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2-01 15:36:54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推荐】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第一课时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读正确,读流利。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表现这个年轻人尊严的是哪一部分?

  (二)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复述。

  (三)理解课文内容,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第二课时

  品读体验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师生互评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巩固延伸

  (五)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板书设计:

  7、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朗读诗歌,频度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节。

  课件出示: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1、自由朗读。

  2、“涂”“披”字的运用好在哪里?(一个“涂”字准确地表现出桦树主干上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桦树拟人化了,表明桦树对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3、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白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雪后的白桦,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毛茸茸的雪枝比作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

  4、雪后的白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雪后的桦树它傲寒挺立。)

  (二)学习三、四节。

  课件出示: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1、集体朗读。

  2、第三节写了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从哪些动词中体现它的动态美的?(“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突出静静挺立的白桦不失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3、如何理解“徜徉”一词?(“徜徉”的本意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徜徉”是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细腻地描摹了朝霞生成的过程。)

  (三)整体感悟。

  1、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白桦树”?(作者从白桦树的特点、枝叶、气质、朝霞里的白桦树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2、这首诗前两节和后两节重点描写什么?(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

  3、白桦是本诗中心意象,通过作者的描写,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通过白桦我们了解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白桦树肃穆、纯净、圣洁,寒冬中挺立,又有格外的坚定,毛茸茸又显得温暖活泼。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体会现代诗的特点。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配乐朗读。

  结合白桦从形式、韵律上谈谈现代诗的特点?

  白桦采用四行一节的形式,各节偶句押韵,全诗押通韵,读来音韵回环和谐,如一首欢快的小夜曲。

  再读诗歌冰心的'《繁星》。小节:现代诗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不是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2、从诗歌内容上体会现代诗的特点?

  《白桦》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繁星》是对母亲的爱。

  小节:现代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三、诗歌朗读。体会现代诗歌的美。

  男女比赛读,自由朗读,小组比赛读,个人配乐读。

  板书设计

  白桦

  外在形象

  内在气质

  赞美大自然

  教学反思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

  在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图片、想象感受到诗中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等突出描写的景物,感受白桦纯洁、朦胧以及宁静的美,体会高尚人格与高洁之美。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一课时的时间还真是不够用,有的环节该细致由于时间关系就变得草草收场,就像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比如说指导朗读的过程,学生练读的过程,还有就是指导背诵、学生练习背诵的过程,另外学生练笔这一环节由于课上时间不够,只能作为课下作业了。

  所以,在今后的现代诗歌学习中,对于诗歌的朗诵与韵律的体会教学,我将会更加合理的进行教前准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2.通过习作例文,学习定点观察、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学习使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的美丽景色,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学习使用过渡句的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巧妙运用写景方法,加上优美的语言,能让我们笔下的美景形象生动,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仿佛在亲身游览一番,既看到了景物的特点,也有一种美的享受。我们这个单元的课文,就是写景的美文。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领略到了海上日出的奇妙与美丽,也曾见识到了金华双龙洞的奇态万千。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呢?作者在写景时表现出了什么特点呢?(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总结:《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楚明了;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海上日出》是按照天晴时以及有云时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2.你们领悟到了怎样写好游览类文章的方法了吗?(生讨论交流)

  师归纳明确:(课件出示)

  (1)按游览的顺序写。以游览为线索,由先而后依次记述游览过程中所见之景。

  (2)写出景物的特点。选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或最有特色的景物,进行具体的描写。

  (3)分清主次详略。把最具代表性的、最令自己难忘的景物,进行详细描述。

  (4)融入真情实感。做到既有所见所闻,又有所思所感。1.学习了《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让你写一写你游览过的地方,你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三、初试身手

  1.师:如果让你介绍你游览过的地方,你会画路线图吗?

  2.师: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借助课本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指名上台画出参观路线,并按顺序进行介绍)

  预设:

  (1)参观路线:南门→芍药园→松林→天鹅湖→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东南门

  (2)首先从南门进入植物园……过了小桥往西,就来到了芍药园……刚出芍药园,就进入了松林……松林再往东走数十米,就到了天鹅湖……接着就来到了纪念馆……再往前面走,就是望湖亭……最后,来到了郁金香园……不知不觉来到了东南门,便出了植物园。

  3.借助课本中的示意图,说说植物园的参观路线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写游览类文章中的一些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习作例文,继续领略美景,学习写游览类、景物类文章的方法。

  二、阅读习作例文一——《颐和园》

  1.初读例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描写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你能根据游览顺序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吗?(生上台画)

  3.你能找出本文的过渡句吗?

