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教案

时间:2022-09-17 17:21:35 教案 我要投稿

《圆柱的认识》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柱的认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柱的认识》教案15篇

《圆柱的认识》教案1

  设计说明

  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之后学习的。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不同,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对圆柱特征的思考,使学生联想到学习圆柱的方法与学习长方体的方法一致;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关系时,适时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实践操作的作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较多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思考,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积累圆柱特征的相关知识,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柱模型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剪刀 胶水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2)关于长方体你了解多少?

  预设

  生1:长方体有6个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

  生3: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生4:相对的面……

  2.谈话引入。

  长方体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组成,“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属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设计意图:提问激趣,在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之后,向学生渗透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自觉运用知识的`迁移,亲身体验研究立体图形方法的一致性。

  ⊙探究新知

  1.观察、提问,给出圆柱的名称。

  (1)观察教材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2)观察圆柱形实物。

  指出:像这样,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3)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掌握圆柱的特征。

  (1)观察实物,并摸一摸,明确圆柱的组成。

  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上、下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2)物、图对照,明确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①底面: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②侧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3)明确侧面的特征及两个底面之间的关系。

  ①摸一摸,说一说:摸一摸圆柱的侧面,说一说它的形状。

  ②观察、比较、思考:圆柱的侧面有什么特征?两底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鼓励创新思维,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结论: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4)认识并理解圆柱的高的含义及特点。

  出示两个底面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圆柱。

  观察、思考:两个圆柱有什么区别?

  交流、明确:

  ①圆柱的高: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②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5)指出摆放方式不同的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8页“做一做”1题)

《圆柱的认识》教案2

  预设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2、能清楚地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难点:

  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⑴半径是1 米 ⑵直径是3厘米

  ⑶半径是2分米 ⑷直径是5分米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请你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探究新知:

  ㈠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的特征:

  谈话: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摸一摸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板书: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初步感知: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深化感知: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动手测量哪条边上圆柱体上的高,哪条最为简捷。

  4、圆柱的侧面展开:

  ⑴动手操作: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板书:沿高剪(长方形、正方形)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教师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⑵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小组合作,操作展开的长方形图并观察。

  同学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⑶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讨论:平行四边形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引导小结:通过割补的方法,也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四、巩固深化:

  1、投影出示: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殊来解释。

  3、完成第75页,学生自己操作完成。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出几个?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来说一说吗?

  创意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圆柱形的平台。

《圆柱的认识》教案3

  1.课件出示问题:

  ①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②用直尺量一量你手中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

  2.小组观察讨论。学生汇报: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3.圆柱的高。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小结圆柱特征。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四)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第1题: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第2题:(读出下面各圆柱的有关数据。单位:厘米)

  叫学生回答。

  第3题:判断。指名学生回答,并说理由。

  第4题:想一想,围起来能得到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特征

  两个底面(大小相等)

  一个侧面(曲面)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圆柱的认识》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重点突出圆的面积求解方法,并引出圆周长的求解方法。

  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S=πr2,C=2πr或C=πd。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例题图例:观察下面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2.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后,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认识圆柱体的外部特征以及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总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指出:(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1)认识底面

  教师拿出一个圆柱体: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2)认识侧面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

  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3)认识圆柱的高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我们认识了圆柱体,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你们想一下,这个容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手中的模型,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师出示罐头盒,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

《圆柱的认识》教案5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

  1.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况、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

  2.2 教学难点

  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体。

  师: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生: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师: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

  引入新课。

  2、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生:不是。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的物体?

  生:分别回答。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2)、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3)、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探究。

  师: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小试牛刀:实践应用,发展新知:

  ①、指出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

  ②、做一做: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师: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师: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猜一猜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自己转转看?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生: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旋转。

  2、教学例2

  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得出结果: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小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3、探究圆柱的底面与侧面的关系

  师: 侧面是曲面,如何转化为平面?利用你手中的材料,剪一剪、 画一画、卷一卷、滚一滚。转化后的平面图形与底面有怎样的关系?

  师:小组合作,先想好并说说怎样操作,组长分好工后,再开始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斜着剪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三、巩固练习(课件一 一展示)

  1、我能行

  (1).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都是( 圆)形,它们的面积都( 相等 )。

  (2).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 )形,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 高 )。

  (3).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完成填空。)

  2、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 × )

  ②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 定是圆柱体。 ( × )

  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 )

  4、你能把这张纸做成什么样的圆柱?

