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05 09:18:4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 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4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4、单元训练 2课时 计 11课时

  单元教案设计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面--第16面)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5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比大小(第17页的内容)

  完成第21页的第5、6题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 桃 香蕉) 3 4 32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 3<4 3等于3 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前一天认识了钟面也知道了整时的表示法。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伸。我的设计上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初通过让学生帮明明写日记的要求,让学生产生帮助别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的目标性,因而很快地进入了状态。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节课很多知识的总结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操作自己得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拨一拨、认一认,自己找出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位置的特点。在反复操作中强化学生对半时的印象,但又不觉得枯燥。因为即使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也力求多变和有趣,通过游戏的形式去巩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在课末布置的作业中让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周末,使所学知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P42――P83)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二、发展性目标:

  1、认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的过程。

  2、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1、计算:使学生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其中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2、用数学: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难点】

  1、基数与序数:虽然在1—5的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数与序数的意义,知道第几和几个的含义。但是由于数字的增大,所以这里依然是难点。

  2、用数学:其中包括一图两式、一图四式、带有大括号的图画应用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看懂图意,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是个难点。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法【编排结构】

  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原通用教材相似。但认数部分不再一个一个的认,合并为三段。节约了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关系。10比较特殊仍单独编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编排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书的作法,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讲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有关6和7的加法、剑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字板→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的情形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丰富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

  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事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事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题图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任务。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好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约21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5、整理和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仪、数字卡片、5根小棒、5个小方块。

  2.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1.复习数数。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谁能数组大家听?

  2.复习比较大小出示数字卡片1-5,谁能给大家提问题?

  进行新课

  1.创设游戏情境,小组学习5的组成。

  a.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小棒的游戏,想不想做?准备5根小棒,看谁动作又轻又快。把5根小棒分成两份,看谁方法多。分完和你的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能较好地把握知识起点,采用开放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b.交流展示。

  指名分法不同的学生到前面来展示。

  ①刚才大家想了那么多办法,可是看起来又有点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个好办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又一个也不落下?同位商量,指名展示。

  ②(教师巡视发现有按顺序分的)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有一种好办法,下面请他来教教大家。

  [在发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发现。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比较扎实。]

  c.全班学生再自己边说边按顺序分一分(板书分合式)。

  d.小结。

  通过分小棒我们得到了5的组成。

  e.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那么我们看到5能想到什么呢?(推小棒)

  2.做一做

  a.老师还准备了5个小方块,想请大家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①(右手拿3个小方块藏在背后,左手出示2个)右手有几个?

  ②右手藏1个

  ③右手藏2个

  刚才大家猜的都很准。那老师要问一问你们:为什么猜得这样准?有什么办法?

  b.抢答。

  下面我们来比赛,看谁反应快!对口令。

  3.小组自学4、3、和2的组成

  a.刚才我们通过分小棒编出了5的组成。下面请你在小组中试着编出4、3和2的组成。

  板书)

  b.填方框(第19页下面)。

  看图边读边填。指名板演。做完的同位检查。订正。

  [把练习设计成猜一猜的游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了5的组成,突破了难点。4、3、和2的组成就可以完全放给学生,采取小组使用的方式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层次清晰。]

  4.指导看书。

  边说边填。指名板演。订正。

  5.做一做。

  a.动手操作。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学生摆学具,同桌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用5的组成连线。

  b.对口令。

  巩固练习

  1.男女分读组成。

  2.第8题。

  边说边做,做完同位检查。全对的、书写好的可以各得一个小印章。订正。

  [本节课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找规律、做游戏,使学生积极参与了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教师教法灵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意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注重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总体来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注重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出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5以内数的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9~20页的内容,并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其教学目的是借助分小棒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同位交充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这部分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时都接触过,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的说出组成。

  本节课我没有使用课本资源,而是对教材资源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娱悦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努力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这节课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分小棒的游戏,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分层练习,逐步提高要求。

  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也努力体现层次性。先让学生看实物猜组成,再让学生看图填组成,还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摆组成,最后才要求学生根据组成将数字卡片连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是一次由操作实物过渡到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5

  第五单元分类

  课题:分类(单一标准)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40页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

  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观察商场物品近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师小结: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2)猜一猜

  继续观察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的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不同的分法。

  3、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评价时,将学生的用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是不同类。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能一组分

  得又对又快又准备。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总结

  课题:分类(不同的标准)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如何尊重他人意见等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3、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4、让学生体裁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每6———7个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让学生感受到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在我们这羊教室里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都看见了有哪能些东西?

