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05-24 10:24:0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20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解题〕

  《火烧云》是萧红写的一篇散文。

  萧红在这篇文章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展现了绚丽多彩、美妙奇异的火烧云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结构分析〕

  文章以火烧云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为线索写的,共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晚霞的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文章具体描写了在霞光照射下人和动物身体颜色的变化。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先写从西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天空一片红色。接着写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围绕“变化极多”,不仅写颜色变化丰富,而且写变化极快。然后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一是把火烧云比拟成各种动物,二是突出火烧云形状连续、快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火烧云下去了。这部分写出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感受,从侧面表现火烧云变化又多又快,然后在快速变化之中迅速消失。

  〔语意理解〕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两句中有两个名词,“火烧云”和“霞光”。“火烧云”和“霞光”不是一回事。“火烧云”是云彩受夕阳照射而产生的,呈红色;“霞光”,指太阳落下地平线后,余光照射到云彩上又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因此,傍晚被阳光照得红彤彤的云,叫“火烧云”;而火烧云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叫“霞光”。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由于傍晚透过云层的阳光是红色的,人与动物等身体颜色不同,受到霞光的映照必然呈现不同的颜色:照到白色物体上,呈红色;照到黑色物体上,呈紫色;照到红色物体上,红上加红,呈金色。

  “您老人家必定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这句写霞光照到老人身上的颜色。胡子是老人身上表征性事物。在红光照射下灰白色胡子变成黄中有红的.颜色,即金色。表现了说话人对老人的敬重和对老人的美好祝福———金胡子是高寿的象征。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一句先总写颜色“变化极多”,再具体写变化成哪些颜色。“一会儿……一会儿……”,表明不仅颜色种类多,而且变化极快。“红彤彤”形容很红很红,也写作“红通通”。“金灿灿”形容金色耀眼。“百合”,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呈漏斗形,白色。“百合色”,即白色。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

  这句写作者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切感受,“恍恍惚惚”即“恍惚”的叠用。“恍惚”原指神志不清,或精神不集中,本句使用引申意义,指看得不真切。因为看的时间太长了,火烧云变化多而快,眼睛就发花了。这句话包括5个分句,第1分句概括写“恍恍惚惚”,后4个分句具体写恍恍惚惚的表现。

  〔写作特点〕

  1.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

  作者抓住火烧云的两个特点,一是颜色变化多,二是形状变化快。

  2.描写生动逼真。

  全文采用联想的方法写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比如,说白狗变成红狗。红公鸡变成金公鸡,灰白胡子变成金胡子。再如,说云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狗,一会儿变成狮子。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联想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方法。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情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本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导入:让学生看火烧云的录像或图片;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激发读书的情趣;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火烧云的奇观,再读课文体会……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⑶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本篇课文要以读为主。教学第1段时,感受晚霞的神奇,晚霞把万物改变了颜色。

  课文第2自然段,主要告诉读者为什么叫火烧云。要抓住“烧”体会用词准确。感受天空红彤彤的变化莫测的景象,要通过文字想象,再借助图像感受火烧云的壮观与奇妙。

  >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瑰丽无比。教学时要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色彩的魅力,同时进行词语的归纳,让学生用恰当词语来概括火烧云色彩的变化。

  第4~6自然段写了云彩形状的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用引读、再读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及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的说明方法。 想象自己将要创造设计的新型玻璃,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板书课题点明“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

  “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难写的生字。

  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四、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老师导语引入:“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l自然段,从中找答案。

  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汇报,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关系。

  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指导朗读句子。

  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种玻璃的用途广泛。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用上“……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一句话吗?)

  二、利用表格,自主学习

  除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呢?我们来开个新型玻璃展销会吧!请各个厂家把自己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向大家介绍清楚,以便大家购买。分组读书讨论,布置要求:读课文,画特点,想作用,填表格。

  哪个厂家先来介绍自己生产的新型玻璃,注意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变色玻璃是怎样随着阳光的强弱调节室内光线的?

