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教案

时间:2022-04-19 12:22:57 教案 我要投稿

《量一量》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量一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量一量》教案

《量一量》教案1

  活动目标:

  1、 探索用合适的工具测量树干的粗细,喜欢测量活动。

  2、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数学绳子、毛线、吸管、铅笔、各种尺若干;水彩笔、记录表若干。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在幼儿园内先确定10棵待测量的树,并分别在树干上编上1—10的号码。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量一量》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体检的项目有哪些,学习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一量、称一称,并对比以往的数据,感到自己在随着年龄不断长大。

  3、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活动准备】:

  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一台。记录以前身高体重测量结果的表一份。

  【活动过程】:

  1、回忆以往经验,感知体检的项目。

  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项目呢?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2、探索正确使用体检的仪器。

  教师出示体检用的仪器,问: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来用用它呢?

  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再请个别幼儿帮助不断修正,最后共同找到正确使用的方法。

  3、尝试帮助同伴称体重、量身高。

  教师: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那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么站呢?

  大家共同测量身高和体重。

  4、对比以前的测量结果,知道自己在不断长大。

  【二】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量一量 称一称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 的。

  2、培养幼儿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二、活动准备:

  幼儿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

  1、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幼儿外形)

  2、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园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幼儿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1、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2、请幼儿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3、请幼儿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五、活动评价:

  1、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2、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量一量》教案3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长短直尺、卷尺、三角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

  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量一量》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2、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3、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2、活动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2、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3、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师:每个边量的结果应记录在对应的格子里,用了几个小长方形就画几个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将一条边完整的量出来。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上台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五、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量一量》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

  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 长度单位:米(m)、厘米(㎝)

  ② 1米=100厘米 1m=100㎝

  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

  二、互动解疑

  1.黑板的长是多少?

  ①估一估

  2米、3米、5米……

  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

  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

  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

  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

  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

  2.完成试一试

  ①先估测

  ②再量一量

  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

  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 2米 ②100厘米○1米

  ③51厘米○49厘米 ④98厘米○89厘米

  ⑤1厘米○1米 ⑥10厘米○1米

  ⑦33厘米○3米 ⑧6米○600厘米

  2.填一填。

  ①1米=( )厘米 ②12米+7米=( )米

  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

  ④2米+45厘米=( )米( )厘米

  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估一估 量一量

  先估计 再测量

  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量一量》教案6

  有益的学习经验:

  学习8的形成,进一步了解7添上1是8,7比8少1,8比7多1。

  准备:

  贴绒卡片:小圆片7个,三角形8个。

  活动与指导:

  1.出示小圆片7个,贴成一行让幼儿点数后说出总数,再出示三角形7个,一一对应地贴在小圆片下面,让幼儿目测后说出总数,启发幼儿比较两组图形的多少,说出圆片和三角形片一样多,都是7个。

  2.出示1个三角形片,添在7个三角形后面,让幼儿点数,三角形有几个,说出7添上1是8。将8个三角形和7个圆形比较,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比圆形多1,圆形比三角形少1,8比7多1,7比8少1。

  3.教师敲铃鼓,第一次敲7下,第2次敲8下,问幼儿两次各敲了多少下,哪一次敲得多些?多几?哪一次少些?少几?

  4.让幼儿根据数字8,画出自己熟悉的8个物体。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圆圈涂色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圆圈涂色

  有益的学习经验:

  熟练地掌握7以内数字的顺序,理解相邻的两个数,前面的一个数比后面的一个数小1,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数多1。

  准备:

  1.每个幼儿一张画有圆点和数字的卡片,卡片上每行的左边是1―7中间的一个数字,右边是7个圆圈,数字1―7从上往下按序排列。

  2.数字1―7的卡片每个幼儿一套。

  活动与指导:

  1.给幼儿发卡片,让幼儿按每行左边的数字将右边的小圆圈涂上颜色,涂完后,与幼儿一起小结:按顺序排列的数,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大1,比它后面的数小1。

  2.让幼儿把数卡摆在桌子上,找到最小的数,把它放在最前面,然后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数卡。

  仔细观察数卡的排列顺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正。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小狗骨头吃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小狗骨头吃

  有益的学习经验:

  1. 理解9、10之间的关系,知道9比10少1,10比9多1。

  2. 从许多物体中找出1-10个物体并根据数字的大小由小到大将数卡排序。

  2.准备:

  1.贴绒卡片,狗9只,骨头10根。

  2.每个幼儿1―10的数字卡片、实物卡片各一套。

  活动与指导:

