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3-17 16:11:20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

  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什么?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影院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片 涂色笔 练习卡片 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圆饼)如果把这个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2、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05页(1)的两个图)哪种是平均分,哪种不是平均分?

  3、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谁来指指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构建新知。

  1、师∶现在拿出你的圆片来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答,出示课件105页的图。)

  2、师:昨天的知识掌握不错,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自己试着涂一涂,写一写!

  3、(大部分学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找几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

  (课件出示105页的图)

  4、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看看谁最聪明。(学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投影展示结果,出示课件105页(3)的三个图。)

  5、(课件出示)“议一议”: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入手,强化学生对 “平均分”的理解。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让学生从

  中猜想出2份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既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写分数,说名称和意义,深刻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种不是“平均分”。

  生可能会指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可用模型进行演示,认识1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可以降低难度,问:“想想怎样表示呢?

  (1)小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师: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边说边板书)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边说边板书)

  8、(课件出示)106页“试一试”。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戏。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独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 说分数,提问题。(课件出示“练一练”)

  (2) 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能从教室里找出用分数来表示的吗?

  3、资料:“知识窗”——分数发展史。

  四、总结质疑。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涂色游戏改变了给定一个分数按要求涂色的练习形式,可以涂几分之一,又可以涂几分之几,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知识窗”与谈收获、体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可能会写出如:、 这样的数来,有可能是对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不明白。师先肯定学生写的,再重点说说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涂色够不够呢?鼓励生再写出类似本课所学的分数。如还有困难,可让其用圆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P5—P7

  教学目标:1、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

  3、鼓励学生根据主题情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大家尝试解决。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如何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能结合购物情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教学关键: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具: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货比三家

  奇奇文具店:铅笔盒4.9元 橡皮2.63元 尺子2.5元

  丁丁文具店:橡皮2.36元 书包8.2元 铅笔盒5.1元

  豆豆文具店:书包8.5元 橡皮2.65元 水彩笔3.05元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4.9元﹤5.1元

  答: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2、试一试

  (1)10元5角﹥10元3角

  (2)在○里填上“﹥”“﹤”或“=”。

  2.45元○1.83元 2.68元○2.70元 7.09元○7.03元

  三、练一练

  1、在 里填上“﹥”“﹤”或“=”。

  1.25元O2.4元 0.48元O1.3元 0.05元O0.50元

  2、35×8 81÷3 45×3 210÷3

  3、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小熊商店:毛巾3.82元 牙刷2.50元 牙膏4.35元

  小猫商店:毛巾4.00元 牙刷2.62元 牙膏4.52元

  小狗商店:毛巾4.10元 牙刷2.55元 牙膏3.85元

  你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

  4、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比一比同类商品的价格。

  小结

  作业:课后二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2.逐步培养主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培养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称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且初步体会对称图形的性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家庭给孩子创造的学习机会也比较多。学生的知识背景良好,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我校1年加入课改试验,三年级学生是我校第一批参与课改实验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思维活跃,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猜图游戏

  师:我这儿有几张漂亮的图片想要作为礼物送,待会儿我们玩一个猜图游戏。我出示图片的一半,谁先猜出完整的图片是什么,我们就把图片送给他,好吗?

  (将一幅完整的对称图形对折后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到原图形的一半,并结合生活经验猜完整的图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剪花瓶图

  1.出其不意

  最后一次猜图游戏,出示教材第12页花瓶图的一半,让学生猜。

  师:这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一个花瓶。)

  师:是不是花瓶呢?我们一一看。(图展开后就只是半个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维,学生很诧异。)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大小应该是什么样呢?你们能想办法把这个完整的花瓶剪出来吗?

  3.探索发现

  (1)师:先想一想该怎样剪,想好了再动手。

  (每人一份学具:半个花瓶图。让学生动手尝试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花瓶。)

  (2)小组交流剪花瓶的方法。

  (3)展示作品,比较各种剪花瓶的方法。

  (4)发现: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4.实践认识

  (1)实践――尝试对折剪法。

  师:我们都用对折的方法剪一剪图2,看看是什么好吗?

  (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

  (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归纳巩固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猜图游戏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课题)

  (三)应用拓展

  1.判断对称图形。

  2.根据给出的对称轴将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体会:对称轴的位置不同,画出来的对称图形可能就不一样。

  3.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欣赏录像,发现生活中的对称,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观察雪花图,小组讨论其是否对称。)

  师:在不对称中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对称的图形,它们也是很美的。

  (四)课外延伸――寻找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师:老师给每一位同学都送一份礼物。这份礼物,蕴藏着一些小秘密,课后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颗聪明星有多少条对称轴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五)全课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只要大家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

  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二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 “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在猜图游戏中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 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方法。