  板书,小结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些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三、课外延伸,鼓励创新

  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呢?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若干词语,能联系句子理解“儒雅”一词,结合语境理解“举手之劳”一词,并能体会“举手之劳”为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2.通过默读了解全文大意,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联系上下文,结合平时生活的经验积累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感悟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闻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则新闻。

  2.小结引出课题,理解“举手之劳”的意思。

  板书:轻点关门

  师:轻点关门是件小事,而且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但能看出邻里之间浓浓的爱意。

  板书:举手之劳

  师:今天我们就透过这举手之劳之事来感受邻里之情。

  3.出示课题:轻点关门(指导朗读好课题)

  二、理清文脉,概括主要内容

  1.理清事情发生的时间线索。

  师:预习课文后,课文是以怎样的写作顺序记叙轻点关门这件事?(时间的推移)。浏览课文,找出这几个时间点。

  板书:搬进新居不久

  接下来的日子

  一年后

  2.概括主要内容

  师:根据这条时间线索思考分别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自由轻声准备;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注意学生概括时用词的准确性)。

  4.小结。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

  (一)学习1—3,理解答应轻点关门的缘由

  1.指名分角色读文,初步体会

  2.点评朗读,结合句子理解“儒雅”一词,感悟句子。

  随机出示:

  李先生说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爷子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适度地活动。”

  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正是孝敬长辈,知书达理的儒雅品行让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

  出示: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

  板书:感动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邻居之间彼此的关心

  1.过渡。

  出示:“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

  2.创设情景,想象说话。

  师:文中作者略写了家家户户在开关单元门时轻手轻脚的情景。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某一天在这扇单元门前出现了这几幕:

  出示三幅画:指导看图说话

  自由准备;四人一组交流

  组织交流

  3.小结。

  板书:感受

  4.指导朗读第4节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联系生活感悟中心句

  1.读文体会情感。

  2.联系生活感悟中心句。

  (1)师:面对此情此景,李先生也和你们一样感慨万分。

  板书:感慨

  出示: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2)联系生活,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请你再品读这两句话,联系你的生活或者我们学过的课文,谈谈你对第2句话的理解。

  (3)小结:

  板书:为别人行善为自己储蓄幸福。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送情报 ( )

  半截蜡烛 夫人快乐( )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 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表演课本剧朗读课文抄词

  课外:练习册中P58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评价、探讨,深入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积累歇后语,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化,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

  教学重点:

  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评价人物时语言的形象生动是交流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制作阅读表格。

  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评价人物

  1.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以及忠厚老实的鲁肃,顽皮勇敢的美猴王。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或者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①小组合作评价人物,互相完善。

  ②选派代表发表本组对人物的评价。

  ③评一评哪个小组的表达的最生动、精彩,更有独到的见解。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同桌交流、讨论。

  ②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扩展阅读,鼓励记录

  1.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

  2.俗话说“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希望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能够记录下你的感受,你对人物的评价,做好读书卡片。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巧对歇后语

  1.“歇后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大家听说过这些歇后语吗?现在老师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对出下半句。

  三个臭皮匠——

  周瑜打黄盖——

  关公面前耍大刀——

  2.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于古典名著的歇后语?

  【语文是母语,学习的机会无所不在,学生课外的积累是超乎想象的'。】

  二、学习“歇后语”,合作交流

  1.出示文中歇后语,准确流利朗读。

  2.交流对歇后语的理解,讲一讲背后的典故。

  3、多种形式的读,鼓励背诵。

  三、联系生活,鼓励运用

  1.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人们运用歇后语,课文中这六个歇后语可能会在什么样的场合用到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

  2.学生交流,对运用恰当的语言环境给予表扬。

  四、课外扩展,鼓励搜集

  1.有关于古代名著的歇后语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出上半句,让大家猜一猜下半句。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于古典名著的歇后语,并试着明白这个歇后语的出处。

  五、自学“课外书屋”,鼓励读原著

  1.自读课外书屋相关提示,谈一谈你的感受。

  2.《西游记》的电视剧,动画片同学们看得已经很多了,可老师觉得只有品读原文,感受原汁原味的《西游记》才能真正读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请同学们找来《西游记》原著来读一读,感受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导学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准备

  1.磁带;

  2.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找几首儿歌读一读;

  4.了解《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

  教学设计: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1.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2.课后小结。

  二次备课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能用名人名言导行。

  教学准备

  1.高尔基的《童年》。

  2.收集有关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感受

  1.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小林和小东也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2.学生阅读。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4.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5.教师小结: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二)交流读书方法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全班交流。

  3.归纳读书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读准确,通顺。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

  3.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话语,为什么?