  1.出示9只狗的卡片,用游戏的口吻告诉幼儿:小狗排成队要出去找骨头吃,数数小狗有几只?让幼儿点数,说出总数。

  2.教师出示9根骨头的卡片,告诉幼儿:小狗找到骨头了,请1个幼儿上前来给小狗分骨头。问幼儿每只小狗是不是能分到1根骨头,指导幼儿将骨头一一对应放在小狗下面,数数骨头有几根,说出小狗和骨头一样多,1只小狗l根骨头。

  3.教师再出示1根骨头,放在一行骨头的末尾,让幼儿说出骨头共有几根,将数卡10贴在旁边,比较小狗和骨头的数量,骨头多些,9比10少1,10比9 多1。

  4.发给幼儿数卡和实物卡,让幼儿将数卡摆在桌子上,找出相应的实物卡,摆在每张数卡两边,然后将他们按数字大小由小到大排队。

  5.指导幼儿做练习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知道9添上1是10。

  (2)让幼儿按群数数,说出总数:花生、蚕豆、豆芽都是10。

  (3)首先让幼儿理解1只青蛙吃1条虫,10只青蛙要有10条虫,数数青蛙和虫各有多少,比较青蛙与小虫的数量,小虫少几就添画几。

《量一量》教案7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探索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会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

  3.积极参与测量活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若干,回形针,长棒,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讨论:怎样测量图形。

  (出示正方形)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图形,看一看,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一样长吗?有多长呢?(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正方形的边的长度呢?)(知道,你是通过什么办法知道的呢)

  二、尝试用自然物——回形针,测量边长,在实践中感知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1.没错,我们可以用很多工具进行测量,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回形针,这个回形针也可以来测量正方形的边的长度,

  2.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我们要测量这一条边的长度又是到哪里结束呢?(幼儿自由讨论,交流。)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①将一条边全部量完。②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首尾相接排起来,再数一下用了几根回形针。③记录在画黑线的边上。

  4.交流:请小朋友拿起你的记录纸轻轻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请2-3个幼儿交流)你量到正方形的边有几个回形针长呢?你们测量的结果是这样的吗?

  5.教师小结:原来刚才由于两个小朋友放回形针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两个人测量出的正方形的变长不一样。在测量的时候,要从边的这一头开始,把回形针一个接着一个,首尾相连,一直放到正方形边的最后。这样量出来才准确。

  三、用相同的工具测量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的边长,知道不同长度的物体即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1.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我们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用回形针去测量不同大小的正方形,测量的结果还会一样吗?

  2.后面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和回形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量一量,你的正方形四条边各有多长?量好后把你的测量结果用数字记录在记录纸彩色线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测量和记录。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量一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量一量》教案8

  活动目标:

  1、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3、喜欢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

  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活动难点:

  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活动准备:

  纸棍、记录表、水彩笔、铅笔、毛线、吸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从哪一条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还想知道这条最近的路到底有多远?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二、过程。

  1、第一次探索测量。

  ①介绍并发放测量工具好记录表1,幼儿尝试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根相同长度的纸棍,每人一张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小路且做好记录。

  ②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做记录。

  ③集体讨论: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请个别幼儿再现刚才的测量方法,尝试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④教师示范正确量法:顶端要对齐,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笔做记号。

  2、第二次实践正确测量方法。

  ①再次发放相同长度的纸棍,幼儿分组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记录。

  ②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一样,测量结果也一样。

  3、第三次应用测量。

  ①提问:除了刚才用的纸棍能测量物体外,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介绍记录表2,猜测: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种物体,结果一样吗?

  ②幼儿5-6人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表,分别用不同工具完成两个不同测量任务。

  ③集体验证结果,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延伸活动:

  自然测量这种方法还可以帮我们测量那些东西?我们一起去试试。

《量一量》教案9

  量一量?比一比

  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重点:对自身长度的测量及周围东西的测量,使学生感受测量方法的多样化。

  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皮尺、卷尺、课件。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

  师:那么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量一量吧!

