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20 09:24:43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锦集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锦集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主动发现常见昆虫的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昆虫模型

  2、PPT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哭泣的虫虫(PPT)

  师:小朋友们,今天虫虫王国发生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赶快听一听……(我一觉醒来,发现身上什么也没有了,我回不了家了。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师:发生什么事啦?那你们知道虫虫身上什么东西没有了呢?(引导幼儿大胆猜测)

  二、观察昆虫,发现外形特征

  第一次观察,了解简单的形态

  师:我们一起到虫虫王国里去看一看,看看虫虫身上到底有什么,虫虫都在睡觉哦,我们要轻轻的拿起来看,好吗?

  ——幼儿观察,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你看的是什么虫虫呀?它身上有什么?”

  师:小朋友,你在虫虫王国看到了什么虫虫呀?它身上有什么呀?(引导幼儿回答,ppt出示蜜蜂、蜻蜓、蝴蝶图片)

  师小结:我们看到的虫虫都是昆虫,它们都有一对触角、一对翅膀,还有脚。

  第二次观察,数数昆虫的'脚

  师: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几只脚吗?我们再去虫虫王国数一数,要轻轻摸着虫虫的脚,一只一只的数哦?

  ——幼儿观察,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正确点数昆虫脚的方法。

  师:虫虫有几只脚?(PPT出示大虫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56,6只脚,也可以说是3对脚。

  三、虫虫的聚会

  师总结:在大家的帮助下,虫虫找回了自己的一对触角,一对翅膀,三对脚,它回到了王国,和朋友们一起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小朋友,我们也在虫虫王国找一个你喜欢的朋友跳舞吧。(播放音乐)

  【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兴趣点。以情境导入为主线,贯穿始末,富有童趣,始终吸引着幼儿,激发着他们探索的兴趣。活动中两次观察环节的设计,都遵循了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大胆交流。幼儿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提升了自己的观察力,同时感受到了观察活动的乐趣。

  另外,活动提问的设计环环相扣,重点在于引导和鼓励幼儿大胆说、反复说,以此来引导幼儿观察后及时对科学概念进行自我构建。

  小百科:昆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作为动物界中最复杂的类群, 其地理分布和地理区划自是生物地理的重要分支学科, 对此马世骏先生作了出色的开创性工作。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100多万种。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主动参加科学小实验,体验与同伴共同探索的乐趣。

  2.感知体验染色和褪色的现象,知道不同染色剂(洗涤剂)的染色(褪色)效果有差异。

  3.学习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实验的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天然色素,这些色素能够染色。

  难点:探索出哪些颜色容易褪色,哪些不容易褪色。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一定的染色和玩色经验。

  物质准备:

  紫甘蓝、菠菜、橘子、水彩颜料、红墨水、白布条、水碗、杯子、镊子、洗衣粉、洗涤灵、酒精、清水、实验记录纸2份。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手绢,引出活动。

  小朋友们知道手绢上的颜色是怎么染上去的吗?我们今天来染布好不好?

  2、教师出示食物及颜料,引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实验用的带颜色的食物,它们能染布吗?

  教师把以上食物榨成汁,装在杯子中,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

  (2)教师出示水彩、水粉及墨汁等有颜色的液体,引导幼儿猜想这些颜色能染色吗?染色后,那组颜色容易清洗掉?

  3、幼儿分组进行染色实验,教师个别指导。

  (1)请幼儿将白布条分别放进上述准备好的几种带有颜色的液体中,轻轻搅拌,然后静置约10分钟。

  (2)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做褪色的猜想,猜一猜那种颜色最容易褪色。

  (3)用镊子取出上述液体中浸泡的布条,观察它们的染色效果,看一看它们与相应颜色水的深浅差异。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中含有天然色素能够染色。

  4、幼儿分组进行褪色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1)将染色的布条分别用清水漂洗,看看漂洗后的情况,做好记录。

  (2)如清水漂洗三次未完全褪色,课按如下顺序加洗涤剂洗涤:

  ①撒洗衣粉洗涤;②加洗涤灵洗涤;③用酒精浸泡后洗涤。做好洗涤效果记录。

  5、交流经验,教师总结。

  活动总结

  我将此活动内容定位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我的重点放在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探索、发现,感知白布条在颜料中染色和褪色的特点和不同,并将探索到的发现和结果,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与同伴一起分享。以“花手绢”的方式进入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也很快进入了课堂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孩子们比较愿意接受的活动气氛,对接下来的科学探索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在活动中教师重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急于揭示答案,给予孩子们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发现,鼓励孩子们敢于动手,在活动中尽量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去实践操作,去感知实物,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折、粘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敏捷力。

  2、幼儿自主探索使纸站立的方法,激发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手工纸30张左右、剪刀每人一把、双面胶每组两份、纸篓五个、展台。

  2、摆放好城堡模型一个 备份手工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幻灯片出示)

  1、师: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小纸片”的故事。

  故事:小纸片生来扁扁的,非常孤独。它有一个梦想:能像小鸡一样站起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2、故事后提问:小朋友小纸片想干什么呀!(站起来)

  二、幼儿第一次探索:让纸片站起来。

  1、师:小朋友你们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它站起来呢?

