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30 18:59:0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请同学们把收集来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在小组中分享一下,说一说它们表示的意义。

  (生自由交流)

  师:你知道下面的字母符号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吗?

  SOS EMS m2

  (SOS:求助;EMS:邮政快递;m2:平方米)

  导入:字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说明它很重要,所以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复习和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回顾与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用字母可以简明地表示数、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和运算律,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2.课件出示教材80页“回顾与交流”1题(1),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第n个图案用多少个圆片吗?

  (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指名汇报)

  课件出示教材80页“回顾与交流”1题(2),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律能利用这个式子表示?

  3.明确: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和数量关系,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和运算律。

  提问1:用字母可以表示哪些常用的数量关系?

  预设

  生1:路程用s表示,速度用v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s=vt,v=,t=。

  生2: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bc,b=,c=。

  提问2:用字母可以表示哪些常用的计算公式?

  预设

  生1: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生2: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2

  生3:平行四边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生4: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

  生5:梯形的上底用a表示,下底用b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

  生6:圆的半径用r表示,直径用d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πd=2πr

  S=πr2=π=π(c÷π÷2)2

  提问3:用字母可以表示哪些运算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具准备:第4页例2的插图。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

  问: 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 或求 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 表示;式子为: 。

  说明: 是求 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 的 是多少。板书:求 的 。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 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 ,问: 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 的 。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

  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备教材内容

  1.本节课学习的是教材79页的内容。

  2.本节课教材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呈现几组有特点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特点,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通过举例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从而明确: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第二个层次: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运用,例4直接呈现了1个有特点的小数连续相加的算式,并呈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小数计算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小数的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

  备已学知识

  知识要点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的特点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备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难点:能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知识回顾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即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问题导入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你有什么发现?(教材79页)

  3.2+0.5○0.5+3.2

  (4.7+2.6)+7.4○4.7+(2.6+7.4)

  过程讲解

  1.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2.计算比较,发现规律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发现:(1)在小数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加法交换律。(2)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小数相加,和不变。符合加法结合律。

  3.举例验证,明确规律

  7.3+9.2=9.2+7.3

  (4.9+5.25)+1.75=4.9+(5.25+1.75)

  得出结论:在小数加法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依然成立。

  归纳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知识点二 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问题导入 计算0.6+7.91+3.4+0.09。(教材79页例4)

  方法讲解

  1.方法一

  (1)算法分析。

  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为是同级运算,所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2.方法二

  (1)算法分析。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观察4个加数,发现0.6和3.4、7.91和0.09结合到一起分别能凑成整数,因此交换7.91和3.4的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归纳总结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因此,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个数的'特点,注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拓展提高

  在小数连减运算中,减法的运算性质依然成立。如:8.96-3.37-2.63=8.96-(3.37+2.63)。

  知识巧记

  小数运算莫着急,数的特点看仔细。

  要想计算变简便,各个数据要看全。

  合理使用运算律,计算简单又快捷。

  备易错易混

  误区一 计算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10-10

  =0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审题不认真,只看每个数的特点,却忽略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

  错解改正 5.84+4.16-5.84+4.16

  =(5.84-5.84)+(4.16+4.16)

  =0+8.32

  =8.32

  温馨提示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想交换数的位置,一定要连同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一同交换。

  误区二 计算15.46-5.7+4.3。

  15.46-5.7+4.3

  =15.46-(5.7+4.3)

  =15.46-10

  =5.46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依据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而盲目简算。如果此题是连减运算,那么可以根据减法的运算性质把两个减数相加,而此题是加减混合运算,所以不能盲目简算。

  错解改正

  15.46-5.7+4.3

  =9.76+4.3

  =14.06

  温馨提示

  只有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才能改变运算顺序,否则只能按四则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2-0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21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12-30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精】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