  7.练习背诵。

  8.外收集有关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练习多层次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简要给予解释。]

  三、课外书屋

  1.引入:给学生介绍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请学生谈谈对《童年》这本书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介绍《童年》的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教师小结。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二,五下回顾拓展二,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进一步感悟散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6个一类生字,4个二类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抓住课文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感悟作者所展开的联想,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住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展开的联想,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茅盾的资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喇(lǎ) (喇叭)(喇嘛)

  叭(bā) (喇叭)

  鸥(āu) (海鸥)(鸥群)

  燥(zào) (干燥)(燥热难当)

  轰(hōng) (轰动)(轰鸣)(轰轰烈烈)

  叠(dié) (重叠)(堆叠)(峰峦叠嶂)

  焰(yàn) (焰火)(气焰)(势焰)

  溶(róng) (溶洞)(溶解)(溶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画面……)大作家茅盾笔下的黄昏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基础知识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分清段落。(1—4,5—13)

  2.读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浪头、白鸥、风、夕阳、白鸽、笳声)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认真读一读。

  4.了解作者生平,学生汇报课外查阅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认真读文,通过作者对所见景物展开的联想,进一步感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指名读1-4自然段。

  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哪种景物?怎样描写波浪的?自己读一读。看到波浪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正步走的队伍、愤怒、冲锋号、喊杀声、一排怒似一排。)体会当时作者内心的情感,再读文。

  2.自由朗读5-13自然段。

  思考: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什么样的夕阳?(愤怒的、挣扎着的。)

  (对明天、未来美好的憧憬与期待)

  二、自由读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破折号的停顿。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黄昏

  波浪太阳

  正步走的队伍愤怒

  愤怒燥怒挣扎着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了解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并乐意宣传。

  2、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道德情感,明确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3、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生活小事。

  教学准备:

  1、八只苹果,八把小刀。

  2、制作标语用的彩纸。

  3、调查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4、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谜语,请大家开动脑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课件:1、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升起像青烟,遇冷结成小冰点)

  (二)联系实际,感受淡水对生活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猜对了,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水”,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生活中那些地方需要水?

  师:除了生活用水,还有其它的地方用到水吗?比如在工业、农业的生产中(发电、造纸、种田、盖楼房、生产钢、铁、洗衣粉、奶粉)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呀,我觉得这水的用处可真大呀!看来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水,因为有了水,才有了这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课件:美丽景色)

  师:刚才的景色美吗?可是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随意的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有一天地球上没有水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又会变的怎样呢?你们想一想,然后告诉老师。(课件:缺水的景象)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刚才的汇报让我知道了水真的是很重要,生活中真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水可是,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了,我们生活中所用的水是淡水还是海水呀?(淡水)

  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海水洗脸、刷牙、洗衣服呢?

  师:海水又咸又涩是不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课件:海水与淡水的比例图)尽管70%的面积覆盖着水,但是大部分都是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淡水仅占水资源总量的3.5%,剩下的96.5%全部都是海水,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淡水资源都可以直接利用吗?(不能)因为大部分淡水资源都以固体形式存在于北极和南极,其余的在我们身边的又有一大部分被污染了,那么人类实际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到底还有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

  (三)小游戏—体验淡水资源严重匮乏

  1、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苹果)今天我们不把它看成苹果,看成是地球淡水资源的总量。那么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我们开始做游戏。(每个小组派组长上台领一个苹果,老师交待注意安全等问题)

  2、把苹果切至十六分之一,再取一块薄薄的苹果皮

  师:同学们,实际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也就是相当于这个大苹果上一张小小的薄薄的苹果皮,而我们中国淡水资源占有率还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再切下苹果皮的一半)看吧!这么一小片就相当于13亿中国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由此可见,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

  师:同学们,看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呢?想说点什么吗?