  2、在我们后面的桌子上有双面胶、剪刀、胶带纸,你可以用他们,也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让小纸片站起来。

  注意:

  1)纸片站满5秒钟才算成功。

  2)要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让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站起来走过去。

  3、幼儿自主探索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肯定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方法。提醒幼儿要让纸片站满5秒钟才算成功。

  4、集体欣赏作品。

  作品放在桌子上,老师带领幼儿一桌桌欣赏作品,共同评价。

  师:这张小纸片是怎么站起来的?能不能站满5秒钟呢?我们一起来数数。

  (老师有意将好的注意提出来讲。)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立体变平面。

  师:小纸片真高兴啊!它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处美丽的景观,一所城堡,小朋友观察一下它是由什么做成的?都有哪些形状?像什么?

  1、出示城堡,幼儿感受纸的.变化。

  2、幼儿讨论

  3、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这座城堡都是立体的。有圆锥形的屋顶就像帽子。有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城墙,城堡中的每一个模型都是由一张纸变成的。

  师:纸宝宝说它站得好累啊!好想躺下来休息一下啊!

  师:下面请每一个小朋友来拿其中的一个模型,用剪刀将这些立体的图形变成一张平平的纸,送到黑板上来让他休息一下。

  师:变的时候想一想,你们是怎么变出来的?他们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

  (教师将完成的纸贴到黑板上。)

  如:扇形是怎么变出来的?帽子,谁有办法再把他变成帽子。

  4、师幼小结:长方体变成了长方型,圆锥体变成了扇形,他们是由几张纸变成的?这样小纸片又扁扁的了。

  师:我们来找一找,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纸片?请小朋友上来纠正一下。

  5、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不但想了好多办法使小纸片站起来了,而且还帮助小纸片休息了一下,纸片站立的奥秘真多啊?咱们去告诉别的小朋友这个秘密好吗?

  四、活动延伸:由平面再变立体。

  1、(出示图片)还有一张神奇的纸片,他会变成什么呢?

  纸片上有什么?线?什么线?骨折线,往里面折,还是往外面折?

  (往里面折)

  还有什么?数字。这数字代表什么?(折的顺序)

  2、教师小结:我们折的时候要先折骨折线,再贴双面胶,按顺序折。最后它会变成什么呢?我们回教室慢慢做好吗?(无锡市东北塘幼儿园 许丽娜)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认真倾听习惯。

  2、学习动物叫的声音及动作,及模仿能力。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ppt、动物叫声、图片

  设计意图:

  喜爱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尤其是中班幼儿。此活动充满童趣,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且将音乐、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音乐律动

  二、奇思妙想,想一想

  1、小朋友,你家里有哪些动物?

  2、那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你会学它的叫声吗?

  三、眨一眨,我的眼睛亮亮的

  1、逐一播放小动物的图片及声音

  (狗、猫、牛、羊、鸡、鸭、青蛙、猪)

  3、你听到有哪些动物的叫声?

  四、猜一猜,看一看

  1、小动物的叫声可真好听,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学它们的叫声吧!

  2、你喜欢什么动物呢?请你学学它的叫声?幼儿学小动物的叫声,教师出示图片。

  五、活动结束

  今天,小朋友学会了动物的叫声,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快乐!

  附儿歌:《有趣的叫声》

  我是小牛,我就这样叫,哞———,哞———,

  我是小猫,我就这样叫,喵—,喵—,

  我是小鸭,我就这样叫,嘎,嘎,嘎,嘎,

  我是小鸡,我就这样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活动反思:

  教师没有泛泛地讲解声音有多少种变化,而是鼓励幼儿自由地交流一句话来体现他们探究的声音变化的过程,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纷纷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5

  教案目的:

  1、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能变成冰,也能变成水蒸气。

  2、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

  教案准备:

  1、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杯(划有红色线、要求有颜色的水)、酒精灯、一杯热水。

  2、小块冰若干,盛有热水的保温杯。

  4、《小水滴旅行记》的课件。

  5、课前准备:幼儿在家做水结冰的实验。

  教案流程:

  一、活动导入。

  师:出示冰。(幼儿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冰”、“我在家里也和爸爸妈妈做了。”

  师:“对,这是你们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还记得你们是用什么做的吗?”

  幼:“知道”。

  师:“那谁来告诉我,你们是怎么做的?”

