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的早晨》教案

时间:2022-01-07 14:30:3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苗岭的早晨》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苗岭的早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苗岭的早晨》教案

《苗岭的早晨》教案1

  (一)说教材: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乐曲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时间:1分10秒)开始部分用口笛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音名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1—3)(1—b3),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接着,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描绘出:林间布谷鸟清脆、婉转的呜唱,百鸟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勃勃生气。

  第二段(47秒)是乐曲主体部分又以明快、热烈的节奏描绘出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场面。尤其是其间不断出现的鸟叫声,使音乐气氛显得更加活跃。

  乐曲的尾声(33秒)再现了开始部分的音乐,让人们再次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这种再现三段式的结构形式,使音乐显得更为完整,好似余音绕梁,让人意犹未尽。

  1、说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说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3、说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4、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2)将音乐教室布置成“民族展览馆”的“苗族展示厅”。如:在墙壁挂上一些苗族风景、人物画和特色手工艺品等,使整个教室都洋溢着鲜明的苗族氛围。

  5、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用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即听音乐,说对比变化,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用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过程设计为导课、分段、总结、扩展延伸五个环节。

  上课前,我将扮演“解说员”带领学生参观已布置成“苗族展示厅”的音乐教室,当他们沉浸到苗族氛围中时,开始上课。

  一、导课:(时间安排:2分半钟)

  播放课件,结合“展示厅”的布置,简单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从而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板书)

  二、完整的欣赏一遍音乐(欣赏前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并为乐曲分段。(8分钟)

  1、首先,简要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演奏乐器(课件出示口笛图片)。

  2、提问:(1)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乐曲可分为几段?

  三、细听音乐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比关系。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24分钟)

  1、欣赏第一段。引导学生说出这段旋律的速度和节奏。

  提问:(1)这段缓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启发想象,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到什么气氛?加深情感体验。(板书)

  (2)你能说说乐曲开头采用这种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好处吗?它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板书)

  2、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提出:在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同胞在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第二段音乐。

  (1)指导学生对比第一段,比较两者在速度、节奏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描绘出苗族人民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并出示图片,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之后,说说如果它也采用第一段的节奏和速度,你还能感受到这样欢快的气氛吗?为什么?

  3、欣赏第三段。

  (1)启发学生说出乐曲的结尾再现了哪一段旋律?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没有这段尾声,音乐表现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2)指导小组分角色,用形体表演的形式描绘出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

  四、总结

  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欣赏苗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优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师有感情地解说,让学生在苗族乐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4分钟)

  五、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比上一课欣赏曲《牧童短笛》,说说二者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课后找找还有哪些乐曲是再现三段式的结构。

  最后,师生手拉手,随着音乐一起边跳舞边走出教室。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总结、概括,所以我尽量做到少而精炼。

  课题: 《苗岭的早晨》

  第一段:速度 慢 节奏 舒展

  表现了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气氛

  第二段:速度 快 节奏 活泼

  表现了苗族人民歌舞与劳动的热烈场面

  第三段:速度 慢 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描绘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总之,我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

《苗岭的早晨》教案2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教学难点:

  体验音乐的第二乐段,感受其音乐中的欢快。

  教学方法:

  1、通过音色对比初步感受小提琴和口笛音色的不同。

  2、通过体验的方法感受音乐的情绪和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打击乐器、填词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谁知道有多少个民族呢?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今天我们就要到其中一个民族去探访。

  2听音乐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

  (播放《苗家儿童庆丰收》教师跟音乐律动。)

  3介绍苗族

  苗族主要聚集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

  而贵州的苗岭,因是苗族集中聚居区所以得名。(出示图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会在闲暇时聚在一起,跳舞唱歌,高兴时还会边劳动边唱歌。(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

  二、欣赏

  1、 简介乐器: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

  (出示:小提琴图片)师: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音色华美,音域宽广,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所以经常作为独奏乐器来演奏。

  (出示:口笛图片)师:口笛是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用短竹管发明制作而成的。

  听辨:哪段音乐是小提琴演奏的,哪段是口笛演奏的?(播放两遍用不同乐器演奏的第二乐段的第一主旋)

  2、完整欣赏:

  (1)让我们来欣赏这首《苗岭的早晨》,边听边想它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音乐中出现了几种情绪?

  小提琴演奏,这首乐曲先是优美抒情的旋律,后旋律转为欢快跃动,最后又回归优美,所以音乐可分为三乐段。

  3、分段欣赏

  (1)第一段

  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的节奏是怎样的?(鸟鸣,山林。)

  这一段开头的旋律富有苗族飞歌的特色。

  苗族飞歌是一种山歌体裁,它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有强烈的感染力,是青年男女在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

  让我们跟着音乐也来互相邀请吧。

  用“啊”随音乐演唱开头部分。

  (2)第二段

  听一听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的关系是怎样的?(重复、对比)

  乐曲所要表现的是什么场面?速度与节奏是怎样的?

