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

时间:2023-02-24 15:04:23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地理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地理教案集锦15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课件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对比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

  5、承接过渡:近代历,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发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发展。

  6、课件展示: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原因的比较表”,阅读P39页相关内容,思考比较项目,并完成表格。

  7、课件展示: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分析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格。

  工业部门:分布地区:主要工业城市

  钢铁工业:煤、铁产区:加尔各答

  棉纺织工业:棉花产区: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

  麻纺织工业:黄麻产区:加尔各答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规律:工业中心应接近原料产地。

  8、学生阅读P40活动第2题相关材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9、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以下信念: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虽然还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产业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电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及出口、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说明了发展中国家是可以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腾飞。

  [课堂小结]

  印度与我国同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比如印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行的“绿色革命”,印度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创新思路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了解澳大利亚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4.了解澳大利亚在二次大战后利用本国矿产、草场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工矿业与农牧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5.培养学生认识农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较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现代化的工矿业与农牧业,人口、经济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澳大利亚挂图,特有动物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在图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陆和大陆岛。

  学生:……

  (讲授新课)

  教师:本节课学习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其附近岛屿的澳大利亚国家。

  师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与方法

  教师指定一个学生在挂图上指出,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最后给以明确订正。

  教师指图说明澳大利亚的范围。

  [板书]

  第二节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地图册中大洋洲图,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位于东半球,是南半球国家,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通过;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教师:大洋洲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

  教师:大洋洲面积900万平方千米,澳大利亚面积为768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澳大利亚约有人口1600万人,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请计算人口密度。

  学生:每平方千米2人。

  教师:澳大利亚是地广人稀的国家。

  教师:澳大利亚在大洋洲有几个之最?

  学生……

  教师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出赤道、南回归线和东经160°经线,要求学生明确澳大利亚所在半球。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出所临海洋。

  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课本。

  教师指导学生计算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并与中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约为121人)对比。

  [板书]

  1.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2.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教师:读地图册澳大利亚分层设色图,说明澳大利亚一般海拔高度。

  学生:……

  教师:全国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东部大分水岭海拔200—1000米;中部是低平的平原,最低处有艾尔湖,地下水丰富;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其上分布有沙漠。

  教师要求学生依据高度表说明广大地区的.一般海拔高度。

  指导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中查找到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岭,并明确其一般高度;在图中读出澳大利亚最长的墨累河。教师在挂图上用指图杆明确西部高原的基本范围和大自流盆地的位置

  [板书]

  1.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

  2.中部是平原

  3.西部分布着低矮广阔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请大家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依据人口密度图例,说明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和广大内陆地区人口分布很少。

  教师:为什么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别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教师: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有显著影响。首先看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请大家阅读课本中“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说明哪些气候分布区最适合人类生存。

  学生:……

  教师: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是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地区,温暖湿润,适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广大内陆为草原和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人们居住困难较多,居民较少。

  教师:经济发展来看,东南沿海有优良的港口,对外联系方便;经济发展较快,工矿业、农牧业都较其他地区发达,促成了人口向这里集中,澳大利亚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都分布在这里。

  教师提示学生可按方位说明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

  教师小结时,在黑板挂图上准确指出人口集中分布的东南沿海,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挂图。

  教师问题提出后稍停顿,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议论。

  读图时,可请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简述各类气候的基本特征,说明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讲解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影响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介绍三个城市的性质及人口分布。

  在将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关系讲解后,教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在该问题内共讲解2个问题,①是人口分布特点,②是人口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板书]

  1.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们居住困难较少,人口集中

  3.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工农牧业和工矿业

  教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学生:……

  教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很早,牧场多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参看教参)羊毛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重要生产国(简介发展条件和分布地区),因人口较少,小麦大量出口,所以是世界小麦重要出口国之一。

  教师: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你们知道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什么矿产吗?

