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03 10:39:35 兴亮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2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21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接触过1-5各数,他们能够熟练地数数,有的甚至能够疏导100多,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很熟悉这些数了,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对数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这些数,对它们的用处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没有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对生活中离不开数的价值缺乏体验,还没有对这些数产生较强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课时准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双手,跟着老师一起做。我说一句你们跟着说一句。(师生一起做变变变的游戏)

  师:刚刚我们变手指是从几根指头变到几根指头的?(随机引出一根指头到五根指头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1-5的认识》板书课题(1-5的认识)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1、师:现在是秋天,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看这位老奶奶,家里收获了很多东西,同学们瞧瞧,这幅图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呀?

  (南瓜/花朵/老奶奶……)

  2、生自主观察,图中有多少个南瓜、多少朵花?并随机指导三、指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

  1、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

  (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2、师: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3、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4、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5、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6、:请同学们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5”表示?

  (南瓜、玉米的数量是5,可以用数“5”表示)。

  四、指导认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计数器。上面有几颗珠子?

  教师: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们再加一颗珠子,现在是几颗啊?(相机做练习)

  五、指导书写

  教师: 1是从上往下写,稍稍有些倾斜;2像一只小鸭子; 3像小耳朵;4要写得直直的,不能有弯曲的地方。

  六、练习

  生在方格本上写1~5。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两道题完成。

  教学反思:

  1~5学生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但实践下来发现课堂游戏少,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多开发一些数学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16页“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象,架起数与形间的桥梁,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这也是学生以后学-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对应,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你知道小红的位置在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红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生对已有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红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小红的位置,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学生的描述可能比较简练但不够准确,可能比较准确但不够简练,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表示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谈话:像这样排列时,一般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红的位置,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生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小红位置所在的点,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B、C,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出它们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规则,并观察从座位图到点子图的变化过程,感受到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这一板块也是学习在方格图上确定一个点位置的必要过渡环节。】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谈话:第几列第几行,让我们确定位置有了统一的说法。不过数学还追求简明,像第4列第2行,能否写得再简明些呢?

  比较: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并交流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那根据数对,你能找到对应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掌握数对的写法。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主探索更简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情释放。在此基础上提升到“数对”的方法上,使学生更加充分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明性,同时也体验到数对的意义。】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谈话:刚刚我们在点子图上研究了数对,如果在我们熟悉的方格纸上,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个点的位置吗?

  交流:如果这就是学校的平面图,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什么?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谈话:在方格图上,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点吗?这儿有三个数对,请找到对应的点并标上数对,边找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在你描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一个发现,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数对又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还能反映出点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3.根据图形特点在方格图上选择数对。

  谈话:如果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如果再确定一个D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呢?

  交流:学生介绍选择数对的过程。

  感悟:看得出,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可以反映在数对中,数对的特点也能通过图形来体现。

  【设计意图: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二是是确定位置的方法。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充分展现了本课的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不仅关注了数对方法的运用,还关注了在方格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背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图形与数对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向学生介绍国际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介绍北京的位置等)。

  总结:同学们,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这数对究竟是谁发明的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对的思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国际象棋)”和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两个环节,让学生感悟了“数对思想”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数对产生的背景,促发学生学会思考,做一个“思想者”。】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体会并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对这些加法进行比较熟练地口算。

  2、使学生能尝试运用所学加法去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累积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使学生能与同学互相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并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小棒、计数器、卡片、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松鼠卡片)大家看这是谁呢?

  生:小松鼠!

  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小松鼠特别开心,因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讲解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

  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

  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松果?

  25+4=29

  提问:4根小棒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7、带学生做游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

  四、课堂总结

  把小松鼠人物化,带领学生发现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交流,不用教师刻意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气氛集中注意力并学会知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1的乘法口诀。

  3、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①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

  ②教师说口诀,学生说算式。

  2、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2根,摆3次。

  每次摆2根,摆6次。……

  3、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3

  1、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个1、2个1、……9个1

  2、根据摆的情况,说算式。1个1是1、2个1是2、……9个1是9

  板书:1×1=1

  1×2=2

  1×3=3

  ……

  1×9=9

  观察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编口诀。

  ①小组活动,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组长记录。

  ②全班反馈。教师板书: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如:“一二”是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

  5、记口诀。①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②熟记口诀。

  三、课堂活动

  说算式,对口诀。

  1×3————一三得三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的乘法口诀

  1×1=1一一得一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灵活试商的方法,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15×4 16×5 16×6 4×25

