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1-03 09:29:4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3.说一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1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 10 20 30 40 50

  所需的天数 30 15 10 7.5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讨论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300。提问:这里的30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自己学习例2,仔细想想你发现了些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小组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不变,当长发生变化时,长方形的宽发生变化吗?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 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那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认识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图象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来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正比例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生:要满足两个条件: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2、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不变。

  师: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下:y=5x,y和x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正比例,因为y和x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x的变化,y也在不断变化,y和x的比值始终等于5.所以y和x成正比例。

  师:看来对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已经掌握,下面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y和x成正比例,y是x的5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图画的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画一画)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导入本课。)

  二、动手画图,理解含义。

  填表,说一说表中两个量的关系。

  一个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个数的5倍

  (1)学生填表。

  (2)学生汇报。

  (3)谁能说一说这两个量的关系。

  这两个量在不断变化,并且一个数增大,它地5倍也不断增大,但他们的比值不变。所以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带领学生看懂图,明确图上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各点所表示的含义。为下一步在表格上描点,扫清障碍。)

  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所有的点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学生会很形象的看到所有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体会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

  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看一看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所形成的的图形是不是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从反方进一步证明成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形成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通过对比方式,再次验证结论。)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巩固所学。)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

  过程与方法:

  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平移、旋转与对称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周末咱们班的李坤和王明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师: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生1: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

  师:平移和旋转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数学上我们称为变换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哪种方式可以称为变换呢?

  生:轴对称。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板书课题)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听老师提几个问题,想一想是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XX同学的左面是谁?我们教室的后面是什么?学校在邮局的什么方向?

  生:方向与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描述方向与位置的词语都有哪些?如何确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整理复习学过的方位词。

  (1)学生小组交流学过的方位词。

  (2)学生汇报交流。

  学过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3)请大家观察所在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方位词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4)刚才大家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所在的大概位置以及方向,如果我们要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表示方法吗?

  2.梳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位置: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梳理用方向加距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

  (1)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

  (2)确定方向和角度。

  (3)确定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4.课件出示教材99页情境图。

  星期日,奇思去动物园游玩,在大门口看到了动物园的示意图。他想先去百鸟园,你能帮他确定百鸟园相对大门的位置吗?

  (1)学生探究确定百鸟园位置的方法。

  (2)小组汇报。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知道如何寄信最经济 设计邮票的价值

  教具学具:

  各类邮票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1. 观察邮票。

  实物投影出示课文中的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 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新知学习,组织活动

  1. 出示邮政相关的费用。

  业务种类 计费

  单位 资费标准/元

  本埠资费 外埠资费

  信函 首重100g内,每重20g

  (不足20 g按20 g计算) 0.80 1.20

  续重101~20xx g每重100 g

  (不足100 g按100 g计算) 1.20 2.00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

  (1) 不到20 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 不到20 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 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 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 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不足20 g按20 g计算,所以45 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 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 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资费?

  ①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

  ②引导列表描述。

  1~20、21~40、41~60、61~80、81~100

  本埠

  外埠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0.82+1.2=2.8元

  1.22+0.8=3.2元

  (3) 你认为可以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①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②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1) 先看看从101~400g的信函,有哪些可能的资费。

  101~200、201~300、301~400

  本埠

  外埠

  (2) 你想设计什么面值的邮票?

  ① 自行设计。

  ② 与同学交流。

  (3) 你见到你设计的这种面值的邮票吗?

  三、巩固提高

  小结 邮票是有益的爱好,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培养高尚的情操。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运用所学知识学习理财的过程。

  2、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教师谈话,说明要研究存钱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存钱,怎样计算利息。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一家做一个存钱计划。

  板书:存钱计划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8页,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生:聪聪的妈妈每月工资1160元,爸爸每月工资2180元。

  2、让学生看书,了解聪聪爸爸、妈妈的工资和他们谈话的内容。明白为什么妈妈不纳税。师: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聪聪一家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在客厅里讨论做存钱计划的问题。

  在讨论为聪聪上大学存钱的问题。

  师:他们在说什么?

  生1:妈妈说,聪聪过几年要上大学了,做一个存钱计划吧!

  生2:聪聪说,一个月存多少钱呢?

  生3:爸爸说,每个月工资还要纳个人税。

  师:为什么爸爸的工资交税,妈妈不用交吗?