  (2)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你有什么好

  的建议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板书:小管家

  你知道管家是做什么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开展“最佳小管家”的比赛,看看哪能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能把东西收拾得最快、最整齐、最美观。

  二、新授

  1、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先把杂的进行整体划分。

  (1)我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不安全的现象呢?

  (学生有序的来捡走本组选中的物品)

  (3)现在和刚才比,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2、整理桌面的东西(不同的标准分类)

  (1)一大堆杂物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分类放在了每组的桌面上了,想一想,这样就算收拾好了吗?

  (2)你们能把它们收拾得更整齐、更合理,更便于我们在生活中使用它们吗?

  (学生操作,学习小组汇报)

  (3)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

  (4)这样收拾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同学们桌面上的东西经过这样一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找东西了,真好。对刚才同学们的整理,你认为哪能一组整理的最好?可以当选“小管家”的称号?你们对别人的整理还有什么

  看法和建议吗?

  (学生提出建议,师问被提建议的组是否接受这个建议?)

  (5)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像这样分一外,还能怎么分?请你们试一试(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每一组学生重新汇报后,学生互评哪一组好,好在哪里。

  三、活动

  想一想:你们组里的人可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活动,教师指导,然后学生汇报情况。

  (1)你们是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

  (2)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分的?

  (3)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分的吗?

  四、小结

  (1)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

  (2)平时,在什么地方看过、接触过分类?

  五、布置课外活动

  请小朋友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事理好。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6

  1教学目标

  在“数学乐园”的游学活动中,复习巩固20以内数的序数和基数。图形和位置。使学生体验到我们日常游戏活动中,也有数学存在,并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复习并运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比较大小的方法及顺序有关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对游戏、实践充满兴趣,根据年龄特征,将所学知识藏于活动、游戏中,学生兴趣高,真正在玩中学。

  3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

  难点

  复习并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大小的方法及顺序等有关内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数学乐园

  一、引入课题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游戏,愿意吗

  二、复习运用知识

  1、出示数学乐园的全景图。

  这是数学里最有意思的棋,你们觉得要玩好这个游戏要先知道什么

  2、说明游戏规则。

  我赢了我先走。按①、②、③……⑦顺序走。谁先走到终点谁获胜。走到每一格都要答题,答对了才能停在那里,答错了可要后退一格哟!

  3、师生示范游戏。

  明白了吗想玩吗4、分左右组竞赛开始玩游戏。

  活动一

  复习0~20数的认识

  ①(出示数字8)老师出一个数,你们出一个数,使这两个数组成8。

  ②6﹣4﹦2

  ③6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吗

  ④19﹣9﹣4﹦6

  ⑤星期一的前一天是星期几

  ⑥电梯中的号码12表示什么

  ⑦大于4小于10的数有哪些

  ⑧16的前一个数是什么后一个数是什么

  ⑨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⑩10﹣5﹣5﹦0

  活动二

  送信游戏

  复习了数的组成之后,我们要利用他们来做一些加减题了,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下面请你们把桌面上得数与你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活动三

  数数

  其实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看,今天,我们就在生活中发现了问题。这节课,我们在“数学乐园”里玩了很多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

  运用到了我们以前过的数的认识的知识,有哪些的呢(用贴花瓣的形式来展现这些知识点的关系)这些都是关于20以内数的认识的一下知识,以后,我们还会学习百以内、甚至更大的数,都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的。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心吗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的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数学乐园的花朵会开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就一定能成为“小小数学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加深对5以内各数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在研究数的组成中,理解分是合的逆向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会用数学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发现联系、寻找规律,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完成对1~5各数的认读写,数序,比大小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体中,通过摆、画、写,自主探究5以内数的组成(能对5以内数进行分与合)。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能有序的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并发现一些规律和联系。