  再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一段的旋律演奏时音区有什么变化?展现了怎样的旋律特点?(师生共同分析)

  多么欢乐的场面,让我们也加入他们吧!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参与音乐?(小组准备并练习)

  唱歌:为学生准备好部分歌词,请学生填写并演唱。

  伴奏: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跳舞:为音乐编一个舞蹈动作。

  劳动:用道具锄头表现苗族人辛勤劳动的场面。

  小组展示

  (3)第三段

  听一听第三段音乐与哪一段相似?

  第三段音乐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音乐最后又把我们带回那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4、再次完整体验音乐

  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苗岭的风光,体验了苗族人的快乐生活,下面让我们再听一遍《苗岭的早晨》,请你将在这节课的收获、感想或问题,用一句话写在纸上。

  三、拓展:

  苗族人民勤劳善良,聪明勇敢,有很多名人就是苗族人,比如我们知道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阿幼朵就是苗族人,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由阿幼朵用苗语演唱的《苗岭飞歌》。

《苗岭的早晨》教案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乐曲可分为三段。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引导学生用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即听音乐,说对比变化,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用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播放课件: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

  2、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板书)

  二、欣赏作品 初步感知

  1、完整的欣赏音乐。(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

  设问:你认为乐曲可分几段?

  2、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演奏乐器(课件出示口笛图片)。

  3、分析作品

  (1)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意境、乐曲的风格特点)

  三、赏析作品 情感体验

  师:细听音乐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比关系。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1、欣赏第一段。引导学生说出这段旋律的速度和节奏。

  设问:这段缓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

  意图:启发想象,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到什么气氛?加深情感体验。(板书)

  2、欣赏第二段。指导学生对比第一段,在速度、节奏和气氛上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设问:说说乐曲开头采用这种速度和节奏起什么作用?它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人们在做些什么呢?(板书)

  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第二段音乐。引导学生描绘出苗族人民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并出示图片,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之后,说说如果它也采用第一段的节奏和速度,你还能感受到这样欢快的气氛吗?为什么?

  3、欣赏第三段。与前二段对比,找出乐曲的特点。

  (1)启发学生说出乐曲的结尾再现了哪一段旋律?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没有这段尾声,音乐表现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2)指导小组分角色,用形体表演的形式描绘出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

  四、扩展延伸 体验升华

  引导学生对比上一课欣赏曲《牧童短笛》,说说二者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课后找找还有哪些乐曲是再现三段式的结构。

  结束:随着音乐一起边跳舞边走出教室。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设计为导课、分段、总结、扩展延伸五个环节。我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欣赏苗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优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师有感情地解说,让学生在苗族乐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苗岭的早晨》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苗岭的早晨》,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了解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3.认识“飞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今天的音乐之旅吧!歌中唱的很好“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今天这节课,钟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民族,它就是历史悠久的苗族,同学们对这个民族有哪些了解呢?谁来说一说

  三、欣赏口笛曲《苗岭的早晨》

  (一)初听全曲:你觉得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声?

  生:清脆的鸟叫声

  师:如此清脆的.鸟叫声是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清晨)

  (二)出示课题:刚才我们听到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接下来让我们分段来聆听。

  (三)分段聆听:

  1、初听第一部分:请你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1)这么动听的鸟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口笛)

  (2)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介绍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扬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赋予乐曲以生动的趣味。

  3、复听第一部分:

  (1)速度、节奏是怎样的?

  (2)边听边划图形谱,分析旋律的走向

  4、认识“飞歌”:

  介绍“飞歌”的特点,结合旋律的走向,并引入宋祖英《小背篓》进行拓展,进一步了解“飞歌”的特点。

  5、再听:用你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苗岭的早晨。

  6、初听第二部分:

  与第一部分进行对比:速度、节奏有什么变化?又表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7、唱一唱:填词来哼唱这个主体部分的旋律(介绍“飞歌”的另一个特点:三个主音5、降3 、1,其中降3是色彩音)

  8、跳一跳:加入一些苗族的动作来感受苗族的韵味。

  9、拍一拍:加入节奏 X X X XX 为歌曲伴奏或加入打击乐器。

  10、表现第二部分:唱一唱、跳一跳、拍一拍进一步感受苗族人民愉快劳动和喜悦的心情。

  11、初听第三部分:这一段与哪一段乐曲相似?节奏、速度又是怎样的?仿佛又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重现了苗寨的锦绣山川和悦耳的鸟啼)

  (四)曲式分析:ABA曲式结构

  (五)完整聆听:加入动作等方式来表现

  四、拓展:小提琴《苗岭的早晨》、声乐曲《苗岭的早晨》

  五、小结:音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说些什么?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丽的风光里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同学们再见。

《苗岭的早晨》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3、通过小提琴和口笛两件乐器音色的对比,直观感受口笛的音色。

  4、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情绪分段。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苗家飞歌的特性音调为基础,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之中;接着,乐曲转为快速,小提琴吸收二胡滑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的鸣叫,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相随,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在尽情欢唱。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体,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加以发展,互成对比又互有联系的方整乐段组成。首先是在钢琴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旋律,随后第二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富有弹性;在钢琴伴奏之后,第三旋律在小提琴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带有劳动的节奏特点。

