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2-23 09:22:0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集锦15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

  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

  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过程

  (一)阅读例文,整体感知

  1、 根据拼音,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 【出示课件2】

  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具体事例写出了一个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的爸爸形象。)

  (板书:爸爸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

  (二)探究讨论,找中心句

  学生探究,交流:文章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画出相关的中心句。

  【出示课件3】

  (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

  (三)分析课文,突破难点

  各部分内容中,为了说明一个中心意思,分别选取了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学生结合课文的批注,讨论,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指名读一读爸爸在家里给每个人订的计划,从中你看出了爸爸的什么特点?

  (列出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凸显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板书:给每人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爸爸是怎样执行计划的?作者举了什么事例来表现“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这一中心意思?

  (事例一:计划先关气窗后关门窗,不管打雷下雨,哪怕雨水打湿了床、正在订的计划也不改变计划。事例二:计划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牙膏,爸爸偶尔用了妈妈的牙膏,还要再还给妈妈。)

  (板书:严格执行计划)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

  借订暑假计划这件事,说明爸爸订的计划最全面,我不可能有自己的计划。这件事是重点,所以写的最具体。

  (板书:制订暑假计划)

  (四)课堂小结,明确写法

  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出示课件4】

  (1)爸爸给每个人都订了计划,并且给我制订了好多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爸爸给我制订了非常全面的暑假计划,我不可能有自己的`计划。

  2、课文的主要写法是怎样的?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二、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例文《小站》,讨论解决例文后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爸爸擅长订计划

  给每人订计划

  严格执行计划

  制订暑假计划

  教学反思

  本单元习作例文有两篇,即《爸爸的计划》和《小站》。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和“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中心意思,分析课文,突破教学重点。

  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爸爸的计划》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小站》。。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黄山各松树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授法、自学指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生收集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加以概括谈话导入

  2、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三去领略黄山松的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懂课文,读通句子,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黄山有哪些名松?这些名松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2、在读课文,加深理解

  (1)、再读具体描写黄山松的段落,并画出描写黄山松特点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来概括每种松树的特点。

  例如: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执着探寻的“探海松”等。(答案不,只要合理即可,启发学生谈出个性化理解。)

  (3)、找出每种松树的关键词后,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相应语句,读中体会作者描写的每种松的特点。

  (4)、作者为什么说“黄山归来不看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学生从黄山松的外在美与内在气节两方面来谈)

  3、播放黄山美景的课件,学生欣赏。(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美)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检查识字

  教师出示文中出现的生字活着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也可以同桌合作互读,记住词语。

  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1、收集描写松树的优美片段进行阅读,同学之间交流,并与《黄山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2、把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该文记叙了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潜伏的地方被敌人炮火打着,自己被燃烧了起来,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牺牲的经过,歌颂了邱少云烈士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

  课文先交代了“我们”潜伏的环境、潜伏的要求及潜伏的情况,然后讲邱少云被烈火包围直至壮烈献身的过程,最后讲战斗的胜利及邱少云留给“我”的深刻记忆。

  课文的重点、难点在第11、12、13自然段。

  第11自然段着重说明,在烈火烧身之后,邱少云完全可以自救,别人也可以救他,但这样一来,整个潜伏部队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次作战计划就“完全落空”。

  第12自然段借助“我”的心理活动,反映了邱少云在烈火中受着怎样的煎熬,忍受着何等难以忍受的痛苦。

  第13自然段正面写邱少云在烈火中的伟大壮举——在烈火烧身的半个多钟头里,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

  2.抓住课文中有关描写“我”的内心活动的语句,体会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

  3.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邱少云和战友潜伏的山沟环境与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两者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中邱少云和战友潜伏的山沟环境与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两者之间的联系,了解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邱少云图片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中华民族英雄辈出,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

  学生齐答:邱少云。

  师:谁能讲一讲邱少云的事迹?

  教师补充背景资料:1952年10月11日,抗美援朝中,朝鲜391高地反击战前夜,邱少云随部队潜伏,以待次日傍晚配合大部队进攻。

  2.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题)

  师:李元兴记录了他所目睹的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最后英勇牺牲的事迹。现在我们就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起缅怀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对话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师生近距离地接触文本,感受邱少云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同时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揣摩。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2.学生默读后,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3.你感觉邱少云是一个怎样的人?

