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3-01-23 14:44:09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5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 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 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 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 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 新授

  1、 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

  装订的本数 40

  (1) 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 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3) 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

  (4) 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____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 〉6,但是-8〈 -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第2页的练习。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3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二、课前预习导学:

  1、举例说明什么是负数?怎么读?怎么写?

  2、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怎么读?怎么写?

  3、在日常生活中,在哪里用上了负数?

  三、课堂学习研讨:

  A、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B、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你知道它们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1:我们学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和环形等平面图形。

  生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

  ……

  (2)你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你们知道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1:我们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生2:长方体的表面积……

  2.揭题。

  我们曾经学过的这些图形,一般称为基本图形或规则图形,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的相关知识。

  ⊙回顾与整理

  1.提问:如何求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或面积?

  (一般通过“割补”“平移”“旋转”等方法,将它们转化成求基本图形周长或面积的和、差等)

  2.提问:如何计算立体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或体积?

  (1)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汇报。(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3)教师小结。

  在计算立体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时,可以把每个面的面积进行累加,也可以借助视图来求表面积。

  在计算立体组合图形的体积时,有的要把几个物体的体积相加来求体积,有的要从一个物体的体积里减去另一个物体的体积,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无论是分割还是添补,都是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典型例题1。

  (1)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能力。

  因为阴影部分是不规则图形,所以可以采用阴影部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大三角形的面积-小三角形的面积的方法来求面积。

  解答 20×16-12×20÷2-8×16÷2=136(cm2)

  (2)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其中一部分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是一个梯形,但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都不知道,所以无法直接求出它的面积。

  观察图形可以看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加上三角形EFC的面积等于大三角形DEG的面积,而梯形ABEF的面积加上三角形EFC的面积等于大三角形ABC的面积,且两个大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与梯形ABEF的面积相等,只要求出梯形ABEF的面积就可以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答 (8-3+8)×6÷2=39(cm2)

  2.课件出示典型例题2。

  将高都是1 m,底面半径分别是5 m、3 m和1 m的三个圆柱组成一个物体,求这个物体的表面积。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求立体组合图形表面积的能力。

  如图,这个物体由三个圆柱组成,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向上的露在外面的三个面的面积之和(两个圆环和一个圆)正好等于大圆柱一个底面的面积(或者说相当于大圆柱上底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积=大圆柱的表面积+中圆柱的侧面积+小圆柱的侧面积

  解答 2×3.14×52+2×3.14×5×1+2×3.14×3×1+2×3.14×1×1

  =157+31.4+18.84+6.28

  =213.52(m2)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预设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

  (师巡视,适时指导)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8.教师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内容:

  比例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2、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看懂线段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厘米= ( )毫米

  1分米= ( )厘米

  1米= ( )分米

  1千米= ( ) 米

  20米= ( )厘米

  50千米=( )厘米

  二、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 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六、课堂作业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35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xy =k(一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习,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页的“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

  算、笔算和估算。

  2.使学生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增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四则运算的计算和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四则运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与反思

  1.整数四则运算意义。

  提问: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什么?谁来说一说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各是怎样的?

  2.计算方法

  计算:865+78=8.65+7.8=

  3、计算整数加减法的时候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要把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你能说说这之间的联系吗?(让学生明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

  4.对比练习: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1)问:怎样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2)比较每组题的计算方法,体会内在联系。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87页第1题

  (1)学生独立填出答案

  (2)学生汇报结果,挑选几题,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完成87页的`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3.完成87页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

  (2)结合每道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验算的?应该注意什么?

  (3)说说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1

  教学内容:

  税率与折扣

  教学目标:

  1、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答税率、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采摘节的情景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彩虹谷看一看吧。

  出示信息图,指名说出信息图中的数学信息。

  理清信息后,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按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黄金周期间彩虹谷景区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

  谈话: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你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提出疑问,疑问大都会集中在有关纳率、税率、税额的相关知识上。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搜集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谈话: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呢,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再结合信息图中的信息,你认为要求应上缴门票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指名回答。回答时不光要让学生说出要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明确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营业额的.3%是多少。

  学生明确问题后,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1153%=3.45(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45万元。

  谈话:根据刚才同学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能总结出求营业税问题的基本方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统一方法:税额=营业额税率。

  2、小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第1题是求税额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在学生独立解答后,重点让学生说说有关税额的数量关系和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笑笑家新买了一套房子,爸爸拿回了新房子的平面图,现在让我们也一起看看吧。

  1.出示平面图。

  2.观察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3.思考: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独立思考。

  (2)同伴交流。

  (3)汇报。

  得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1:100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4.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直接提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交流。

  强调:必须先求出实际的'长和宽,然后再算出实际的面积。

  5.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6.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标出来。

  (1)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交流方法,即要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先求出平面距离,然后再在图中标出。

  (3)进行计算。

  7.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活动二、试一试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妈妈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1)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进行计算。

  活动三、练一练

  1.完成32页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

  2.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1)独立计算。

  (2)汇报,全班交流。

  (3)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四、实践活动

  1.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量,算一算。

  (1)量出北京和台北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量出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2.找一张中国地图,用▲表出你家乡的大致位置。

  (1)估一估在地图上你的家乡与北京的距离大约是( )厘米,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放暑假时,你打算从( )到( )去旅游,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3.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和宽,以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画出你卧室的平面图。

  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里完成。

  课后小结:说说你今天的收获和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表格、图像、关系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同时体会函数思想。

  教材呈现了三个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这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体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实验小学,学校的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突显人文性,这样学生喜爱学习数学,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学生有较好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 )随( )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 )随( )的减少而减少。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

  (4)师: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正方形周长

  边长购卖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1-22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1-23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3-28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6篇01-2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6篇)01-23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5篇)01-23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精选23篇)02-0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2-16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汇编15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