  小组讨论:

  1.在于漪心中,两位国文老师留给她什么印象,对她有哪些影响?

  2.请生模仿读诗,谈谈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问:依依往事,往事依依,这些往事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难忘?

  师引导:看画,引起遐想,使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读诗,陶冶情操,装点了

  童年生活的花环;听课,倍受感染,激发爱国情怀。

  五、扩展探究:

  师: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这与她后来取得的成就有无关系,她成长的源头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齐读第六节。

  2.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你们读过哪些书?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学生谈体会,师生共评析。

  师.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投影字幕)

  六、布置作业:

  随笔:用你生花的妙笔,写你自己的依依往事。

往事依依教案7

  一、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但初一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篇出自一位长者之手的文章,很可能难以达成共鸣。如果只是朗读,只是赏析,学生会觉得很遥远,我希望于漪的文学往事,尤其是对语文课、语文老师的深切回顾能让今天的学生也能领略语文的魅力。新课程注重的是人文与情感教育,我想有了共同的东西才能有共鸣,这就是我设计这堂活动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也能象于漪一样爱语文。

  本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流程,分别是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和探讨今日的初一语文。第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制作电视访谈节目吸引学生积极地了解课文、理解课文,使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更有层次与质量,使于漪的回答更符合人物身份与情感;还想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搜寻于漪的课外资料,让他们的节目更为丰富;更想让学生通过制作节目完成一种对课文的再创造。第二版块的设计目的有2个,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会收集、整理资料,这些名人的往事,不仅使他们增长了见识,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学对于人成长的'深刻影响力;第二个目的是想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模仿文章的写法,用第一称描绘人的内心世界,至于模拟名人的声音向同学娓娓道来,那是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个版块是想让学生从过去回到今天,从名人走向自己,真正去体味一下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语文是怎样的,不管他们是爱她还是恨它,至少他们关注了语文,他们不再对她冷漠,这恰恰就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初衷。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明确任务:(1)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2)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3)探讨今天的初一语文听讲

  2出示评价内容:请各协作组依据以下评价标准参与活动,最后评出得奖小组

  1、最有活力奖

  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展开热烈讨论,每项活动都能积极举手。

  2、最有见解奖

  积极参与评价其他组的表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3、最有实力奖

  能在其中一项任务中被其他组的同学称赞。

  4、最有勇气奖

  敢于与其他协作组竞争,力争在各项任务中获得最佳。

  二、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CCTV-10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探访名师的金色年华,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主持人,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整个活动时间把握在5分钟左右。协作组根据要求展开准备活动。

  2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根据同学的投票评出收视率最高的小组。各个协作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节目。

  3请同学评价各组节目,选出最佳节目。学生评价

  三、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活动要求: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请试着模仿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的一件事例,并能模拟名人的语气有感情地娓娓道来。请各协作组在课外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按以上要求一一在组内交流,并选出代表准备全班交流。各协作组准备活动

  2请各组代表自由发言要求:请各组代表自由发言,声音响亮,语言的简洁,只讲一件事,更要有感染力,力求打动在场的同学,最后请协作组评出最打动我的发言。各组代表自由发言

  3请同学评价各位代表的发言,选出最打动我的发言。学生评价

  四、探讨今天的初一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活动要求:了解了于漪有关文学的依依往事,我们来说说眼前的初一语文,你眼中的初一语文课本是怎样的,你想对所有在场的初一语文老师说些什么?请同学畅所欲言。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评价听讲

  五、结束语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学生根据评价表,对照本组表现自评,说说本组可获得什么奖项,并简单说说理由。学生自评

  2教师评价听讲

  3结束语你们都对自己的表现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那要轮到老师来说了而此刻我最想说的的话,于漪老师已为我说出来了(出示于漪的一段名言)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与我一起走进语文,体味语文的独特魅力。希望20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听讲

往事依依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三、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四、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

  3、学生自由谈论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指名配乐朗读

  六、学生分组讨论:

  A、预习要求中对课文三个方面的认识B、自己阅读课文产生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字)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抓住某一个问题适当讨论。

  七、思考概括文中回忆了少年时期哪几件往事,各自的感受是什么

  (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归纳,整体感知课文)

  参考:

  回忆了四件往事:

  1、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2、学生时代读书美不胜收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老师教导令我受益终身。

  同学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

  八、思考: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九、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

  十、课外阅读:田汉《南归》

  十一:检测题

往事依依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教学难点: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⑴了解作者于漪

  ⑵收集整理文中的生字词及重要词汇

  ⑶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背诵课文中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查一查)

  (1)学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2)读准字音,积累词汇。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中的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3)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这些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四、探寻作者写作思路:(想一想)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3)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五、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一齐诵读第六节.