  生:妈妈不用交,因为国家规定,收入超过20xx元的才要交纳个人所得税。

  二、存钱计划

  1、提出“计算聪聪家每月的收入多少钱”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

  师:请同学们帮聪聪算一算,爸爸妈妈每个月工资收入多少钱?

  学生算完后,全班订正。

  教师板书

  (2180-20xx)×5%=9(元)

  2180-9+1180=3351(元)

  2、讨论:每个月的收入多存入银行可以吗?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使学生了解,为了你让家庭的正常生活,一般只考虑固定收入。师:大家算出了聪聪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收入,这些钱都存入银行可以吗?说说你的意见。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意见

  (1)不行,因为吃饭、上学买东西都要花钱。

  (2)行。爸爸妈妈每个月还有奖金或其他收入。

  只出现第(1)种意见,教师肯定。出现两种意见,教师参与讨论。

  师:_同学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奖金都不是固定的,或每个月都有的。所以,做存钱计划时,为了你让家里正常的生活,一般只考虑固定的工资收入比较理智。

  3、让学生了解聪聪家一个月支出的项目和大约钱数。特别理解“大约”的意思,然后口算出每个月支出的钱数,并计算出每个月结余的钱数。师:那聪聪家一个月存多少钱比较合适呢?教材上给出了聪聪每个月支出项目的大约钱数。注意是大约钱数。谁知道这个大约钱数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大概的钱数。

  生2:有的月可能多一些,有的月可能少一些。

  师:请同学们口算一下,聪聪家每个月支出多少钱?

  学生口算,教师板书出结果:1280元。

  师:每个月可以结余多少钱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

  3351-1280=20xx(元)

  4、提出帮聪聪家做存钱计划的要求,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合理提出存钱建议。并算一算到期能取回多少钱。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聪聪家现在每个月大约可以结余20xx元,请你帮聪聪家做一个存钱计划,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看看谁的计划最合理。

  学生自己做计划,然后交流。

  5、交流学生做的计划。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化方案的机会。师:谁来说一说你做的计划,说一说你这样计划的想法。

  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建议的.机会,只要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对那些考虑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存钱方案

  教师口述聪聪爸爸获得奖金并存钱的事情,说明是税后所得,提出小组合作做三个存钱方案的要求。

  师:同学们根据聪聪家每个月的固定收入做出了存钱计划。聪聪很感谢大家。同时,还有一个关于存钱的问题,希望大家帮他出主意。事情是这样的,聪聪的爸爸是一个工程师,他设计的一个工程中标后,老板给他5000元奖金。

  板书:5000元奖金

  师:注意这5000元奖金可是已缴纳过个人所得税哦!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每个组做出三个存钱方案,并算出每种方案可获得的利息。大家可以先讨论方案,要说明方案的理由,然后分头计算。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汇报一下你们做的方案,制定方案的计算出的利息是多少?哪个小组先汇报一下。

  各小组交流汇报,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这存钱有什么好处等,教师要及时评价,同时将存钱和利息板书出来。

  师:大家做出了这么多存钱方案,你认为哪种存钱方案?说明理由。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重点关注学生是如何阐述理由的,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财能力,回家后把你做的存钱计划给爸爸妈妈看,请他们做出评价。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7

  设计说明

  “反比例”是在学生学过“变化的量”“正比例”“正比例图象(画一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节课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1.借助意义、实例,渗透思想。

  教学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函数思想,充分理解正比例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2.借助教材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

  教学中,先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再结合王叔叔游长城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反比例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反比例的意义,理解、掌握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测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正比例? 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个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①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②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总产奶量。

  ③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引入新课。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正和反相对,有正比例,那是否有反比例呢?如果有,什么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呢?又该如何判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规律。

  (1) 课件出示教材46页表1和表2。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为24 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 厘米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请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单位:厘米)生独立填表。

  (2) 汇报发现。

  (长方形一条边的边长随着邻边边长的增加而减少)

  (3) 讨论: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汇报)

  小结:面积是24 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关系:1×24=2×12=3×8=4×6=…相邻两边边长的积都是24。

  生2:周长是24 厘米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关系:1×11=11,2×10=20,3×9=27…相邻两边边长的积不相等。1+11=2+10=3+9=…虽然相邻两边边长的积不相等,但相邻两边边长的和相等。

  2、探究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

  (1) 课件出示教材46页下面例题。

  结合“王叔叔要去游长城”的情境,初步感受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行驶所需时间如下,请把下表填完整。

  引导学生独立计算、填表。(根据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时间与速度的变化有关系。

  生2:我发现速度增加,时间减少;