  幼儿回忆制作的过称和方法。

  教师小结:“恩,对。水可以变成冰、变成冰花、冰雕。看老师手里的图片,漂亮吗?”老师放出示图片。

  得出结论:水可以变成冰。

  二、操作部分。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水可以变成冰、变成冰花、冰雕。那你们知不知道冰可以变成什么呢?”

  幼:“水”

  师:“那小朋友们怎样才能让他们变成水呢?谁来告诉我?”

  幼:用热水、冷水、太阳、手、火等方法。由于时间和操作的可行性,老师采用手捂得方法验证(先让一个说用手的'小朋友示范,老师旁边指导。再让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尝试并感受有冰变水的过称)并记录。

  师:“小朋友们,现在冰变成了什么?”

  幼:“水”

  师:“你们真聪明,那有没有谁愿意告诉我你的手现在是什么感觉?”

  幼:“很凉快,冰冰的”

  师:“恩,老师的手也冰冰的,小朋友摸摸身边小朋友的手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再摸摸自己的小脸,有什么感觉?是手冷还是小朋友的脸冷?”

  幼:“手冷”

  师:“你们的小手为什么冷呢?”

  幼:“我们刚刚摸冰的”

  师:“对,我们的手刚刚摸了冰,现在冰吸收了我们手的温度变成水了。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水神奇吗?”

  幼:“神奇”

  得出结论:冰可以变成水。(在一定的温度基础上)

  师:“恩,神奇水宝宝可真调皮,一会儿变成冰,一会儿又变成了水。可是你们猜猜如果老师继续加热水宝宝,它还会变成什么呢?”

  幼儿猜测结果。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

  幼:“想”

  师:“看,老师前面的杯子。仔细看啊。”

  教师演示实验:点燃酒精灯,将盛热水(水是有颜色的,这样便于幼儿观察)的烧杯放在三脚架上燃烧,要求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水有了什么变化了没?那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烧开水、煮饭等)

  师:“你们说水神奇不?”

  教师小结:水还可以变成水蒸气。

  三、欣赏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水还有什么神奇的变化?”

  游戏活动:幼儿在太阳下做冰变水的实验。

  家园共育:家长与幼儿一起探讨水的作用。

  日常生活:了解生活中水的变化。

  区域活动:

  1、溶解组:“把盐、糖放进水里搅拌后,它怎么不见了?”

  2、沉浮组:“把东西放在水里,有什么不同现象?”

  3、流动组:“为什么小篮子装不住水?”

  4、冲力组:“为什么把水浇在水车上,它就会转?”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近来,我发现很多幼儿都喜欢动物,对动物也有着自然特殊的情感,他们喜欢小动物,乐意于小动物亲近;小动物们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们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用?却是幼儿平时非常容易疏忽的。为了进一步增加幼儿对小动物的认识,通过"找尾巴"来开展此活动。

  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想想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并大胆想象,能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

  3幼儿能在探索中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物的尾巴。

  2ppt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寻找动物的尾巴。

  师:小朋友们,昨天老师在电视上看见一个新闻,新闻里面的记者阿姨说:动物园里发生了一件事情,小动物们的尾巴不见了需要小朋友们的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尾巴。

  师:我们来看看师那些小动物调皮把尾巴弄掉了。

  小结:教师和幼儿一起帮助小动物找尾巴

  二、让幼儿观察图片。(ppt)

  1出示图一:小松鼠师: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动物呀?,他的尾巴像什么?(雨伞)

  2出示图二:燕子师:这是什么动物呀?他的尾巴像什么?(剪刀)

  3出示图三:金鱼师:这是小金鱼,小金鱼的尾巴像什么呀?(扇子)

  4出示图四:蜻蜓师:小蜻蜓的尾巴像什么呀?(竹竿)

  三、说说那些动物的尾巴本领大。

  师:刚才呀我们看到了那些动物呀?这些动物们的'尾巴都想什么呀?他们的本领大不大?

  四、活动结束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动物园里看看还有谁的尾巴本领大呀?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科学教案 篇7

  蚕豆科学活动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丰富、有趣的活动能进一步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

  活动准备:

  1、青蚕豆荚若干

  2、提供牙签、火柴棒、一次性蛋糕碟以及胶水、棉签等辅助材料

  玩法提示:

  (一)剥蚕豆:幼儿练习将蚕豆从豆荚里剥出来。在剥豆过程中,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练习数数、比多少、进行大小排序等。

  (二)蚕豆花:幼儿可以将剥出来的蚕豆进行意愿拼贴,组成各种有趣的图案。

  (三)蚕豆玩具:利用火柴棒、牙签、橡皮泥等辅助材料,大胆想象制作蚕豆玩具。如:小狗、日本兵、小凳子等。

  指导要点:

  活动中,教师主要是在孩子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发现并及时鼓励孩子的创新表现,使孩子充分体验大胆想象、制作的乐趣,并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进行随机指导。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透过猜猜、看看,比较黄豆、赤豆、绿豆,并说说其特征及用途。

  2、了解、认识各种豆类食品,激发幼儿喜欢吃豆类食品。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豆罐(黄豆、赤豆或绿豆)。

  2、相对应的豆制品及照片。

  3、豆宝宝介绍自己的豆制品的录音。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1)幼儿摇摇、听听、猜猜豆宝宝。

  师:“这天,我们那里有很多的豆宝宝,你们愿意和它们一齐玩吗?”