  学生:……

  教师:正确,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就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储量居世界前列:煤、铁等矿石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二次大战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很快,尤以采矿、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发展迅速,工矿业的出口收入已超过农牧业,成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关于经济状况讲解内容力求丰富、生动,联系生活,但应掌握的内容则要简单明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的矿产分布图”,了解澳大利亚的矿产种类和铁、煤、铝土等矿的分布。

  [板书]

  1.羊毛、小麦产量多,出口量大

  2.工业发展迅速,煤和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教师总结]请谈谈你们印象中的澳大利亚。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是一个领土辽阔,人口稀少的南半球国家,二次大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羊毛、小麦、铁矿石、煤的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复习巩固)请同学们想想,澳大利亚在人口、城市分布方面与加拿大有哪些相同点?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提示学生先说明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再说明加拿大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可让学生阅读加拿大地图,帮助回忆分析比较。

  【板书设计】

  第二节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1.面积最大

  2.人口最多

  二、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1.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

  2.中部是低平的平原

  3.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1.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们居住困难较少,人口易于集中

  3.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羊毛、小麦产量多,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2.工业发展迅速,煤和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七年级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地理教案4

  在探究体验中快乐主动学习——《地形图》说课材料

  一、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设计基点;以科研课题为行动引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小组团结协作,去绘制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可以说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使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符合普遍认识规律,方便学生理解记忆。这节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进行的内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是初中地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之一,而空间思维又是地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又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常用的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学生分析及学法改革

  知识掌握上,学生们已经在地形图的第一节课时了解了有关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陆地上的五种地形。心理上,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生理上,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结合我校的十五重大科研课题“实施新课程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我们地理组的子课题“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关于课外信息充实地理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性研究”,本节课切实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达到使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是个引领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2)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出问题: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伴随着优美的风景图片,我满怀激情的导入,千姿百态的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就是地形图,为了深刻的.理解等高线地形图,课前,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了山体模型,进入模型展示环节:(模型是学生们课前制作的,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然后教师拿出教具模型,明确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二)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尝试探究:

  1、等高线:

  将立体的山体转化到平面上,转化的关键点是等高线。何为等高线?”先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给出标准答案。为下一步学生在山体模型上绘制等高线作好了铺垫。拉开了动手实践的序幕,师生交流后利用多媒体形象动画演示。

  2、探究活动:将一座山体上特殊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绘制出了这座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怎样能够准确科学地将立体山体上的等高线转化到平面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高线绘制活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多种感官结合,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小组活动时,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在学生完成的作品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张到三张等高线地形图的示意图画到黑板上,为总结规律作准备。

  (三)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上升高度:

  1、明确等高线绘制原理:动画演示。结合实际,比方说我们在绘制泰山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时,不能把泰山切割,做几个切面。这只是绘制的原理。好像是把山切割一样。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

  2、师生互动,学生到黑板前讲解,教师因势利导用彩色粉笔标注出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并利用多媒体课件降低知识难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地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

  3、分层设色地形图: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带有色彩的等高线地形图。为什么要画颜色呢?在学生讲解中自然过渡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强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并出示两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片,增加感性认识。

  (四)应用规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问题的设置上注意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梯度训练题。

  1、基础题:判断山脊、山谷等基本特点。

  2、开放题:学校欲在七年级举行一次越野比赛,请选定我班的登山路线?

  (五)收获体会,深情祝福,结束本课:

  (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出示一张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本节课同学们用灵巧的双手,缜密的思考揭开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神秘面纱,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科学的求知永无止境,让我们满怀探索的豪情去攀登一个又一个知识高峰。”激励学生,从课上延伸到课下。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

  学生作品展示

  六、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力争用全新的理念设计教学,将课外信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充分,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三者有机结合,锻炼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荣誉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创新品质,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七年级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七年级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

  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2【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三、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过地图吗?比如你想去动物园参观需要寻找景点,请问你会借助什么工具?想了解世界热点地区的位置,需要参考什么地图?