  1.做好测量前准备。

  师:在前面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具皮尺、卷尺。)

  师:谁来说一说,用这些尺子测量出1米长的木条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从“0”刻度开始量起,尺子不能打弯,对准1米刻度做记号。)

  2.实际测量。

  (1)在木条上测量出1米长的一段。

  师:各组拿出木条和卷尺,小组合作在木条上量出1 米长的一段,并做好记号。

  学生测量,老师指导。

  老师验证各组测量情况。点评各小组测量结果,测量比较好的给予奖励。

  (2)测量课桌长、宽、高的长度。

  师:根据你刚才实际测量到的`1米的长度,请同学们来估测一下,天天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宽、高分别大约是多少?(结合量出的一米长的木条的长度,估测出学生熟悉的课桌长、宽、高的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估测能力。)

  教师小结:这只是我们估测出的长度,是我们猜想的,怎么样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呢?(要进行实际测量。)

  师:各组拿出卷尺,分别测出课桌的长、宽、高。

  小组讨论,组长结合组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

  进行实际测量,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3.汇报、讲评。

  (1)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比较各组测量结果。(各组结果尽不相同,存在误差。)

  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适时评价。表彰分工合理、测量细心的小组。

  (2)测量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

  师: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课桌的长、宽、高,你还想测量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就地取材。如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等,自主选择,自主进行测量活动。)

  小组测量,老师指导。汇报,讲评。

  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动,你会描述物体的长度吗?

  这节课你最喜欢的测量活动是什么?

  “量一量,比一比”是在学生认识厘米和米,会测量物体长度并用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编排上,首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接着指导学生测量出1米的木条,再让学生利用木条去估测课桌的长、宽、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会了测量,也认识了估测。最后让学生实际测量估测的物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估测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测量的经验,巩固了测量的技能,培养了合作的精神。

《量一量》教案10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杯子为什么有的重有的轻”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轻与重的现象,并对轻与重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天平是最原始的计重秤,是一种测量物体重量的装置,一般构造为一根直柱上支著一根横杆,而杆的两端则各悬挂著一个小盘。当进行测量重量时,其中一边的小盘放置被测量的物品,另一边则放置若干数量的砝码,使两端呈平衡状态,届时只要计算砝码的重量,便可得知该物品的'重量。

  【材料来源分析】

  1.天平:利用天平让幼儿了解不同物体不同重量。

  2.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运用这四种物体来进行比较重量。

  3.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积木若干:了解天平砝码的作用,理解平衡的概念。

  所设计的《天平秤》科学探究活动,共设计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策略运用如下:

  第一环节:运用工具支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出主题。

  第二环节:运用问题支架,引导幼儿猜想,进行思考。

  第三环节:运用范例支架和建议支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实验。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对天平进行感性的认识,了解天平砝码的作用,理解平衡的概念。

  2.体验天平的趣味性,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一定的表述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对多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小型玩具天平;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积木若干;幼儿记录纸两张(空白但有折痕),记录笔。

  3.场地规划:小组形式

  活动过程:

  一、认识衣架天平,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引导幼儿学习记录。

  1.认识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运用工具支架,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用天平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

  老师取出一个杯子和一个万花筒,请幼儿猜测,谁轻谁重?引导幼儿放入天平上验证。

  运用问题支架,让幼儿尝试思考猜想

  3.引导幼儿做记录,要求用简单、快速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示范把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记录在第一格。

  4.幼儿操作并记录。

  5.幼儿看着记录纸简单讲讲操作了几次。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二、以积木为砝码,探索一样水果等值于几块积木。

  1.出示积木,每一种天平都有砝码,我们今天就用积木做砝码,我想知道一个铁碗和几块积木砝码一样重,怎么做?

  运用问题支架,让幼儿尝试思考猜想,

  一个杯子和几块积木砝码一样重?

  2.请幼儿来探索,老师引导幼儿放砝码时放一个数一个。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并做好记录。

  3.与幼儿探讨记录的方法并示范做记录。

  4.幼儿操作并记录。

  5.组织幼儿交流,根据记录推测那种水果最重、最轻?

  三、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兴趣:积木为添加码,使两边的水果能平衡。

  1.老师出示第一次的记录,这两样物品有轻重,你能用砝码作为添加使之平衡吗?请一位幼儿来探索。

  2.下次我们再来玩这个游戏。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教学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天平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愿意主动地将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小朋友分享。同时,在活动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材料的多样性,和工具的便捷性,在今后的活动将多注意这些不足之处,尽量做到完美!

《量一量》教案11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

  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量一量》教案12

  活动过程:

  一、激发用脚测量的兴趣。

  (教师示范跨步测量的方法)小朋友,我们来玩个游戏,看好我是怎么过来的?(跨一步、并一步)我从大椅子跨到小朋友这儿,跨了几步呢?