  幼齐:愿意。

  师:“那好,我们轻轻把小椅子下面的豆罐罐拿起来,请你轻轻地摇一摇、听一听、猜一猜里面藏了哪位豆宝宝?”(幼儿自由交流)

  (2)幼儿打开罐子,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哪种豆宝宝?

  幼A:黄豆。

  幼B:红豆。

  幼C:我的是绿豆。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透过摇摇、听听、猜猜,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把他们引入了活动中,为下面的活动作了铺垫。)

  2、自由探索。

  (1)听听、看看、说说三种豆宝宝的不同。

  师:“老师这边也有三个豆罐子,我来摇一摇,你们听听会发现什么小秘密?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幼齐:不一样。

  师:“为什么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

  幼A:因为里面装得豆豆不一样。

  幼B:有的豆豆小,有的豆豆大。

  幼C:因为有的是绿豆,有的是赤豆。

  幼儿自由取出一粒豆宝宝,看看长得怎样样的?和旁边的小朋友的比比,看看是不是一样的?

  师:“看看你的豆豆是长得怎样样的?和你好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样啊?”

  幼A:我的豆豆是红色的。

  幼B:我的是绿色的,是绿豆。

  幼C:我的是黄豆,比多多的绿豆大。

  幼D:我的和米沂的也不一样的,我的是红色的,她的是黄色的。

  (评析:孩子们在简单愉快地氛围中自由探索、自由讨论,透过和好朋友的豆豆的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孩子们的知识,是他们自己找到的、自己发现的.,因此在此他们也玩得很开心,同时也自己得到了想要的知识。)

  (2)送豆宝宝回家。

  师:“它们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那把你手里的豆宝宝送到它们的家里去吧!”(幼儿根据豆豆的标记送它们回家。)

  (3)幼儿讨论:你喜欢哪种豆宝宝?为什么?

  幼A:我喜欢黄豆宝宝,它能够变成豆腐吃的。

  幼B:我喜欢绿豆宝宝,我吃过的。

  师:“对,豆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能做成很多好吃的食品。此刻,我们就去参加一个豆制品展览会,看看你喜欢的豆宝宝变成了什么?”

  3、幼儿交流讨论:

  (1)你喜欢的豆宝宝变成了什么?

  幼A:我的变成了豆腐。

  幼B:黄豆宝宝变成了豆浆。

  幼C:我的是绿豆汤,是绿豆宝宝变的。

  幼D:豆沙是红豆宝宝变的。

  (评析:透过这一环节,发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在家常见的、常吃的一些豆制品还是能够认出来的。孩子们选取自己喜欢的食品,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把豆制品送到相应的豆宝宝那里。

  (3)看照片,请豆宝宝检查。(听录音)

  (评析:孩子们自由选取,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送它们回家,再看照片、听录音让孩子们自己检查、自己发现错误,以他们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同时在集中注意力看听时,对豆制品已经有了必须的认识。)

  4、小结:小朋友们真棒,豆宝宝很开心,要谢谢你们。豆宝宝不仅仅能够做这么多好吃的食品,而且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所以我们要多吃、常吃豆制品,让我们身体长得棒棒的!

  活动评析:本次活动采用农村特有的资源:黄豆、赤豆、绿豆,这三种豆也是孩子们常见的、比较熟悉的,较为他们理解。在活动中,让孩子们摇摇豆罐、听听声音、猜猜豆豆,一系列的自由探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简单、愉快地氛围中,不仅仅掌握了一些豆豆的特征和用途,还明白了它们所做成的相应的豆制品,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以孩子为中心,自主性有了必须的提高。

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教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学前教育幼儿园的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幼儿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活动准备:

  1. 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 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教学过程;

  一、 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

  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

  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

  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

  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 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

  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课后反思:

  溶解的主题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因为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甚至会起泡泡,这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实验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泡泡09-18

科学教案:刷子09-20

科学教案范文02-14

科学教案《病毒》10-16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有关科学教案03-01

关于科学教案03-25

【精选】科学教案八篇05-17

科学教案:找朋友09-20

小班劳动科学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