  六、课后作业

  1、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随堂反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下列词语中共有五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狼狈逃蹿

  风云变换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五彩纷承

  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

  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往事依依教案10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明确:1、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注释词语:(见注释)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风物

  芳菲

  雕镂

  镌刻

  ②补充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cho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hui)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户。

  凝注:凝聚,凝结。

  ③多音字或形似字。

  竟:未竟之时、有志者事竟成、竟然。

  竞:竞争、竞赛、竞选。

  彩:五彩、喝彩、剪彩、丰富多彩。

  采:采茶、采购、采取、兴高采烈。

  3、明确:第一段,(生读)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语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

  (学生交流后明确)

  四、小结:今年暑假,参加新教材培训时,7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作了精彩的电视讲座。她新颖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功底,无不来源于长期不懈的读书与实践,令我们敬佩不已!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所学字词。

  2、画出文中精彩语句,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内涵。

  2、体会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重点字——补充

  谆谆告诫

  水泊梁山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所表达感情

  请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问题如下:

  1、画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

  2、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见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学生先读书,自己动手动脑;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代表发表见解,其他人补充,边读边体会。)

  明确:①、用词举例: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②、美句举例:第二段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人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请学生读文中诗句,并加以拓展。)

  三、小结延伸

  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件事给你影响最大,使你受益无穷,请讲出来听听。

  (学生讲生活体验)

  老师引导: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象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

  2、日记《我和于老师》

  3、课外阅读冰心的《往事》等作品。

  板书:

  六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看山水画 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 爱自然

  读《千家诗》 心旷神怡 爱生活

  听国文课 抒爱国情 多读书

  登北固楼 感兴亡事 好读书

  读中外小说 开阔视野

往事依依教案11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言优美,饱含深情,故而将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及品味欣赏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并作适当的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二、板书课题,解释“依依”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动笔标示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注意参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第一段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2)你认为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迪?(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做适时的点拨指导。)

  4.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及时鼓励。

  四、品味语言。

  1.请学生用心默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可先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佳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如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生活经历、读书体验等。)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五、全班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往事依依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三、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 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 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 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 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 注释词语:(见注释)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风物 芳菲 雕镂 镌刻

  ② 补充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往事依依教案13

  一、导入

  今天,老师先要给大家介绍另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她的名字叫于漪。(板书于漪)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担任过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从何时起,她与语文结下了这段不解之缘?又是什么让她与语文结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对往事的回忆。(板书《往事依依》)

  二、解题

  依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文章一开始就将这种特殊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齐读第1小节,看看于老师是用何种方法来强调对某些往事的“依依”之情。

  对比不少事情已经模糊

  有的搜索枯肠....

  不可得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三、整体感知

  1、这几件究竟是什么事呢?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既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又激起了我们阅读的兴趣。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件事吗?力求精练、准确。(如若学生概括太简洁,可引导他们要在概括中突出事件的性质,才能与“依依”相呼应)①我看山水画入了神,乐在其中。

  ②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

  ③我在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沉浸在美的享受中。④老师入情入理地讲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⑤老师谆谆教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四、细读理解

  1、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与“读书”有关。疑问:第一件看山水画怎能说与读书有关呢?

  小组讨论:看山水画事件与看《评注图像水浒传》事件有无联系?与作

  者的读书生涯有什么关系?

  写看山水画是为了引出看《水浒传》。由于平日对看画的入迷,所以当作者打开《水浒传》时,首先是被书中的插图吸引的(一????就????)。同时,作者看画的习惯也影响到她读书的习惯——形象思维。(“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在山水之间,乐在其中”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正是这种形象思维的作用,使我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

  2、到了学生时代,读《千家诗》对我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或影响?(找原句)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

  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

  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有哪些美的享受呢?

  可在诗篇中领略祖国山山水水四季风物,诗中丰富的颜色也给生活涂上绚丽的色彩。

  四季之景分别是哪几句?(秋冬之句需解释)

  补充介绍文中引用的诗句

  宋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高骈《山居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朱熹《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唐韩愈《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宋苏轼《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些诗句作者信口拈来,说明她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也接受了美的熏陶。我们也读了不少古诗,你能和作者一样,当堂背诵一些诗句,来歌颂祖国的山川四季吗?