  4.交流反馈,整理提取。

  5.教师小结。

  (1)课文主要写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争中,“我”和邱少云在连队执行潜伏任务,通过“我”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活动,记叙了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严守纪律,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烈痛苦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本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邱少云是个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年轻的伟大战士。

  板块三 研读语段,品悟写法

  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同桌互学: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地方。

  (1)聚焦“面”

  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晒干了我们身上的寒霜,早上冻麻了的腿也开始暖和起来。

  我发现这条干涸的小山沟并不十分隐蔽。我们离敌人太近了,前面几十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我们不但可以看见敌人设置的铁丝网和胸墙,而且可以看见敌人主阵地上的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谈话声都听得见。可以想见,敌人居高临下,发现我们当然更容易。我们必须僵卧着一动不动,一声低低的咳嗽或者轻轻地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①学生交流反馈,谈感受。

  预设:描写邱少云和战友们在执行任务时的环境就是一个面,表明执行任务时环境相当恶劣且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暴露自己。

  ②指导朗读环境描写的场面,读出环境的险恶及危险。

  (2)聚焦“点”,关注写法。

  ①指名读第12、13自然段,比较两者的异同。

  内容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第12自然段

  第13自然段

  a.小组讨论,发现异同。

  相同之处: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不同之处:第12自然段抓住了“我”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烘托了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危险处境和“我”的痛苦心情。

  第13自然段通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描写,直接表现出邱少云的人物特点。

  b.小结。(出示课件)

  特写镜头,就是“点”的描写,不仅要关注整个活动场景,更要注意“主要人物”的表现,可以通过心理、神态、动作描写来展现。

  ②重点批注,体会英雄气概。

  a.学生自读第12、13自然段,圈画出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独立批注自己的体会。

  b.交流反馈。

  预设1:“心紧缩着”体会到“我”紧张的心情。

  预设2:“不敢”“不忍”“忍不住”等体会到复杂的心情。

  预设3:“纹丝不动”直接表现出邱少云英勇顽强的意志力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

  c.朗读指导:通过抓关键词读出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小组合作分别读“点”和“面”的描写。

  2.小组交流,总结写法。

  预设:如课文通过点面结合,多点罗列的描写方法,描写战士们潜伏的山沟环境,这是场面描写中的面;描写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的纹丝不动,这是对个体的聚焦,是场面描写中的一个点;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是聚焦典型,也是场面描写中的一个点。对于“点”的描写,可以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描写来展现。

  【设计意图】

  在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了解了多种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方法描写场面,深化认识点面结合的写法。

  板块四 朗读全文,领悟写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大量利用图片和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2.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同学们,战斗结束后,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悲痛但却又无比崇敬的心情,用挖战壕的铁锤和钢钎在391高地上刻下了一句碑文。如果让你们写,会怎么写这句碑文呢?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也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中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3.引导学生通过“我”当时的内心活动,去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世界。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但对学生而言,要将书读通读顺却也并非易事。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切实而有效地读书活动中“潜心会文”、感同身受,追求的正是求真务实、返朴归真的“‘读’占鳌头”。应该明确,学生只有在反复地读书实践中方能实现与文本间零距离的“心灵对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

  3、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2、出示自学提纲。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教师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A、读古诗。

  B、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做记号。

  C、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静:干净。

  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D、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E、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2、品读感悟,美读升华。

  A、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B、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C、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D、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E、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F、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非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三、多元训练,读写结合。

  美美地将诗读几遍,做到会背,搜集几首题墙诗,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典故: 护田 排闼

  表达方法:描写 拟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词语。学习课文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

  2、介绍及京张铁路。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反馈。

  2、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词语:杰出

  3、这段的后两句和全文是什么关系?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理解“阻挠”的意思,思考: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阻挠?

  3、理解“要挟”的意思,思考: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要挟的?这说明了什么?

  4、当任命为总工程师的'消息传出,国内国外有什么不同反应?

  5、理解“嘲笑”的意思,思考:他们是怎样嘲笑的?凭什么嘲笑?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完成作业本第2、3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7

  一、教材简析

  《南沙卫士》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12册第六单元的拓展课阅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英雄”,一是要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教育,重新理解“英雄”的真正含义,从而培养学生为国争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本文讲述了驻守在南沙群岛的解放军官兵在岛上遭受的种种困难:高盐、高湿、高温,严重缺乏淡水资源,使人的生理机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们饱受精神上的痛苦。然而,戍守卫士却勇敢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赞扬了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追求作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教学设计

  本次高年级组的献课研究专题是“长文短教”,这篇文章不仅篇幅很长,而且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上。因此,在设计和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促悟。

  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以完成填空的方式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然后,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读自悟:

  1、围绕缺水,课文具体讲述了哪几个事例?

  2、缺水该给战士们带来了哪些困难?

  3、面对这些难题,战士们想了哪些办法?