  二、幼儿感受用脚测量的乐趣。

  (1)请个别幼儿练习跨步测量。

  想试一试吗?我请一个小朋友从你的小椅子跨到前面的大椅子要跨几步?我们可以边跨边数。

  (2)请男小朋友练习跨步测量。

  现在我请男小朋友从你的小椅子跨到黑板要跨几步?

  (3)请女小朋友练习跨步测量。

  看,女小朋友也等不及了。我们也来试一下从你的小椅子到黑板要跨几步呢?

  三、引导幼儿初步学习记录的方法。

  我来考考小朋友,刚才你从小椅子跨到大椅子,跨了几步?那我们把这个结果记录下来。那小椅子到黑板呢?小朋友想一下,从你们的小椅子还可以跨到哪里呢?

  四、幼儿在情境中练习用脚测量,并进行简单记录。

  (1)练习用脚测量,进行简单记录。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动物朋友,看一看有谁呀?小朋友要去小动物家,还必须有一张邀请卡,就是让小朋友知道从你的小椅子到小动物家要跨几步,然后到前面的桌子上找一个相应的数字贴上去。那如果我们要去第二个小动物家,应该还是从哪儿出发?现在邀请卡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请你们从椅子底下拿出来。请小朋友看一下,你第一个去谁的家?第二次呢?好,现在我们开始吧!

  (2)通过提问,幼儿得出测量结果。

  你去了哪个小动物家?用了几步?谁来说说你到哪个小动物的家近,到哪个小动物的家远?

  五、幼儿自主选择测量的距离,并进行记录。

  小朋友,想想看,还可以从哪些别的地方开始吗?谁来试一试,我们把这个结果也记录下来。现在我们都来尝试一下,你从哪个地方开始到哪个地方结束,把它量一量、画一画,并在纸上记录下来。刚才,我们都是在教室里面量的,那现在我们带着纸和笔去外面量一量、跨一跨吧!

《量一量》教案13

  目标

  1 学习用刻度尺连续测量并记录蚕豆的生长过程,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2 对植物生长过程有探究愿望。

  活动准备

  种植区——蚕豆小火车;各种自然测量工具(火柴棍、回形针、积木、油画棒……);可供制作刻度尺的卡纸;记录本等。

  活动过程

  1 量一量豆苗有多高。

  (1)师:小朋友们种的蚕豆苗都发芽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种的豆苗长得高。你们有什么办法?(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测量的多种方法:叠拳头、虎口码、木棍量……)

  (2)幼儿自由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幼儿选择喜欢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豆苗)

  (3)展示、交流测量结果:你选用了什么测量工具,你的豆苗有多高?(用手指头量,有一个手指节高;用拳头量,比一个拳头矮一点;用积木叠,有四块积木高……)

  2 比一比谁的豆苗高。

  (1)师:你们都量出了自己的豆苗有多高,现在你能说出谁的豆苗最高?为什么?(如“亲亲的豆苗高,因为有四块积木高,果果的豆苗矮,只有一个拳头高,四当然比一大了”。“不对,虽然四比一大,可是,积木很小的,四个叠在一起还是很矮”……)

  (2)师:到底谁的豆苗高?用你们的方法能比出来吗?(引导幼儿将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演示比对)

  3 讨论测量豆苗的最好方法。

  (1)师: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量并比较豆苗的高度?(引导幼儿说出“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测量”。)

  (2)介绍刻度尺。

  (3)为每棵蚕豆苗制作一把刻度尺(指导幼儿裁剪卡纸条。用统一的.方形积木块作刻度),布置测量环境:火车新干线。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每日进行观察,每一个星期将观察结果在刻度尺上作一次标记,并记录时间。引发幼儿观察思考:第几天的时候谁种的蚕豆苗长得超过了谁种的?同样是蚕豆,为什么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

  活动二:时间测量——有趣的滴漏

  活动目标

  1 发现物体的滴漏速度与滴孔大小、装量多少及物体的材质有关。

  2 对滴漏计时方法在生活中的巧妙运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小(容积、小孔)相同的水漏、油漏、沙漏计时器各一个;标记条;亲子制作的各种滴漏瓶若干。(漏孔、容积、时间的设定按教学需要确定1

  经验准备:对古代计时工具有初步认识;已认识过时钟。

  活动过程

  1 夹珠比赛导入。

  (1)出示水漏: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夹珠比赛,用水漏来计时,当水漏里的水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2)交流:小朋友数一数夹了多少颗珠子?(提醒幼儿简单记录)

  (3)出示沙漏、油漏:现在我们再来进行一次夹珠比赛,这一次用同样大小的沙漏和油漏同时计时。当其中一个滴漏里的东西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4)交流:哪个滴漏先滴完?这一次,你夹了多少颗珠子?跟第一次比多了还是少了?

