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29 19:15:3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科学教案汇编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大胆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及面粉变面团的过程。

  2.初步学会和面,了解水量的多少和面团干、稀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勺子、水杯、塑料小刀、电磁炉、锅。

  2.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利用各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

  1.今天我们要一起制作好吃的面川条,那么面川条要如何制作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原来面川条是由面粉做成的。)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

  师:这是什么呀?我们一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吹一吹,观察面粉的变化

  4.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知,并共同:面粉是白白的,粉状的,很轻,摸上去滑滑的,细细的等。

  (二)感知面团的特征

  1.提问:想一想,怎样使面粉变成面川条?”

  2.出示三份和好的面团(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感受面团的特征。

  提问:你觉得哪一种面团适合做面川条?

  :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不适合,只有软硬合适又不粘手的面团才适合进行面川条的制作。

  3.出示记录表并鼓励幼儿猜测:100克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团呢?

  (三)尝试和面,探索合适的水量

  1.提出操作要求:

  (1)两名幼儿一起合作,一人用小勺加水,一人和面

  (2)负责加水的幼儿要数清楚加了几勺水,并记录下来

  (3)和好的面团要既能成团,又不粘手

  (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洁。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

  展示幼儿的面团,并介绍用的水量

  4.通过比较幼儿的面团和记录表,进行:加的水越多,揉成的面团越稀

  5.提问:如果面团太干或者太稀了怎么办?

  6.共同称量干稀合适的面团所用的水量,发现面粉和水的比例是在2:1左右,揉成的面团干稀较为合适。

  (四)大胆用面团制作面川条

  1.提问:想一想,怎样将面团变成面川条?

  2.观察流程图并交流

  3.提出操作要求:

  (1)将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进行调整,加入水或者粉,揉成面团。

  (2)两名幼儿一同合作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形,然后压扁,用塑料小刀切成面川条。

  (3)在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

  4.将制作好的面川条入锅烹煮。

  (五)一起享用美味的面川条。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内容:中班科学活动《纸杯漏水吗》

  活动目的:

  1、使幼儿通过探索发现涂蜡的纸杯不漏水,知道一次性纸杯是既卫生又方便的饮水用具。

  2、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一次性纸杯若干,其余各种纸(新闻纸、马粪纸等)制作的纸杯若干。记录卡,笔。

  2、各桌一壶水,一个小桶,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分组探索,了解不同纸杯盛水后的不同反应:

  1、请幼儿往纸杯中倒水,观察水在各种纸杯中的变化。发现有的杯子漏水,有的不漏水。

  2、让幼儿往各个杯子里倒入等量的水,观察,记录不同杯子的'漏水现象。

  3、提问:所有的纸杯都漏水吗?哪种纸杯漏水快?哪种纸杯漏水慢?哪种纸杯不漏水?

  展示各组的观察记录结果,小结。

  二、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纸杯,探索饮料纸杯不漏水的原因

  1、组织幼儿互相观察比较、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杯不会漏水,有的纸杯会漏水?

  2、启发幼儿通过探索发现不漏水的纸杯内涂了一层蜡。

  三、组织幼儿讨论一次性纸杯的用处

  1、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种纸杯?他们都有什么用处?(请幼儿互相交流、回答)

  2、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认识这是常见的一次性纸杯,它制造方便,既卫生又便宜,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

  四、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做实验,给一般的纸上涂一层蜡,检验其漏水程度。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来了解电池的特性和用途。

  2、引导幼儿学习正确安装、使用电池。

  3、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电池、电动物品、图片若干、有关电池用途的录象,幼儿操作材料:电池、电珠、电线各若干、小赛车人手一部,正确安装电池的操作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赛车,引出课题。

  1、幼儿玩赛车,并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为什么有的赛车没有动?

  2、出示电池,请幼儿安装电池。再次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为什么有些赛车装上了电池还是不能开动?(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教师不作结论,引导幼儿进入操作活动环节。)

  二、探索、操作;讨论、交流,了解电池特性、用途,并学习安装方法。

  1、出示操作材料,让幼儿仔细观察。

  提问:电池的两头一样吗?(有“ ”“—”级)

  2、幼儿两人一组,相互合作,共同探索。

  要求:用电珠、电线和电池使电珠亮起来。

  3、记录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怎样使电珠亮起来?

  小结:电池供电,使电珠亮起来。

  4、按正负级标志正确安装电池。

  (1)正确安装,线路通,电池才能供电,使彩灯亮起来,小喇叭响起来,风车转动起来。

  (2)想一想,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有些赛车装了电池还是没动呢?(小结)

  5、让幼儿给赛车正确安装电池。

  三、通过扩散思维,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1、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东西用到电池的'?它们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观看录象,了解生活中的电池及其广泛用途。

  四、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1、你想设计出和这些不一样的电池吗?

