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2-08-29 14:37:51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 、铋 ---- 热缩冷胀)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初步了解的构成及其功能。培养他们科学用脑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初步人体科学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人的神经系统图,人体神经传导信息图,人脑外形图(或人脑模型),人脑功能示意图(或使用相应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

  1、我们已经认识了人体的哪些器官,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气渐渐变暖了,被称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渐渐多起来,干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你发觉被蚊子叮咬时,你会作出什么反应?

  3、做一做这一反应过程,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反应的?这一反应过程是靠人体的哪些部分来指挥和协调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人体的神经系统图。

  (2)讨论:你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问题?

  (3)出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

  (1)学生分组实践:去拿桌上的苹果(或钢笔),说一说从看到拿的过程。[先是眼看到苹果,并把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脑决定“去拿这个苹果”,这个命令由传出神经传到手上的某些肌肉,这些肌肉收缩,这样就伸手拿到苹果了]

  (2)计算一个1.4米高的人,光脚无意踩上一燃着的烟头所作出的反应过程要用多长时间?

  (3)讨论并汇报: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一是单向传递,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种;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导学生认识脑的构造及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1)观察:课文上脑的外形图(或挂图、人脑模型)。

  (2)讨论:①人脑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②大脑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汇报并归纳小结:人脑中有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称为左脑和右脑,大脑(对照大脑各部分机能图)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别管理书写、运动、感觉、视觉语言(阅读)、听觉、视觉、识别等,但分工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4)根据大脑各部分机能在插图上的相应位置认识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4、对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1)阅读课本第25页。

  (2)讨论: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谈一谈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用脑?(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时;二是不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要交替进行各种工作;三是经常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大脑反应灵活。)

  课后感受:学生对脑的结构与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认识矿物的性质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一些性质。

  2.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3.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 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重点难点 1.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3.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矿物标本、放大镜。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分发几个矿物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这几个石头跟前面所研究的岩石有什么不一样的?

  2、教师讲解矿物的定义。

  探索和调查

  1、用放大镜观察矿物,然后在记录本上画下所观察到的矿物。

  2、要想对矿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认识他们的特征。

  3、请同学分小组阅读课文,将从课文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写在记录本上。

  4、交流信息,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

  5、分发矿物标本,让学生参照通过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再观察这些矿物标本。

  1、 画下来,可以促使学生非常仔细的观察物体。

  2、也是验证。

  回顾和解释

  1、关于矿物,你还有哪些疑问?还想进行哪些后续研究?

  当堂检测

  课题

  第四单元、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能为保护矿产资源做些什么。

  2. 能够调查家庭、学校、班级消耗资源的情况。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2.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

  2. 愿意为减少资源浪费做出贡献。

  重点难点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回忆前面几课中接触过哪些矿物。

  2、这些矿物有什么用?

  从生活入手、复习。

  探索和调查

  1、然而人们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利用矿物资源,而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之后,矿物资源逐渐减少。

  2、出示中国现在矿物资源的情况。

  3、当这些矿物资源被开采完之后,人们的生活、工作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4、讲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5、为了保护资源,我们作为小学生可以做到什么呢?

  6、讨论、交流。

  7、如果你是家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8、讨论、交流。

  9、如果你是南京市的市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0、讨论、交流。

  11、如果你是中国的中央领导人,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2、讨论、交流。

  1、让学生感到危机。

  2、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是问今后他们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奠定这方面的基础。

  回顾和解释

  1、调查家庭一次性用品,如铝箔、奶瓶盖等,估算一下你家、你们班级、你们学校以及你所在的城市一年大约需要用掉多少这些资源。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准备 :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一猜,导入新课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板书)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 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 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 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三、布置作业

  观察月亮,并画下月相。

  第二课时

  一、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 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 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 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二、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板书设计:

  看月亮

  月亮是平躺着落下的

  月亮落下的速度很快

  月亮在一天天变宽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六、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的花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植物的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3.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放大镜的使用 镊子的使用

  二、实验器材

  植物的花朵、放大镜、镊子、解剖盘

  案例背景分析:

  本课的活动准备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察、采集活动。学生课前到花园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感受花的种类的纷繁多样。同时,搜集凋谢的各种花朵到课堂研究。二是准备课堂探究器材。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准备观察工具:镊子、放大镜、刀片等。为了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以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准备了一些有关花的图文,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你知道关于花的哪些知识?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植物的花。(板书课题:植物的花。)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提问: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什么呀?

  (有很多花)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有关花的一些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关于花的知识呢?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这些花的构造一样吗?

