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5-15 09:00:45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锦集8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感知花生的特征并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2、探索剥花生的方法,了解工具用处大。

  3、尝试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花生、记录卡、盘子、剥花生的工具等。

  三、活动过程

  1、感知花生的特征

  师: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伯伯收获了很多果实,今天,他们有份果实要送给大班的小朋友,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礼物?瞧,这是礼物的影子,你们有新的想法了吗?说说你的理由。究竟是不是呢?请你们打开看看。请每位小朋友从盘子里拿一颗花生和她做朋友,一起玩一玩。教师启发性提问:

  (1)你们手里的花生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2)我们用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觉?(硬硬的)

  (3)我们来摇一摇,听听有没有什么声音?怎么会有声音呢?(哦,原来是花生宝宝住在里面)

  2、用手剥花生,并记录每个花生的房间和花生米的数量。

  (1)师:有的花生有一个房间,有的有2、3、4个房间(有谁手里的花生和我一样?)

  (2)那你们想知道花生宝宝住的房间是什么样的吗?

  (3)请小朋友想办法剥开看一看,并且把每个花生里住着几个花生宝宝记录在记录卡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记录卡应该怎样记录呢?

  (4) 教师巡回指导:与个别幼儿交流剥花生的方法,指导幼儿记录

  (5)将完成的记录卡贴在黑板上,

  提问:你们有没发现什么秘密?(花生房间的数量和里面花生宝宝的数量相等)

  有没有有的花生一个房间里有两个宝宝,有的房间里是空的`?呆会有机会的时候你们再去找一找。

  (6)集体交流剥花生的方法

  提问:老师想问问你们刚刚是用什么方法把硬硬的花生剥开的?(用手剥,用嘴咬,在桌上敲)

  剥花生时遇到什么困难?

  3、用工具剥花生

  (1)尝试用工具剥花生

  师:刚刚我发现小朋友们很费劲才剥开一个花生,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把花生剥开?(幼儿相互讨论剥花生的好方法)

  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特别的工具,瞧,这是什么?呆会你们可以用工具试试剥花生,看看能不能帮到你们。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用的什么工具,你是怎样完成的?

  (教师总结各种工具的用法)

  你们觉得用工具剥花生好,还是手剥好?

  (2)使用工具和用手剥花生进行比赛,体验使用工具又快又省劲。

  师:用工具剥是不是比用手剥的更快,下面我们进行比赛,两组用手剥,两组用工具剥,老师给你们相同数量的花生,看看用工具剥花生的小组是不是比用手剥的快。剥花生的时候,同一组的小朋友可以相互合作。总结:原来使用工具剥花生的确更方便!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用做工具帮助我们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务,我们小朋友一定要多动脑筋去发现哦!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背景

  自从体育区有了各类民间体育玩具后,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转陀螺游戏情有独钟。于是我便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生成了主题活动“有趣的转动”,并在科学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纸片和积木,让幼儿制作、探究。有趣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制作、玩耍时,一般都会选择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选择其他形状纸片的幼儿少之又少。其实,只要中心点确定正确,不管什么形状的纸片都能旋转起来,而且在旋转时都会呈现出圆形。为了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有关转动的感性经验,我设计了“旋转的纸片”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猜、做做、说说中探索、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同时借助这一载体,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幼A:我的陀螺转动起来是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来越转越快,最后就停下来了。

  幼C:我的圆形陀螺转起来也是圆形的。

  幼D:陀螺转动起来它的形状有点模糊。

  (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先选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这样既有利于幼儿习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陀螺在转动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 “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转动起来是三角形、椭圆形转动起来是椭圆形、正方形转动起来是正方形,不会变的。

  幼B:它们转动起来都会变成圆形。 幼C:转动起来会变成花形。 幼D:正方形会变成圆形,三角形还是三角形.

  (评:“猜测与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对幼儿的任何猜测都不作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幼A:我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B:我猜对了,这些图形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C:我发现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的时候,当中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就像一个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转起来的。

  幼儿E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评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述的潜力’和倾向,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以及与同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孩子们不但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还在无形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多种让水快点变冷的方法,学会使用温度计并进行记录。

  2、学会与人合作,体验参与实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学会使用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温度计)

  (2)那你知道温度计有什么用处呢?

