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2 08:09:2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精华(4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谈话导入。

  走进秋天,我们尽情享受到了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无数乐趣和无尽的遐想。让我们在秋天里快乐地学习,认真地思考,我想你会从学习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二、我的发现。

  1、让我们进入“我的发现”这一题,你认真读读里面的内容,说说你的发现吧!

  2、出示课件,学生读

  3、学生汇报

  (每组都是以一个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打头,接着在这四个词的后面,扩展出表示前面这种颜色不同程度的新的词语。)

  4、祖国语言多奇妙呀!除了书上出现的`一些词语外,你还能说出一些吗?(生说师随机板书)

  5、老师这里还收集了许多表示这些颜色的词语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哪些你已经说过,哪些你还是不知道的。

  出示课件:

  黄 橘黄 枯黄 浅黄 柠檬黄 土黄 鸭黄 米黄 焦黄 蜡黄

  红 通红 淡红 暗红 玫瑰红 绯红 肉红 鲜红 猩红 杏红 血红

  绿 青绿 葱绿 草绿 橄榄绿 苍绿 油绿 品绿 石绿 水绿 军绿

  蓝 天蓝 石蓝 靛蓝 瓦蓝 品蓝 毛蓝 藏蓝

  6、颜色千变万化,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你还会发现更多的奥妙呢。

  三、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

  ⑴小朋友,接着我们要走进“对对子”中去,让我们先来读读“对对子”吧。/soft/

  ⑵学生自由读

  ⑶指名学生读,纠正错音。

  ⑷同桌互读,想想这首“对对子”里讲的内容跟什么有关?(所讲的事物都和秋天有关。)

  ⑸师生对读

  ⑹男、女分角色读

  ⑺齐读

  ⑻背诵对对子

  2、我会填

  ⑴小朋友,我们在读、背“对对子”中也体会到了快乐,让我们进入“词语搭配”这一题吧www.jiaoanba.com

  ⑵(出示课件)自由读词,想想“地”后应该填什么?

  (动词)

  ⑶学生做题,教师巡回指导。

  ⑷汇报。

  四、趣味语文

  1、我们刚才通过词语搭配的活动,积累了不少的词语呢,让我们进入“趣味语文中的绕口令”吧。

  2、出示课件:绕口令

  3、学生练读。

  ⑴自由读。

  ⑵指名读。

  ⑶同桌互读。

  ⑷比赛读。

  4、课件,出示《颠倒歌》、《兜装豆》、《狗与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绕口令读。

  5、交流读

  附绕口令:

  颠倒歌

  咬牛奶,喝面包,

  夹着火车上皮包。

  东西街,南北走,

  出门看见人咬狗。

  拿起狗来打砖头,

  又怕砖头咬我手。

  兜装豆

  兜里装豆,

  豆装满兜,

  兜破漏豆。

  倒出豆,补破兜,

  补好兜,又装豆,

  装满兜,不漏豆。

  狗与猴

  树上卧只猴,

  树下蹲条狗。

  猴跳下来撞了狗,

  狗翻起来咬住猴,

  不知是猴咬狗,

  还是狗咬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无论、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阴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进一步学习作者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惑,进一步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2、、自主学习法。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体现 “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导入。

  ②师板书课题。

  ③学生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学生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错误。

  ④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读第一自然段。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从“听说”一些词你体会到什么?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学生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三、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教师指导朗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学生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c. 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四、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指导朗读。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五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

  ③教师引读。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导。

  六、拓展活动

  ①学生阅读资料袋,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

  ②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试、超”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证”是后鼻音。在写字指导方面, “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概”的中间不要写成“良”,“减”的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4、课文的描写处处体现着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作者严谨的作风体现在:课文的开头,作者用了“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因此这既成了“我”作试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好与其他蜜蜂区分;在两里外放飞,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等。这一系列试验过程,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严谨的品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试验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能不能少掉其中的某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比较,体会作者科学的作风。作者不光是认真观察,而且用心思考。可提示学生注意“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课文中的结论,作者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也有模糊存疑的地方(无法解释的本能)。这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教师酌情给学生讲一讲法布尔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再结合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也不一定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要学习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对试验结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也可能会发问:那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是什么?超常的记忆力算不算蜜蜂能辨认方向的一个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作者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他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5、课后编排了资料袋,其中介绍了蜜蜂有趣的知识,(跳圆舞,摆尾舞),学生可以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也许还有新的发现。有条件的同学,学完课文后,可以再观察观察蜜蜂,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师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学生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学生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错误。

