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31 17:46:25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

三年级数学教案1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2)、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三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

  (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设计意图】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

  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方法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

  方法2:2个减掉1个还剩1个,也就是;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

  (5)讨论:爸爸吃了,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1,)

  【设计意图】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探究1减几分之几

  (1)自学第97页例3,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1”还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出几个。

  (4)巩固练习(指名让学生板演)

  1—1—1—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设计意图】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组织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

  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

  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下面那些话是表示重量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问:你见过下面哪几种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你知道哪个是重量单位吗?

  观察图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3.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算一算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2)两位数的退位减。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生:列式65-48.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先算65-(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7÷6624÷6×5

  801÷(3×3)960÷6×4

  2.按要求连一连。(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的第一个数!)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4.完成下面的题目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买新书》教案》,来自网!,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买新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痹谑导、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闭莆涨Э擞攵值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鼻胙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苯淌ψ急柑逯爻印1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比鲜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

  (4)1 000千克就是1吨。1吨重不重?

  板书:1吨=1 000千克。

  2彼阋凰悖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3)解决问题。

  ①看图,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

  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

  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克、千克、吨的认识(四)

  教学目标

  1蹦芨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庇τ每擞肭Э恕⑶Э擞攵值慕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庇τ玫ノ换凰愕闹识解决实际问题。

  4碧寤崾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图

  教学过程

  一、选择单位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克千克吨gkg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80()。

  爸爸的体重是67()。

  1头河马大约重1()。

  1本连环画约重216()。

  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单位换算

  1彼狄凰担嚎擞肭Э恕⑶Э擞攵种间的进率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 000。

  板书:克1 000千克1 000吨

  2碧钜惶睿ń炭剖榈6页:第7题)

  4 000 g=()kg 9 kg=()g

  ()g=7 kg 6吨=()kg

  8 000 kg=()吨 ()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 000 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

  3痹凇鹄锾钌>、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图及题目:有5 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

  (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3)出示图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总结: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

  (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材料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 000千克1 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四、数学小调查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

  (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

  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的: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位数时商111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96 54:9 25:5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9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列式计算:39+44(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第3课时

  24时计时法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2~83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刘老师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谜能力,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谜语。

  生:钟表。

  师:同学们的能力可真强,现在钟面上是几时(课件出示:钟表9时),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生1:上午9时,我在上课。

  生2:晚上9时,我在睡觉。

  师:原来一天中有两个9时,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随机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像这样,在9时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词语,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谁能再举一个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凌晨3时早上6时中午12时下午4时晚上11时

  师:同学们对普通计时法已经掌握了。

  【新课讲授】

  1.认识24时计时法。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看电视,中央台今天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中央台节目单。

  师:观察这个节目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获取信息,发言。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你们有问题要问吗?

  生1:为什么这些时间的前面没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词语?

  生2:16时是几时?

  生3:《美术星空》和《七巧板》间隔多长时间?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几时?(课件出示)

  生1:4时。

  师:是4时吗?

  生:下午4时。师追问:16:00为什么是下午4时?

  生:时针第一圈走了12个小时,再走4小时就是16时。16时就是下午4时。

  师:真聪明,不愧是我们班的小数学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2.感知24时计时法。

  师:课件出示(晚上12时),这是几时?

  生:晚上12时。

  师:对,当我们沉睡在梦乡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晚上12时它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0时。(课件演示:0时)

  师:请把你钟面上的时刻调到0时,利用钟表学具,从0时开始,边拨边数,研究一下从0时往后是几时?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咱们看哪个小组的研究最深入,发现最多!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每个小组的研究发现都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证实一下你们的想法。开始一天的旅程吧!(课件出示)

  师:可以跟着数。一天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从0时到12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

  师:时针继续转动,现在是几时?

  生:13时。追问:为什么是13时?

  生:时针已经走了12个小时,再加上1小时就是13时。

  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一样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师:继续,现在是几时?

  生:17时,我正在写作业。

  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现在是几时?

  生:24时。(0时)我们正在睡觉。

  师:一天结束了吗?(结束了)

  师:从12时到24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课件出示:一天的时间。)

  师:小博士告诉大家,这种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探索,(课件出示:钟表)想一想,外圈数和内圈数有什么关系?

  生1:内圈是时针走第1圈的时间。外圈是时针走第2圈的时间。

  生2:外圈数比内圈数多12。

  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计时法计时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预报节目?正好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是要用24时计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课件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学生自己练习播报。

  师:谁第一个来应聘?(指名播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根据学生表现师小结。

  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普通计时法是怎样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把前面的词语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去掉,还要在几时的基础上再加12。

  师:24时计时法又是怎样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加上前面的词语。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加上,还要用几时减掉12。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化。24时计时法因为使用方便,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等许多部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电话、万年历、手机、电视……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赶紧来挑战一下!

  【课堂作业】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节课40分钟就在我们的研究、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课后作业】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1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对应时刻相差12小时。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如何使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前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钟面,说说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通过对普通计时法的简单介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做铺垫。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中央台精彩的电视节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为24时计时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因此,应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选取生动有趣、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课本中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为教学资源,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钟面上的时刻,使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9-20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数学教案12-2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0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8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三年级数学教案【热】01-30

【精】三年级数学教案01-30

【热门】三年级数学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