  三、教学准备

  板书贴纸、学生每人小花卡片10张。

  四、教学过程

  (一)4的组成

  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他们做游戏。

  教师要引导进行总结。教师带着学生边拍手边说,变成顺口溜。

  分: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

  合:1和3组成4,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分与合: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

  2.梳理不同方法,找联系找规律。

  (1)观察4的组成与分解,说说你的发现。

  ①有1和3,就有3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2)演示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

  (二)学习5的.分与合。

  (1)写出5的分与合。

  黑板上有4朵花,再添上一朵是5朵花,那把这些花放在筐里又有几种可能呢?试着写一写。

  (2)说一说。

  由学生介绍方法,在交流中完成三项任务。

  任务一:形成有序思考,有序表达。

  任务二:用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任务三:总结方法,自编顺口溜,便于记忆。

  (3)由符号化还原于实物图。

  有1和4,就有4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有2和3,就有3和2,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迁移,把较难的5的组成当作练习,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分解过程,借助深入讲解的4的组成这座桥梁,搭建5的组成,并在完成4和5组成的基础上,再找规律,完善认识,增加数学的神秘性,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1.基础应用。

  (1)猜一猜。

  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题。

  边玩边让学生写出3的组成和分解,然后拍手说一说。

  (2)对口令。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第2题,完成对2、3、4组成的复习。

  (3)说一说下面的图表示什么意思,再填空。

  2.解决问题。

  (1)能一样多吗?

  以独立书写的形式完成教材23页第3题,并说明原因。

  (2)怎样就公平了?

  更改23页第4题变成6个人,左边2个人,右边4个人,问题是怎样就公平了?以全班讨论的形式完成这道关于6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猜一猜和对口令中巩固新知,复习2~5的组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突出数的特点,有时可以平均分,有时不能平均分。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的分与合,还学习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你觉得在哪方面有收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8

  第二课时

  你说我摆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老师为你们同座准备了学具,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闭上眼睛,摸一摸,能否辨认出来。

  二、学习新知。

  你说我摆。

  1、老师说,同座合作摆,。

  2、同桌互相进行游戏。第一次,两个物体。第二次四个物体。

  三、练一练。小组交流。全班验收。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练习看图意列式,会填写未知加数

  教学重点:会填写未知加数

  教学难点: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自己看图列算式,说图意。

  生:10-2=8已知飞机里和飞机下边共有10个人,飞机下边有2个人,求飞机里有几人。用总数减去飞机下边的.2个人,就是飞机里的8个人10-2=8

  8+2=10已知盒子里有8块糖,盒子外边有2块糖,一共有几块糖?用加法。8+2=10

  二、求未知加数

  1.看盒里有几只果茶?(7瓶)再放几瓶就是10瓶了?(3瓶)你是怎么算的?(从7数到10,还有3个。10-7=3)

  2.看:小刚做了几个灯笼?(6个)再做几个就是8个?(2个,从6到8还差2个,8-6=2)3.算一算:3题

  三、看谁做的快

  注意几减0还的几。

  四、小猫钓鱼看谁钓的最快

  五、游戏:

  猜一猜左右手凑10。 左右手凑9

  六、赛跑

  1.观察哪一队跑得快?为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算术问题?(两队共有几人?哪一队快?男生几人,女生几人,共几人?

  七、作业:练习10以内加减法口算卡片

  板书: ?人 8块糖

  飞机图 2块糖

  10-2=8 8+2=10

  教学反思:多数学生计算较快。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8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和掌握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8加几。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进位加法的第二节课,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以及简单的10加几的运算,并且有刚学习的9加几做基础。教材首先利用“有几棵树”引导学生思考学习8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然后安排了“试一试”与“练一练”,内容是关于 8加几的用方块摆摆算算与看蝴蝶蜻蜓图列式、帮小蚂蚁找家的连线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驻城实验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已经实现了教育联网,教师配备了计算机,学生有专门的微机教室。

  全班学生40人,经过近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大部分学生已经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合作学习的意识。近阶段主要培养: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学生只知道8加几的答案,但基本上说不出怎样算出来的。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教学时各有侧重。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之处,所以对课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吗?星期天,淘气小朋友也高兴地到公园玩了,在游玩时,他学到了很多的数学知识想和大家分享,下面我们就随他一起去看看吧。(情境一:淘气在公园的主路上先后看到工人师傅在为8棵、6棵树涂防护漆的情境。)

  师:根据小淘气在路上数大树棵数的情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对本节学习有关系的出示。)

  (示一共有几棵树?)