  〖案例点评

  本课教学活动有以下特点。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开课伊始开展猜图游戏,用精美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整个游戏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尤其是最后出现的半个花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2.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数学交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教师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在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认识对称图形,课堂上开展了观察发现、操作探索、欣赏运用等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例如:先独立尝试探究对称图形的剪法,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方法,最后又在观察讨论中揭示对称的概念,整个过程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图形的性质,树立学习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欣赏数学美的条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师抓住对称图形特有的美感,设计了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动态演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由一幅特殊的工艺品图,让学生发现不对称中又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平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猜价格游戏。

  2、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45元文具盒18元圆珠笔 3.50元

  铅笔0.8元橡皮 1.52元日记本5元

  (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2)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一、认识小数

  1、设疑: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

  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生自由说)

  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平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表格。

  (3)反馈汇报,理解意义。

  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举例加深理解。

  4、自主探究例1

  (1)课件出示例1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的一、二部分。

  B、独立思考:130厘米=()米。

  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馈交流演示评价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一、实践应用、拓展练习

  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习。

  2、6厘米=()分米7元2分=()元

  0.6元=()角7.6米=()米( )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1、2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二、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满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数为自己组的表现评分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2—43页综合实践“算24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用扑克牌算“24点”的方法,选择计算的方法和过程,算出“24点”的结果。

  2。使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发展学生数感。

  3。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算“24点”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4张牌算“24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激趣引新

  1、课前谈话:

  师:今天数学课,我们带来了什么?关于扑克牌你有哪些了解?

  玩过吗?

  交流:好的孩子们,扑克牌中还隐藏着这样的知识。(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师随机出示大王、小王、四种花色。

  过渡:有趣吧!四种花色正好对应着我们的四个小组。你们小组选那种花色作为队标?(相机分组:红桃、方块、梅花、黑桃)

  提示:整理一下桌面,准备上课。(上课,师生问好。)

  2、激趣引入:

  揭题:小扑克,大学问!这两张牌还认识吗?(大王、小王)

  大王爱算计,小王点子多(翻牌、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算24点】

  二、感知体验层层推进

  (一)介绍规则体会算法

  1、师:老师这里有10张扑克牌。(课件:A—10各一张)

  明确:分别是?这里的A表示1。

  交流:若从这10张牌中选两张算出24,你会选?

  2、考考你,看谁反应快:(适时拿出3、8、4、6)

  我出3,你出();我出8,你出();三八()。

  我出4,你出();我出6,你出();四六()。

  3、过渡:借助口诀,我们可以很快的算出24。

  如果老师出两张牌(出示3、9),请你出一张(A反面朝上)算24,你想出什么牌?(同桌交流)

  师:怎么想的?用加、减、乘、除分别算出12、6、27、3。

  生1:我选2,因为12×2;

  生2:我选4,因为6×4;

  生3:我选3,因为27—3;

  生4:我选8,因为3×8。

  师:真爱动脑筋,给每个队加一颗星。

  师:想不想看看这张是几?(除了刚才的四种选法,还有其他的吗?)

  出示:【3、9、A】,如果这张牌是A,怎么算出24?

  过渡:展示一下我们学到的新本领。

  (二)新手上路引导算法

  1。要求:任意拿出3张扑克牌,根据3张扑克牌上的'数,用加、减、乘、除法进行计算,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算出得数是24。

  7、6、3 7、8、9

  2。对话交流。

  师:对了,借助口诀,看6想4;连加也行。

  (三)能手展示尝试算法

  师:我们继续。

  1、你能用下面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吗?

  2、完成学习单《能手展示》,在横线上写算式。

  3、汇报交流,(各小队加一颗星)

  (四)高手对决提升算法

  1、过渡:这三组都能算出24,老师这有三张牌能算吗?

  (1、2、5依次贴在黑板上)

  生:思考、疑惑。

  师:有的可能真的算不出来,但也有些是知识水平的限制。

  2、如果再添一张(反面),几张牌?现在算得出来吗?

  出示:1、2、5、8

  (观察一下,看8,想3,其余3张牌能凑出3吗?(同桌讨论方法)把计算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3、交流:谁来分享你的方法?有其他方法吗?

  评价:真是“人多智慧广”,让我们的争星活动继续。

  4、合作探究。

  活动一:必答题

  规则:每个小队一道题,答对得一颗星,答错不得星。(适时掌声)

  师:现在为止,每个队得分一样,平分秋色,激烈的竞争还在后面。

  活动二:抢答题

  规则:第一个举手的回答,答对得一颗星,答错倒扣一颗星。

  一号:1。7。8。4;二号:6。5。4。4;三号:2。5。3。1;四号:5。6。9。1。

  师:果然眼疾脑快,抢答题过后,暂时领先的是()队,胜不骄,败不馁的,还有机会。

  活动三:选答题

  规则:根据题目难易,有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先选几星,答对就加几颗星,答错了倒扣相应的星数。

  激趣:哪个组先来?——先商量一下选几星?