  (3)幼儿第一次探索,识别温度。(师:请你们两人一组看看你们的温度计现在是几度?)幼儿交流,老师记录

  (4)与同伴分享:我们看看怎么温度都是一样的呢?谁来说说温度计上的温度是什么温度?(室温)

  2、测量水的温度,感知不同时间水温的变化。

  (1)老师为我们小朋友准备一杯热水,要想知道这杯水有几度,该怎么办?(用温度计测)

  (2)幼儿两人一组测水温并记录。(师:请你们两个人一组测一下这杯水的温度,测好后记录结果)

  (3)集中交流:你杯子里的水是几度?师记录幼儿渢的`水温。

  (4)讨论:你们杯子里的水都是从水壶里倒出来,为什么有的温度低有的温度高?

  (5)师小结:原来一杯水时间放得长,水温降得多,时间放得短,温度下降得少。

  3、设计让热水快点变冷的方案(1)不用任何材料想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用一个办法让杯子里的水冷来,然后请你测好水温,看看谁的办法使水温下降得快。

  A: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B:集中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水现在的温度是几度?(幼儿说,教师记录)

  C:师小结:我们知道用嘴吹,用手扇可以降低水的温度,但是下降的度数不大。

  (2)提供材料想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师:那有没有其它办法可以让水快点变冷呢?

  A:幼儿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这么多可以让水快点变冷的方法,老师为你们提供了材料,请你们去试一试,并记录下实验后的结果,比一比、看一看,哪种办法能让水温降得更快?

  B: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C:展示幼儿操作卡,集中交流:哪一种办法可以使水温下降得快?

  D:师小结:通过我们发现冰块使水温下降得最快,勺子和扇子也能使水温下降,但没有冰块的速度快。

  4、延伸: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很多可以让水快速变冷的办法,以后我们如果急于喝开水,就可以用这些办法,可是要注意卫生哦!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冷和暖。

  2、发展感知和分类能力。

  活动准备:

  1、分别装冷水和热水的杯子(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红、蓝标记若干,太阳和雪花的大标签各一张。

  活动重点:

  感受冷和暖。

  活动难点:

  能将冷暖分类,贴上标记。

  活动过程:

  1、 感知体验:

  提出活动要求:

  ——“老师在许多杯子里放了水,等会宝宝们摸一摸,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幼儿操作。

  小结:这些杯子摸上去有的冷,有的暖。

  2、 区分冷暖杯:

  教师提出要求:

  ——“请你们给摸上去暖的杯子贴上红色标签,给摸上去冷的杯子贴上蓝色标签。”

  幼儿操作。

  3、 冷暖杯找家:

  分别出示太阳、雪花的.标签,让幼儿辨别冷暖。

  幼儿将冷暖杯送到合适的标签处。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教学、学习目标及相对应的课程标准: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对自己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能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每个人的指纹具有独特性。提出合适的问题,制定研究的方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透明胶带、剪刀、白纸、表格、放大镜、图画纸、印泥、橡皮泥、水彩笔、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魔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看魔术表演?接下来老师就来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不过表演魔术可是需要助手的,你们谁愿意来做老师的助手呢?不过老师要选的助手是有条件的。出示课件。

  (一、我是班中最高大的男生,我的手很大,手指很粗,力气也很大。 二、我是班中最小巧玲珑的女生,我的手和手指很小,力气也很小。)

  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请他们留个手印做纪念。取白纸在白纸上印手指印。

  师:老师把这两个手指印调换一下,现在不知道是谁的手指印了。不过没有关系,老师很快就能分辨出来。(教师给大家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碘酒倒在金属瓶盖里慢慢加热,移近白纸,白纸上便会出现清晰的棕色指纹。)

  师:现在看到了什么?(教师把分辨出来的手指印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老师的魔术是不是成功了。给老师一些掌声吧。你们知道这手指印是什么吗?(指纹)。

  2. 出示幻灯片(导入奇妙的指纹一课)。

  二、 新授

  (一) 研究指纹

  1. 提出问题。

  师:指纹这么奇妙,你们都想研究关于指纹的什么问题呢?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直接在课件上展示出来。)

  2. 筛选问题。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是真多啊!现在请你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问题,哪些我们可以在这一节课上就能解答呢?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问题:

  (1)我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我的指纹和同学的一样吗?