  (评析新的教学理念是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此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去公园游玩为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 学生独立探究。

  师:想一想,一共有几棵树,怎样解决?(学生可能列式:8+6或6+8)

  师:到底有多少棵树呢?请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借助学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2. 组内交流方法。

  师: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吗?下面请小组长组织,先在组内商量计算的方法,再选出代表一会儿在全班交流。

  (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可以选一名或几名代表,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

  3.全班交流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况?谁要补充?他的方法怎么样?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出现的情况有:

  (1)从8接着数8,9,10,11,12,13,14;

  (2)把6分成2和4,8加2得10,10加4得14;

  (3)把8分成4和4,6加4得10,10加4得14;

  (4)9加6得15,8比9少1,15减1得14;

  (5)10加6得16,8比10少2,16减2得14;

  ……

  (在学生汇报时,可以让学生拿着手中的学具边演示边说,也可以直接口述。其他的同学可以补充,不明白的可以相互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简单地板书其相应的思考过程,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肯定或适当奖励,也可以适当地选择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评析在此环节中,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8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教师敢于放手,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学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别在组内、全班交流,层次感强,有实效性。评价时,不仅肯定学生的解题方法,而且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那么多的方法来计算,我们利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8加6得14,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同桌相互交流。)

  师:小淘气就采用了其中“8加2得10,10加4得14”的计算方法,你们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了吗?做题时,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评析对多种方法的选择与理解不加限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理解知识,实现有个性化的学习。)

  (三)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1. 搭积木。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又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

  (示课件:对75页的摆一摆、算一算加工动画,小朋友们在公园游乐场的一角玩搭积木的游戏。)

  师:我们也像公园里的小朋友那样玩一玩、做一做吧。

  (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摆算算8加5,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2. 百花园。

  师:走出了游乐场,我们再一起到百花园里去看一看吧。(分别出示对75页加工的课件: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蜻蜓在草丛中飞来飞去。)

  师:你看到了什么漂亮的景色?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共同理解图意,计算8加7,并根据情况引导学生利用“8加4”计算“4加8”。学生做对后,课件示微风吹来,花园里的花开得更艳了,音乐响起,学生可以稍作休息。)

  3.蚂蚁搬家。

  师:我们刚才只是看到了漂亮的花园上面的景物,其实在花丛的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在干什么呢?(示课件:加工的75页第4题,小蚂蚁在搬家并说明搬家的要求。)

  师:我们怎样做能帮小蚂蚁找到自己的家呢?(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蚂蚁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购买食品。

  师: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汉堡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习8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评析练习题的设计生动、有趣,在愉悦的气氛中,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特别是购买食品这一练习的设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和小淘气一起逛了公园,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8、7、6加几

  教学目标:

  1、在游公园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口算。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迁移推理的能力,优化算法。

  3、激发学习兴趣,感到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迁移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每人一个十只装的针剂药盒、小棒学具、答题卡、练习纸,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转盘各3个。

  教学设计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8、7、6加几的口算,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口算方法,能灵活口算。在设计时,通过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多中求异,同中求优”。如,玩“转转盘”游戏中体会到“凑十法”的便捷,紧接着“动动脑”中感受到依据题目的不同选择灵活的方法优化口算方法。口算教学比较枯燥,在设计时通过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激发口算的兴趣,同时熟练口算。

  第二部分是“用数学”,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①充分运用情境图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体验相同的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也会不同;③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搜集信息资料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小红出了一题考考你们:9+5=

  重点突出“凑十法”想的过程。为什么把5分成1和4?