  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汇报交流。

  四、你知道吗:

  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课后小结

  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总结全文

  你在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习题

  练习三、第5题

  板书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教案6

  活动目的

  1、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学习制作球体、圆柱体,建构球体、圆柱体组合物体。

  3、通过摸、量、滚、做等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4、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收集各种球体、圆柱体包装。如足球冰淇淋盒、小药丸盒、易拉罐、麦乳精罐等。

  4、准备一些挂历纸、白板纸、橡皮泥、尺、胶带、线、剪刀、浆糊。

  活动过程

  一、有趣的球体

  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2、请幼儿玩球。幼儿按意愿选球,通过摸、滚、踢、拍、托、掷等动作玩球。

  3、请幼儿回答教师提问:玩的是什么球?怎么玩的?通过玩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5、师生创编儿歌:小小球儿圆溜溜,哪边看它都很圆;小小球体站不稳,哪边挨地都能滚。

  二、有趣的圆柱体

  1、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请幼儿滚一滚易拉罐、麦乳精罐等,说说它们是向什么方向滚动的。

  3、请幼儿将圆柱体积木、积塑、小棍棒按高矮、粗细的顺序分别排一排,看看它们像什么。

  4、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三、球体、圆柱体的区别

  1、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2、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3、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平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平面,可以重叠。

  四、灵巧的小手

  1、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2、给幼儿提供白板纸、挂历纸、橡皮泥等制作材料,让他们进行手工制作。

  对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求他们完成球体、圆柱体模型;对能力强的幼儿,则要求他们建构组合物体,如凉亭、攀登架、滚筒等;对能力一般的幼儿,要求他们完成简易组合物体即可,如冰淇淋娃娃、京剧小丑等。幼儿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对有困难的幼儿,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对大胆创新的幼儿,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并为他们提供条件,使其完成作品。

  3、作品展览。让幼儿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佳作,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五、商品展销会

  1、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

  2、引导幼儿将自制的作品、收集的玩具和废旧物品先按球体、圆柱体两大特征进行分类;再按商品的种类(如食品、玩具、日用品),进行二次分类。

  3、陈列货架,布置环境。幼儿按标记排放商品。

  4、开展创造性游戏:“商品展销会”。要求幼儿在展销过程中,说出各种商品的名称、外形特征。

《圆柱的认识》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茶叶桶、剪刀、小黑板或课件。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剪刀、线绳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谜语导入引出圆柱。上下一样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板书:圆柱)

  2、(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师:上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

  3、拿出你准备的圆柱形物品,举起来,大家互相检查,看看你们准备的都是圆柱吗?(教师也要认真观察及时发现不符的,如果有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预设:铁皮水桶、烟囱

  二、体验探究

  1、认识圆柱

  拿起你的圆柱,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圆柱有多少个面?再用手摸一摸,这些面有什么特点?也可以在桌上轻轻地滚一滚。

  (1) 学生观察,并用手摸表面、滚一滚。

  (2) 集体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圆柱。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指名说)

  预设:1、我发现了圆柱有三个面。(师: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个面)

  2、我发现了圆柱的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师:同意吗?那你们怎么知道这两个圆完全相同呢?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指名说)教师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并板书:2个底面 相等)

  3、我发现了圆柱还有一个面,(师:这个面有什么特点?和上下两个底面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并板书:曲面)

  4、刚才大家观察的非常认真,那我们回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高),那圆柱有高吗?(有)谁来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圆柱的高?(指名说)

  那你们认为一个圆柱有多少条高?(无数条)而且它们的长度怎么能样?(相等)

《圆柱的认识》教案8

  单元目标:

  1、使同学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使同学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使同学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掌握圆柱的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圆柱

  (1)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局部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同学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同学回答,使同学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平安、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外表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身手中圆柱的外表,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同学考虑: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丈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同学操作分析,得出丈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同学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生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身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和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生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生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论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生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和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安排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板书: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认识》教案9

  一、说教材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因此,在大班幼儿已认识了个中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二、说目标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的精神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二方面的目标,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三、说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四、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外,还运用多种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发现法

  皮亚杰认为:教学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问,又有一定知识经验的特点,我引导幼儿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印一印、想一想、说一说中进行探索,从中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兴趣。

  2、讨论法

  新《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并能愉快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在幼儿探索前后和探索过程中,我都引导幼儿积极地与老师、同伴交流、探讨问题,让幼儿的思维相互碰撞,在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

  本活动安排了二次操作,二次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每次操作活动都提供了相应的、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有目的的`操作中探索发现和巩固。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

  五、说活动程序

  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为此,本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在活动设计的开始部分,我就把探索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幼儿,让幼儿自由地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找到以后和球体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然后玩一玩、说一说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有什么不同,并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看一看发现了什么。由于探索的目的明确,幼儿急于发现老师的问题,所以兴致勃勃。最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让幼儿初步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从而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组织幼儿讨论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社会中去,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

  (三)玩一玩、变一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充当“小小魔术师”,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每个幼儿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幼儿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以后,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孩子去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操作”。教师抓住时机介绍操作材料,并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正确、有目的地进行操作。在幼儿自由动手操作中,教师边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边验证:“你用了什么方法把它们变成圆柱体?把你变的圆柱体玩一玩。”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来变魔术。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又培养了幼儿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活动延伸

  《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我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索。

  大班计算活动:认识圆柱体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1、它们与球有什么不同?