  2、你想把它们用在哪里?

  3、教育幼儿不玩电池,不随便乱扔,因为电池里的物质有毒,会污染环境。

  五、结束,给各种电动物品装上电池。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 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四、活动延伸

  将一只昆虫和一盆花分别放在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活动,幼儿都能很好地认识空气并知道空气的重要性,环节中粘钩的运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动效果很好。本次活动围绕目标进行,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幼儿保护空气,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

  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雨洪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人类活动与洪水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一、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

  【讨论】P91讨论题得出:

  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4、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

  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形成原因的分析: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⒊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⒋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讨论】⑴台风天气的感受和自我防护知识

  ⑵台风的利弊

  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

  【实验】植被护坡实验

  【为什么做】

  持续性暴雨和台风使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洪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由于上游泥沙的大量流失,黄河在下游也成为了地上河,使位于黄河下游的城市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让我们来做这个实验,初步而实在地体会一下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怎样做】

  1、实验前我们应准备好一下器材:一个一侧为玻璃,其它三个侧面为木头箱子,接水桶,洒水壶,泥土,草皮。

  2、在箱子内两侧按30。角堆好泥土,在其中一个土坡上种上草皮。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

  3、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对两个坡面洒水。

  4、观察两个坡面上,水的流动速度、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的差别。

  【应关注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使用的土壤应是非沙质土,土壤的紧密程度和湿度要与自然状态相似。

  2、如果能使草皮在土坡上种植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或者直接实验整块的草皮,效果会更好。

  【学到了什么】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草皮的坡面有草的阻挡,水的流速慢,水的下渗就多,汇入水沟的水量就少。显然,如果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洪水的危害和发生频率增大。

  2、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知道怎样对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想进一步知道植被是怎样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吗?植被的抗侵蚀作用是通过它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来实现的:一是植物的生长层(包括花被、叶鞘、叶片、茎),通过自身致密的覆盖防止边坡表层土壤直接遭受雨水的冲蚀,降低暴雨径流的冲刷能量和地表径流速度,从而减少土壤的流失;二是腐质层(包括落叶层与根茎交界面),为边坡表层土壤提供了一个保护层;三是根系层,这一部分对坡面的地表土壤加筋锚固,提供机械稳定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植物生长初期,由于单株植物形成的根系只是松散地纠结在一起,没有长卧的根系,易与土层分离,起不到保护作用。同时护坡植被的存在也为各种小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与气候关系密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使气候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红、黄、蓝两两混合分别变成橙色、紫色和绿色。

  2、探究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的变化,并尝试实验。

  3、喜欢探究颜色的变化,感受探究颜色奥秘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兔子图片、染缸图片、颜料、瓶子、宣纸、盘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故事《会变色的兔子》

  小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小红、一个叫小黄,还有一个叫小蓝,这三个孩子都非常淘气,有一天,他们和妈妈一起去熊猫大叔的染坊里去玩,小红不小心摔倒了黄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红,“你是谁呀”,“我是小红呀”小红说,可是妈妈不相信,小黄摔倒了蓝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妈妈问“你是谁呀”“我是小黄呀”,可是妈妈不相信,小蓝掉在红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妈妈问“你是谁呀”小蓝着急的说“我是小蓝呀”,可是妈妈也不相信。

  2、教师提问:为什么妈妈认不出小红、小黄和小蓝了呢?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吧!

  二:基本部分

  1、小实验:颜色变变变

  给幼儿提供红、黄、蓝三种颜料瓶,让幼儿进行实验

  红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橙色)

  黄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绿色)

  蓝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紫色)

  2、制作花手帕

  教师演示:将三角形宣纸的三个角放入三种不同的颜料盘里,渲染一会儿,两种颜料的交界处形成另一种颜料,即橙、绿、紫色,然后就变成漂亮的花手帕了。

  幼儿操作,教师适当指导

  三、结束部分

  作品展示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认识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它们可以变化出很多漂亮的颜色来,我们还制作了小手帕,回家后,教爸爸妈妈来做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颜色变化的规律。在幼儿动手操作颜料瓶时,颜料准备的不够合理,导致颜色有的深有的浅,在结束环节,由于幼儿存在个别差异,个别幼儿不能主动地参加到展示中去,有了这次的经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表现的更好!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名称:《动物保护色》

  讲课人《动物保护色》选自大班上册主题三多彩的秋天,是一节科学活动。

  一、教学理论依据:

  《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追随幼儿园大班孩子的特点,喜欢小动物,亲近自然,乐于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并能通过简单的判断你推理,了解事物的一些简单的本质特点。所以我让孩子围绕"动物与生活环境的简单关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动物保护色奥秘的活动,让幼儿感受自然,培养幼儿观察思考的习惯。

  二、实施策略: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应采取恰当的方法让幼儿自主愉快的发现问题。《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加尝试。"为满足幼儿对动物充满好奇的天性,本次活动我采取以下策略:

  1、情景导入法:通过设置情景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

  2、发现法:通过为幼儿提供进行发现活动的.图片材料,是他们自己尝试探索,发现知识,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本次活动我以游戏"我来帮帮你"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既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目的,又能很好的巩固所了解的知识。

  三、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动物为了生存利用保护色来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幼儿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

  3、感受"保护色"的神奇,萌发探索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四、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让幼儿了解有些动物是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萌发探索动物保护色的愿望2、难点:理解什么是动物保护色。

  五、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竹节虫,蜥蜴,北极熊,蜜蜂等动物图片;3、小动物卡片若干;4、花园背景图;5、教学资源。

  六、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境导入,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兴趣。

  (森林里要开一场盛大的舞会,动物们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咦,怎么这么安静?动物们都去了哪里?我去打听打听,做听的动作。原来,动物们开舞会的时候,飞来了一只老鹰,老鹰饿的肚子咕咕叫,想要抓小动物吃掉来填饱肚子,动物们害怕极了,都藏了起来,藏在哪里了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课件,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动物保护色。

  (1)、青蛙图片:

  提问:这是谁?它藏在了哪里?

  青蛙和草丛的颜色怎么样?

  它为什么要藏在这里呢?

  小结:青蛙藏在草丛里,青蛙和草丛的颜色很相似,老鹰不容易发现它。

  (2)、枯叶蝶图片:

  提问:这张图片里藏着一只小动物,你发现了吗?

  它藏在了哪里?你认识它吗?

  枯叶蝶的颜色和大树的颜色怎么样?

  它为什么藏在大树上?

  小结:枯叶蝶藏在了大树上,它身体的颜色和大树的颜色很像,老鹰来了没有发现它。

  (3)、花螳螂图片:

  提问:它是谁?

  它藏在哪里?为什么藏在这?

  小结: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花螳螂,它藏在和自己身体颜色和相似的花朵上,老鹰来了发现不了它。

  过渡语:青蛙,枯叶蝶,花螳螂,它们可真聪明,都藏在与自己身体颜色很相似的地方来保护自己,老鹰来了都没有发现它们。那森林里还有哪些动物也藏好了?

  2、出示图片材料,请幼儿自己观察交流,感知发现动物保护色,萌发幼儿探索动物保护色的愿望,培养幼儿观察思考习惯。

  指导语:还有那些动 物藏好了?请大家自己找一找,和小伙伴说一说。

  个别提问:你找到了谁?它藏在了哪里?

  你觉得它为什么会藏在这里呢?

  小结:大自然中的动物们可真神奇,它们身体的颜色和生活的环境特别相似,遇到危险时,它们会用身体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我们把动物身体的这种颜色叫做动物保护色。

  3、游戏"我来帮帮你"

  指导语: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小眼睛,可是,还有一些小动物没有找到安全的地方,它们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我们一起看看小动物们都藏好了吗? 小蚂蚁藏在了哪里?小青蛙藏在了哪里?

  小结:小动物们都藏得很好,都能用自己的保护色保护自己,它们说谢谢大家。

  4、播放教学资源,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其他方法。

  指导语:小朋友们知道吗?动物们除了用保护色保护自己,还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小结:壁虎遇到危险时断掉自己的尾巴来救自己,刺猬会蜷成一个球,敌人不敢靠近,狐狸放臭屁,它们办法可真多。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科常活动,科学活动要求教师的语言更精准、更简明扼要,有丰富的知识的储备及很强的操作活动掌控能力。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对动物的保护色的知识做了一次认真地功课,因此当幼儿说到某种动物保护色时,都能准确地进行判断。在目标与环节方面,我觉得目标与环节是匹配的,环节是很清晰的,一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动物的保护色;第二个环节就是通过分辨、讨论认识了解哪些动物是有保护色的,都有些什么作用;第三个环节就是经验的迁移,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在第三个环节中,我运用了让幼儿拼图找出动物,幼儿的兴趣很高,操作也很快乐,都能找出动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冰透明、冰冷,光滑,能化成水等特性。

  2.能想办法让冰融化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冰块,杯子,夹心冰块,积木、筷子、热水、盘子,毛巾,盆,PPT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冰的特性。

  1.出示冰,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玩的.东西,看看是什么?老师把冰放在后面的杯子里,请你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一下回来告诉老师冰是怎么样的?