  今天的天气真好,小红和朋友一起去儿童公园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动态出示课本第103页买票的情境图,)。

  你能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估计学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买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 探究新知

  (一)、例讲8、7、6加几(初步感知计算方法)

  1、教学8+5。

  (1)小组内讨论:怎样能够最快地知道得数。互相说一说,再把思路写在答题卡上。有困难的`可借助针剂药盒。(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口算方法可以多样,重点突出“凑十法”,指名回答。

  8+5=13 为什么把5分成2和3?

  10 2 3

  (3)小结: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同学们真了不起!

  2、小比赛:转转盘(教学例2——突出凑十法的优越性)

  1、教学7加几和6加几,初感凑十法的好处

  (1)你们看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花儿在向我们点头,鸟儿在向我们微笑,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你能从这幅图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解决?

  天空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草地上一边有6朵花,另一边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书列式:7+5 6+5

  (2)现在请你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7+5和6+5。

  (3)请同学介绍口算方法。

  7+5=12 为什么把5分成3和2?

  10 3 2

  6+5=11 为什么把5分成4和1?

  10 4 1

  (4)小结:看来凑十法不仅能算9加几,还能算8、7、6加几。

  (二)、教学8、7、6加几

  1、小组合作玩转转盘。(限时8分钟)

  玩法:转盘中间和四周都有一些数,转动圆盘,转到几,先说出算式,并写在卡片上,再口算出得数。比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多。

  (1)转盘有:

  3 4

  9 5

  8+

  8 6

  7

  4 5

  9 5 6

  7+ 9 6+

  8 6 7

  7 8

  (2)写得又多又快的小组进行汇报得数(只要求说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计算方法),

  (3)说说用什么方法口算又快又准。

  3、动动脑(教学例3)

  (1)计算8+9可以用凑十法,你还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吗?由学生们自由回答。

  ① 8+2=10 10+7=17

  ② 9+1=10 10+7=17

  ③ 9+8=17 8+9=17

  重点介绍计算方法③,当两个加数一样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7+9、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1题

  2、说一说,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2题

  3、坐火车

  每人手中有一张车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对了车票上的三个算式才能上车。然后根据你车票上的得数对号上车(分别有15、14、13和12四列火车)。教师在8、7、6加几中各抽一题说说怎样想。

  四、拓展延伸

  小白兔可以吃哪两根胡萝卜,小灰兔呢?

  学生游戏,设 “智慧星”,教师巡视指导。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加几、7加几和6加几”,计算时用了什么办法?

  (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创设了“乡村的早晨”“小明的一天”“拨钟面”“制作作息时间表”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对时间的认识与有趣的现实情境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

  2.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钟面先在小组内进行活动: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安排了“找生活中的电子表”“设计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帮小熊修钟表”“小小设计师”等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配有闹钟“嘀嗒”声)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谁家的钟声这么响?

  (2)课件出示主题图。

  ①小红正在干什么?(起床)

  ②谁能告诉大家小红是什么时候起床的?(7点、7时)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墙上的挂钟、床头柜上的电子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导入新知,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涨,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认识钟面。

  学生拿出实物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通过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认识钟面。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a.有两根指针,一根长的,一根短的。

  b.有从1到12这12个数。

  c.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教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高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教学准备:挂图、三枝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体验、感知高矮

  师:同学们,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到学校来,都做了什么事,谁还记得 呢?

  生1:发新书,大扫除。

  生2:安排座位。

  师:谁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座位的吗?

  生:我们是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

  师:高矮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请少武到前面来,你们说他是高还是矮呢?

  生:有的说高的,有的认为矮的,有的说不出。

  师:有的认为少武是高的,有的认为少武是矮的,少武是高还是矮的呢?现在来比比看,请你找一个比你矮的同学上来。(学生去找)

  师: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

  生:少武高,宁辉矮。(请两 个同学说)

  师:请你再找一个比你高的同学上来。(学生去找)

  师: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请两个同学说)

  生:建东高,少武矮。(请两个 同学说)

  师:为什么少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呢?

  生:因为少武和宁辉比,少武高;少武和建东比,少武就矮了。

  师:说得好!谁来说一说,少武和他们两 人比,少武比宁辉怎么样,少武比建东怎么样?