  (3)我和老师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二) 拓印指纹

  1. 导入。

  (1) 你们是否知道你的指纹在什么地方呢?谁能给老师指一下?

  (学生指出自己指纹的位置)

  (2) 那好我们就开始研究吧!(找一位学生,拉着学生的手走到教室的一端)用放大镜观察一下吧!(再走到教室的另一端)在灯光下观察一下吧。(面向全体)我想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下大家说行不行啊?在液体里泡一下可以吗?

  (3) 这样观察太麻烦了,谁能给老师想一个办法?(引导学生说出把指纹拓印下来研究)

  2.拓印指纹。

  (1)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要把指纹印下来。和自己的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把我们的指纹印下来呢?(学生讨论)

  (2) 教师提出要求

  ·小组成员互相帮助

  · 注意纪律,不要大声喧哗。

  · 注意卫生

  (3) (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拓印,教师巡视指导)

  (4) 考察学生的方法,及时的发现并给予表扬。

  (5) 展示一下自己拓印的指纹。

  3. 研究问题。

  (1)分小组研究问题。讨论交流研究方法和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布置要求:①搞好分工。②注意纪律。③做好记录。

  (2)集体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动起来。可以向其他的同学借指纹;也可以向老师借指纹。

  (3)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做好纪录。

  4. 交流答案,展示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将研究的方法、过程、研究的结果和遇到的问题都说出来。其他学生认真地倾听。)

  5. 指纹的分类。

  ① 教师出示三种指纹类型,主学生观察它的形状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种物品十分相像?根据自己的观察,给这种类型的指纹起出自己喜欢的名字。(适时的表扬学生的回答)

  ② 总结出:人的指纹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弓形、箕形、斗形。(幻灯出示三种类型指纹的特征)

  ③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指纹属于哪种类型。

  6. 知识扩展。

  (1) 师:现在到了奖励的时间了,老师这有一本有关于指纹知识的小册子。这上面有我们刚才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呢?这是一本赠给热爱科学,乐于思考的孩子的。你们是不是这样的孩子呢?请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到台上领下去。

  (2) 指纹画创作

  ① 向学生展示一些中外有趣的指纹画。

  ②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指纹画。(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进行指纹画创作)。

  ③ 展示自己的指纹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指纹画进行评价)

  (3) 特色作业

  ① 回到家后把爸爸、妈妈的指纹拓印下来做一个家庭指纹档案。

  ② 研究一下自己的趾纹。看一看你的趾纹和你的指纹有什么相似或是不一样的地方。

  三、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我们本来很熟悉但又不太详细的知识,它是我们的朋友——指纹,有关于它的知识,你们还想再继续研究吗?那么,这项研究就交给你们了,老师祝你们成功。下课。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与影子的联系,发现有光的地方才有的影子。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探究与发现,体验探究影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户外活动中已初步感知阳光下会有物体的影子,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物质准备:手电筒、玩偶操作台、玩偶、动物小图片、窗花等。

  活动过程:

  1、猜谜,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引导语:我有个好朋友,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我到哪它到哪,紧紧跟在我身边。它是谁?(谜底:影子。)

  2、师幼谈话,了解幼儿对影子形成的原有经验。

  提问:

  (1)你见过影子吗?影子是什么样的呢?它是什么颜色的?

  (2)什么时候见过影子?(太阳光、灯光照我们的时候就会有影子。)

  3、幼儿初步探究影子的形成,感知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

  设置问题,引发幼儿猜想(口头猜想)。

  提问:如果我们在室内要变出影子,你们猜想,可以用什么变出影子?怎么做才会变出影子?

  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探究影子的形成。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将光打在物体上变出影子。

  师幼交流分享探究的发现,从而获得影子形成的经验。

  提问:你们都变出影子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原来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光被挡住了就有影子。没有了光,影子就不见了。

  4、幼儿再次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影子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再次探究。

  提问:小朋友发现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到底影子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影子?它们的影子都一样的吗?

