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5 09:36:21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小学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合集)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二、展开

  (一)认识1/2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5、拓展:请学生自选一样物品,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详细介绍:课题: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认真观看动画"认识钟面".一组同学观察时针的走动,另一组同学观察分针的走动;结合阅读课本第62页第一段,使学生懂得时针走了一个字是一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钟;这两根指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

  4.结合生活实际,领会1小时、1分钟分别大约有多久.

  (1)1小时等于1节课的时间加课间活动20分钟的时间.

  (2)1分钟有多久?请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音频梁祝片段).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5.讨论.

  理解和掌握如何在钟面上用时针与分针表示时间.

  (1)整点钟的表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正.

  (2)几点几分的表示.结合学习课本第62页第二段,认真理解时针刚过数字几的意思,从而导出结语.

  6.归纳正确表示钟面时间的读、写方法,并小结.(教师把新课学习内容编成快板,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读.)时针走1字1小时,分针走1格1分钟.1小时=60分,60分就是1小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点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说出钟面上所指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全班抢答.)

  1:00,5:30,7:15,12:45,12:46.

  (2)看卡片读时间.

  8:25,11:50,12:00,6:55,4:53.

  (3)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学生写出时间.)5:10,6:05,2:31,7:59,9:02.

  2.实践性练习.

  教师板书时间,学生在自己钟面上拨针,同座同学相互检查.

  6:00,4:30,9:45,10:10,11:55.

  3.综合对比练习.

  要求学生辨别接近整点钟和时、分针靠得比较近的钟面所指的时间.

  (1)按标出的时间,在钟面上加上分针或时针.

  (2)看钟面,选择正确的时间填在方框里.

  4.思考性练习.

  说出钟面间所经过的时间.

  四、总结(略)

  五、质疑问难(略)

  六、反馈练习.

  1.配乐朗诵(或组织小品表演:拨时间)

  放录音,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声起.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人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人所拥有的全部财富.让我们好好珍惜每一分钟吧!

  2.师说时间,生拨数.

  小喇叭开始广播:6:45

  大风车:6:05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7:00

  有线1台的儿童动画片:6:00

  (下课铃响)

  师:(指着时钟)这节课是8:50上课,9:30下课.大家想想,这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生:上了40分钟.

  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40分钟.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略.

  时、分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同学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 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提问: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能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来上学的吗?(同学交流)

  小结:步行、骑车、坐汽车时人和车的移动都是一种运动,谁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在运动?(同学举例)

  二、 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 引出课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相同吗?请你们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式。

  课件播放:电动门、电梯、汽车、电扇叶片、风车等物体的运动录像。

  提问:回忆刚才看的这几段录像,再想想你们做的手势,能把它们按运动的方式分分类吗?

  同学可能将自动门、电梯、汽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扇、风车、指针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

  假如同学在分类的同时说出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直接给予肯定,并板书:平移、旋转。

  假如没有出现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讲述:像自动门、电梯、汽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像风扇、风车、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是旋转。(板书:平移、旋转)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把课题补充完整)

  2.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提问:现在谁能说说平移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根据同学回答,板书:沿直线移动)

  谈话:旋转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看录像(演示风扇的转动)。

  提问:风扇在旋转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动呢?有没有不动的地方?(让同学到屏幕上指出不动的地方)风车旋转时哪个地方不动?钟面呢?

  小结:旋转都是物体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板书:绕定点转动)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判断下面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是平移的在括号里画“—”,是旋转的画“○”,教师巡视。

  反馈:谁愿意把自身的判断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同学展示,遇到有分歧的问题课件演示)

  谈话:你们判断得对不对呢?我们让手中的画面动起来。(电脑按顺序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同学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如开关推拉窗时,窗户的运动是平移;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是平移……)

  4. 举例。

  提问:除了这些现象之外,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现象?(同学举例)

  三、 探究平移方法

  1. 探究方法。

  电脑出示:小鸟平移图。

  谈话:谁能到前边来指一指,小鸟原来在什么位置,现在在什么位置,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同学可能回答:

  ① 向前平移6格。(教师指出:一般情况下,图形在平面上的移动方向用上、下、左、右表示)

  ② 向左平移3格。

  ③ 向左平移6格。

  ……

  谈话:那么到底是平移几格呢?同桌合作,拿出小鸟卡片,在方格图上移一移,看平移了几格。

  同学拿出卡片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自身得出的结果。

  谈话:我们用移图的方法研究了平移的距离。(板书:方法:移图)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准确地得到结果,但是比较麻烦,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小鸟图的一局部,例如一条线或一个点来研究呢?请同桌讨论。

  根据同学的回答,课件演示,并板书:移线、移点。

  谈话:这个点在平移前是鸟嘴的点(课件演示),那么它会平移到哪儿呢?(同学指出后,课件演示)平移后它还是鸟嘴的点,像这样的两个点,我们称它们为小鸟图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板书:对应点)。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你还能找出一组对应点并数出中间有几格吗?再找一组试试看。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交流)

  谈话:看来,图形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点的距离相等,这是图形平移的又一个特点。(板书完整:对应点等距离)

  谈话: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了平移6格,那么判断错误的同学能说出错误的原因吗?(协助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

  3. 练习。

  谈话:请拿动身给你们的第2页纸,看一看,小房图、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同学独立完成填空,一起校对)

  谈话:观察这三组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以和图形自身的方向都没有变。

  四、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 探索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第1题。

  谈话:方格纸上有一个三角形,要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你们打算怎样画?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再试着在第3页的纸上画一画。

  提问: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身的画法?

  同学中可能出现的画法有: ① 先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线。② 先把一个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个点的位置画出另外两个点,最后连线。③ 先把一条线段向右平移6格,再按这条线段的位置画出图形。

  ……

  结合同学的回答,课件演示各种不同的画法。

  2. 练习。

  谈话: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吗?(同学在第4页纸上完成)

  谈话:怎样判断平移得对不对呢?(看对应点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同学展示完成的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五、 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六、 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第4、5题。(略)

  研讨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二是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这一内容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本课公开课教案对这一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教学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教者并不是只限于引导同学对运动现象进行观察,而是在观察的同时用手势比画运动状态,体会运动方式的变化,继而再考虑同类运动方式的一起特征——先发现平移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再组织观察电风扇、风车等转动时有没有不动的地方,发现旋转是物体绕定点转动。这样,经历“图像感知—动作掌握—言语表述”的过程,同学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就有了较深入的考虑。有了这种考虑,对于两种运动方式的判断就会建立在更加自觉的基础上。

  教学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格数,先让同学观察静态画面,出现不同的看法,形成认知抵触;再让同学用实物图形操作,然后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从而使同学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同学研究图形中的线段和点平移的格数,发现图形平移多少格,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线段或对应点也都相距相同的格数。这一认识不只使同学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距离的判断实现了“面—线—点”的简化,而且为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提供了依据和方法的指导。这样,从同学的认识水平动身,逐步引导同学初步形成对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种既必要,又可行的教学处置。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 60 90 120

  40的倍数:40 80 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2)、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准备: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贴在黑板上。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p65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总结,问题的延续声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p2---4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

  3.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新。

  三.重点难点

  1.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2.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

  创新点:注重以旧知带新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5.自由读一读下面的话。

  P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6.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

  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并进行板书

  (二)讲授新课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四人小组计论,再汇报。

  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读呢?

  (2)教师拨算珠,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10个

  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lO个一百万是一千万,lO个-千万是一亿。

  (3)结合板书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

  (4)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5)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足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2)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3)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

  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

  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

  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干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看书质疑。

  问: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说说万级中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4)有34560783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课本p4页的做一做。

  3.判断题:

  (1)十个一千是一万。()

  (2)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3)5050中这两个5表示的数值是一样的。()

  (四)课后延伸

  看书:p2---4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3-2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