  生猜想。

  2.初步研究花的主要组成部分:

  (1)今天我们首先来研究花的组成部分。

  出示:活动一: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a、解剖要求: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摆好、摆齐。并且填好表格。

  b、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 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

  c、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冠——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 花被。

  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小组动手解剖。(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解剖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

  汇报成果。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3)出示:活动二 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

  师:自然界中花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给这些花来分类,你们认为怎么分好。<小组讨论>

  师:老师这里有一种最科学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出示)

  一株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 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出示)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下。

  师补充说明: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雄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

  很高兴同学们掌握了花的构造,并能轻松就分辨出不同种类的'花。

  4.进一步研究有关于花的知识: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花的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填写完成研究报告)

  (三)、拓展活动

  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教学难点:

  把重物绑在身上的体验活动

  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五)后记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昼夜交替的图片,投影仪、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

  手电筒,小地球仪,搜集“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资料。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1、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

  2、出示校园(或周边村庄)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

  师:关于昼夜现象你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交流:

  (1)昼是什么意思?夜呢?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昼夜交替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

  (3)昼夜交替时人们的生活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4)昼夜交替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5)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1、游戏活动:

  (1)师: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

  (2)、学生讨论并交流。(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

  师: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2、教师演示实验:

  (1)用地球仪和投影仪做昼夜交替的实验。学生观察。

  (2)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逆时针转动。)

  (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3、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4、学生实验,交流操作注意点。

  5、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

  第二课时

  一、研究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1、师:我们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

  提示:先找到“昼夜交界线”,(这是教学本部分的关键)然后再判断;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完成小练习:

  小组实验,在横线上写出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当xxx是白天时,xxx是黑夜,xxx是清晨,xxx是黄昏。

  2、拓展思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要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与我国的位置进行对比;还要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师作适当介绍: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美国主张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篮球、田径的决赛放在早上8:00进行。

  二、信息交流

  1、师:就“昼夜交替”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有哪些不同的观点。(结合课前搜集到的知识信息和书上第8页的内容进行交流。)

  2、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这些观点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找出这几种观点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3、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之后,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三、作业

  布置学生写研究昼夜交替的科学小论文。

  了解古人对昼夜交替原因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

  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

  (教材P61~6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水的蒸发和凝结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

  2.知道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有吸热与放热现象。

  3.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

  2.能够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3.能够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

  4.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对物态变化有探究兴趣。

  2.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

  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的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铁架台、温度计、温度计夹子、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61厨房里烧水、室外晾衣服和浴室镜面的图片。)这三幅图分别描述了哪些现象?(预设:水沸腾变成了水蒸气;

  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水珠。)

  2.揭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的蒸发和凝结。(板书:水的蒸发和凝结)

  【设计意图】用图片呈现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了解学生对水形态变化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探索环节。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

  1.提问:你们还观察到生活中的哪些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现象?(预设:拖完地不久后,地板上残留的水就干了;湿手放在烘干机下,手上的水很快就干了;从冰箱中拿出的冷饮,在空气中放一会儿,瓶壁上会出现水珠;……)

  2.追问:水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蒸发快?(预设:温度比较高的时候;有风的时候。)水蒸气一般在什么时候凝结?(预设:温度降低的时候;遇到冷的物体的时候。)

  3.过渡:你们认为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预设:温度。)大家都认为温度与水的蒸发以及水蒸气的凝结有关,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探索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1.提问:你们认为水蒸发快慢与温度有着怎样的关系?(预设:水温越高,水蒸发越快。)如何比较水蒸发的快慢呢?(预设:取相同质量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称量剩余水的质量,剩余水的质量越小,说明蒸发得越快。)

  2.交流:请大家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水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讨论。)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探索三: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过渡:探究了水的蒸发现象,接下来,我们将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讲解:向冰块中加入食盐,可以加快冰块的熔化,加速降温,使烧杯内外的温度相差越来越大,因而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越来越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推测原因—设计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并通过观察和测量,使学生深刻感受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云、雾、霜、雪、露等图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这些现象大家都有亲眼见过吗?(预设:大部分见过;没见过霜;……)

  2.布置任务:这些现象都是水在自然界发生三态变化而产生的,但它们具体是怎样形成的?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请大家课后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进行课后拓展,使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一课中,学生观察到水加热到100

  ℃时会沸腾,形态由液体转变为水蒸气。可是在生活中,温度没有达到100

  ℃的水也能转变成水蒸气,还能看到水蒸气凝结成水。因此,本课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产生思考。然后通过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观察水凝结的现象,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

  (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

  (2)提问:

  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

  (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

  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

  教与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师:人也是动物,只不过人是个高等动物,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些什么?

  (1)交流信息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2)提出问题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三、体验妈妈怀胎的辛苦

  (1)小组内分别做游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

  (2)交流活动体会

  (3) 设计生命手册

  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

  3、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

  拓展性目标:

  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星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星记录表、搜集有关星空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

  有关四季星空的音像资料、图片。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谈话引出问题:四季星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

  活动一:

  1、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谈谈自己观察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2、引导学生将北斗七星的样子画下来。

  要求: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用方向标进行标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自由组合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整理。

  3、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

  4、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从东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活动二:

  1、提出问题:无限的宇宙蕴藏着无数的奥妙,让我们继续将观察活动进行下去。在继续观察中,你有什么问题吗?

  2、引导学生汇报实际情况。

  3、问题:你有兴趣研究一下别的星星吗?让我们选定新目标进行探索好吗?

  请同学们预测:从春天到夏天,北斗七星会发生什么变化?春季其他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将预测的结果画出来。

  展示学生画的预测图案。

  自由活动:

  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下册教案12-10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8-29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篇08-29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20篇)02-08

科学下册教案15篇12-10

科学下册教案(15篇)12-10

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12-10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15篇08-29

科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