  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老师准备了许多动物玩偶和图片、小朋友自己剪的窗花、塑料胶粒等,请你们动手试一试让它们变出影子,并认真看一看,比一比它们的影子是不是一样的。

  幼儿自选材料再次探究影子。

  师幼分享交流:这些东西都有影子吗?它们的影子是什么样的?所有东西的影子都一样吗?

  教师梳理,引导幼儿获得不同物体的影子是各不相同的等经验。

  5、到户外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寻找什么东西有影子,进一步感知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

  引导语: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我们一起到操场外面玩“找影子“的游戏,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中提供材料,引导幼儿继续探究影子。

  家园共育:请家长用手电筒或台灯和幼儿一起做影子的实验。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要求:

  1.让幼儿在认识圆的基础上,通过做做、玩玩,让幼儿知道圆形的物体会滚动。

  2.知道用轮子能省力。

  3.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1.室外:

  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手推车;

  装有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的小三轮车、四轮车、手推车。

  2.室内:

  各种形状的积木,幼儿人手一套;装有书籍的箱子一只;圆形的轮子两个;小推车一辆;大积木一块;每组一只盒子(装有橡皮泥、硬卡纸、彩色纸、剪刀、牙签、胶水、蜡笔)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滚动圆形和其他形状构成的物体

  在室外供给幼儿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手推车,以及装有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的小三轮车、四轮车、手推车。教师:这里有许多车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看一看哪些车子的轮子会滚动?

  二、第二次尝试:圆形的东西会滚动

  1.在室内供给每位幼儿各种形状的积木玩

  (1)你们的桌子上有什么形状的.积木?

  (2)请你推动各种积木,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圆形的积木轻轻一推会滚动,而其他形状的积木不会滚动呢?

  小结:圆形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2.圆形轮子会滚动吗?

  师:人是很聪明的,人们利用圆形会滚动的特点,制造出许多圆形东西,你们见过吗?

  出示圆形轮子提问:

  (1)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

  (2)轻轻推它会怎样?

  三、了解轮子的功用(第一次尝试:利用圆形轮做事,又快又省力)

  1.请两名幼儿把一箱书从a处搬到b处,问:你们搬得动吗?

  2.教师在箱子下,放置了4只万向轮,再请两名幼儿推动。问:现在能推动吗?为什么?

  3.请两名幼儿将两堆大积木从a处运到b处,一名幼儿用手推车搬,另一名幼儿用手搬,看一看,谁运得又快又省力?

  师小结:使用轮子做事,又快又省力。

  4.了解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师问:除了这些轮子外,你们在幼儿园和家里还看到过哪些地方有轮子?

  四、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轮子

  1.教师介绍手工盘里材料,请幼儿给汽车的车厢制作轮子(幼儿每人一只纸盒做车厢,车厢下部打好穿牙签的洞)幼儿将两根牙签穿入洞内。

  2.请幼儿利用硬纸、橡皮泥等材料做成轮子装在牙签上,即成一辆汽车。

  五、幼儿带自制小汽车到室外自由玩耍。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准备的材料充分,合适,吸引了幼儿的兴趣,所以后面的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了解轮子的特点时,我通过操作、比较,引导幼儿理解了轮子做成圆形更省力的原因。

  在回忆日常活动中还看哪些地方有轮子时,开始幼儿思维比较紧,大都说是各种各样的车,直到后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思维更加开阔,说了黑板、钢琴、行李箱、窗帘、推拉门等。

  整个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难度不是很大,旨在引导幼儿总结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奥秘。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 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科学小百科:

  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泥鳅很不容易被抓住,特别滑。黏液可以让它们在泥土和水中减少阻力,也便于逃生。其次,这种黏液也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所以泥鳅身上的黏液就像软的防身服一样。(浙江省湖州市实验幼儿园卞娟娟)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2-21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1-01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07-05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4-24

科学活动教案4篇03-12

科学活动教案3篇03-14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3-2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3篇03-30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4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