  4.颐和园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朗读,可以做小导游,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

  5.从《颐和园》中归纳总结写法:(课件出示)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观察景物,突出特点。

  过渡衔接,自然有趣;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三、阅读习作例文二——《七月的天山》

  1.初读例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2.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师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天山的。从“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这些句子看出来的。

  3.细读例文,说说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哪些天山景物。

  明确:描写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幽静的天山密林,天山深处的花海景象。

  4.从《七月的天山》中归纳总结写法:(课件出示)

  (1)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3)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天山之美。四、课堂小结

  用游览的'顺序记录生活,不仅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自然奥妙,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习作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祖国有雄浑壮丽的山河美景。那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淡妆浓抹的杭州西湖,那云雾缥缈的黄山,那美丽富饶的海南岛……还有家附近那充满童趣的公园,那四季变幻无穷的植物园,那令人大开眼界的博物馆……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地方。

  二、习作指导,构思情节

  1.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游览过的地方?

  师明确:(1)可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的方法。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内容要详略得当。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最能直接地、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地方,就要略写。

  2.怎样写好游览之地的景物?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1)观察有顺序。选择一处景物,并确定观察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写出来的片段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抓景物特点。掌握了一定的顺序后,要仔细观察这处景物的特点,如形状、数量、颜色、姿态以及它们的变化等。

  (3)要融入感情。在细致描述这处景物的同时,还要表达自己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做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让读者受到感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绘景;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状物绘景。

  (5)描写景物时,插入一些故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等,可使景和物蒙上一层文学色彩,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过渡句的作用及表现形式。(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合理使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三、尝试习作

  1.学生选择一处游览过的地方,尝试习作。

  2.师点拨习作要点:(课件出示)

  (1)确定自己想写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回想游览过的景物,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根据路线图把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写下来,在介绍景点时要紧扣游览顺序,注意内容上详略得当,注意语言的生动性,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学生自由写作文,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拓展延伸

  1.推荐优秀习作,全班交流。

  2.找出优秀习作中表明游览路线的句子。

  3.赏析优秀习作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教学反思]

  这次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主要培养学生按游览顺序进行写作的能力,注意采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内容上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要简洁,要表达真情实感。在分析例文的过程中结合了初读和细读的方法,进行赏析。让学生学习写法,进行写作。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应先确定写作对象,再介绍游览的地方,重点的地方可以详写,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明确写作方法和本次习作要点的基础上尝试习作,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地完成习作。

  不足之处:学生不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有的内容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缺少真情实感,应多观察,多积累。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出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四点:

  兴趣点:列宁生平的搜集。

  困惑点: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神态领会人物的心理。

  兴奋点:引导耐心、得体的劝孩子放回灰雀。

  发展点:教育学生保护鸟类等动物。年个

  准备:挂图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话实说,兴趣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做错了什么事,家长会怎么对你呢?请大家实话实说,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是伟大领袖列宁和一个男孩的故事。通过学习课文,看看名人是怎么处理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的,你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怎样的不平凡。

  二、导学: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2-10)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一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巧妙结尾,设置悬念

  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要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写字,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前文

  灰雀是那样的惹人喜爱,我们再来读读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吧“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二、抓住重点,深悟导练

  多么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学习第(3-10)段

  1、自由读课文(3-10)段,找找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句话是男孩说的,用“~~~~~”画出列宁说的话,男孩说的话用“____”画出来,列宁说的话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

  2、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哪里去了?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男孩说的话),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4、男孩的话有三次,先说没看见,后来说灰雀会回来,还说一定会飞回来,为什么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受到了列宁的感染)

  5、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呢?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三、感情升华,评价导思(学习11-13)

  1、指导看图,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学习第(11-13)段,读读想想,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

  2、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列宁见男孩已经知道错了,他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理解孩子,不想伤害孩子,所以没有问孩子。

  3、学习了课文,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孩子,知错就改。列宁,爱护动物,尊重、爱护小朋友)