  60÷4 80÷16 96÷16 100÷25

  60÷15 80÷5 96÷6 100÷4

  14×8 24×7 26×5 24×5

  2、先说出思维过程,再说结果、

  15×6+15 25×8—25 24×5+24

  14×7—14 26×4+26 16×8—16

  3、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5×( )<76 16×( )<120

  25×( )<204 24×( )<124

  26×( )<158 14×( )<121

  二、学习新课

  (一)启发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的试商方法、请你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下面例题,并通过思考还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试商、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70÷14=

  (1)学生独立解题、老师巡视、个别指导,有目的地了解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深入各个小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

  (1)当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先请一名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同学讲述试商过程、(把除数14看成10试商)(老师板书)

  同学回答后,老师可以请同学评议一下,同学们可以说出,用这样的试商方法,需要调商好几次,比较麻烦,影响计算速度、

  (2)老师请用不同方法试商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生:把14看作10来试商,商7后和14相乘,积是98,98比70多28,28是2个14,所以改商5、

  老师可以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给予鼓励,并补充说:很好,调商一次、

  生:我是用口算,14和5相乘,积是70,所以我直接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给予肯定,非常好,一次确定商、

  生:把14看成10来试商,商7一定大,先试商6, 6和14相乘,积是84,还大,改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表扬:也很好,肯动脑筋,调商一次、

  生:14接近15,我把14看成15,5个15就是75,所以商5、

  老师肯定这个学生,平时注意口算练习,这样,试商的速度能提高、

  (学生回答不同的解法,不一定按老师准备好的顺序,教师要有应变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试商方法、今后自己在做题时可以灵活选用、

  3、做一做:

  订正时,请说明自己试商的过程、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240÷26=

  看题后,思考片刻,理顺思路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试商方法、通过启发,比较后,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尝试一下,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3、集体汇报、按照例1的做法,学生回答哪种试商方法,老师出示哪种事先准备好的投影片、

  生:把26看作30来试商,商8,8和26相乘,积是208,240减208,余数是32,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改商9、

  师:看哪些同学的思路与这种方法相同、(老师要重视这种反馈信息)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个26是260,比被除数240多20,所以商9合适、

  师:给予肯定,看看哪些小组有这种思路是谁说出的,应该表扬、

  生:把26看作25来试商,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所以可以商9、

  师:真不错,肯动脑筋、再了解一下,哪些小组讨论到这种方法,是哪个同学提出的、启发是否还有其它的不同想法,充分给时间让学生发表、

  4、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同桌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用什么试商方法、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除数有什么特点?(除数的个位数是4,5,6)通过学习和练习题,你能说一说,这样的题目怎样试商简便吗?(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

  当除数是14,15,16,24,25,26时,可以用灵活的试商方法,采用口算直接乘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其它能减少调商次数的方法、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各应商几?(逐题出示)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准确,不准确的调整过来、

  3、说出下面各题应该商几、(逐题出示,谁先看出来立即抢答)

  4、计算下面各题、(一、三、五组做上面4道题,二、四、六组做下面4道题、做完本组题,可做另一组题)

  88÷16 128÷14 165÷24 128÷16

  91÷15 150÷25 113÷15 194÷26

  四、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节日礼物》是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观察物体和5个正方形搭成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能区分拍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教材选取了小狗贝贝四次由低到高观察节日礼物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四个画面上分别标出四次看礼物的顺序,鼓励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并让学生体会由远及近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本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25%的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本课需要展开观察、想像、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对学生具有挑战性。首先让学生自学观察,再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③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主要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活动为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③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④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难点: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会越来越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应该是学生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活动的一种方式,学生互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对话,了解我们自己的学习进步、学习状况,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己的弱点,了解他人的学习状况,帮助自己学习上取得进步。

  内容设定:

  伙伴们评评我: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互评。通过学生的互评,加强学生间信息的沟通,清楚地了解他人的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使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步发展。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习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观察、猜测、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变化,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用五个小正方体学具摆自己喜欢的图形,交流自己所在位置看到的形状,接着,创设小狗观察礼物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有困难的可用学具模拟体验)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小狗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接着,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体会并判断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物体的范围逐渐缩小。整个过程充满了观察、猜想、体验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听和看”的方式介入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

  《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课上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主动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在实际应用、拓展延伸环节中安排了判断图片观察位置的练习,例如:“有两个侦察员明明和莉莉,他们分别从两个方向观察同一间房子,请你分别标出明明、莉莉看到的情形。”和“说出下列房屋、坦克、汽车的平面图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等。

  4、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其实数学中充满了美,我们要深入挖掘数学的美,展现数学的魅力。例如:我在拓展练习中安排的“这是两幅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和生活延伸中欣赏一些优美的风景、名胜图片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自主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过去课堂教学的总结评价历来是教师的专利,本节课我把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和谐。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练习二 Px。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

  归纳总结法

  学法

  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

  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

  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

  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

  困难。

  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

  高兴吗?

