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30 07:53:5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合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合8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文标题】

  识字1

  【教学目的】

  1、熟读生字词并正确拼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熟读生字词并正确拼写。

  【教学难点】

  熟读生字词并正确拼写。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PPT、视频、动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年有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哪位小朋友喜欢秋天?秋天是什么样的?谁来和大家说说?

  二、利用生字卡重点学习生字

  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1、播放动画,正确掌握以上生字的拼音、字形、笔画、结构,适用讲解生字的字义,并利用生字来组词。

  2、重点讲解难写的字、易错的字、相似的字,如:

  “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又如:“尽”和“层”都是“尸”字头,区别在于“尽”的下边是一捺和两点,而“层”的下边是“云”。

  3、利用生字卡片抽读和听写。

  三、结合图片学习生字词

  1、熟读以下生字词并正确书写:

  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秋高气爽、山河壮美、五谷丰登、春华秋实

  2、将刚才所学的生字词填入以上词语中。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并启发学生理解秋天的特征。

  2、播放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用刚学习的词语来描绘各张图片,启发学生用别的词语来描绘。

  二、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描写秋天景象的一些词语。请同学们想想除了这些词,还有哪些词描写秋天?

  一年有四个季节。除了秋天,还有春天、夏天、冬天。课后,请大家收集描写这三个季节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分辨形状相近的6组偏旁并熟记所组成的字:熟练地运用音序、数笔画三种查字法查字;能把不完整的成语补充完整。

  2.能改正句子中不恰当的用词,注意遣词的准确性;能仿照例句,‘运用“只有……才……”“由于”和“既……也……”造句。

  3.初步懂得三条惜时格言的意思并能背诵。

  4.知道短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并能给其中韵经过部分列出简要提纲。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题:

  比一比,写出有下列偏旁的字。

  ①指名学生说说每组部首的`名称。(请差生说说,便于掌握情况。)

  ②辨析每组上下偏旁在形体上的细微差别。

  ③指名学生限定(90秒)时间在幻灯片上写出每组偏旁相近的字各5个,并进行核对订正。(除了“冖”“廴”“见”部首以外)。

  第2题:

  按要求查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复习的三种方法。

  ②指名读懂题目,明确要求。

  ③让学生独立再根据词的意思进行选择义项。

  ④核对、订正。

  第3题: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订正。

  第4题:

  划出下面句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并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①让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尝试修改不恰当的词语

  ②比较、讨论,让学生讲清楚原来用的词,为什么不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5题:

  读句子,注意带点词的用法,并用这些词造句。

  ①读句子理解这3个关联词语在句中表示什么关系。

  a“只有……才”……”(条件句) (向莲花瓣走去是保护人民和部队主力的唯一条件)

  b“由于”(课文中是前果后因句)表示原因或理由。

  c“既……也……”(并列句)

  ②进行口头造句、评议、订正。

  ③书面完成作业。

  第6题:

  读读背背下面的格言。

  ①“格言”含有劝戒意义的话。

  ②读3句格言。(指出这三条格言都是劝戒人们珍惜大好光阴,不要虚度年华。)

  ③体会每一句格言的意思、谈体会。(举些实例来说明。)

  ④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熟读,指导并诵。

  第7题:

  读短文,做练习。

  ①复习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项目和它的方法。

  ②独立(认真)地阅读短文,理解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二读短文按什么顺序安排了哪些材料?重点写什么?

  ④把事情的经过部分按“先……接着……然后……最后”,列一个简要提纲。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知识点: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技能点:继续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评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教学设想】

  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属于新闻文体,不属于记叙文。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了解它的新闻性即可。

  理解本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以及作者说理的层层深入。至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知识,点到即可,不必花大多时间深究。

  体会作者提出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神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一篇题为《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的消息,我们不仅学到了有关消息的知识,还了解了航天飞机的爆炸给美国航天事业带来的巨大影响。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虽已成为过去,但那悲壮的场面,却引起了人们的追思,在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的世界关注和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郝铭鉴写的《“挑战者”号追思》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评论文章,作者由此及彼,层层深入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必将从中获得很深的启示。

  (二)导读课文

  1、检查预习,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幻灯片一:

  a、利用工具书,给下列红字注音。

  惊心动魄 座右铭 坚持不懈

  b、词语积累

  ①故障②开拓③启迪④震耳欲聋⑤座右铭⑥惊心动魄

  ⑦高处不胜寒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默读课文,筛选信息。

  (1)认真阅读第1段。

  ①文章开头针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举出什么事例,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文章开头针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事实,摆出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平民”37岁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蒙难的事例,提出:“虽然没有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却以自己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这种看法,不仅是对麦考利夫的探索勇气的高度评价,高度赞扬,而且启发人们深思:探索需要勇气。

  ②段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美“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的看法?

  (2)认真阅读第2段。

  ①本段摆出了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得出什么观点?