  2、把圆柱体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3、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上下两面都是圆形,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侧面没有棱角,而且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细,叫做圆柱体。

  二、 组织幼儿讨论:

  你在社会中还见过哪些像圆柱体的物品。

  三、 玩一玩、变一变。

  1、怎样把许多枚硬币变成圆柱体?

  2、怎样把长方形纸张变成圆柱体?

  3、怎样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

  四、 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计算角:提供各种圆柱体实物,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秘密。

  操作角: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继续变成圆柱体。

《圆柱的认识》教案10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小百科:圆柱是由以矩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绕该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它有2个大小相同、相互平行的圆形底面和1个曲面侧面。其侧面展开是矩形。

《圆柱的认识》教案11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中,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实物,圆柱形茶杯、圆柱模型,三角板、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7 cm,宽6 cm),圆柱形管子,吹塑纸、剪刀。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教师:老师想知道,你们在一些节假日的时候,有没有收到过别人送的礼物?(指名口答)老师也收到过别人送的礼物。(出示长方体实物)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教师:除了长方体,我们还学习过正方体,谁知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呢?

  3.引出课题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老师这儿收集了一些,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圆柱体。比如,教室里、窗外……

  (2)指名口答。

  学生1:日光灯灯管、窗帘上面的杆子……

  学生2:晾衣服的框架、下水道管子、防盗窗……

  教师:这说明圆柱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画圆柱的示意图,引出课题。

  (1)教师:老师让你们课前准备圆柱形的物体,你们准备了吗?拿出来,给老师看一下。你们能把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吗?

  (2)学生操作,画出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教师在黑板上也一个圆柱的示意图。)

  教师:大家想不想好好研究一下圆柱?(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探究圆柱的组成部分。

  (1)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有哪些特征?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开始研究吧!(可以同桌合作研究。)

  (2)指名汇报。

  师:谁来说说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学生边说边指给其他同学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并拿出教具(长方体盒子中的圆柱体茶杯)讲解。

  3。探究圆柱两个底面的大小。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1)学生用学具验证,然后教师指名汇报,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画下来比较、量直径……)

  (2)教师指名一位同学上黑板与老师共同操作,验证。

  教师小结: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一样,面积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4。探究圆柱的高。

  教师有选择性的从学生的学具中选出两个圆柱,比较这两个圆柱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引出圆柱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并与学生共同探究圆柱的高的特征。

  板书:无数条高长度相等。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5。整理圆柱的特征。(看课本第18页的.内容)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要内容。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6。检验圆柱的高。

  师生共同检验自己画出的圆柱的高的长度是否相等。

  7。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三、反馈练习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7cm,宽6 cm),将它的长边粘贴在圆柱形的管子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管子,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先用教具操作,然后再借助课件演示给大家看。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高为17 cm,底面半径为6 cm的一个圆柱)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并能做出正确判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优越、实效,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特征的探究过程。

  教具准备:圆柱、圆锥模型及实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当它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圆柱)那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圆锥)

  [说明: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感兴趣,能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的情景,并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体验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1、整体感知圆柱。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是圆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生举例,师生评价)

  请看大屏幕,老师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出示课件)

  同学们已经能辨别圆柱、圆锥的形状,并认识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那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说明: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研究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首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听清要求,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小组长要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针对这个小组的汇报情况,谁能做出评价?还有不同发现的吗?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解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①观察;②画剪:把两个底面分别画在纸上,然后剪下来比较;③量直径:测量两个底面的直径,再通过计算,判断底面是否相同;④把茶叶盒的`两个底面拆下来比较。)

  你怎么知道圆柱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师板书: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板书:无数条)这无数条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板书:都相等)

  (5)高的拓展。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厚)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长)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深)

  (6)结合实物和课件,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师板书。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同位互相说一说。

  [说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结合电脑演示,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让学生直观的获取知识,使课堂教学做到实效、高效。]

  4、探究圆锥的特征。

  (1)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圆柱特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圆锥有哪些特征?

  (2)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还有补充的吗?

  (4)介绍顶点、侧面和高。(课件演示)

  (5)圆锥的高有多少条?