  ④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

  a.读一读。读第一自然段。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从“听说”一些词你体会到什么?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教师板书“试验”两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

  a.读一读。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学生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三、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学生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学生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学生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四、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导。

  a. 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学生交流。

  教师酌情给学生讲一讲法布尔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再结合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也不一定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要学习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

  b.学生质疑

  师: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六、拓展活动

  ①学生阅读资料袋,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

  ②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小兔运南瓜》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语文园地六中的口语交际。本课有三幅图。第一幅,小兔站在南瓜地边望着大南瓜想:怎么运走呢?第三幅,南瓜已经运到家,兔妈妈奇怪地问小兔是怎么运回来的,小兔平静地告诉了妈妈。小兔究竟怎样运南瓜,第二幅图空缺,留给学生想象。

  这一课的教学就以第二幅图为重点,它为我们提供了空白点,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像,加以填充,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打破了时空界限,大胆地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融入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为语言表达注入鲜活的内容,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并训练语言表达流畅性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把本课设计成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课堂上,对话、交流,注重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清晰性、连贯性。第二板块是课外,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尝试操作各种具体方法,从而体验、感受实践带来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课堂内的语言表达提供经验积累。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好多好多朋友都来祝贺小白兔生日快乐。兔妈妈非常热情,想到自家地里还种着许多大南瓜,就让小白兔去摘一个来招待客人,小白兔答应着就跑向地里。

  (这一情境的创设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展开想象、表达交流

  小白兔在地里挑了一个最大的南瓜摘下,看着这个大南瓜,小白兔犯愁了,这么大一个南瓜该怎么运回家呢?家里的客人还等着吃着呢,小白兔急得眼泪小都快流出来了。

  小朋友快替小白兔想想办法。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一进入这个情境,就会有强烈的表达冲动。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得到调动。)

  ⑴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让同桌给你当当参谋。

  ⑵四人小组内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⑶全班交流告诉小白兔自己想到的办法。

  (这一环节是第一大板块中的重点之一,通过自己独立思考,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大胆展开想象,然后组间交流启发,全班汇报、交流,产生思维碰撞,生发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这时教师把握的重点是让学生把自己想到办法,对交际对象表述清楚、其间注意态度、仪表、音量、语速、语流等,因为我们口语交际课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对象是不断变化着的,组内交流时对象是同伴,全班交流时对象又变成了小白兔,随着对象的改变,学生的表达方式也应有适当的变化。教师运用肯定、赞赏等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三、走向课外,分组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运南瓜的办法,何不让学生动手去试一试呢!让学生分成几个组(对相同问题感兴趣的同学组合在一起)

  在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下对自己组提出的办法加以尝试与实践。如:把南瓜竖起来滚一滚;用一些吹大的气球和南瓜柄绑在一起,看能不能运用浮力把南瓜牵回家;把南瓜放在水里漂一漂;用手推车把南瓜运回家;约几个小伙伴把南瓜抬回家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大胆地开放课堂,意在打通课内与课外,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机会,把学生引向更开阔的天地。把语文与生活实践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这个过程可给学生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四、交流反馈,好中择优

  学生经历了亲身的实践,有许多切身的体会、交流的欲望空前强烈,这时,教师再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你们想了这么多办法,到底哪一种办法好呢?就以我的办法好!为交流主题,以实践小组为单位参与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再一次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要学生把自己的实践体会加以梳理,通过小组合作、加工、流畅地表达出来。其他学生在认真倾听以后,能针对对方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这一环节再次体现了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在培养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五、拓展延伸、学科综合

  1、在音乐声中,我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帮小白兔把南瓜运回家。

  (让学生开开心心学语文,多感官的参与,能把语文学得更好,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选一种运南瓜的办法把它画下来,我们将举办一个画展,并由每一幅画的主人给大家讲一个小白兔运南瓜的故事。

  (这又是一个语言的内化与外化的训练过程,把它画下来是语言图像化的过程,看着画把它编成故事又是一个语言文字化的过程,在这相互转化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的提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基础教案12-12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