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8 10:30:4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汇总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方法画圆、按要求用圆规画圆的过程。

  2.能用圆规按要求画圆,认识圆的大小与半径的关系。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圆规、圆形纸片,两只铅笔,细绳,直尺。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师生交谈上节课有关画圆话题,引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画圆的吗?

  生:我们把物体上圆形的面按在纸上,然后描出一个圆。

  师:用圆形的物品描圆是画圆的一种方法,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画圆,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怎样画圆。

  板书课题:画圆

  二、自主画圆

  1.让学生看书,了解教材中的画圆方式。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页,看书上介绍了几种画圆的方法?

  学生看书。然后交流画圆的方法。

  学生可能的方法有:

  ●描圆。

  ●用两枝铅笔和一段线绳画圆。

  ●用圆规画圆。

  ●将直尺的一端固定,让铅笔随直尺的另一端转动画圆。

  2.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画法,然后鼓励学生同桌合作各画一个圆。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边两幅图,看一看是怎样画的,然后同桌合作,用这两种方法,各画一个圆,试一试。

  学生合作画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交流学生画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进行提问,关注画圆的注意事项。使学生知道:画圆时,要固定圆心和半径。

  师:谁愿意把你们画的圆给同学们展示一下?说说你们是怎样画的。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进行对话。

  如:学生用两枝铅笔和一段线绳画圆。

  师:用这种方法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一枝铅笔一定要固定在圆心的位置,不要动;画圆的时候,另一枝铅笔要拉紧线绳再画圆。

  师:如果把线绳换成皮筋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皮筋一拉就长了,圆的半径就发生变化了。

  学生用直尺的一端固定,让铅笔随直尺的另一端转动画圆。

  师:固定直尺的一点是圆的什么?

  生:固定直尺的一点是圆心。

  师:通过刚才的两种方法画圆,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画圆时必须固定什么。

  生:固定圆心和半径。

  师:对,画圆时,首先要固定圆心和半径。

  板书:固定圆心和半径。

  三、圆规画圆

  1.让学生观察圆规,了解圆规的结构特点。

  师:刚才我们用教材上介绍的两种方法画出了圆,其实,在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用圆规画圆。拿出课前准备的圆规。观察一下,谁来说一说圆规是什么样的?

  生:圆规有两个脚,一个脚上是针尖,另一个脚上有铅笔。两个脚间的距离可以变化。

  2.教师边提问边示范画圆,边画边说画圆的步骤和方法。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特别强调:画圆时,先确定圆心的位置,再按指定的半径画圆,画的过程中,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圆心的夹角要固定。

  师:怎样用圆规画圆呢?现在大家讨论,老师示范用圆规画一个圆。大家看老师的圆规,一个脚上装着针尖,另一个脚上装着粉笔。现在要画一个半径是30厘米的圆,第一步应该怎么办呢?

  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不一定说的完整。

  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确定半径,用圆规带有针尖的一端对准零刻度,一端对准30,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教师操作确定半径。

  师:第二步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完后,教师画圆。

  师:确定圆心的位置,点上一个点,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圆心上不要动。

  教师在黑板上点一个点,固定圆心。

  师:第三步怎么办?

  学生说,教师边重复边画。

  师:再把装有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个圆。注意在旋转的时候,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圆心的夹角要固定

  教师旋转圆规画出一个圆。

  四、尝试应用

  1.提出教材中用圆规画圆的要求,让学生独立画圆,并标出圆心和半径。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圆规画圆,现在请你自己确定半径的长度,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和半径,试一试。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交流学生画的圆。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师:谁愿意把自己画的圆给大家展示一下?说一说你画的圆的半径是多大,是怎样画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做法。如果有学生画的圆不好,找出原因,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圆心的夹角一定要固定。

  五、经验提升

  1.提出兔博士的要求,学生先动手剪,再同桌比较谁画的圆大。然后交流比较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画的圆剪下来,同桌比较一下,看一看谁画的圆比较大。

  学生操作比较。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同桌两人比较的结果?两个圆的半径各是多少。

  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出几组数据,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1) 一个圆大,一个圆小。

  (2) 两个圆的大小相等。

  如果出现第二种结果,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个圆大小相等的原因。再讨论议一议中的'问题。

  2.让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和两个圆的半径,并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使学生认识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观察比较的结果和两个圆的半径,谁能说一说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说:

  ●圆的大小与半径的长度有关系。

  ●半径越大,圆就越大。

  师:通过比较和讨论我们知道: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系,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所以,数学上有一句话,叫做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圆心一固定,圆的位置也就固定了。

  ●想在哪个位置画圆就把圆心固定在哪个位置。

  六、课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圆。然后交流。重点关注学生如何根据直径画圆。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页,看做一做的第1题,用圆规画圆。其中第2个,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首先要找到什么?