  (6)让学生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5、对比

  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的特征,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想一想,圆柱、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说明: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特征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认识圆台,了解圆柱、圆台、圆锥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2、课本48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我们借用中央电视台栏目《实话实说》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说明:此环节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人文化,其中有知识的收获、学习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等,是师生情感互动的展现。]

  五、课后实践,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利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自己动手做圆柱、圆锥,比一比,看谁做得精致,下节课我们展示交流。

《圆柱的认识》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17-18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引“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

  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

  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

  (一)自学--发现圆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

  2.展一展:实物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认真看课本P17,重点观察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考:

  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

  4.说一说

  让学生自说说自己的思考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5.读一读

  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共学--小组合作,理解圆柱

  1.剪一剪,量一量,议一议

  拿出你制作的圆柱模型,四人小组讨论:

  ①圈:剪一剪你的圆柱模型。

  ②量一量:量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及身高不同大小圆柱的高。

  ③说:说一说你发现的圆柱两个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圆柱的周围是什么形状?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2.展一展,评一评

  讲解要求:

  ①你发现的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形状?

  ③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小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小结:长方形硬纸围绕木棒快速转动,可以转成一个圆柱。

  三、测“新”评标--达标检测,评价目标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圆柱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

  (3)圆柱有几个侧面,几条高?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1)图一的旋转轴在哪里?

  (2)图二的旋转轴在哪里?

  (3)为什么同一个长方形会旋转不同的圆柱呢?

  3.练习三第1题

  根据你对圆柱的理解,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吗?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圆柱?圆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四、结“新”拓标--全堂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

  底面2个

  侧面1个

  高一样长

《圆柱的认识》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使学生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3、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关键:

  利用学具充分演示,使学生自主感悟。

  教具准备:

  圆柱实物,侧面展开教具,长方形小旗等。

  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呈现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

  问:你见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这类物体的名称叫什么?

  2、揭示并板书课题。(圆柱体)

  3、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电池、柱子、水杯等)

  探索新知1、教学例1.

  (1)观察圆柱体实物。

  问:圆柱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a、看一看,摸一摸。

  b、教师介绍:底面、侧面、高。

  c、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高。

  (2)观察立体图形。

  a、教师现场作画。

  b、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底面、侧面、高,教师板书注明。

  (3)圆柱的特征。

  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4)演示学具。

  a、猜一猜,转动长方形小旗后,会是什么形状?

  b、学生演示学具。

  c、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演示的结果和你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2、教学例2.

  (1)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2)教具演示。

  a、侧面剪开,展开成长方形。

  b、把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圆柱。

  (3)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再操作、观察、讨论、汇报、)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11、12页的“做一做”。

  4、课堂。

  结合教具、学具说一说对圆柱的认识。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2的第1~4题。

  第1题。

  (1)指出圆柱,同座交流。

  (2)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

  第2题。

  (1)判断哪些是圆柱。

  (2)说想法。

  第3题。

  (1)观察图形,想象能折成什么形状的物体。

  (2)折一折。

  第4题。

  (1)想一想,猜一猜。

  (2)互相交流。

  布置作业完成补充练习。

《圆柱的认识》教案15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和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若干个圆柱实物,其中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包装纸的圆柱体。

  2、学生准备若干个圆柱体实物。剪下书第127页的图形,胶水。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

  2、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1、(1)请学生口答长方形的面积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c=πd c=2πr

  (2)口答:

  ①一个圆的直径是8厘米,周长是多少?

  ②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周长是多少?

  2、(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教师出示准备的圆柱体,请学生回答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一样吗?如果让你给这个圆柱设计包装纸,你知道需要多少包装纸吗?

  1、学生口答

  2、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探索

  1、圆柱的认识

  2、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

  4、圆柱的侧面积计算:

  (1)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推导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充分感知,然后说一说自己对圆柱的认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底面 2个平面 完全相同 圆

  圆柱

  侧面 1个 曲面

  3、教师指着实物说明,圆柱的上下两面叫做圆柱的底面,然后请学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底面大小怎样?

  4、让用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然后提问:

  这是一个什么的面?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7、(1)口答,练习一第1题

  (2)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

  8、教师拿出一个有包装纸的圆柱体,教师示范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然后贴在黑板上。

  9、提问:你发现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10、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面积= 长 × 宽

  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11、要求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如果圆的周长设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办?

  1、学生仔细观察,用手去摸一摸。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4、学生回答

  5、学生演示教师准备好的两个底面

  6、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说自己对这两个面的感觉。

  7、请学生再次看一看,摸一摸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同桌互相说一说底面、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8、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圆柱上画出一条高。

  9、学生动手操作

  10、学生讨论

  11、学生汇报

  12、求出圆的周长

  c=πd或c=2πr

  5、教学例1

  6、解决问题

  12、教学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13、学生完成解决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1、完成书本第4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书本第4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练习反馈:

  四、作业

  课内作业:练习一第2题

  回家作业:1、练习一第3题

  2、任取一个圆柱体实物,测量有关数据,计算出它的侧面积。

【《圆柱的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圆柱的认识》教案12-16

圆柱的认识教案09-29

大班圆柱认识的教案01-13

圆柱的认识教案(通用5篇)08-03

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教案06-16

幼儿园教案:认识圆柱宝宝09-28

《认识球体、圆柱体》大班教案11-22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09-15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