  师:淡水资源如此匮乏,可是还有一些人不注意节约用水,同学们,你想不想说一说你自己或是你身边的人有那些浪费用水的现象!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浪费用水的现象,真是让我触目惊心,本来我们的淡水资源就非常有限,许多人还不注意节约用水。我们真应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杜绝那些浪费水的现象,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淡水资源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节水小卫士一起走进节水总动员(出示课件—节水总动员)

  1、你有什么节约用水的好办法吗?

  (小组讨论,制定节水金点子)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节约用水的好办法,节水小卫是他有什么好办法吗?

  2、节水金点子。

  3、设计节水广告标语。

  我们每个同学都想了那么多的好办法来节约用水,可是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不知道水的宝贵,所以我们就来设计一条节水广告标语来提醒大家。

  (直接用彩笔写出一句话,花边课后再画,展示节水广告标语)

  你们的标语做的这么好,节水小卫士有一首儿歌想送给你们!

  4、学习一首儿歌(课件:别让龙头留眼泪,

  一滴水,一个点,

  一只蚂蚁喝一年;

  十滴水,一条线,

  两只蚂蚁能划船。

  小朋友,不浪费,

  别让龙头泪涟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打算怎样做呢?

  结束语:同学们,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我们不但自己要节约用水还要向你身边的人宣传节水的好办法,让所有的人都能珍惜水源,爱护环境,最后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珍惜水资源,让我们的学校、家园更美好!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冰心在八十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深情告诫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本课的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章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到作者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并能够向作者学习,检查自身是够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稳重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再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读书好。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吧。开卷有益就是说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但这卷说的是好的书。要看好书,而且要勤看书。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那么大家请默读课文并找出作者读书体会的句子。

  通过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使学生明确读课问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后,你认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从这九个字入手,一步一步开始课文得进一步学习。

  2、读书又那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喜爱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精忠说岳》、《封神榜》

  4、在作者眼中,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

  作者认为:故事情节精彩,人物个性鲜活,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书就是好书。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红楼梦》中得人物命运、有关《水浒传》中得人物名称、有关《三国演义》中得人物分类等等。

  在介绍相关作品事加紧对课文得深层探讨,如:

  1、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凑成勉勉强强写满等词语应怎样理解?)

  凑成这里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之意,写满有凑满之意。这三个词强调指出:《水浒传》中作者因要着力刻画林冲等人的性格,因而不可能把每个人物的个性写得鲜明。

  2、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含泪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含泪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挂念、惦记。表现了冰心老人读书时的着迷。

  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增加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既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交流,让学生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嗯,同学们读了这么多的书籍,冰心奶奶也读了不少,最后她来了一个小总结,她是怎么说的?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是否重复?)

  不重复。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有自豪之感。

  四、总结提升,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五、作业:

  写一片读书笔记,并设计一份自己的读书计划。

  六、板书设计:

  忆读书(冰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诗,一共八小节,向我们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梦想:它想象了自己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的不同体验,告诉我们种子生长的艰难过程以及它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努力。种子如儿童,作者借此来告诫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坎坷,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地克服,只要有梦想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表达了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的追求。

  学情分析:

  儿童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裁。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向我们阐明,文字质朴、亲切,但含义深刻,学生领悟有一定难度。要抓住诗中难点,借助多种渠道体味感知,进而突破。最好能与学生自身经历相结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褐色、积攒、絮语、盟誓、酿造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

  3、通过理解种子的成长历程,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努力,就会有希望,就会成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明确种子的梦,理解种子艰难地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把种子的生长过程与儿童的成长历程相结合,进而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录制课文录音;任意植物的种子;种子生长过程的;音乐。

  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繁衍;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出示任意一粒植物种子)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同时板书:种子)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学生交流课前掌握的植物生长信息)

  2、一粒小小的种子也是有生命的,听,它在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梦呢。(板书:梦)(播放学生录制的课文录音)

  [点评: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以孩子的童音读出课文内容,拉进了距离,让孩子感受到了没有发芽的种子的一种稚嫩。]