  第2段列举了以下事例:

  a、“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是由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它于1903年12月17日试飞。

  b、“世界上第一架载客飞机”,1908年5月15日飞行成功,10年之后开辟了第一条“伦敦-巴黎”国际客运航线。

  c、“波音747”是美国制造的大型客机。

  d、“空中客车”是欧洲一些国家合作制造的大型客机。

  e、“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②作者由航天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是为了说明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说明在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上,有一大批“勇敢者”推动了航天飞机和人类太空事业的发展。

  教师生发:

  纵观人类航空的历史,可以看出,航空事业是在飞速发展的。这一切得益于飞机的发明者和驾驭者,得益于早期的乘客,因为他们具有“探索精神”、“勇敢精神”。所以,作者指出,他们这些人值得“大书特书”。相反,如果没有飞机的发明者、驾驭者和早期乘客等一批人的勇敢精神,也就更不能有航天飞机和人类壮丽的太空事业。作者在列举大量事实之后,进而明确指出:“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本段结尾写到“挑战者”号虽已化为碎片,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特别是在惨剧发生以后,曾经参加过航天飞行的美国参议员杰克·加恩和国会议员纳尔逊说:“如果需要,我愿意明天再次升空。”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以上的事例足以证明: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勇敢精神和献身精神。

  (3)精读第3段。

  ①作者是怎样进一步列举实例说明“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有探索精神”的?

  作者在“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之后,紧承第2段明确提出“不仅航天事业,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的观点,即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且对这种精神进行了剖析,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接着,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事例有: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的考察;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试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在研究雷电时,利赫曼教授触电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

  ②第3段,举例:从航天事业转到一切科学事业;说理:从探索精神深入到冒险精神。文章说:“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

  (4)认真阅读第4段。

  ①这些事例说明,一部科学史证明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这一点的呢?请找出证明这一观点的理论论据和表明观点的句子来,在原文中勾画并做旁批。

  理论论据有:

  a、引用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意思是路程漫漫又长又远,我还要上天下地去寻求。古人尚且有这种探索精神,我们怎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b、引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话:“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这些理论论据进一步证明:研究社会科学,任重而道远,作为探索者,特别是21世界的探索者,自应抱高度负责的态度,既要有乘坐航天飞机的勇气,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满信心的标志。我们坚信: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②第4段,举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说理:从自然科学者需要探索、冒险精神深入到一切科学工作者都需要这种精神。文章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如果没有层层深入的说理,只是不断的举例,那么,就有堆砌事例之嫌,反而使人感到罗嗦、庞杂,同样,如果没有一层层地举例,只是层层深入地说理,这“理”缺少事例的依托,就会显得空泛无力。只有由事即理,事理结合,文章才血肉丰富,富于活力。

  3、整体感知。

  (1)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及其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

  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作者认为:能否积极地为探索者创造条件,激励和振奋探索精神,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成果,是社会是否文明、国家和民族是否充满信心的标志。这正是我们要发扬探索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2)讨论,请结合以上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十分符合新闻评论的要求,它先陈述事实然后提出观点,先摆三个月前报道的新闻事实,接着由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又由航天事业联想到一切科学事业,由自然科学联想到社会科学,然后从大量实例中得出观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对本文作者的思路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初步掌握了短评这种文体的知识。

  (四)布置练习

  课外就生活中遇到或听到的一件有意义的重大事件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挑战者”号追思

  郝铭鉴

  新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评论: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

  自然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社会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座右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并提高摘录速度。 2、积累有关“路”的名言、警句。 3、围绕主题“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重点:围绕“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难点:学习两篇有关路的文章,拓宽对路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日积月累 1、我的.摘录笔记。 2、抄写《丝绸之路》的最后三句话,测试自己的书写速度。 3、读一读。 二、畅所欲言 1、说说你知道的路 2、你都了解上面的哪些路? 3、联系实际你还了解哪些路? 4、人生之路与其他路不同在哪儿? 三、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学习《邓稼先的人生之路》 1、自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2、交流读书体会和感想。 3、质疑深思。 二、金钥匙 幻灯片出示。 三、运用此方法学习《蜀鄙二僧》 1、熟读古文和释文。 2、运用阅读方法自学课文。 3、讨论。 四、拓展练习。

  第三课时 一、出示习作要求。 二、指导。 1、让学生留心观察放学回家的路,观察路的变化。 2、做观察笔记,对路进行描写,为习作作准备。 三、学生习作。

  板书设计:

  成长的道路 成长的道路上,你遇到过挫折吗? 你做过幼稚可笑的事吗? 你成功过吗? 你失败过吗?是怎样克服的? 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

  8分钟微课堂

  六、教学适用对象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八、教学设计与过程

  开场白:

  你们好!我是来自文一街小学文一校区的语文老师金颖,以下是我的微课作品《“的、地、得”的区分与使用》

  (一)问题与疑惑

  1、重要性

  同学们,汉字中的“的地得”作为一级字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经测算,每100个汉字中就会出现四次。可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却经常出错!你瞧!

  2、错误使用案例的纠正

  (1)使用错误:

  因为我地表现好,老师高兴得奖励我一颗星,相信我会表现地更好!

  疑问:这个句子哪里出问题了呢?

  (2)纠正错误:

  因为我的表现好,老师高兴地奖励我一颗星,相信我会表现得更好!

  释疑:原来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3、过渡质疑: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区分“的、地、得”呢?赶紧来找

  找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吧!

关于语文微课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基础教案12-12

语文《石榴》教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