  2 讨论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流动速度不一样。

  (1)师:你发现沙、水、油在大小一样、漏孔一样的滴漏瓶里流动的速度一样吗?谁最快?谁最慢?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启发幼儿通过比较夹珠的数量发现:第一次夹珠少,说明水流得最快;第二次夹珠多,说明沙流得慢,油流得最慢。)

  总结:珠子夹得越多,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慢;珠子夹得越少,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快。

  3 玩一玩,进一步发现滴漏计时的有趣现象。

  (1)师:请两个小朋友一组,分别选择时间一样、材料不一样和滴孔大小不一样、装量一样的计时器玩一玩,看一看,这一次又是什么东西流动快?什么东西流动慢?

  (2)请你们将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

  4 活动拓展。

  这些有趣的计时器在生活中用得到吗?你想用在什么地方?

  活动延伸

  选择一个“30分钟”滴漏瓶,为幼儿午餐计时。

《量一量》教案14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小百科:有些量由其本质决定(譬如,数),而另外一些是作为对状态的描述(属性,尺寸,特征),譬如重和轻,长和短,宽和窄,大和小,多和少。

《量一量》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量一量》选自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中的第二课。本课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交流各自测量结果,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使每个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的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面积单位的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身边事物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并测量。

  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以数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实际的动手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表象;在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新知识变成了学生具体的经验和体验,使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的必要性。体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2、初步学会估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以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3、在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和抽象概括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估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动手测量,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课前,教师发给学生每个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着三张正方形纸,边长分别为5厘米、2厘米、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纸片)

  1、摸一摸: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感觉其面积的大小,同时复习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量一量:用信封中的纸片作为测量封面面积的面积单位,分小组自己选择适当的图形,动手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并记录在表格里。

  测量时选用的图形

  测量时选用的图形的个数

  测量结果

  我发现…

  ......

  3、议一议:

  (1)先预测什么图形选为测量单位更简便合理一些,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汇报本组选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测量结果,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3)小组讨论交流:从统计表中获得那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发现很多信息,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抓住本课教学目的组织讨论:为什么选择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最多,选择圆的最少?

  4、教师小结:选择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主要原因是:正方形能密铺整个图形,测量是做到不重叠、不遗漏,而且操作简单方便。

  (设计意图:把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测量单位与统计活动相结合,体会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合理性,同时也充分地发展空间观念。)

  5、讨论:用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测量相同数学书的封面,为什么量出不同的数值?

  6、师生共同小结:统一面积单位才能量出同样的结果,猜想测量课本封面面积是一般选用怎样的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对不同测量结果的交流、讨论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二:认识1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

  1、认识1平方厘米:教师边出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讲解。

  2、举例: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先估计,再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1、通过举例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同时,被说到的物体可以成为估测面积的参照物。2、对1平方厘米有了具体认识后,让学生估量数学书封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既是对前面教学环节的呼应,也是学以致用。)

  活动三:认识1平方分米、1平方米,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1、测量课桌面的大小,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合适吗?为什么?

  2、认识1平方分米:教师边出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讲解。

  3、举例: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先估计,再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继续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桌面面积的`时候,学生会感到面积单位太小,量起来很麻烦。于是产生认识更大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此时,把1平方分米介绍给学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让学生举例、估量课桌面的面积,这都有利于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

  5、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自学课本解决,最后全班汇报,教师适当引导讲解。

  问题一:度量房间等更大物体面的面积时,该用什么面积单位?

  问题二:1平方米有多大?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前面学习知识的经验,再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指导下开展数学活动,教师只需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活动四:课堂总结,梳理新知。

  师生交流: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新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拓展学生对面积单位及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提高。)

  活动五。学习致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约()。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封面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设计意图:能否正确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填空,反映出学生对各种面积单位是否已经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2、分小组或自己选择意见物体,先估计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在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量一量,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比一比看谁估计的最接近?

  (设计意图:1、联系身边生活,学习致用,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2、培养学生估计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

【《量一量》教案】相关文章:

量一量大班教案10-23

大班数学用尺量一量教案09-22

《量沙》教案09-03

《常见的量》教案03-09

大班数学《量沙》教案08-23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09-14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沙》08-25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量沙》09-22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