  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研究、探讨,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完成之后进行全班交流,七个事例学生找得非常准确,描述也比较完整精练,准确地理解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找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感情朗读体会,深刻感悟了战士们高尚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面对何正会的遗体,大家为什么流眼泪?又为什么用热水给他擦洗身子?

  2、为什么把太阳花定为南沙的礁花?围绕这几个“为什么”,引导孩子们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句子和关键词语反复朗读感悟,然后和同桌认真交流讨论,并边理解边做批注,同时教师给予适时指导,要求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来准确回答,谈自己的理解、感受,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最后,我让孩子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重新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来给“英雄”下定义,或者说你心目中认为的英雄,孩子们都认真地写了下来,有的孩子写得非常好,理解非常准确深刻,重新定义了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含义,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

  这是根据教研组研究专题设计和教学的'一堂课,长长的一篇课文,丰富的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这是一次挑战。但课堂效果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尝试的,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引导他们学习的领路人。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领他们理解、分析课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应该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刻感悟战士们的高尚品质之后,才可能用那么精彩的语言给“英雄”下定义。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1、运用朗读、概括、圈划、评点等方法,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认识“真理产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

  2、在品词炼句中,体会科学家善于发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策略和手段:情景创设、小组讨论、板书归纳法、

  散读、默读、质疑等方法。

  教学程序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运用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题。

  二、感知文本。

  老师吹肥皂泡、竖不到翁。

  激趣导入: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我们是否留意过?留意之后又做些什么呢?也许大家不知道这些看似平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都蕴藏着伟大、鲜为人知科学发现。有时老师在想:为什么这样的现象对我们来说是熟视无睹?为什么我们与伟大的科学发现总是失之交?我们缺少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家叶永烈先生去做一次科学探访,或许我们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找到一些答案。

  1、 朗读录音:

  要求:文章写到了哪几个有趣的生活现象?从这些生活现象中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什么?

  2、 板书:

  洗澡水的漩涡 漩旋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蚯蚓的分布 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睡者的眼球转动 睡者的眼球转动与做梦有关

  (穿插关于18小节表述不当的质疑)

  学生交流。

  1、 学生认真倾听。

  2、 交流明确。

  三、研读文本。

  四、联系生活,拓展迁移。

  提出话题:三个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现象、三个生活中的问号让三位科学家开启了科学的大门,揭示了让世人瞩目的科学真理。可是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要发现真理说难也并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1、老师提出小组讨论要求

  2、老师明确讨论要求、巡视指导。

  3、、适时追问引导:

  A三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具体说明科学家有敏锐的目光?

  B 善于思考又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C 齐读15、16小节,你觉得又能给你什么启示呢?

  4、、归纳小结:科学并不神秘,科学也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板书),不断探究,不断思考,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解答了“一百个”(板书)问号“之后”(板书),才能把“?”拉直变成“!”(板书)也就是找到真理。

  1、 据我所知,在人类的发明,类似这样的例子何止这三个?同学们能否再介绍几个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2、 读完了课文,了解了人类科学许多感人故事,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

  3、:难道我们的收获而已吗?大家有没有一种想亲身一试,做一回勇敢的实践者的愿望呢?

  4、小结: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真理,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勇气”。愿今天的课能送给大家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一双巧手,赶快抓住你身边、脚边、手边的每一样事物。“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之后,你也会从平凡走向伟大。

  1、学生研读文章(圈划批注)。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4集体朗读、个别朗读。

  1、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2、学生交流。

  3、交流: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以及曾经产生的疑问。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通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

  3、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春的美好;

  4、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5、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1、有关春天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目,知作者并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著名文学家,又名苏东坡。

  3、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题的诗。

  二、生字教学

  蒌蒿(1、óuhāo)河豚(tún)

  三、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读顺;

  2、出朗读节奏。

  四、检查读诗情况,听录音后画上节奏。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想象的)

  五、再自由读诗,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2、出问题。

  诗意:竹林外开着三两枝鲜艳的桃花,

  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和了。

  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冒出短短的一截,

  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3、全体朗读诗歌

  4、这画上,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5、诗人,画家为什么要写、画这些景物?

  六、欣赏“正是河豚欲上时”

  1、“正是河豚欲上时”哪一个字写出河豚具有怎样的心情?

  生答:“欲”字写出了河豚急切的心情。

  2、讲讲要上来的想到什么?知道什么?想干什么?

  3、这么美的诗,请问诗中哪句是想象的?

  4、这么美的春天在哪里?