  3、第三件读书往事发生在课堂上。和她的老师有关。我们常说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中,于老师跟我们谈到了她的几位老师?这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两位老师的事与读书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同点:国文老师代课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新诗《南归》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动作描写)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

  注在眼睛里(神态描

  写)

  共同点:

  讲课时都充满感情,国文老师悲歌慷慨,情满胸腔。代课老师将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通过什么来表现老师讲课时充满感情的投入?)他们的讲课感染了全班。“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对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此后我每次登上????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几句诗????此后,我对新闻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到这里,让作者爱上读书的,是书中丰富的感人的情感了。

  补充:

  感受诗歌情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他最后一任官职镇江知府任上写的。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可以俯瞰长江。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年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此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万端便写下了这首词。

  田汉《南归》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盎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孤独、惆怅、感伤

  4、老师用她的谆谆教导明确地告诉作者,读书的意义。齐读第6小节——理

  五、小结

  朗读第7小节

  第7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金色”的回忆,读完全文,你来说说,于老师为什么说这些依依的往事是金色的回忆。

  “金色”代表美好,读书带给她童年的乐趣,带给她的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都是美好的回忆。

  “金色”代表珍贵,这些故事让她与书结缘,丰富了知识,增添了智慧,更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六、拓展

  同学们刚才通过对“金色”的回忆的阐述,为我们很好地总结了整篇文章。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故事呢?能否跟我们大家来讲一讲。(可以是课堂表达,也可以是课后随笔。)

往事依依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学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的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1、介绍作者:指名学生朗读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根据《附录》的字词,完成练习出示答案互批。

  3、学生讨论:阅读《往事依依》课文的和体会感受。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三、分组讨论理清内容

  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第1段,开头简述对往事的两种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察图画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动人情景。

  第3、4两段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千家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的情景。(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6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四、理清脉络联想拓展

  少年时代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文学如此多奇妙的感受,“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仍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往事依依》主体是回忆往事,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影响?

  1、看图画: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

  感受:身临其境,津津有味。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

  2、读诗歌: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童”“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感受:眼花缭乱心旷神怡,五彩纷呈情趣浓郁

  3、听讲课:

  ①国文教师:朗读《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感慨万端。

  ②代课老师: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4、聆教诲:

  恩师教导:“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

  5、总结归纳:

  看——山水画《评注图像水浒传》品——《千家诗》

  听——两位国文老师精彩讲课 听——老师读书教导

  6、课堂小结:采用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将文诗句补充完整,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讨论理解情感。

  1、自由朗读,画出表现作者读书产生的感受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把难以理解的句子总结出来,以供集体讨论。

  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这些事的叙述中,你最喜欢哪一段的叙述?为什么?(重点)

  提示学生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交流中穿插有感情的朗读。

  三、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受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四、字词正音词语解释

  徜徉(cháng)(yáng)浩淼(miǎo)雕镂(lòu)

  镌(juān)谆谆(zhūn)雨晦(huì婵娟(chán)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雕镂:雕刻。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 依稀:模糊。万端:极多而纷繁。

  五、朗读欣赏归纳主题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漫长曲折。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六、布置作业

  组长主持“文学伴我成长”手抄报。

往事依依教案1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理解全文精妙的语言运用。

  3、理解文中老师的话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全文精妙的语言运用。(重点)

  2、理解文中老师的话的内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2、朗读全文,掌握重点字音。

  涟漪(yī) 雨晦(huì) 浩淼(miǎo)

  绚丽(xuàn) 雕镂(lòu) 离骚(sāo)

  婵娟(chán) 镌刻(juān) 橙色(chéng)

  橘子(jú) 慷慨(kāng kǎi) 徜徉(cháng yáng)

  3、解释词语。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凝注:凝聚,凝结。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有兴趣。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寂静。

  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地教导。

  4、初读课文,说说题目中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明确:“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往事对“我”的影响

  小时候读《评注图像水浒传》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②

  ③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听老师讲田汉的《南归》④

  明确:①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②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浓浓郁郁;③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④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2、作者记叙的这几件往事,为什么称之为“依依”呢?