  学生回答:导游图,世界地图等。

  用一些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的用途广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那么什么是地图?如何在地图上获取各种信息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1)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图出示问题: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体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三种。

  师引导点拨:

  强调: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数。转换时注意单位的统一。1千米=100 000厘米

  (3)提问: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4)活动: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归纳总结: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5)活动:比较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请问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一幅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归纳总结: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学生回答,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

  (1)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练习:巩固三种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转换。找同学给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的转换

  学生讲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间的实地距离的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归纳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的详细程度有什么关系。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通过学生的讲解,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距离的方法。

  通过习题,让学生会判断比例尺的大小,记住要点。

  利用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实例,来归纳。学生记起来更好接受。

  承转: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学会阅读地图

  2、地图的方向

  第一步:

  一般地图,动手指一指

  课件展示 :八个方位。

  第二步:

  指向标地图,动手画一画

  师引导点拨: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移法。

  归纳总结:

  画出指向标的步骤:即在需要判断方向的点中顺指向标画出其正北方向,再分别画出南、东、西三个方向。

  第三步:

  经纬线地图

  课件显示:最简单的经纬网方向的判断

  活动:

  读图1.26山东省地图,完成问题。

  读图1.24,判断怀特霍斯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尼皮贡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

  巩固练习:辨别图中各点间的方向。

  拓展提问: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倾听学生发言,及时鼓励、评价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熟练掌握一般定向法。

  学生进行练习

  ①指向标方向的判断

  ②判断敌军指挥部在我军指挥部的什么方向?

  转换不同方向的指向标,学生动手画图辨别方向。

  讲解: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然后在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辨别方向。

  通过练习,讨论得出: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结合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找到极点,再辨别方向,组内交流。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让学生多练习几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把利用地球仪辨别方向,和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结合起来,学会学习方法的迁移。

  结合地球仪,直观形象。

  学会阅读地图

  3、图例

  课件显示一些常用图例

  讲解:图例是对地图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学生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内容

  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选择适用的地图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地图的发展

  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学会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选择适用的地图。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网络图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的组成要素,希望大家学以致用。

  学生回答本节关键知识点自我检查自己的收获。

  完成反馈练习。

  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个系统了解,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板书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2.方向 一般地图

  指向标地图

  经纬网地图

  3.图例

  二、选择适用的地

七年级地理教案7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总一第课时)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预习目标:

  1、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的地理问题。

  2、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道理知识。

  预习重点:

  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的关系

  预习任务:

  1、从日常生活出发,提出地理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2、列举一些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归纳各地风土人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预习珍断

  一、选择:

  1、下列体育活动与开展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冲浪内陆地区

  B冬季运动会广州

  C登山运动平原地区

  D滑雪运动东北地区

  2、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二、综合题

  学校所在地和你的家乡群众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什么?与当地的道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预习质疑

  探讨如何解开道理之“迷”的方法。

  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总二第课时)

  第二课时

  预习目标:

  调查家乡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预习重点: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预习任务:

  调查访问收集有关农作物生长的条件

  预习诊断:

  小麦、玉米等需要热量、水、肥沃土壤

七年级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七年级地理教案9

  初一地理教案——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4.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标题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前后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教材第一个标题下,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例,利用景观图片结合文字说明,形象地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次,强调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三,强调了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且,教材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我们的家……”,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一个标题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个标题下,内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使学生对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现状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在活动练习中,以“辽中南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影响工业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条件,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个标题下,首先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第二,介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讲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和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动练习。通过活动练习内容可以使学生明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工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的相互联系性。教材运用图4.24直观地进行了说明。处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出现不同的工业部门和类型。例如开采矿产,采伐森林等,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的工业;冶炼钢铁,制造水泥等,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生产汽车,制造机器,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是下一个生产阶段的原料,体现了工业生产具有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材利用插图表现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与工业的关系。通过几个侧面,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利。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设计了“仔细观察我们的家……”的内容,让学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们生活与各工业部门的联系,同时找出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通过活动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教材运用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点内容。