  3、说说看,你都听到了些什么?(学生谈)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种子的梦》。(板书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以孩子的感兴趣的视角切入主题,用孩子富有童趣的声音作为引导,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问题集中在:种子的梦是什么?它为什么要做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2、打开书,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检查预习:

  交流作者资料。

  检查生字新词。

  [点评:这一环节将会利用多媒体出示文中需要学生认识记忆的生字词,在出示过程中,用红色突出易错笔划,引起学生注意。]

  4、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5、全班齐读。

  [点评:学问,学问,有问才会学,质疑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初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

  (三)深入学习,提升认识:

  1、这是一首儿童诗,读过之后,你知道种子的梦是什么吗?(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种子梦想自己从播种到发芽,到开花结实,再到最后不断繁衍。)

  2、种子梦想了自己最终能够开花结实继续繁衍的生长过程,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再来读一读文章。

  3、顺势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第1-3小节讲述了埋在土中正在生长的种子;在具备一切生长条件下(第4小节),种子发芽(第5小节)。随后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第6-7小节),最终结实繁衍再生长(第8小节)。

  4、出示种子的生长过程。

  5、刚才我们看到了一粒小小种子的生长过程。有什么感觉?

  [点评: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谈感受,是为了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形象画面,初步体会种子生长的艰难。]

  6、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起感受一下种子生长的历程。

  7、有了梦想就要去一步步的实现它。种子又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的?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些什么?默读课文。

  8、交流。(学生谈出在种子的生长过程中有努力也有帮助即可。)

  9、既然有努力也有帮助,那我们就来找找看,种子都做出哪些努力?都获得了哪些帮助?

  10、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将找到的信息在组内交流互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深层含义。

  11、全班交流:

  (1)努力:

  A、对困难的克服。

  找出描写种子生长过程中代表困难的词句。(冰冷冰冷、土层的压力、冰雪的妒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自己的付出。

  交流相关词句。(根须吮吸、冲破、积攒力气、伸展、挤碎、倾心交付)谈谈你的体会。

  结合两部分的努力,说说你的感受。

  (2)帮助:

  种子的生长除了有自己对困难的克服、自己的付出,还要借助许多其他事物的帮助。你找到了哪些?(水分、阳光、蜜蜂、大地)

  12、不难看出,种子的生长是艰难的,要遭遇这么多困难,借助许多力量。那它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梦想呢?

  (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只要有了这些,它就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

  13、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配乐)

  14、这也是植物的生长规律。播种发芽开花结实繁衍,过程中要有自己努力,还要有其他事物的帮助。虽然会遇到坎坷,但对于美好梦想的追求不变。

  15、有没有同学也要来谈谈你的体会?

  [点评:教师小结后,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联想。他们会结合学过的《枫叶如丹》,将植物的生长与人的成长相连。自然抓住文章的难点。在此谈出体会,不仅仅是对文章中种子艰难地生长过程,更多的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来谈。]

  16、小结。

  (四)拓展延伸:

  1、一粒种子竟会有如此远大的梦想,那你呢?你的梦又是什么呢?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写下自己的梦。

  [点评:作者借种子的梦告诉我们要有追求、有梦想,虽然会遇到困难坎坷,但要勇于面对,尽力克服。学生在理解后,将思想内化,说说自己的梦,从而拓展思维,锻炼表达,也为练笔做了准备。]

  附:

  [柯岩简介]

  柯岩,女,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广东南海县人,满族。

  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先后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专职编剧,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作家。

  柯岩从事多种文学样式的写作,三十多年来出版过《最美的画册》《相亲记》《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寻找回来的世界》《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等30部。

  由于柯岩在文学上的成就,她被推选进多种协会、学会,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如: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全委;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及诸多刊物恶毒编委及顾问,并被应聘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大学等多所高等学院的教授。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讲人物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2.讲述者要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事来讲,要讲得具体生动。听众听时要认真,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3.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的活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活动

  一、引入

  同学们爱听故事吗?我们今天就来开一个故事会。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这次我们讲什么故事呢?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在我们看的`电影、电视里,有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今天的故事会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三、讲故事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他的什么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在小组内交流。

  各小组推举一—二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四、评选故事大王

  评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五、总结:要想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勇敢战斗,执著前行和精神。