  生:找到半径,直径的一半是半径,是2厘米,圆规两脚分开的距离是2厘米。

  请学生自己画圆,然后交流。

  2.做一做第2题,在课本上按固定圆心、直径、半径画圆。

  师:看第2题,和第1题有什么不同?

  生:给出了圆心。就固定了圆的位置。

  请学生自己画圆,然后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54=14=3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图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43=3333=

  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教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考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3.图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第56页的做一做。

  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

  2.开放题:小熊要和同学们做朋友,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我们有多少种告诉它的办法?

  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

  3.数田格本中同学们所写出来的字数。(打开准备好的一页,都是几行零几个,每个人写的行数不同,零几个的个数也不相同)能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暂时有困难可以等学完6、7、8的口诀后再解决。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知道运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比数数快得多。

  四、课堂总结,引导实践

  教师总结:我们和小熊一起探究数学问题,可真有趣,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说吧?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试试去吧。

  北京市延庆县第三小学郭丽萍

  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 30+23= 21+7=

  40+35= 28+60=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lash动画。内容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长王明:“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学?”王明说:“有23个男同学,25个女同学。”老师问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动画暂停,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不是这样做呢?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师问:“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40 5+3=8 40+8=48。

  生2:摆小棒法。先摆2捆零3根再摆2捆零5根。最后合计4捆零8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拔2个珠子,个位上拔3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2个珠子即4个珠子,个位上加5个珠子即8个珠子合起来是48。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4……

  学生在说算法时老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十位和捆数用一种颜色,个位和根数用一种颜色。然后再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种算法。注意课件制作时在相同数位对齐时重点闪烁。

  (三)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3 5 6 8 7 8 5 3 5

  +4 2 -1 5 -1 4 2 ×3

  7 7 5 3 6 4 3 1 0 5

  2.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出示小黑板出现探究问题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视,适时点拔。

  3.小组汇报 合成新知。

  通过小组收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列式方式。

  2 3 2 3 2 3 2 5

  +2 5 +2 5 +2 5 +2 3

  4 8 2 5 5 2 7 3 4 8

  师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你赞成那种为什么?(根据前面所做,中等以上学生都很容易看出1.4是对的。2.3是错误的。)赞成的说明理由,不赞成的也说明原因,在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接受新知。学生说不完整时,老师适时补充,(算理是个位是3个一加上5个一;十位是2个十加上2个十;只有相同数位上的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对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优化。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得成章地得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P107—109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

  三、巩固练习

  P109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097

  学生讨论完成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实例,使同学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同学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是坐汽车到学校来的,平时你们是怎么到学校来上学的呢?(走、乘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

  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请你看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也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做动作。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外表指针的运动)。

  (2)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

  (3)前后4人为一小组,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交流。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

  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

  2.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

  (1)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运动时拍下来的照片,请你先跟着模仿做照片上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这个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依次出示9个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

  (2)现在老师把刚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认为是平移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举掌);你认为是旋转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握拳)

  (3)(放课件)生做动作。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复习措施及课时安排: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把本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复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4、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6、知识分类

  知识点 对应教材 复习说明 课时安排

  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P91-P95 巩固整时和半时的读写,另外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P120),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1课时

  认识图形、分类 第四单元P32-P37,第五单元P38-P41 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复习按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1课时

  20以内的数 第一单元P2-P5,

  第二单元P6-P13,第三单元P14-P22、P29,

  第六单元P42-P71,第七单元P84-P87 学生对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 第三单元P23-P31,第六单元P42-P81,第七单元P88-P90,第九单元P96-113 1、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填写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

  3、掌握10以内的加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不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在解题方法多样化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2课时