  随后,这个旋律由慢渐快,并在高音区以更快的速度重复,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犹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随着音乐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达到高潮,戛然而止。接着,音乐又转入自由的散板,再现了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于这个再现有很大压缩,因而起尾声作用,与第一部分前后呼应,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口笛、小提琴),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辩音色。

  2、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师:它们的音色很相似。

  3、教师简要介绍:口笛的创始人俞逊发创编了一首表现苗族人民生活,赞美家乡的音乐──《苗岭的早晨》。1975年,小提琴演奏家陈钢根据他的创作编成了小提琴独奏曲。他发挥了小提琴音色的特点,使得这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大放异彩。

  二、简要介绍苗族风土人情

  教师介绍苗族的居住环境(文本)及、服饰(文本)、乐器(图片)并出示相关图片。

  三、初步欣赏

  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小提琴演奏的表现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2、师:你们听到音乐中出现过几种情绪?

  生:有两种,欢快的和抒情的。

  3、师:根据音乐的情绪我们可以给音乐分段,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到欢快的情绪时,你用一种颜色或图形表示,听到抒情的情绪时,你用另一种颜色和图形表示。(学生自带画笔老师发纸。)

  完整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学生听后展示结果,并为音乐区分三段。

  (用色彩区分乐段,这种方式很受学生喜欢,适用于低年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

  四、分段欣赏

  1、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一乐段。

  2、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师:音乐的开始,旋律优美、节奏自由是音乐的引子,其中,最具有苗族音调特征的是

  3、请同学们看谱例听老师哼唱一下旋律。

  学生随琴哼唱曲调,感受苗族音调。

  师:这样的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中。

  师:接着音乐有什么变化?

  生:好像还有小鸟叫。

  师:音乐表现了什么?

  生:竹楼、山寨,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尽情地欢唱。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二乐段。

  师:与第一乐段有什么关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师:音乐速度快了,情绪欢快、旋律跳跃与前面形成对比。

  师: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苗族舞蹈视频,并指导学生学几个动作。

  学生随音乐跳舞,表现音乐。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三乐段。

  师:这段音乐是哪段音乐的再现?

  生:第一段

  师:音乐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师引领学生逐段感受音乐要素(力度、速度、音高等)的变化及在音乐中表现力。

  2、再听乐曲: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结合画面完整欣赏作品。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使同学们了解了苗族的风土人情,还通过小提琴和口笛两件乐器音色的对比,直观感受了口笛的音色。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了解更多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苗岭的早晨》教案6

  教学目标:

  一、 认识西洋拉弦乐器,知道演奏姿势

  二、 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领略苗岭山寨山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美景,感受苗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愉快劳动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感受节奏和速度的对比对乐曲的表现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师生问好

  师:12 34┃5 -‖

  生:ⅰ 5.┃ⅰ 5.┃54 32┃1 -‖

  二、 西洋拉弦乐器介绍

  小提琴: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性能灵活,色彩富有变化。有着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它可演奏缓慢、宽广、抒情的旋律,也可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17世纪意大利有个叫盖斯巴达沙格的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直到现在意大利制琴业仍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有女高音之称)

  中提琴:和小提琴形状相似,但稍大些,音乐较低。音色比较柔和、浑厚。(有女低音之称)

  大提琴:形状也和小提琴相似,琴身比小提琴长一倍。演奏方法与小提琴不一样,它是被夹在双腿之间,琴身下端支在地上来演奏。音色浑厚,富有人声美,是管弦乐队中重要的低音乐器。可独奏也可伴奏。(有男高音之称)

  低音提琴:构造与大提琴相似,但体积更大,音域更低,音色深沉,雄浑。(有男低音之称)

  三、《苗岭的.早晨》

  1、 介绍苗族及作品:由作曲家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改编的。乐曲以明朗的旋律,展示了一副苗岭山寨上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图景;晨曦渐露,大地苏醒,百鸟争鸣,飞歌荡漾。同时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为ABA三部曲式。

  2、 初听:乐器?演奏形式?曲式结构?

  3、 复听:各段的旋律特点?(节奏、速度)

  4、 讨论,复听。

  四、小结

《苗岭的早晨》教案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Flash画面、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播放第一乐章音乐)。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5、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6、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7、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

  8、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9、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四、听全曲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

  五、小结

  1、课件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2、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生听赏)

  教学反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段时,应根据音乐的情绪进行划分,比如:欢快热烈的情绪用你喜欢的颜色画一个图形来表示,抒情的情绪用另一种颜色来表现,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分出段来。

【《苗岭的早晨》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的早晨》教案09-09

《小镇的早晨》教案04-01

《草原的早晨》优秀教案07-15

早晨多美好教案范文08-25

早晨的日记03-01

《早晨》说课稿12-20

一年级教案农场的早晨03-09

三年级上《小镇的早晨》教案07-28

小班语言优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早晨多美好》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