  四、总结全文:

  列宁对待孩子的教育没有一味的批评、指责,而是尊重、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循循善诱,让孩子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本文就是通过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列宁作为名人的不平凡的一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2.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3.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4.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2、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时划分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引入课题。

  2.回顾批读文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批读,理清脉络

  1.问:

  齐读第一处作批,体会问的精妙。

  2.第二到五处作批:

  抽生读,谈这几处旁批的.发现;教师点出这是概括式旁批,渗透作者的写法。

  3.交代学习任务:

  这节课将重点用赏析词句的方法去批读。

  4、师范读全文,学生勾画好词好句。

  三、赏析旁批,体会情感

  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能体现华山的险?用相关符号做记号,在结合上下文写感受。

  2.交流展示,重点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龟缩”,体会山路的险,相机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

  第三段:

  1.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赏析描写华山险的词句。

  2.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抓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第四段:

  1.激情谈话创设情景: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华山时,你想说什么?想喊什么?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2.作者怎么写的?齐读最后一段。

  3.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华山美景。

  4.齐读课文已有的旁批。

  5.写自己的感受、想法,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生活中做强者,去品味更多挑战的快乐。

  板书设计

  7 华山的险

  华山天下险 山崖险

  山路险 赞叹 热爱

  峰峦险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要求】

  1.“语海畅游”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连词“和”及“与”的用法,对学生进

  行逻辑思维训练,学习顿号、引号、书名号的用法。

  2.“积少成多”安排了《别董大》一诗,引导学生熟练成诵,感受语言魅力,体会挚友深情。

  3.“阅读平台”的《心灵创可贴》疑问真挚感人,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感受小女孩纯真的爱心。

  4.“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意在通过让学生讲述家庭生活中感人的故事,感受亲情的平凡与伟大,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笔下生辉”要求写自己家中感人的事情。教学时引导学生以本单元课文为例,学习把最感人的部分写具体,写出真实情感。

  【教学重点】 “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引导学生与家长充分交流,

  选出真正能够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的事例在班内交流。

  【教学难点】“笔下生辉”要求写自己家中感人的事情,要指导学生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写具体,注重细节描写,从细微处见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布置学生提前预习

  2.准备能记录家中感人事例的照片或者视频录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预习提纲

  1. 第一题“和”“与”起到什么作用?

  2. 找出第二题不属于同一类的词。练习给第三题加标点。

  3. 思考《别董大》的作者和每句诗的意思,背诵最后名句。

  二. 展示交流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结束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练习,今天我们又要结伴去百花园畅游一番了,你们做好出发的准备了吗?

  2. 过渡: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语言可谓是博大精深,深入进去,便能感受到它的妙趣无穷!

  (二)学习“语海畅游”

  1. 词语真有趣

  A课件出示山和水,太阳和月亮,鼓励和指导,《水浒传》和《西游记》。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题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小组交流。

  (2)小组出代表读,并正音。

  (3)学生谈谈发现:四组词语中都用了“和”,“和”能够起到连接的作用。

  (4)齐读第一题词语。

  B 课件出示“父与子、老人与海、长江与黄河、优点与缺点”

  (1)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题

  (2)通过对两组词语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和”及“与”作用是连接前后两个词语,前后两个词语无轻重、主次之分,我们把它们叫做连词。

  (3)你们能试着用“和”及“与”说几个主要词语吗?

  (4)齐读两组词语。

  2.下面每组词语中各有一个站错了队,把它找出来,写在括号里。

  (1)导入:刚刚我们轻松地感受了汉字的乐趣,现在啊,我们要组成一个纠错小队到汉字王国去。因为那里有一些成员站错了队伍,自己都不知道,让我们去帮帮他们吧!

  (2)课件出示书第二题

  A.老师提出要求:纠错小队员们注意了,我们不仅要指出谁站错了,还要让他们心服口服,知道自己为什么站错了。

  B.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C.分组汇报

  第一组:学生 因为“学生是一个人的身份,而“儿童、老人、青年”是按人的年龄分的类。

  第二组:少年 因为“农民、商人、演员”是按人的工作分的类

  第三组:电视 因为“话剧、京剧、芭蕾舞”是按艺术形式分的类。

  第四组:电影 因为“电冰箱、电风扇、微波炉”都是电器。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标点符号啊?