  速度减少,时间增加。

  生3:我发现速度与时间的积是一定的,10×12=60×2=80×1.5=120,积都是120,即“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师总结:像这样,速度和时间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想一想:第1个问题中,表1和表2中的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成反比例吗?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当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积一定,所以相邻两边的边长成反比例。

  当周长一定时,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和一定,但是积不相等,所以相邻两边的边长不成反比例。

  3、在知识迁移中总结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方法。

  师:结合正比例关系的字母表达式想一想:反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

  生:如果用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一定)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x×y=k(一定)(板书公式并强调积一定)

  4、在对比学习中,明确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异同。

  (1)正比例与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并完成手中表格 相同点是都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且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是正比例关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

  (2)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的反比例?(学生自主举例,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结合新知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并结合具体情境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成反比例的量、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及正、反比例的区别,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知识归纳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得到提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教材48页“练一练”1题。(生独立完成,借助表中数据说明即可。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能力,在判断题的基础上增加难度,注重练习题的梯度性,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2、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这三种量中,在什么情况下,哪两种量成反比例?在什么情况下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3、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行驶的路程一定,车轮的周长与车轮需要转动的圈数。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3)笑笑从家步行到学校,已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4)周长一定时,圆的直径和圆周率。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正比例与反比例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从意义、表达式等方面进行汇报)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表格试着画一画反比例的图象。

  板书设计 :

  反比例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表达式:x×y=k(一定) 反比例的特征: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积一定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8

  设计说明

  本课时教学的是图形的旋转,它是继轴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方面:

  1.创设游戏,激趣引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伊始,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将旋转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顺利进入对旋转知识的探索。

  2.形象演示,加深理解。

  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旋转的理解,突出旋转的三要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

  3.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现由直观向抽象的转化。学生讨论后独立完成画图操作,既使学生对旋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通过作品展示,为学生创造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时钟 方格纸

  学生准备 方格纸 三角尺

  教学过程

  ⊙创设游戏,引入新课

  1.做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向后转,向右看,向前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这些简单的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躲在这里面呢!你能猜出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图形的旋转。

  2.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生汇报:风扇扇叶、陀螺、旋转木马、钟表指针的转动等)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有很多,我们就从大家熟知的钟表开始研究吧!

  设计意图:新课开始从游戏出发,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观察钟面,明确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意义。

  小组活动: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说说时针、分针和秒针是怎样旋转的。

  (时针、分针、秒针都在绕着中心点旋转;秒针1分旋转1周,分针1时旋转1周,时针1时旋转1大格)

  汇报总结:时针、分针、秒针旋转的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相反的就是逆时针方向。

  2.从实物到线段,认识旋转的特征。

  (1)课件出示教材28页汽车进公路收费站的情境图。

  出示问题1:汽车进入公路收费站时,横杆打开时是怎样运动的?尝试用手比画横杆旋转的'过程。

  课件演示横杆逆时针旋转90°的过程。

  出示问题2:汽车通过后,横杆关闭时又是怎样运动的?尝试用手比画横杆旋转的过程。

  课件演示横杆顺时针旋转90°的过程。

  教师相应板书: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来表示横杆的打开和关闭。

  (2)再仔细观察并想象横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①想一想,横杆在旋转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旋转中心相同、旋转方向不同、旋转角度相同)

  ②物体旋转前后,什么没变?什么变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没变,位置和方向变了)

  ③要想把一个旋转过程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

  (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3)尝试练习。

  课件出示线段旋转图,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线段的运动过程,你能说说图中的线段是怎样旋转的吗?

  (这条线段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提问:旋转前后,线段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线段的位置和方向变了,线段的长短没变)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观察时钟以及横杆的运动过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观察这些实物是怎样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接着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横杆的旋转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比较、想象和交流,获得对物体旋转的基本特征的认识,进而找到准确表达物体旋转过程的方法,完成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的建构。

  3.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28页“画一画”。

  画出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画出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2)组织学生讨论画法。

  (3)独立完成操作,同桌交流。

  (4)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点、线的位置变化,确定旋转结果的正误。

  (5)小结:在画线段的旋转时,首先要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以及旋转角度,然后借助三角尺画图。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疑

  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

  回顾

  产生疑问

  二、互动解疑

  1、比例的`意义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宽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观察特点,写出规律

  板书:

  图片A:6:4=3:2=1.5

  图片B:3:2=1.5

  图片C:8:3=2.66……

  图片D:12:8=3:2=1.5

  图片E:12:2=6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 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