  一星:

  两星:

  三星:

  让我们一见分晓,得星最多的是()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五)大显身手交流算法

  1、师:刚才是我们分队比赛,我们还可以4人小组比赛。

  【点击:视频】

  活动要求:四人一组,每人从自己的牌中任意拿出一张,谁先算得24,牌就归谁。如果计算的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

  2、课外延伸:

  课后,我们可以和同桌或父母来一次“算24点”争霸赛,比比谁厉害。

  三、建构生成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

  回顾算“24点”的活动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用扑克牌算24点;

  生:口诀算24点;+、—、x、/混合运算的;

  生:不同的牌都可以算24点;

  生: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法。

  2、游戏拓展

  其实,不仅“算24点”游戏中隐藏着数学知识,其他游戏中也有。想不想看看?

  俄罗斯方块——隐藏着平移、旋转的知识;

  愤怒的小鸟——要想打中目标,注意方向、距离;

  石头剪刀布——告诉我们:胜负平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4、结语:

  好的,孩子们: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谢谢孩子们!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某件事情经过的时间。

  3。通过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事情,受到热爱科学、

  热爱祖国的教育,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课件、28页列车时间表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在我们的航天事业上更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我们都知道20xx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神五的起飞降落,及降落地点都是很多的科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当然了,我们还没有办法参与这些精密的计算,不过有一些简单的计算我们还是可以进行的,同学们有兴趣尝试一下吗?

  二、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读题。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某某同学的算法和书中红红的算法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算的。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来同学们数学学得真不错,真心希望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能够如鱼得水。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神五”的一些精彩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结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试一试

  同学们,刚才我们经历了计算经过时间的一个全过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更难一点的挑战呢。

  学生拿出师给准备好的列车时刻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答。

  师:同学们了解到这么多信息,想必不会被老师的问题给难住了,请看大屏幕。

  生尝试解决。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了

  四、练一练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生:喜欢。

  师:每个电视台呢都有自己的一个节目单,我们来看一看中央七台的节目单吧。

  师:这个跟我们刚才接触到的不太一样,它只有开始的时间,没有结束的时间,我们怎么计算它的经过时间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你真聪明,那我们先来计算一下,大风车大约播放多长时间。

  生自己完成

  师:同学们完成的不错。接下来同学们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且完成。可以吗?

  生自己完成。

  交流自己的结果。

  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引导学生读懂列车时刻表。

  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手进行计算,很快列出具体作息时刻,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数手指计算。

  2、画时间轴,在轴上数出经过时间。

  3、画出模拟钟面,标上睡起时刻再数出经过时间。

  4、少部分学生笔算。

  1.T1次列车是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刻是下午5点。

  2.T2次列车是从长和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刻是下午4点36分。

  3.向上箭头表示进京,下向箭头表示离京。

  4.T1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23点29分。

  5.T1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5点01分。

  6.T1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7点12分。

  7.T2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17点56分。

  8.T2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20点04分。

  9.T2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1点39分

  1. 每个节目的结束时间其实就是它后边的节目开始的时间。

  2. 可是这里边还有广告时间,因此如果我们把每个节目看结束时间看成后边的节目开始时间的话,里边是加了广告的时间。所以算出来的节目时间只是大约的时间。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要求: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1×3=12×9=24×5=

  30×4=27×3=15×5=

  二、新授

  1.出示例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与三年级人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那位同学能够说说计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谁能来口算一下结果(120)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指名回答)

  这10箱牛奶够三年级的同学喝吗?(指名回答,板书答句)

  2.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第30页)

  请大家在书上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

  谁能来说说口算的方法?

  3.想想做做1:集体练习

  4.20×40=30×40=

  小组讨论,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

  5.想想做做2

  三、巩固训练

  1.想想做做3、4、5、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2.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30×40=6×40=200×20=80×50=

  12×8=32×20=150×4=240÷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数学例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1)例1.铅笔每枝5角,买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

  70×2=140(元)

  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

  9×4=36(元)

  (2)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买东西用钱的事.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价是5角,数量是3枝,总价是1元5角.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价是70元,数量是2个,总价是140元.

  第三个问题里的单价是9元,数量是4千克,总价是36元.

  从例1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3)反馈练习:

  ①口答:每件商品的价钱叫(),买多少叫(),一共用多少钱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②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3.教学例2.认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1)例2.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

  25×3=75(千克)

  菜园每畦产菠菜150千克,4畦产菠菜:

  150×4=600(千克)

  (2)讨论思考:这两个问题都是说的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中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分别是什么?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这两个问题都是说有关生产数量的事情.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做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把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菜叫总产量.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25千克,数量是3棵,75是总产量.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150千克,4畦是数量,600是总产量,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4)反馈练习:

  ①回答: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

  ②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两种数量关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总价()×数量=总产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价钱和买的袋数,求总价应用洗衣粉单价乘袋数.()

  (2)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公斤,共产粮多少公斤,是求数量的题目()

  五、布置作业.

  1.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2.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板书设计

  省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7-14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3-01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2-2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1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4

苏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9-2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