  (2)今天,我要再一次考验一下大家能否准确地使用这些标点符号,敢于接受老师的考验吗?(课件出示课本101页第二题)小组讨论

  教师提示: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引号的通常用方法是引用别人说的话,还有个特别的用法,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出;书名号用于标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

  (三)学习“积少成多”

  1.导入:结束了“语海”的一番畅游畅游之后,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我国唐诗的魅力吧!

  2.课件出示古诗《别董大》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自读自悟

  (3)集体品读交流

  (4)感悟再诵,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

  (一)预习提纲

  1.读102页《心灵创可贴》,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并思考本文写了什么事?

  2.“心灵创可贴”指的`是什么?

  3.思考史密斯太太为什么说苏茜送的创可贴“很管用”?

  (二)交流展示

  1.导入:同学们,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伟大而真挚的情感——爱,在今天的阅读平台中,爱仍在继续。

  2.板书题目、质疑。

  (课件出示)

  (1)心灵受伤了,能贴创可贴吗?

  (2)“心灵创可贴”指的是什么?

  3.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交流思考:史密斯太太为什么说苏茜送的创可贴“很管用”?

  5.集体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能说会道

  (一)课前预习

  和家人共同回忆家庭中最感人的事情,写成一篇小短文。

  (二)导入:又一个爱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们,听起来是那样的平凡而有微不足道,可却让人心中充满了温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小家里,也不乏这样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今天的能说会道的环节里,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三)明确要求(课件出示)

  1.指名读出。

  2.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把最感人的部分说具体。

  (四)指导交际

  1.昨天,我们已经和家人共同回忆了家庭中感人的事情,还让大家带来了有关照片,赶快把你们的感人故事在小组里交流吧!

  2.分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3.小组推荐代表,集体交流,全班评议。

  代表在讲述时,把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第三课时

  笔下生辉

  一.导入

  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分享了家中感人的故事,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没有能为大家讲述。那么在今天的“笔下生辉”环节里,你们便可一吐为快。

  二.明确习作要求

  (一)我们讲述了自己家中感人的故事,现在就动笔写一写自己的一位亲人吧

  1.你想写谁?为什么写他(她)呢?

  2.写人离不开写事,你打算选他(她)做的哪件事来写呢?

  3.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指名读出,明确要求

  板书要点:写一位亲人

  选一件事来写

  写出真实情感

  三.构思选材

  1.播放轻音乐,生构思

  2.班内交流选材,师生共同评议。

  四.习作指导

  1.写一个人,怎样才能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呢?

  2.以《地震中父与子》为例:

  课件出示:在混乱和废墟中,……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清理、挖掘。

  思考:这部分文字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思考:在这个片段中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能通过文字看到一位一心只想救出儿子的父亲?

  五.欣赏范文《我的外公》

  六.学生列提纲

  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是讲述自己家中最感人的故事,学生兴趣浓厚,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本单元习作要求,确定要写的一位亲人,讲述关于人物最感人的事例及给自己的感受,练习本次习作。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按游览顺序写)

  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

  1.品读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

  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

  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

  (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

  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

  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重、难点

  1.再识字300—500个,会写字达到150-200个。

  2.练字:练钢笔字,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练毛笔字,写正楷。 3.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练默读,默读重在练习速度和理解大意。 5.习浏览,练阅读速度和信息查阅能力

  6.习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学习仿写。

  7.会修改自己的习作,会用标点符号(如冒号、引号)。

  8.习作养成整洁、规范的书写习惯,可开展限时作文及专门书写速度训练。 9.简单的读书笔记,学会写内容梗概。 10.书信格式,学会写书信

  11.用普通话交谈;学会倾听、请教,敢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12.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3.会转述,能生动的讲述故事。

  四、教学措施与方法

  1.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语文,用语文的人,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关注的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让生养成会学习爱学习的习惯,这学期将继续关注以下良好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2)能够自学课文的习惯。特别是精读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己抓住重难点,学会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文句的表达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以及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4)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爱写作也愿意写作。

  (5)继续加强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其它学科、社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古诗诵读和优美词句的积累,推广看课外书,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4.辅优补差活动