  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重难点:体会渔民不怕艰险的.精神。

  教具:多媒体

  教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课文前的导语,揭示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二、朗读精彩段落,体会课文内涵。

  1.学生选自己喜欢玩的段落,自由的朗读。

  2.学生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讨论:是什么使渔民们战胜了困难,顺利归航。

  四、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里。

  五、积累好词好句。

  六、作业:朗读课文。

  板书:

  渔民们黑夜归航

  归航接近海岸浪涌船颠

  渔民勇站波涛

  平安脱险无比快乐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5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抗议。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楼兰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课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了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也从保护生存环境方面留给人类无穷的`思考。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使学生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教学构想

  在教学时,先带领学生把课文读熟,再引导学生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

  教学准备

  搜集楼兰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楼兰之死》。齐读课题。

  2、由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3、看来同学们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那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讲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生字。

  (2)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楼兰在哪儿?

  (2)以前的楼兰是什么样?

  (3)现在的楼兰是什么样?

  (4)楼兰为什么死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原因:天然植物被破坏,土地沙化。)

  三、讨论

  (1)楼兰之死给人类什么教训?

  (2)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了解我国为保护植物采取的措施

  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办一期环保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过去现在

  绿洲土地沙漠化沙漠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初度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信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课题是怎样理解的?

  (3)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为下面的学生作好铺垫。谈自己的认识,是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便于理解。]

  二、围绕线索,深切领悟

  1、公路边的“桃子自采三里路”是如何引导作者招待桃园的?

  2、你如何理解“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篮子里。祝您愉快!”假如当时是你看到这句话时,你会怎样想?

  3、公路边的公式把人们引向什么样的地方?

  [随着问题的深入,使学生真正理解告示的作用,表面的意思是把人们一向桃林,实际上把人们引向信任与被信任的一种道德境界。]

  4、桃林中出现了一张纸、狗和猫,桃园主人没有出现,你怎样理解?

  [通过学生长谈,使学生认识到,信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需要监督的行为。]

  三、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桃林主人不在,看到纸条上的字时,作者会怎样想?假如是你,又会怎样想?

  2、付款时,你怎样理解“我”和丈夫的对话?

  3、你如何理解信任和被信任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有过不被别人信任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如何才能做到心人与被信任。

  [信任与被信任是相互的,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五、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1、文章是怎样叙述的?与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的`叙述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用第一人称,加强了文章的说服了。同时,在写往桃园赶的路上,一波三折,为下面的记叙作了铺垫]

  四、作业

  缩写《信任》

  教学反思:

  昨天在备课时,发现这篇课文非常好,好在文章内容非常好,好在同学们学是非常容易理解,于是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积累语言。

  根据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利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全方位的进行预习。

  第二节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问学生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学生的概括,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关的自然段,这样文章的内容和写作顺序就解决了,非常顺利。然后我问学生文中对什么的叙述最多,(告示),让学生找出关于告示的内容,并且把告示和文章内容进行联系,这样学生知道告示把作者和先生引到了桃林;再让学生看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告示把作者引到了什么地方?引到了互相信任的的境界,看来这样同学们已经对文中的中心思想理解到位了。然后我又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不到五分钟,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并且发言非常到位,其中也穿插到了文中没写桃林主人,却写了狗和猫,为什么?这样文中的目标全部都解决了,课后问题也解决了,最后还有五分钟,我让同学们进行了感情朗读,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涨,看来这篇课文的学习基本成功了。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8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

  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感悟心灵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爱;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采用的插叙方式,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选取爱德华·葛利格的几段音乐作品。

  生:搜集有关乌斯托夫斯基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6、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有感情朗读,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勇敢、机智,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

  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

  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

  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

  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姑娘的万分激动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

  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

  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达格妮想对音乐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2.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

  3.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文章。

  四、布置作业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一抄,并把它背下来。

  板书设计:

  美好心灵

  美妙旋律

  爱

  美好祝福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0

  教材分析:

  全文交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建造年代,用随步移景的方法,介绍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05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9-08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09-10

小学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02-10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09-0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篇11-05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篇)11-05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18

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01-15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