  (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师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2、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该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观察

  先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共同发现、小结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组内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三、启思导疑

  1、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指名谈发现

  理解

  识记

  四、实践运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下列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写一写。

  1、先写出比值是3的两个比,再组成比例。

  2、根据1.2×25=0.6×25写出两个比例式。

  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评价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自由小结

  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

  12:6 = 8:4

  6:4 = 3:2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10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 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 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 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 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 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 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 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 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 制作圆柱

  三、练习

  1、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根据教科书自选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例,培养学生仔细分析、主动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今天,我们进行练习(板书:反比例练习)。通过练习,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②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你知道哪些有关反比例的知识

  板书:意义、字母表示:xy=k(一定)

  二、基本练习

  1.观察下面三个表

  (1)表1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每天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表2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用去的煤和剩下煤的吨数成比例吗?为什么?

  (3)表3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判断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2)一筐桃平均分给猴子,猴子的只数和每只猴子分的个数。

  (3)报纸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与总价。

  (4)小刚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5)C=4a

  三、解决问题

  1.巩固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时行70 km,5时到达。如果要4时到达,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会列式解答吗?试试看。还可以怎么解?(引导学生用反比例知识解答)

  2.用比例知识解答

  (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 m2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 m2,要用多少块砖?

  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指点。

  根据这两道题组织学生讨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四、变式提高练习

  按规律填数。

  (1)(1,36),(2,18),(3,12),(4,),(5,)

  (2)15,210,315,4(),()25

  (3)81,27,(),3,1,()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拓展练习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构建一道生活中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的问题,再解决,并与同学交流你构建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14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

  课前准备:钟表,课件,教具

  学习过程

  环节学案

  回顾旧知

  1、物体的运动有( )和( )。

  2、平移和旋转都只改变图形的( ),不改变图形的'( )和( )。

  自主探索

  1、钟面上指针旋转的方向就是( )方向;相反的方向就是( )方向。

  2、钟表上旋转一周是( )度,12个时刻将它12等份,所以每份是( )度。

  3、从8时到10时,时针绕旋转点( )方向旋转( )度,从11时到15时,时针绕旋转点( )方向旋转( )度。

  4、旋转三要素指( )( )( )。

  合作探究

  当横杆升起时,横杆绕旋转点( )时针旋转( )度;当横杆落下时,横杆绕旋转点( )时针旋转( )度。

  达标检测

  基础性作业:

  课本29页练一练1、2题(看课件)。

  一棵小树被扶起种好,这棵小树绕点O( )方向旋转了( )度。

  提高性作业:

  1、画出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画出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拓展性作业:

  如图,点P是线段MN上一点,将线段MN绕点P顺时针旋转90度。M P N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15

  1.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伊始,通过观察、比较纸面同样大小的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不同点,使学生开始关注比例尺,进而产生想了解比例尺的欲望,并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知的探究环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注解题技能的形成。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数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学中,重视解题技能的形成,精心设置巩固习题,细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并巧妙点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地图

  学生准备 地图

  教学过程

  1.观察比较。

  (1)出示纸面和中国地图同样大小的北京地图。(挂图)

  (2)观察、交流。

  这两幅地图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名称和内容不同,一幅是中国地图,另一幅是北京地图。

  生2:比例尺不同,一幅是1∶100000000,另一幅是……(表述合理即可)

  2.质疑。

  同样大小的纸面,为什么一幅能表示出整个中国,而另一幅只能表示出一个城市?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明确原因:作图时,选定的比例尺不同)

  3.导入。

  什么是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比例尺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进入新知学习阶段。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3页例1上面的内容,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明确:

  ①什么叫比例尺?

  ②比例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④比例尺是比还是尺?

  ⑤比例尺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

  (2)讨论、交流。

  预设

  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生2:有时按照实际尺寸无法绘制平面图,这就产生了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比例尺。

  生3:比例尺有放大和缩小两方面的作用。

  生4:比例尺不是尺,是比。

  生5: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2.观察实物地图(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了解比例尺的两种表现形式。

  (1)观察、讨论。

  ①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②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2)交流、补充。

  预设

  生1:比例尺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生2: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 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

  (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格表示图上距离1 cm,0后面第一个数表示图上距离1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两小格表示图上距离2 cm,0后面第二个数表示图上距离2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以此类推)

  (3)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师: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①尝试改写。

  ②指名板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