  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那些优生,也要注意帮助后进生,缩小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使全班同学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主要措施有:1)作业面批、有错及时改正。2)课堂上优先提问、优先解难。3)结合学习情况老师抽时间个别辅导,请班级里的优秀生为其接对辅导。4)与科任老师、家长经常联系交流,形成教育合力。5)鼓励为主,及时表扬。6)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5.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1)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强调真情实感的再现,给予写作技巧的'指点,指导参与各种作文比赛。

  (2)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多下功夫,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杂书”,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3)在指导写字和朗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和书写水平。六、时间安排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五、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2、背诵全诗。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

  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首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看来,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

  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

  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方法】

  讨论式、电教辅助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民间故事的特征

  二、检查课后练习四、进行正音

  渔yu锡xi撬qiao魔mo耸song桅wei唆sou吻wen

  三、板书课题,解题并介绍《天方夜谭》

  四、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结构

  1、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2、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3、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

  1、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

  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

  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

  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

  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

  结合练习三,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学生朗读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

  七、分角度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1、归纳本文的寓意

  2、分析渔夫同魔鬼的对话描写

  3、准备“正义战胜邪恶”的有关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编小诗集和举办诗歌朗诵会。

  2、了解诗人及其风格,并认识“屈、渊”等10个生字。

  3、正确区分词语意思,积累有关冬天的句子。

  4、了解关于颜色的句子,并仿写。

  5、积累关于诗的句子。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2、正确区分词语意思,积累有关冬天的句子。

  3、了解关于颜色的句子,并仿写。

  4、积累关于诗的句子。

  教学难点

  1、合作编小诗集。

  2、了解诗人及其风格。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去品读吧!

  1、回忆学过的古代诗歌,了解其内容,感受其情感。

  2、朗读本单元现代诗歌,体会其与古诗的不同,感受他们的魅力所在。

  二、合作编诗。

  1、教师出示不同句子,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组句子,组内每人仿写一句。

  如:妈妈是一片沃土,我是一棵小苗,沃土把我滋养,让我一天天长高。

  妈妈是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让我________。

  小组交流,组长收集整理组员仿写的句子,并汇报。

  小组合作,将组员仿写的句子连在一起,加上开头和结尾并稍作修改,起名字,形成一首小诗。

  2、小组合作把编写好的诗歌用更加形象的方法展示:配图、书法,加封面。

  3、讨论如何编写一首小诗?

  确定编写的内容:确定小诗要描绘的事物,确定主题。

  编排角度:可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考虑。

  小诗形成:起名字,配图或书法等让诗歌更形象。

  三、诗歌朗诵比赛。

  1、把小诗收集,集体讨论朗诵过程:

  选定主持人——确定小诗顺序——汇报朗诵形式

  2、朗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交流平台。

  回顾本单元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1.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

  2.诗歌常常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因此,语言表达也很独特,如“阳光”是“绿的”,“寂静”是“朦胧的”,小草“炫耀”着新绿。

  3.很多诗歌包含着真挚的情感。

  教师小结: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二、识字加油站。

  1.小组合作:

  (1)借助工具书,识字,认识诗人的名字。

  (2)介绍诗人:小组内集体讨论对于诗人的'了解,互相补充,并记录。

  (3)把不了解的诗人记录汇报。

  2.汇报:

  (1)学生认读生字。

  (2)小组汇报诗人情况,教师补充。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找一找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1)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2)白雾与远天晴空连在一起,晶白中透着淡蓝、青苍,一碧万顷。

  (3)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教师小结:这几句话都是描写事物颜色的句子。

  第一句话是描写白桦树的颜色的。银霜指的是白桦树白的像涂了银霜。

  第二句话是写白雾的白中透着天空的淡蓝和青苍的颜色。

  第三句话是写草滩的绿、菜花的黄及湖水的蓝的。

  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2.读一读,注意加点部分,再仿照着写一写。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词语的好处。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罗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春天的早晨,

  怎样的可爱呢!

  融冶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

  这些词使描述的物体更加形象、具体。

  (2)仿写诗歌。注意让诗歌更加形象、具体。

  学生仿写汇报:

  夏天的花,

  多么的绚丽啊!