  (在惠崇和尚的.画里,在苏轼先生的诗里,这就是绘画与诗歌的魅力)

  5、放手学生自由讲诗、画画。

  七、背诵诗歌

  八、总结

  苏轼先生用优美的诗句写活了惠崇和尚的画,这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表明春天即将来临。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反思

  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踉、跄”等生字,理解并积累“防不胜防、跃跃欲试”等生词。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激励学生要不畏艰险,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用第二人称叙事的好处,欣赏本文亲切委婉、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自己学步时的真实的体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感悟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旅途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的资料,向父母询问自己学步时的情形。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学会生字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1)(播放孩子学步视频)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作家赵丽宏就将他儿子学步的情形写成散文《学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步》板书课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课件2)赵丽宏照片及赵丽宏简介: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协副主席。1951年出生于上海,其散文创作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雨中的鸽子》《学步》。板书课题(齐读二遍)

  过渡:课文写些什么呢?我想听听你们预习后的看法。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说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的儿子学步的情形,文中寄托着作者对儿子的期望。)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课件三

  3、理解词意:

  跃跃欲试乐此不疲防不胜防踉踉跄跄心如刀割

  4、汇报朗读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评议纠正读音

  三、读文理清层次

  1、请同桌两人一起读文,读完一个自然段议一议本自然段的内容,之后理一理本文的层次。

  2、指名交流分段情况,课文分为三部分:

  (一)(1-3自然段)详细写儿子刚学步时的神态、动作,带给父母的兴奋,惊讶和思考。

  (二)(4、5自然段)写在儿子懵懂无知的情况下,父母发现儿子在学步时遇到的种种坎坷,却不知疼痛,不知退缩,乐此不疲,由此祝愿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要失去学步时的勇气。

  (三)(6自然段)议论点题。在心中叮嘱儿子,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四、自读自悟,写上批注,找出疑难点。

  提出疑点:

  1、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

  2、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3、你的额头留下难以消退的疤痕,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4、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五、播放课件,帮助解疑

  放课件,学生看课件,听课文,理解内容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文章所写内容,学习了字词,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同学们还自读了课文,写出了个人的感悟,找出了疑难点。下节课我们深入理解课文,解决疑难点,学习课文的写法。

  2、询问父母自己学步时的情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激励学生要不畏艰险,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用第二人称叙事的好处。欣赏本文亲切委婉、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初读了赵丽宏先生的《学步》,知道课文讲述了作者回忆自己的孩子学步时摇晃、踉跄、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那是怎样的嘱咐和期望呢?请看大屏幕(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然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板书:学步————————寻路)师:初读课文时,有的同学觉得“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这句话很费思量——生命的过程非常丰富,为什么作者却说“大概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呢?

  二、品读第一部分(1—3自然段)(5分钟)

  过渡:首先,我们细细研读,体会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儿子学步的呢?引读第一部分。(大屏幕出示句子)

  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妈妈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

  师:从沙发到房门不就四五步路吗?父亲为什么如此欣喜?出示:

  从沙发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独立行走的路。

  师:是怎样的行走?(独立)这就意味着:(出示句子)

  靠自己两条腿,就能找到爸爸妈妈,就能到达你想到达的地方,那是多么奇妙多么美好的事情!

  师:从那时起,你的生活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这里的“全新的内容和意义”指什么呢?难怪父亲发自肺腑的惊叹:(出示句子)

  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指导感情朗读

  师:再看看儿子呢?(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竟然推开包围着你的椅子,然后不依靠任何东西,自己走到了门口!我们看到你时,你正站在房门口,脸上是又兴奋又紧张的表情。看到我们注意到你时,你咧开嘴笑了。你似乎也为自己能走路而感到惊奇呢。想象下,如果儿子会说话的话,他此时会说些什么?

  小结:是啊,这可是你迈出生命中的第一步!你也将从这里踏上你的人生旅途,这一步留给父母和孩子多大的快乐呀!

  三、品读第二部分。

  过渡:学步仅仅给父母和儿子留下了快乐吗?请默读4——5自然段,边读边想:学步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留下什么样的纪念?(自读4、5自然段)

  第一次,你摔倒在地上,膝盖上乌青,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第二次,你撞到桌角上,头上起了个大包,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第三次,你绊倒在石块上,额头被戳出一道血口子,血沿着脸颊直往下流,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第十次,你滑倒在水中,衣服全湿了,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第一百次,你踩空台阶,摔得鼻青脸肿,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师:已经数不清你曾经多少次摔倒,数不清你头上曾被撞出多少乌青和肿块,每次你都哭叫两声,然后脸上挂着泪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师小结:学步让儿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儿子身上的块块疤痕,不正是学步留下的纪念吗?而这种在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勇气,不就是学步留给我们最最珍贵的纪念吗?