  5.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要考虑发挥地区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第三,要考虑城乡结合,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考虑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五,要考虑当地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构成;第六,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以资源配置较好的辽中南工业区为例,提出了本地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问题;在活动练习2中,以资源配置不好的沪宁杭工业区为例,提出了如何发挥本区市场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优势的.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分布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练习3中,安排了由学生选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使学生又一次获得锻炼其分析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练习4中,涉及到工业的分布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这在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教材运用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了我国沿海开发区、内陆和沿边开发区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除青藏地区外,各省区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8.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沿海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形成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9.教材在最后的活动练习中,安排了材料阅读内容。三则短文中,第一个短文介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第二个短文介绍的是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三个短文介绍的是国际互联网这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工业企业的供、产、销中,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三则短文共同明确了一点,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七年级地理教案10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整体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2.初步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的手段与途径,让他们了解学习地理并不难,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能,就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进而发展地理意识与创新精神。

  3.认识到地图对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地图各要素的判读与使用。能够完成要素齐全的学校平面简图。

  4.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应用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单元重难点一览

  单元学情分析

  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七年级学生的感受和知识积累中,已经积淀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为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直接经验和知识、技能储备。特别是相关学科知识的提升,也为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对过去的探求和未来的关注更为主动,地理课程在初中单独设立便自然而又必要了。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的感受往往是以众多的、饶有兴趣的、缺乏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他们能够说出许多连老师也未听说过的奇闻趣事,却很少关注其中的联系和规律。也就是说,他们的地理知识,起于兴趣,仍止于兴趣,这正是地理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师的价值所在:将学生的兴趣导向对规律的探求,在规律的探求和应用中,激发更高的兴趣。

  单元教学建议

  本章是初中学生接触地理的第一课,此时学生对本学科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很高的期望值,如果此时我们能够满足这种好奇,达到学生对学科的高期望,将对今后的教学和学生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务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以生动、有趣的内容,活泼、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变好奇为探究,化期望为参与。

  学生大脑中存在的疑问本身就千奇百怪,富有想象力和吸引力,如果能很好的利用,便可化疑问为资源、化想象为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说出自己的疑问,为教学创造和谐却又充满问题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建议多为学生创造说和做的机会,将课本提供的内容作为学生发散思维的线索,使其畅所欲言,感受地理知识的丰富多彩和重要价值。

  单元课时分配

  本章内容共包含两节,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2课时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第2-5页。

  本节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解开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兴趣,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开的地理志米、

  地理问题,培养学生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完成活动要求,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材料理解社会生产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联系实际列举出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现象。通过仿照举例活动来进一步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生产的原因。列举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由此而形成的不同风土人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明白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知所想。

  教学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本节内容不需要强记,只需大致了解,

  关键是让学生通过事例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建议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师生间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给学生提供一些搜集地理资料的途径,如图书馆、网络教室等。2.将学生分组,以便课堂活动。

  3.布置学生搜集一些与课堂活动有关的图片。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一些老师布置的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地理图片。

  教学步骤

  本节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1.导入新课。

  2.提出一些地理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列举与生活、生产建设以及风土人情相关的地理知识。

  学生活动1.激发学生求知欲。

  2.思考问题,并出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并提出问题。3.通过事例亲身感受地理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本节总结

  地理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常识性和知识性学科。地理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板书设计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一、解开地理之谜二、地理与日常生活三、地理与生产建设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调查住家附近的商场是如何选址的,归纳其选址所考虑到的因素。将调查结果撰写一篇小论文。

  2.家里都有产自哪里的工业日用品和农产品?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从以下活动中找出与地理知识不相关的活动()A外出旅游B观看天象、星座C修路、架桥D去医院查体

  2.与草原关系不密切的活动是()A乳制品生产B放牧C生产皮毛产品D建核电站

  3.地理学可以直接指导人们()A解决全球性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B编制电脑程序C用法律保护自己D观看足球比赛

  个性练习设计

  1.新疆有句俗语:“早穿棉,午穿纱”。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煤是深埋在地下的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质演化而成的。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却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分布,你能解释原因吗?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对课本中的知识点不强求学生掌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对地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愿意主动接触地理知识,形成探索地理的观念。

  补充资料

七年级地理教案11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3、9——图3、11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3、11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3、12——图3、13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七年级地理教案12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3.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七年级地理教案13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变慢或变快,即周期变长或变短,将会发生上面变化?