  2.幼儿探索并交流。

  提问:冰是怎么样的?

  3.小结:原来冰看上去是透明的,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玩一玩,还会变成水。

  二、第二次探索,感知让冰融化的方法。

  1.提出要求老师想送你们一些小礼物,可是这些礼物都藏在冰块里,你们要想个办法才能拿到礼物,想个什么办法呢,谁来说一说?你们觉得这么多的办法都能拿到礼物是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热水、木块、小棒,请你去试一试,看谁能够拿到礼物。

  2.尝试取物并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拿到了礼物?你发现最后冰变得怎么样了?

  3.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好多办法,有的用热水泡冰块,有的用小棒搅拌,还有的用木块敲,冰块慢慢化掉了,越来越小,最后大家都成功地拿到了礼物,真开心!

  三、播放PPT,了解夹心冰块制作过程。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把礼物放在冰块里面的?谁先来猜猜看。(幼儿猜想)还是请夹心冰块宝宝自己来告诉你们吧。(播放PPT)

  四、延伸:制作夹心冰块送给爸爸妈。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 观察、感知自然现象——风的存在,知道风能使风车转动。

  2、能用清晰的`语言描述自己玩风车的感受和发现。

  活动准备

  风车

  活动过程:

  1、引导观察,感知风的存在。

  (1) 带领幼儿来到户外操场。

  (2) 让幼儿闭上眼睛,感觉风吹在身上。

  (3) 提问:你们看,风轮怎么了?树叶怎么了?

  (4) 思考:为什么风轮会转?树叶会动?

  (5) 幼儿共同讨论。

  2、玩风车,探索风车会转的秘密。

  (1) 教师出示风车,提问:这是什么?

  (2) 教师引导幼儿玩风车,并让有二说说自己的发现。

  (3) 提问:风车会转吗啊?怎么才能转起来?人不跑动,风车会转吗?怎样使它转起来?风车对着风,为什么也没转?

  (4) 教师观察幼儿,针对不同情况提出补充问题。

  3.小结:今天我们玩了小风车的游戏,玩的真高兴。以后,我们再和它一起做游戏。

科学教案 篇10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各样的管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管子的特点对管子进行简单的分类。

  2、知道管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让幼儿知道不向管道中乱扔东西。

  3、感受运动的快乐,愉悦身心。

  4、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图片:

  各种各样的管子(软管、硬管、可伸缩的、粗细不同的管、电线管、水管等)纸、抹布、等。

  三、活动重点:

  了解各种各样的管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不向管道中乱扔东西。

  四、活动导入

  1、教师激发幼儿兴趣,组织幼儿探究。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样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呀?

  出示图片,师幼共同观看。(各种各样的管子的图片)

  教师:小朋友们看图片,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些管子是做什么的吗?

  引导幼儿讨论,从而引出管子。

  五、活动展开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管子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管子,比比哪位小朋友观察得最仔细,发现管子的特点最多。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类型的管子教师:小朋友,你们刚才看到的管子都一样吗?这些管子哪些地方不一样?

  3、引导幼儿了解管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往管道中乱扔东西。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了各种管子,那么老师想问一下小朋友们:

  (1)这些管子都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幼儿讨论回答)

  (2)教师:小朋友想一想哪些物品能很容易的通过管子?

  哪些物品在管子中不容易通过?(幼儿讨论回答)

  (3)老师这里有很多东西,有玩具、纸、抹布、塑料袋等等,这些东西能很容易的通过管子吗?

  (教育幼儿不往管道中乱扔东西)

  4、教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管子,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呀?

  教师:我们来帮管子找"家"。

  ——启发引导幼儿说出管子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并学习管子的'简单归类。

  六、活动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的管子。

  请小朋友设计一件管子作品,并展示给爸爸妈妈看。

  活动反思:

  在“有趣的管子”这一活动中,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探索、了解管子的特征是这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一开始,教师以吸管毛毛虫来做客并带领幼儿进入管子王国引出课题,使幼儿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接着让幼儿自由观察、挑选、初步认识管子。让他们摸一摸、玩一玩,挑一个喜欢的管子仔细看,它是什么形状,什么材料?带着这些问题让幼儿自己观察、探索管子的特征。在观察中训练幼儿用一双面敏感和不断发现的眼睛。孩子们从管子形状、颜色、材料纷纷说出自己手上管子的特征。幼儿在自选喜欢管子的活动中,引发幼儿自主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自主活动和自发学习,从而支持他们的活动兴趣、挑战他们的活动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刷子04-07

科学教案:泡泡04-06

科学教案《病毒》04-25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关于科学教案03-25

小班劳动科学教案03-21

科学教案:找朋友04-07

《独特的指纹》科学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