  2、 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 自己探索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

  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 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 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 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 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 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教后记:1 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数的技能。

  2 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

  3 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猜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系列“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选择较合理的策略。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出春游的课题

  1、诗歌欣赏:《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自己创作的诗。这么优美的诗,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课题。

  2、你喜欢旅游吗?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乐,但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同学们一起解决。让我们出发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1、选择合适的租车方案

  (1)出示租车信息:一共有40人参加春游活动,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供选择,大车租金每辆160元,限坐乘客18人,小车租金每辆120元,限坐乘客12人。请你算算怎样租车最省钱?

  (2)先让学生估估、猜猜。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把租车方案填在课本上。

  (3)租车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

  (4)汇报结果后总结方法: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辆大车和2辆小车的方案最合适。

  2、快餐店用餐

  师:到达目的地,同学们玩得真开心,转眼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快餐店用餐,这里的食品真丰富,有凉菜、热菜、主食、饮料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食品。

  (1)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再把自己的选择填在课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钱?(提醒学生别浪费。) (2)汇报结果,看看大家都选了哪些营养又美味的食品。

  3、买纪念品回家

  师:在快乐的游玩中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该返回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纪念品商店,让同学们买些纪念品带回家。

  (1)与小组同学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淘气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为什么先给爷爷买拐杖?

  (2)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并提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

  (3)如果你有20元钱,你准备带什么纪念品回家?说说理由。

  三、写数学日记

  师:同学们,愉快的一天结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开心吧?而且用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请你把它记下来吧。你这一天是怎么过的,在游玩的过程中解决了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感受?请按下面的格式写一篇数学日记。

  XXXXX年XXX月XXXX日星期( )天气: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延伸:清明节到了,如果学校要带六年级的同学们去茅家岭烈士陵园扫墓,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填在课本第38页),下节课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你试试吧。

  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春游

  1、租车2、用餐3、买纪念品4、写数学日记 5、设计扫墓计划

  小学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13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

  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3、3、5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24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120—144÷18+35(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应该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应该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应该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4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1、例2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小学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1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2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3: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5: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6: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暂停)二次备课

  小学数学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生活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及车溪风景区美景视频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大家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或者有什么非常想去的地方呢?

  课件:春天来了

  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气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到民俗风景区宜昌车溪去看看。我们要到车溪旅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租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或向往,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出示宜昌风景区春天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课件完整出示情境信息)生独立阅读信息后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1)我们班的同学有31名,为了安全学校还派了9名老师。

  (2)大车每辆限乘18人;小车每辆限乘12人。(大车、小车图)

  2、我们怎样租车呢?(对话框出示问题)

  3、研究租车方案

  温馨提示:

  (1)请独立设计租车方案,把你的方案填在表格里。看谁的办法多!

  (2)四人小组交流,并对组内租车方案进行整理,填在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3)看哪组合作,能把组内的想法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A、学生活动

  B、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白板出示自己的整理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格,你认为那种整理得?为什么?(学生比较租车方案统计表)(板书:有序思考) 4、这么多种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请看(课件添加信息):大车每辆160元,小车每辆120元。

  5、猜一猜:哪种方案最省钱?

  (板书:空位最少最省钱)

  5、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分组计算各种方案需要多少钱.

  比较得出租1辆大车2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00元,空座位也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二:购门票

  1、出示信息:同学们,我们坐上汽车很快就来到了车溪风景区的大门口,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啦!

  成人票每张80元,学生票每张40元。

  团体票40元/人(45人起订)

  2、提出问题:怎样买门票最合算?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2)集体交流

  (三)游车溪:课件出示:车溪美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游览车溪。(看图片及介绍)

  师:我们徜徉于车溪的青山绿水时,无尽的乡土气息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设计意图】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学生已经略显疲惫。欣赏车溪风景区美景,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短时的放松,还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活动四:用餐

  师:醉人的景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

  1、合理点菜

  (1)师:假如你们一组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方案。

  (3)汇报。

  (4)仔细看看,哪种订餐方案好,为什么?引导得出点菜时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注意养成节俭的习惯。(板书: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节约不浪费)

  2、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四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点菜设计中,再与组内成员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的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开心吗?在旅游中知道了什么?(生谈收获)

  师补充: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四、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旅游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考虑,如时间,住宿等等,课后为班级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作业:

  设计旅游计划

  这次旅游,同学们非常高兴,还有很多收获,你们想去哪儿游玩?