  2、完成地图册6页第二题

  3、中秋节,当我们在杭州西湖欣赏三潭印月的夜景时,美国纽约却是艳阳高照。你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三、解疑释疑,拓展升华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ae=6378136.49米

  极半径: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径:a=6371001.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ge=9.780327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ωe=7.292115×10-5弧度/秒

  公转时间:T=365.2422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A=1.49597870×1011米

  表面温度:t=-30~+45

  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周期1恒星年

  黄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3482.525公里

  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问:

  老师解答:

七年级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组成

  1、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

  3、总结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读图2-3回答:

  4、东南亚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

  为什么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教师精讲点拨】日本国内需要的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亚,

  油轮必经马六甲海峡

  【探究结论】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矿产资源尤其贫乏,要进行

  工业生产,就必须进口石油,沿途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最后到达中东。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

  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日本进口石油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

  海峡就成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学习任务(二)、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1、自主学习: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分析地形与河流的

  关系,回忆东南亚的气候,分析对农业的形象

  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如何?

  2、分析总结中南半岛的河流特点(流向与流速)

  3、分析判断马来群岛的地形地势特点和河流特点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总结地形地势与河流间的关系。

  (总结)河流的流向与流速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教案15

  【重点】

  1.重要的地理位置

  2.主要的矿产资源

  【难点】

  经济特点

  【教具】

  南非教学课件

  (导入)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经济结构的单一,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们一提到世界上贫困国家最多的大陆,同学们都会想到非洲,但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它的经济在非洲大陆上是最好的,也是目前非洲大陆上唯一富裕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非。

  (讲授研讨新课)

  (课件展示)南非的地理位置

  (提问)1.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什么位置?该国的国名同它的位置有没有联系?

  2.该国面临哪些海洋?

  (简要总结)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三面临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提问)1.南非处于非洲的最南端,这种地理位置在航海上有何意义?尤其是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之前,南非扮演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2.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仍然后大量的船只通过南非的南部海区?

  (引导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大西洋、印度洋间的重要通道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好望角)

  (讲解)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南非的南部海区是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间的最近通道,经过好望角的航线是沟通东西方的要道,即使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因其巨大的通航能力,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经过的船只多于10万吨级,西欧1/4的食品、美国1/5的食品均需靠经过此线而获得。同时大型和超大型油轮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深度不足,仍需绕道好望角。这为南非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条件。

  (课件展示)好望角

  (简要讲解)

  (课件展示)开普敦

  (提问)由于大量船只经过南非的好望角地区,在此需要进行补给和修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这里形成了南非最大的港口,这个港口的名称?它位于南非的哪个方向?

  (引导学生读图)世界著名港口,位于南非西南端的开普敦?

  (承转)单是靠航海业不能使南非的经济全面发展,那么南非还具有哪些其他方面的优势呢?

  (课件展示)南非矿产在世界地位统计表

  (提问)1.南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都由哪些?

  2.储量居于世界首位的矿产是哪些?

  (讲解)南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酸盐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黄金占世界的39%,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之国”。

  (提问)南非如何发展自己的经济?

  (引导学生讨论)

  (总结)利用丰富矿产发展以矿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工业,成为世界重要的矿产出口国和先进的工矿业国。

  (课件展示)南非的矿产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约翰内斯堡

  (讲解)南非最大的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中心

  (承转)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该大陆最富裕的国家,被誉为“非洲之星”。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非在国家上的声誉却很不好,那时我国与南非也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原因在与当时的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抵制。

  (课件展示)南非人种统计图

  (提问)南非的主要人种有哪些?

  (讲解)南非的长期统治者是白种人,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在南非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斗争才被废除的。

  (课件展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

  (讲解)曼德拉的事迹

  (设问)我们能够从曼德拉从囚犯到总统的历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南非

  1.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

  南非最大港——开普敦

  2.矿产丰富,经济发达

  (1)主要矿产

  (2)经济特征

  3.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七年级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教案12-27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2-23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2-23

七年级湘教版地理教案08-26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3-15

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教案03-16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02-07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02-09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02-02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