  生:少武比宁辉高,少武比建东矮。

  师:比高比矮至少要有两 个人才能判断。

  (设计意图: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而且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二、 积极参与,理解高矮

  师:请同桌同学站起来比一下,谁高谁矮?(同桌同学比较)

  同组同学互相交流,运用( )比( )高,( )比( )矮的互相说一说。

  (全班同学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说在生活中看到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吗?

  生1:爸爸长得比妈妈高。

  生2:椅子比桌子矮。

  生3:课桌比讲台矮。

  ……

  (设计意图:学生年纪小,语言滞后于思维,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高矮的'比较,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三、 体验相对、确定高矮

  (教师手握三枝笔)

  师:老师手里握着三枝笔,你们猜一猜,哪枝笔最长?

  生:(随便猜一枝)

  师:(亮出谜底)要怎么比,才能道哪枝笔最长呢?(学生上台比)

  师:这个同学把三枝笔的一端都放平,也就是说:有几样东西比较长短,必须有一端对齐,或者说要站在同样的高度才能比较。可是有时候碰到像这样的情况怎么比呢?(出示课本“三只小兔比高矮”的挂图)

  (设计意图: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事物比长短或比高矮时,必须一端对齐的比较方法。随后又引出,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一端对齐后再比较的特殊情况:领奖台上小兔高矮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的方法。)

  四、 应用知识、开展探索

  师:三只小兔比高矮,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师:那该怎样比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吗?

  (学生讨论交流,再反馈)

  师:同学们想了好多办法,真棒!老师在这张图上画了一些格子,不知道这些格子能不能帮上你的忙?(出示第二张挂图)我们看,大白兔的后面,有一格一格的格子,请大家边看边想一想,可以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谁最高谁最矮?

  (讨论交流,再反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连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整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连减:小鱼图,初步感受连减

  1、课件:你们观察,发现了什么?(一共有6条小鱼)你们刚才看到什么了?(游走了1条),再看,又发现什么了?(又游走了3条)你能连起来说三句话再提个问题吗?(6-1-3=2)

  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谁列式?

  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你知道叫什么吗?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算式,叫连减。(出示课题)

  3、你会读算式吗?谁能象他那样读?

  4、6表示什么呀?(河里一共有6条鱼)游走的1条是从几里面去掉?3表示什么?游走的3条是从几里面去掉?5在哪呢?(记在我们的脑子里)。

  二、小鸭图,加深连减意义

  1.连续播放画面,细心观察,你会讲故事吗?

  2.你能列个连减算式吗?

  (汇报图意,列出连减算式)

  3.齐读算式

  三、小兔情境,清晰部分与整体关系

  1.你们看,这里住着小兔,你们知道住着几只小兔吗?为什么?你们看,先跑出来几只?又跑出来几只?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谁会列式?10-4-2,这里的4表示哪部分?2呢?剩下的4呢?(指名到前面为大家指出)(分别说说每部分表示的是哪部分)

  3.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连减,,我们会读、会算。

  下面我们来动手做。

  四、巩固练习

  1、小松鼠

  一共10只松鼠,地上有几只?树上有几只?问题是树洞里有几只?

  你能列出连减算式吗?

  2、读读算算

  8-5-3=5-2-1=9-5-4=10-2-7=

  3、逆向思维训练

  (1)月亮说:“我可以表示一个数吗?”

  7-2-3=月亮,月亮代表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2)小猫可以代表一个数吗?小猫-4-2=1,小猫代表几呢?

  (3)大树可以代表一个数,9-大树-3=2

  (4)7-()-()=1

  你是怎么想的?

  4、你能举例说生活中的连减的例子吗?

  5、渗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你猜想各部分可能会是几?如果整体是10,求各部分应该怎么做呢。

  6、我们带10元钱,可以买什么?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连减,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去掉两个数的运算叫做连减。连减就是从第一个数里减去第二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减第三个数,就是最后的得数。

  六、作业:补充计算

  七、板书设计:连减

  9-2-2=5

  教学反思:通过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理解连减的含义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