  明确:这是一篇回忆童年学习的文章,脉络明晰,内容清楚。先是观画。挂在家中并不特别的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中的插图。儿童时期是最好奇、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如果人的记忆是一张白纸,童年时期就是刚刚书写的那几笔,待老来恐怕就是重重叠叠写满了字的纸了,不但不明晰,而且还十分混乱了。这种场景置换,是一般人们所共有的通觉,即使没有家乡的焦山先入为主,通过文字也会“设计”想象出自己心中的水泊梁山的。第二件事是读诗。诗,从来就是启蒙的最好读物,特别是过去人读诗,懂与不懂先放置一边,先熟读成诵,今日不懂,明日不懂,忽有一瞬,豁然开朗。此种方法,也有其合理因素。“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的儿童是幸福的,在诗中长大的儿童必不同于在不适于儿童成长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作者乃一佐证也。最后是听课。一国粹,一新派,汇合到学生处也算是相得益彰了。各种风格的老师,各有所长的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极为难得的财富。老师给予了知识,老师更给了兴趣,各种兴趣有时比某种知识更为重要。

  (二)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值得反复诵读和体会,阅读课文,画出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明确:“搜索枯肠”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与后面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文中写的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2)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明确: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地描写出来了,赞美了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激情。

  (3)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明确:这段文字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的情景,年龄增长后重读《水浒传》的体会反衬小时候读《水浒传》时形象之鲜明。

  (三)重点理解

  1、怎样理解课文中老师“谆谆教导”这番话?

  明确:这是老师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也是作者深为受益的经验之谈,大概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这样告诫过他们的学生。“人微言轻”,你未必听得进去,但愿作者“金口玉言”,使你能够听之信之。课文仅是例子,例子当然不会多,薄薄的小册子,怎够供给正在生长、发育的你,况且课文怎能尽收天下大好文章,一把尺子怎能衡量众多学子的个人所爱。以唐诗、宋词为每日之早餐,以优秀时文为每日之正餐,以思考为每日之晚餐,以精粹古文为每周的调剂改善,以大部头的书籍为节假日盛餐,以快速浏览为每日之点心。

  2、作者的读书感受给你哪些借鉴?

  明确:读书要形象思维,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也就是说将文字置换为形象,让其在自己的头脑中鲜活起来。读书要入其境,要感同身受,如能凭吊式地置身其中那就会有一番课堂得不到的收获。不要游离于作品之外,要同作者同喜同悲。读书要多背诵,特别优秀的古诗文,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以上所说皆起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你勤奋,兴趣使你拥有激情。培养兴趣,最为重要。

  四、课外拓展

  往事悠悠,总是令人难忘,特别是童年时期,使人终生回味。有位同学谱写了一首童谣,请你补出童谣中空缺的内容。

  假如童年是一只鸟儿,它愿意飞翔在湛蓝的天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童年是一枚贝壳,它愿意散落在嬉闹的海滩上;假如童年是一株小树,它愿意生长在茂密的森林里。

  答案示例:假如童年是一朵花儿,它愿意开放在浪漫的花园里;假如童年是一尾鱼儿,它希望畅游在自由的河流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的选材特点。

  2、明确本文的结构特点。

  3、学习本文中有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1、明确本文的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本文中有效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的一致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的“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这句话。

  二、自主预习

  作者是怎样把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明确: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三、合作探究

  (一)结构特点

  课文前后多处照应,请结合全文内容,举例说说文章是怎样照应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如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照应,首段扣题是为了引出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又如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用词,课文每段都有相应的词和“往事”相扣,第二段至五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与“依依”相扣。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

  (二)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课文通过“我”对初中学生生涯中一些萦绕于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写作借鉴

  1、纵观全文,会发现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是精当、要言不烦。请以第五自然段为例,具体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明确:第五自然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激情。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喜教白话文的国文老师;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外,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我”读了辛词每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学生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2、小组讨论:除了选材精当之外,本文还有哪些写作特色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写作中要巧用材料,抒发真情实感。具体方法有:

  (1)说真话,抒真情。善于抒写自己的感受。本文开头有感而发,中间边回忆,边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结尾由事入理,抒发感悟,令人回味无穷。

  (2)材料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回忆性的文章要对材料进行整合处理,详略先后,均应服务于文章中心。

  (3)注重细节描写。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典型的细节。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描写成功与否,不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

  四、课外拓展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很多,请你写出一两个来与大家分享。

  示例: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孙康映雪苦读:晋代有一个人叫孙康,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终成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往事依依教案】相关文章: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12-07

大班语言教案童年往事07-06

往事小学作文09-12

往事话题作文08-17

往事初中作文01-25

往事作文600字09-08

往事初二作文12-31

往事作文700字12-28

叙事作文:童年往事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