  解决问题 贯穿于第三、六、七、九单元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复习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看图并根据对话信息进行计算。

  四、学生常见错题及解决策略:

  认识钟表

  1、 写时间会写成11:12、11:时30分或11时30等;

  2、容易把6时半看成是7时半。错因:时针旋转的方向未弄清,时针其实是过了6,但还没有到7。

  3、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会长短颠倒或者长短不分。 1、平时多观察钟表上的'时间,加深其对时针、分针及其旋转方向的认识。

  2、通过亲自动手拨出,更好地巩固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3、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是过了几。

  4、培养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1、数图形时不注意顺序;

  2、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属性未掌握好。

  3、把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名称混淆。

  4、按同一标准分类时不能找出其中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 1、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要求分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出错;

  2、 8的后面是()或者4的前面是(),学生有时会把后面和前面弄错。 1、 数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 看尺子图能较好的分清前后关系。

  1、分不清几个和第几。

  2、左右不分

  1、读题时先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出来。

  如:将从左数的第6个涂上红色,把从右数起的5个圈起来。(5个要全部圈在一起)。

  2、反复读几次。

  数的组成:个位是6,十位是1,这个数是(61),由5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51) 1、认真读题。

  2、可自己在纸上画一个数位表,对着写。

  20以内的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1、 看错数字

  2、 看错运算符号

  3、 12+3=42,错把个位3加到十位上 1、 仔细看题,认真检查;

  2、 可用符号帮助;

  3、 检查时默读题目。

  一图四式

  用部分数减部分数:

  3+7=10 7+3=10

  7-3=4 列减法算式时必须用总数减部分数

  看图列式计算 1、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数学信息。

  2、找不到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形象图与对话结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减法的本质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要求孩子记住:问号问的是几,等号后面就写几。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1.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

  为使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记忆,本设计先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尝试把所学知识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并形成结构图,然后依据结构图进行复习,不仅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还提高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重视图形特点及图形运动特点的强化训练。

  本设计注重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多种形式地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理解。同时结合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描述图形的运动,使表达与理解相互促进,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与几何)

  ⊙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三单元的内容,可以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出这部分的知识结构。

  2.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3.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4.教师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并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

  图形的运动(一)

  5.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质疑: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复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回顾知识,讨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并形成网络,经历“回顾—整理—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轴对称图形。

  (1)结合教材115页2题中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预设

  生: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3)课件出示教材117页9题,学生先独立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然后集体订正。

  2.复习平移。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15页2题中的平移现象,举例说明平移的特点。

  预设

  生: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像拉风箱的运动就是平移现象。

  (2)课件出示教材117页10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判断平移现象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汇报。

  预设

  生:平移时,图形的方向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是要沿着直线移动。

  3.复习旋转。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15页2题中的旋转现象,举例说明旋转的特点。

  (2)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旋转就是物体的每个部分都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转动。像图中的竹蜻蜓,生活中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运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

  (3)课件出示练习题。

  (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丈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丈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三张正方形,边长分别是9厘米、4.5厘米和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的纸片。

  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引导探索

  1、每组发给一个信封。

  2、今天我们要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4、动手丈量前,先小组讨论:要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丈量单位(每组只能选两种),说明理由,再用它来丈量。

  5、互相说一说丈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6、现在我们做格统计。在统计前可以猜猜什么图形可能被多数小组选为丈量单位,最后再看统计结果。(由各组组长报告被本组选择作为丈量单位的'图形,教师再黑板上做统计,完成统计表。)

  7、小组议一议,这张统计表传达给我们哪些由意义的信息?或者根据它能提出哪下数学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

  8、(小结)看来选正方形作为丈量单位主要由两点原因:(1)正方形能密铺;(2)操作简单方便。

  9、现在请用正方形作为丈量单位的小组,再报告一下丈量记过。大家一起来看看,对这些丈量结果,能提出什么问题?

  10、丈量同一个图形,要量出一致的数值结果,惟有统一丈量单位。(拿起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 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厘米。它是今天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世界通用的面积单位。

  11、每人都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并说出身边一个面积大约是1厘米的东西,在小组内交流。

  12、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3、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4、度量稍微大图形的面积,一般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分米。

  15、小组讨论实际操作:1米有多大?

  三、拓展应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dm或m)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0

小学数学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