  说说看,你学步时付出了什么代价?或者留下了什么纪念?

  摔跤摔得冷你渴望学步的热情吗?是啊,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结合课文,联系自己学步的实际,想想“此”指什么?什么样的路?(高低不平、杂草丛生、水洼泥泞)

  师:用一个词概括.(坎坷、曲折、危险……)

  师:这样的路,孩子却走的乐此不疲。(指导朗读)

  小结:任何事情都是兴趣始,毅力终。这种对学步乐此不疲的勇气、热情和坚持正是学步留给我们最最珍贵的纪念。(板书:勇敢地走)这是怎样的勇气啊?(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大勇气)难怪父亲会说:

  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小结:在如此平常的学步中,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说“人生亦如学步”太恰当不过了,这也是父亲想告诉孩子的。

  再次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四、从寄语中体会父亲的期望。(12分钟)

  自然过渡:为什么作者还说“生命的过程就是寻路的过程”呢?再次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读(2名)边听边思考。

  1、联系上下文理解,相机板书小结。

  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然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点评:这句话,意味深长!蕴含着什么意思呢?(学步和走人生之路是一样的,也要付出代价,也需要热情,勇气,坚持不懈,但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得多。)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父亲期望儿子怎样地走?(板书:勇敢地脚踏实地)其实,天下父母对儿女都有着这样的期望,(齐读)

  读着父亲意味深长的话,感之于外,受之于心!你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2、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用简明的语言写一写你对父亲这几句话的理解。3、交流所写的感悟,师适时点拨、提升。

  五、结语:读课题,同学们,这篇文章,作者用第二人称叙事,其间夹杂着自己的看法,既让我们觉得特别亲切,又让我们明白了父亲想告诉我们:人生亦如学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独立、勇敢、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你们即将告别童年,踏上人生旅途的新征程,希望你们带着学步时的勇气,热情,带着这位父亲的寄语,独立的,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吧!

  六、板书设计

  代价纪念

  学步————(人生之路)——————寻路

  (难)(更艰辛)

  勇敢地走

  脚踏实地地走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小鸟和驯鹿之间的友谊,同时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xx

  二、精读课文

  1、播放音乐和动画,引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2、理解“好奇”,什么事让小鸟这么好奇?知道朗读小鸟和小树的对话。

  3、课文中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小树对小鸟很友好?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重点指导朗读:

  (1)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

  (2)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4、想象:小鸟跟着小树去了哪些地方,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东西?

  5、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小鸟与小树依依不舍的感情。

  6、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第5——9自然段。

  要求:

  (1)自己读读课文5——9自然段,思考: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了,她看见了谁?他们说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上的'问题。

  (3)小组分角色练读6——9自然段。

  7、学生交流,并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激发想象,续编故事。

  小鸟来到了小驯鹿的家……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去搜集一些有关驯鹿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2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赞美体育精神的散文,文笔优美而昂扬,语言简洁而工整。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会文章主旨,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理清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内在关系;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准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构想:

  学习这篇课文,要从作者对体育精神的赞颂着眼学习奥林匹克精神。在语言风格上与拓展阅读中的《手拉手》作比较阅读,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理解体育精神。鼓励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配上音乐,读出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资料、顾拜旦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会马上就要在中国举行,你了解哪些关于奥运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奥林匹克运会给你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同学发言)谁又能非常准确而全面的说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神呢?

  那好,我们一起来学习奥林匹克之父、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写的《体育颂》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找出值得留心的字词。

  1、易读错的字板书并注音:

  欢娱塑造匀称协调诡计矫正畸形桂冠警惕较量堕落卑鄙逾越灰蒙蒙

  2、根据语境理解词义:

  容光焕发绞缢猝然晨曦

  三、分析课文:

  1、交流顾拜旦的资料。

  2、体感知文章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

  3、这是一篇赞美体育精神的散文,全篇由9个自然段构成,每段都由“啊,体育”开篇,使文章浑然一体,看似不可分割,可是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下面同学们根据段落之间的关系给这篇文章划分段落,并说说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1、2自然段)赞颂了体育的力与美。第二段:(3—6自然段)赞美体育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第三段:(7—9自然段)赞美了体育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业设计:

  1、查找奥运精神和奥运宗旨的资料。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体育颂

  顾拜旦

  力与美精神促进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情颂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1、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讨论:文章的三个部分能否颠倒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三个部分能否颠倒顺序。不能。因为三个部分由表及里地弘扬了体育对人体的作用,即赋予人体以力量和美丽,使生命绽放光华。