  红的似火,

  粉的如霞,

  白的如雪。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

  (1)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

  (2)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

  (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英】华兹华斯

  2.学生体会上述诗句,教师引导。

  3.拓展:你还知道其他描述诗歌的句子吗?

  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迪斯雷利

  只有美,对诗来说是不够的,诗应该打动人心,引导听者灵魂到诗的意境。——〔古罗马〕贺拉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课程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故事导入,复述课文(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哈默年轻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深刻的道理!(板书课题《尊严》)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表现这个年轻人尊严的是哪一部分?

  (看看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哈默的尊严的?)

  (三)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复述。

  (四)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第二课时

  品读体验

  (一)分析第三次对话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三)师生互评。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五)巩固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板书设计:

  7、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抓住三处描写哈默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上,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三处对话。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但学完后,我觉得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大多还是停留在“要靠劳动获得食物”上,所以,后来我也稍做了补救,总结时,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这都是“尊严”,课后,我让学生再阅读“尊严”的故事,加深对这两个字的里理解。我想,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理解课文

  1..带着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

  2.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折尺形的登山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3《挑山工》教学设计

  3.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

  4.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要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发表有创意的见解。

  5.在课文插图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格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说一说通过朗读课文,你对挑山工有哪些深入的了解?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小组自由选择一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共同讨论其含着的意思。小组长要综合组员的意见,不要忽略组内有创见的和不同的意见。

  2.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可以争论、补充、修正、综合,使各种看法更完整、更准确。

  (1) “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 从课文中找出挑山工说的话,从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特点中,体会“快”与“慢”的关系;“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 联系前面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体会他们朝着认定的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

  (2) 联系前面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及画面的内容,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我”最需要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3.质疑。

  三、积累拓展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板书设计:

  13.挑山工

  路程多一倍 时间却不多

  脚踏实地

  奋力登攀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盲哑、特殊、阅读、纠正、额头、膝上、竭力、刹那间"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读写"盲哑、特殊、阅读、纠正、额头、膝上、竭力、刹那间"等词语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感恩》。说说你听了这首歌后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畅谈)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有"爱"的课文一一《爱是什么》。(板书课题:爱是什么)

  3.学生齐读课题,说说自己对"爱"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通顺

  (2)圈画出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讨论。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正音。

  3、交流。

  (1)讲出是萨勒老师用特殊的方法教育"我",让"我"知道爱的真正含义。

  (2)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感悟。

  4.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我"情感的变化。

  四、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盲"是上下结构,上部是"亡",不要写成"古"。"纠"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叫"。

  "额"的最后一笔是"、",不要写成气’\

  抓住文牛我"的爱:

  "理"是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不是"一"。

  3.学生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4.出示生词卡片,学生抄写。盲哑特殊阅读递给额头刹那间茫然不解

  五、课堂

  学生自己在这一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恰”等词的意思

  2、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象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过春天,那么诗圣杜甫又是如何赞美春天的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要求读的响亮、正确。

  2.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并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解决

  3. 听录音带,划出节奏。

  三、精读课文,入境悟情

  1. 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插图展开想象。

  2. 同桌互相试着说一说诗意。

  3.精读第一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⑴抽生读这一句

  ⑵问: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什么?“蹊”是什么意思?那花满蹊呢?哪些词写出了黄四娘家花很多?谁来读读这句话?指两名学生读。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精读第二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⑴问:黄四娘家的花很多了,这些花怎么样,你是如何体会到的?流连是什么意思?(舍不得离去),谁舍不得离开?(蝴蝶、黄莺、小蜜蜂、诗人)。是呀,流连戏蝶时时舞

  ⑵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你能读出了它的那份恋恋不舍吗?

  ⑶想象:如果蝴蝶黄莺会说话,它们看见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会说些什么?

  ⑷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四、深化主题,体会诗情。

  同学们,多么美的.春色图呀,繁花盛开,戏蝶起舞,娇莺歌唱,有声有色,有歌有舞,有鸟语有花香,这不仅仅是黄四娘家的春色图,更是一幅无边的春色图,她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让我们拿起书来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来表现你们的陶醉吧!

  五、感情朗读,拓展延伸

  1. 学习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

  2、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教后记:能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2-18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3

四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12-09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19

语文下册优质教案12-13

语文下册《望月》教案02-16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二》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