  布置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填写旅游计划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

  归纳总结法

  学法

  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

  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18

  【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习题。

  (2)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 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0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周长》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第98~99页例4、例5内容。“圆的周长”概念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经调查了解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知道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但能正确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特征的学生只占少数。可见学生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层层深入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长的含义,掌握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提升思维水平。

  3.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理解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议、电脑。

  学具准备:

  每四个学生一组:

  1、圆形实物(荧光圈、杯盖、圆形胶带、飞镖盘等)

  2、直尺一把

  3、测量绳一条

  4、研究表格

  5、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晰概念

  1.出示正方形,指一指正方形的周长

  2.出示圆,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指一指。

  3.课件演示圆的周长。

  揭示概念: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正方形的周长引入,便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迁移,同时正方形也是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时不可或缺的参照。】

  二、直观感知,激发需求

  1.激趣

  师:2个图形,给你一把直尺,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愿意测量几号?

  生感知圆的周长是曲线,不便用尺直接量。

  师:老师就想为难你,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敢挑战吗?

  2.转化

  (1)量荧光圈的周长

  明确:可以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2)量飞镖盘的周长。不能拉直,怎么办?

  明确:可以用线绕一绕,在尺上滚一滚。

  介绍测量过程的注意点,突出几种量法的共同点——化曲为直。

  3.激需

  出示摩天轮:这么大的摩天轮,用剪、滚、绕的方法合适吗?

  明确: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会遇到困难。我们得想想其它的方法了!

  设计意图:

  1、测量要求的提出,促使化曲为直的方法呼之欲出,也为操作环节做好准备。

  2、圆的周长与其它图形周长的本质的区别之一就是,它有时无法通过直接测量边的长度得到周长,而这理应成为学生学习圆周长计算方法的直接需求。

  三、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板书:直径、半径。

  课件演示,观察验证:三个直径不同的车轮,各向前滚动一周,发现什么?

  得出: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直径越小,圆的周长就越小。

  (二)判断推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出示圆和它的直径。

  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可能有这样的关系?

  生自由猜想:2倍、3倍、4倍(3.14、3.1415926……)

  推理验证:

  1.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2倍?

  2.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4倍?(圆出于方)

  3.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3倍左右)

  明确:圆的周长应该比直径的2倍多,4倍少,大约3倍左右……

  (三)深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多种实物圆,细绳,直尺,记号笔,计算器……

  实验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实验步骤:

  (1)小组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小组分工:2人合作测量,1人计算,1人记录。

  2.汇报实验结果

  3.引导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列数据,有什么特点?

  明确: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大约是3倍左右(3倍多一些)

  追问:正方形的周长除以边长所得的结果总是4,为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结果却不完全一样呢?

  (回应:为什么测出的结果没有3.14或3.1415926呢?)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总是存在一定误差的,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得到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倍数……

  4.介绍圆周率的探索历程

  课件展示。

  (1)介绍《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并理解“周三径一”。

  (2)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了解把圆切割成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分别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介绍祖冲之的贡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的`值。比国外科学家早1000多年。

  (4)近代圆周率的研究结果。

  5.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师: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同时也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倍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师:为了方便,一般保留2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3.14。

  6.归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谈话: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你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得出:圆的周长就等于直径乘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C表示周长,d表示直径,那么C=πd

  注:π是一个固定的数,写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乘号省略。

  设计意图:

  1、不同直径车轮的滚动轨迹能清晰地让学生感知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2、数据计测算之前先进行倍数范围的推想,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

  3、直面孩子的一知半解,通过实践操作回应结果的存在性;

  4、打破常规思维,认为只要周长除以直径就会得到3.14,事实上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是永远得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割圆术的科学性,渗透极限思想,深刻理解圆周率,感受数学家的伟大贡献。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算一算:d=4厘米,求圆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运用圆周长的公式。

  2.选一选:r=5厘米,那么C=( )

  A、3.14×5 B、2×3.14×5 C、3.14×2

  追问:为什么还要乘2。

  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因此得出圆周长的另一个计算公式:C=2πr

  3.判断:

  (1)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他们的直径也相等。( )

  (2)圆的周长是半径的π倍。 ( )

  (3)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

  提出要求:题目如果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可以怎样改?

  4.解决问题:摩天轮的辐条(半径)的长度是10米,请你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教师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挑战题

  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20厘米。在长方形上剪下了一个最大的圆,你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解题后同桌说说是怎么解答的。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

  能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基本运用,首尾呼应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或C=2πr

  小学数学教案 篇21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    (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

  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

  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3-09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2-0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21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12-30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