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30 07:50:0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阅读短文《爸爸的咳嗽》。

  教学步骤

  一、提出阅读要求。

  学生读短文和文后的练习题。

  二、再读短文

  1.边读边思考文后的题。

  2.给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做记号。

  三、学生自学后,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短文讲自从搬进新居后,我发现父亲的咳嗽病,经过仔细观察和咨询,终于找到了病因——硫酸厂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从中应该懂得:a.遇事要动脑筋,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b.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健康,应早日治理。

  2.短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1)文章层次清楚,写了发现病情——仔细观察——找到病因——希望治理。

  (2)形成新颖活泼。采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叙,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提示

  一、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基础知识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 扳 谒 邑 称 泯 矣 焉 耶

  (二)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 (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7、父异焉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四)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慢慢地。 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 (古义:再,又。 今义: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古义:普通人。 今义:常指大家、许多人。)

  (五)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六)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七)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指定题材(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

  2、稍稍 宾客其父 或 以钱 币乞 之。

  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 学 。

  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竟然成了平庸的人,是因为他从人们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

  三、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三)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探究案】

  (一)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 扳( ) 谒( )

  泯( ) 称( ) 卒( )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二)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第三段

  (三)三读文交流: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 )→普通人( )

  ( )

  ↓

  (五)课堂反馈: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2、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3、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鹅、小、白”3个生字;能用“白”扩2‐3个词语;认识笔画“竖钩”,能按笔顺正确描写“小、白”。

  2、能认读单韵母aoe,能从儿歌中找到含有单韵母aoe发音的汉字。

  3、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能熟读成诵。

  4、拓展阅读古诗《咏鹅》,有进一步识字的愿望。

  教学重点: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鹅、小、多、白”4个生字;

  教学难点:能认读单韵母aoe。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头饰(文中人物包括阿姨、小男孩、天鹅)。

  2、学生方面的准备:拼音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幼儿园里曾学过的儿歌。

  2.老师也背首儿歌给大家听。(师背课文《看天鹅》)

  3.出示课题:9看天鹅。

  4.学习课题中的生字“鹅”,请小老师领读。(指名读、齐读课题)

  5.说话训练:介绍一下印象中的天鹅是怎么样的?

  二、学习儿歌:

  1.听课文录音。

  2.老师今天教你们一个好方法,只要按照我的方法做,你们也能像录音机里的老师一样读得那么好听。

  1)看课文,仔细听录音。再轻声地跟着录音机里的老师读,最后请学生大声地读。(要求学生在听和读的时候:左手压书右手指读)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

  3.说说这首儿歌讲了些什么?(指名交流)

  4.(出示儿歌)

  1)小天鹅(师领读)

  2)天鹅湖上有小天鹅,也有大天鹅,天鹅很多。天鹅多(指名小组读)

  3)阿姨带我看天鹅,飞起一群白天鹅。白天鹅(开火车读)

  5.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生字用红色表示)

  6.我们把生字送回家,再来读读儿歌。(出示儿歌)

  1)指名读、四人小组合作读。

  2)分角色,表演读。要求其余同学认真看,仔细听清每个角色讲哪几句话。

  3)两只天鹅够不够?为什么?

  4)其他学习小组排练。

  5)交流。

  7、指导背诵儿歌。(出示图)能背的小朋友可以看图一起背,当然不看图能背出更好。背不出的允许看着书读。

  三、复习巩固:

  1、做给字宝宝点名的游戏。(出示:天、看、白)

  2、玩“一字开花”的游戏。(口头扩词:天、白)

  四、描一描

  1、认识笔画“横折”

  2、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天、大、白”

  五、学习拼音:

  1、指名学生读“阿姨”的“阿”(a)、“我”(o)、“小天鹅”的“鹅”(e)这三个拼音字母。

  2、跟老师念顺口溜:张大嘴巴aaa,圆圆嘴巴ooo,扁扁嘴巴eee。

  3.在小组内互相练读。

  4.(出示儿歌)这首儿歌里有哪些字含有a、o、e这几个音?

  1)先自己读一读。2)(学生交流)(出示:阿、我、哦、鹅)

  5.找朋友游戏。——老师读哪一个字母,请小朋友从拼音卡片中把它找出来,找到后迅速起立大声念出来,看谁找得快,读得准。

  六、课外拓展:

  1、古时候有个非常有名的诗人骆宾王,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叫《咏鹅》。

  2、(出示古诗)这首诗里有几个字我们已学过。(诗中用红色把学过的字凸现出来)

  3、自由读、齐读。

  七、写字指导:

  1、学生自学生字的笔顺。2、交流书写的笔顺。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白”的书写方法。4、学生照样子描写。(学生描写,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出要求学会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2、葫芦的实物、《我要的是葫芦》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指着葫芦实物)这是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齐读课题:第七课《我要的是葫芦》指导读好葫芦一词,注意芦字要读轻声)

  二、读文、识字、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2、看图(课件显示),图上有什么?这些内容在课文的那一段?谁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学生读的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出示本课要读好的词语:葫芦藤、挂了、一些)

  3、谁认为比他读得更好?好,我就请你当一当小老师。(让学生跟着学生读,进一步熟悉第一段。)

  4、读了第一段后,你明白了什么?(看课件,结合学生回答,指点理解:谁来说说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长满绿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板书葫芦的叶、花、果的'关系。)挂了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那个词用得好?(观看课件感悟。)指导朗读,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出了高兴的心情?(分组比赛读)

  5、观看课件,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怎么样了?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一段?看到葫芦变黄了,落下来了,心情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男同学和女同学谁能读出伤心的语气。(男女同学比赛读,并相机纠正读音。板书变黄都落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教案[精选]08-20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精选)08-22

[精选]语文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