  三、阅读文章第二自然段,“两者和谐统一”一句中“两者”指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力与美)

  四、交流学生所查相关资料,深切感受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五、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六、比较阅读《手拉手》。

  1、看一看这首歌词颂扬了怎样的奥运精神。(友谊、团结、参与、公平竞争)

  2、两篇文章的风格又有什么相同之处:(结构工整严谨;语言简洁而热情洋溢,读了让人振奋而昂扬)

  七、总结:文章通过热情洋溢的文字,讴歌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使人们树立正义、勇敢、荣誉、快乐的精神观念。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办奥运手抄报。

  板书设计:

  体育颂

  互相了解、团结、友谊、公平竞争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3

  文本分析:

  本文由四份阅读材料构成。材料一介绍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材料二介绍了故宫因火而遭毁坏,后又修复的过程,具体介绍了梁九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重建太和殿的工作的,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技艺;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上的一幅截图,向游客简单介绍了故宫,并介绍了去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方案;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材料虽然多,但是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择阅读材料,因为在本单元的前两课中已经进行过类似的阅读训练,所以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故宫的建筑群非常复杂,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握故宫的整体面貌。同时,本课不仅仅是描述了故宫的建筑、布局,更体现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了解事物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感受材料一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4.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体会材料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学会从纷杂的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过渡: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去过北京的同学都参观过哪些景点?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如果有机会去那儿,又想去参观哪些景点呢?(同学们自由发言)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或想法,大家应该发现了一点,不管是去过的同学,还是没去过的同学,都提到了几处同样的景点,比如长城和故宫。今天啊,我们就去故宫看一看。

  2.出示课题,师生交流准备的资料。

  预设: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做准备。可以请去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说说课文中的四则材料分别讲了些什么,明确阅读任务。

  预设:本文整体篇幅较长,阅读材料比较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应该对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了解。请同学们说一说,再结合课前导语提供的阅读任务,分组学习。

  2.学生交流汇报,分组填写任务表。

  明确:材料一:介绍故宫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材料二:介绍太和殿被毁和重修的过程。

  材料三:网页资料,简单介绍故宫以及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方案。

  材料四:网站资料,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3.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阅读相关材料。

  预设:因课程时间有限,而这两个阅读任务都涉及实践操作,所以此处只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可对重点字词、语段进行圈画,交流简单思路,具体操作可放在课后完成。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合作学习“材料一”

  1.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在本文中,材料一篇幅最长,内容最多,信息量最大,不管是完成哪个阅读任务,材料一都是阅读的重点。下面是一份自主学习卡,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认真思考,分组交流。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②小题。

  预设:如果能正确填写此图,说明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已经把握到位了;若填错,则引导学生再回看相关文字或段落,修改错误的同时也能加深印象。教师无须再逐字逐句地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了。

  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③小题。

  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④小题。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1、2自然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第3—15自然段)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第4自然段),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第5—8自然段)、中和殿(第9自然段)、保和殿(第10自然数)。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别是乾清宫(第12自然段)、交泰殿和坤宁宫(第13自然段),接着概括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第14自然段)和御花园(第15自然段)。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进行综合总括,再次突出故宫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5.师生共同解读疑难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作者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2)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还可以出示相关图片,以助理解。)

  明确: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即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大殿上才会有这么多龙的造型。

  预设:明确这一点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找找文中出现的其他动物的造型,若学生感兴趣,教师可简要讲解,如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它是长寿的象征,而且人们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古代,每当举行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又如鹤,也被看成长寿的象征,神话中鹤常为仙人所骑,老寿星也常以驾鹤翔云的形象出现。可见,故宫的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却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找出一些语句来朗读、探讨。

  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明确:这些语句的共同特点是连用四字词语。本文原是一篇针对听众的广播稿,作为广播稿,更须注意语言上的锤炼。文中连用四字词语,听来悦耳,读来顺口,显得整齐匀称,富有节奏,增强了语势,有助于表现故宫建筑的壮美、典雅。

  自主学习“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快速默读后三则材料,根据提示自主完成下面的练习。

  材料二:

  (1)关注时间:

  太和殿突然起火后,并没有立即修复,而是荒芜了( )年。

  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距离清朝此次决定重建相隔了( )年。

  梁九主持修复太和殿的工作,历时( )年。

  (2)概括修复太和殿时遇到的困难和修复的方法。

  材料三:

  信息概括:

  1961年,故宫被定为。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名录。

  明明打算周末去参观故宫,他应该从进入故宫;参观结束后,他应从 或 离开故宫。

  材料四:

  画一画:

  可根据材料一中的说明顺序,在故宫平面示意图上画一画,说说你的发现。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画一画,说一说。

  要求:明天我们班要开一次家长会,打算在校门口摆放一块小黑板做指示牌,请你画一幅简明示意图并做口头解说,注意方位词的运用。

  (2)试一试,练一练。

  要求:以教室正中位置为立足点,分解说明教室内的布局与主要物件,并选择其中一处作为解说重点。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本文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你想为家人或自己做个游览计划,学习本课对你一定非常有帮助。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巩固训练了本单元的阅读策略——根据阅读任务来确定阅读方法。我们也能够从文中得到非常好的写作借鉴——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介绍事物,就会介绍得清楚明白。我们更领略了故宫建筑的壮观、精美和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时间有限,故宫太博大精深,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但大家课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宫,去领会它的美。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找出文中表明故宫总特点的句子

  师:我们的第三项任务是什么?

  生:寻找故宫的总特点。

  师:找到了吗?一起读——

  生: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眼看到故宫的图片时,都发出了“哇——”的惊叹声。现在我们看了课文后,在文中找到了这个重点句,这真是异曲同工之妙啊!我请同学们就在这句话旁边写上“哇——”这一批注,要的是大家明白:声音与文字是相通的`。

  (生做旁批。)

  师:这篇文章很奇怪,要说明的是故宫博物院,可是有一段文字却写了另一处风景,请问是哪一段?写的是什么风景?

  生:最后一段,写的是景山。

  师:咱们来齐读最后一段,看是否离题了。

  (生齐读末段。)

  师:离题了吗?

  生:没有啊,因为这景山是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与故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仅凭此理由就来写它,那与故宫相关的东西多着呢,要知道故宫里面有九千多间房屋啊,作者干吗不一一写来?

  生:因为作者还要站在景山高处望故宫。

  师:站在景山上望到的故宫是怎么样的?

  生: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师:此话好像前面有过?

  生:没有的。

  师:话当然不是这么说的,意思还是这个意思的。

  生:就是换汤不换药。

  师:对,能找到吗?

  生:找到了,就是第2自然段里的内容,“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相当于这里的“重重殿宇,层层楼阁”。

  生:还有写故宫总特点的句子,也是这个意思。

  师:是啊,所以作者在最后情不自禁地再一次赞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现在明白了吧,最后来上这样一段,这不就是前呼——

  生:后应!

  师:此是其一,还有一个奥妙大家可能就看不出来了。(学生面现好奇。)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介绍故宫的时候,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变化的,能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句吗?

  (生纷纷回答:“从天安门往里走”“走进午门”“进了太和门”“从保和殿出来”,等等。)

  师:再来看最后一段里,作者此时的观察点是站在景山高处。如果说刚才是作者身在其中的话,那么现在是跳出其外,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故宫了。学到这里,给课文分段已呈瓜熟蒂落之势。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给课文划分层次。

  (生划分层次。)

  生:分三层。第一层,第1、2自然段,总起;第二层,是第3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具体说明;第三层,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

  师:思路是对的,不过层意的概括有些笼统,说最后一段是总结也似乎不太妥当。现在我们来给每一层概括一下意思。

  (生动笔。)

  生:第一层介绍故宫面貌,指出它的特点。第二层具体介绍故宫,写各部分的位置、外观、内饰、功能。第三层写从景山望故宫的印象,照应开头。

  赏析:说明文中常常有些中心句,或说明每段段意,或概括文章内容。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便技巧性地引导学生留意这样的句子,且引导学生注意前后呼应的内容。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了作者观察位置及观察视角的变化,可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自然融合了许多知识点和方法的讲解,可见教师对课堂的巧妙安排。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4

  学生质疑

  一、摘录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1、詹天佑和工人们在峭壁上工作难道不摔下来吗?他们开凿遂首不塌陷吗?

  2、什么叫中部凿井法?什么叫两端凿进法?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问题?为什么火车能两头开?

  3、为什么以人名为题?詹天佑除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外还做过哪些大事?

  二、搜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

  教师准备

  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改变“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我们课题组在设计本教案时,不仅备教材,而且“走进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兴趣、已知和未知。师生共同备课,学生把读懂的内容在书上做批注,把不懂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教师,学生再去搜集资料。教师再根据这些问题去钻研教材、筛选信息,进行师生互动的教学设计。本教案中的某些环节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富有弹性地灵活调整。设计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学习他身先士卒、为国争光、勇于创新的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创造性地寻求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途径

  教学重点

  在读、思、议、画中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种种困难,从而体会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这一中心。

  教学难点

  本堂课要解决的难点就是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

  教学环境

  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室

  预设课时

  两课时。

本设计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师生互动及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总结与反思

  一、揭题,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写题、读题、检查搜集处理信息情况

  2、出示课件,补充介绍詹天佑的资料

  3、教师鼓励、激趣

  二、自主读书,畅谈感受

  1、组织学生分小组出声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读完之后你的心情怎样?想说点什么?

  2、待学生读过之后,有欲说不可的愿望时再倾听。

  3、指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组织学生设计板书。

  三、依据学生自读、发现,灵活组织教学(以下环节不分先后,学生说到哪儿,师生就互动到哪儿)

  ★引导学生圈画令人气愤的语句抓住“阻挠”、“要挟”、“嘲笑”去读去谈。

  ★理清第4自然段的写作思路,从詹天佑怎样说、想、做去体会他身先士卒、为国争光的精神。

  ★探究开凿遂道和“人”字形线路的原理。

  ①组织学生讨论文中两种开凿遂道的方法,并动手画出示意图。

  ②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这两种方法开凿遂道?你还能想出什么开凿方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③出示课件,讨论“人”字形线路的原理。谁能用不同的方法阐述?你还能想出什么方法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问题?

  ★组织学生读第3、7自然段,并发挥想象

  1、当初外国人是怎样嘲笑我们的?詹天佑怎样用行动回击他们的?

  2、如今外宾们是怎样赞叹不已的?

  四、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课前的疑问都弄懂了吗?

  五、学了这一课,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师表扬激励。

1、集体推荐个别板书课题

  2、读题,并阐明要读出自豪、赞美的语气

  3、各自展示自己查找的有关詹天佑的资料。

  学生口头小结。

  1、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组合时可下位找合作者,可同桌一起读议,还可找老师交流,形式不限。

  2、畅谈自读后的心情(或气愤、或佩服、或赞叹)。

  3、在老师的指导下相互启发、补充,设计板书。

  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谈感受。

  读句,画下关键词,并在头脑中再现詹天佑在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的环境中如何勘测线路的。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读一读、议一议相关问题,留给他们创造性想象的空间。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再结合课文第6自然段去读、去想,激活创新思维(学生或手势、或画图、或语言表达等)。

  1、分角色有感情地读关于“嘲笑”“回击”句。

  2、同桌相互扮演外国人、

  中国人,用语言相互“攻击”“回击”。

  3、扮演外宾深有感触地赞叹。

  学生在入情入境中说出自己的愿望。 本文课题组成员已教过多次,唯有这次感受最深,收效最大。因为本设计我们本着“以学论教”的模式,上课前关注学生的已知、未知,课堂上关注学生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开放性的。让学生读,教师给了充分的时间,在掌握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与他们共情,让他们谈感受。当学生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时,教师再机智地把握。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整堂课热闹而有序,在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出现了不少亮点:

  在议论两端凿进遂道的方法时,有位学生提出他的想法:还要在山顶的正中拉下一根绳子作为两头的中点,让两个施工队比赛着进行开凿,看谁先到达中点,这样会使工程进展更快,可见他具有当代人的竞争意识。

  在议论“人”字形线路原理时,学生想出了多种阐述方法:用钢笔、教鞭当火车比划;用“老鹰抓小鸡”的队伍演示;在黑板上画:“”字形讲解等。

  在扮演外国人和中国人互相“攻击”、“回击”时,双方很投入,外国人的轻蔑和中国人的扬眉吐气味儿实足,在“争吵”中学生深刻地领会了课文中心。

  另外,教师在板书设计上,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思路未完全打开,多少受到教师的牵扯,没有出现多样化的有创意的板书。这一点还有待课题组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验完善。

  附板书:

  勘测线路:说、想、做

  詹天佑 开凿遂道: > < > <

  (杰出、爱国) 设计“人”字形线路:推< >拉

  设计说明: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达到共识、共进的目标。我们课题组进行《改进语文教学备课方式(包括教案格式)》的实验与研究,就是让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再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去钻研教法与学法。因此,我们的教案格式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学生参与了备课,学生在课前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去搜集处理信息。教师针对学情有的放矢地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程序。其次,我们的教案是开放性的,每一个环节不是预先设定不变的,而是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思考、发现、体验,富有弹性地灵活调整。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得有失,我们还安排了“教后总结与反思”这一版块,以便我们的实验研究进一步完善。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8-26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08-25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2-14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01-17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01-18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8-27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0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7-29

小学语文教案08-26

小学语文《鲸》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