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7 09:28:4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大全(9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的作者是如何把文章的主要意思一层一层表达出来。

  2。选一件生活中难忘的、能够从中接受教训的事,写一篇作文。

  3。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教学重点:

  写一件生活中难忘的、能够从中接受教训的事,并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记叙。

  习作指导:

  一、谈话揭题:

  生活中我们做过许多事,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或其它傻事,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一些发人深省的教训更是令我们终身难忘。揭示题题——难忘的教训。

  二、初步审题。

  1。教训是什么意思?(教训: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等。)为什么难忘?

  2。从题目上看写这件事心须具备哪两点?(一是难忘,二是教训。)

  3。你认为应该写一件什么事?(一件难忘的“错事”。当然,我们应该把“错事”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你曾经做过的坏事、错事、傻事,不成功或失败的事等等,都可以。)

  三、具体指导

  1。选择材料(明确写什么?)

  (1)问:在你难忘的事中,哪一件最令人难忘,给你的教训最深?请选一件真实的向大家说一说。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这些错事我们永远难忘,它就像一面镜子随时照着我们,使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时时提醒我们千万别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它使我们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训。那么,你从这件事中吸取了一个什么教训呢?

  2。确定中心。(为什么写?)

  师:这个教训就是中心,中心来自对生活的感受。比如,老师我“因看书成了近视眼”这件事,受到的教训是要注意看书的时间、姿势和光线。

  问:那么,你从你“难忘的教训”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是什么?(或吸取了什么教训?)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老师请几个诚实又勇敢的同学来说。

  小结:我们在确定文章的中心时,要尽量准确。确定了中心,再围绕中心写,就能写出有中心的文章。当然,光有中心不够,还得把文章的主要意思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表达出来,即“理清文章的条理”。

  3。理清条理(怎样写?)

  (1)以《田忌赛马》为例,理清文章的.条理。(师生一起回忆)

  (2)“难忘的教训”这件事你准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思考。)

  (3)有条理地简要说一说你“难忘的教训”。(先分组说,再抽代表说,师生评判。)

  四、强化巩固(范文引路)

  1。教师念范文《说大话的下场》(学生人手一份)。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们几个淘气鬼打过扑克后,就到竹林里说起大话来。

  比我小半岁的弟弟说他不怕老鼠;强强说他敢和山羊打架;莉莉说她是捉鸡能手。我也眯起双眼吹起牛来说:“蜂子是我的手下败将,它们从不敢螫我。”强强撇撇嘴:“燕燕吹牛,我才不信呢。”“不信?那你给我找个蜂窝,我要不敢,是……是小狗。”“我家房檐下有只大蜂窝,走,看你敢不敢?”

  于是我们几个很快跑到强强家的后墙根。“在这儿呢。”我顺着看去,不看还罢,一看还真把我吓一跳,这么大的蜂窝,我犹豫了。可是不捅,“小狗”这“美名”呀开学准会传遍全班的。可这么高,怎么办呢?还是强强眼尖,他看到旁边草堆边有根木棍儿,忙捡来递给我。我接过木棍儿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准蜂窝就是一阵猛捅。“嗡嗡——”蜂子没命地到处乱飞。那几个胆小鬼早已藏到草堆里边。我扔掉木棍连滚带爬窜向草堆。那蜂子像长了眼似的,在我的胳膊上、脸上螫了几下,疼得我直掉眼泪。当时我那狼狈相,绝对赛过电视里的小丑。

  唉,看来说大话是有害无益的啊!

  2。师:听了这篇作文,你觉得写得怎么样?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及鼓励性评价。)

  3。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这篇文章的题目怎么样?为什么?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题目?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还可以怎么写?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我”从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是什么?

  五、总结:

  教训是深刻的,所以是难忘的,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教训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正是我们写“难忘的教训”的目的和意义。

  六、作业

  教师出示小黑板。

  1。课内作业:拟订作文提纲

  本次作文我所写的事是(),从这件事中我受到的教训事是()。这件事我打算先写(),再写(),最后写()。

  2。课后作业:以“难忘的教训”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选材真实,教训难忘;题目自拟,尽量新颖;条理清晰,经过具体;写完后认真修改。

  附:板书设计

  难选择材料——真

  忘

  的“错事”确定中心——准

  教

  训理清条理——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删减后,抓住重点,写家乡的变化。

  教学重点:

  1、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文章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

  阅读短文,从文章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

  一、 读一读、背一背古诗《终南望余雪》。

  二、朗读《雾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说说作者是从那几方面描写雾凇的?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根据你的调查,家乡有了哪些变化,哪些变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要求:

  1、注意礼貌用语,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2、语言简单、明白、生动。

  三、小组汇报

  说: 每组向全班汇报。

  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

  听: 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谈: 如何努力,将来建设可爱的家乡。

  四、总结:

  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运用搜集到的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写作文。

  教学重点:

  抓住变化最大、印象最深的一两方面来写。

  教学难点 :

  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教学过程 :

  一、 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 什么要求?

  1、充分利用学积累运用七时搜集的有关资料。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写完后读给别人听,再自己修改。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四、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五、学生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学生交流作文,互相学习、批改。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理解“自惭形秽、神采飞扬、热泪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语”等词义。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去过长城?谁知道长城砖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8.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长城砖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字词:绵延、防御、羡慕、自惭形秽、软缎、陈列、镀金、里程碑、热泪盈眶、刚毅、灵魂、妄自菲薄

  2、解词:

  自惭形秽:原指为自己的容貌举止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绵延万里:延续不断,很长很长。

  妄自菲薄:过分地轻看自己。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思考:

  (1)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产生了哪些想法?

  (2)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长城砖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3、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全班讨论。

  5、分角色朗读。注意长城砖的心里变化过程,先是自惭形秽后惊讶而深思,到自信的语气。

  6、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7、教师总结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四)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被人冷落了,但不要妄自菲薄,正确对待。成功了也不骄傲,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附:板书设计

  20 长城砖

  自惭形秽 —— 赞扬 —— 自尊自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同学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战略和方法。

  3.

  使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考虑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同学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同学可以自身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同学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同学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协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同学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同学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同学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同学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

语文教案 篇5

  表达内容

  生活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它会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看到一种自然现象,听到别人一番谈论,自己一次偶然的发现……生活的启示就在你童年生活之中,启示无处不在。

  表达提示

  1.所选择的事不论大小,一定要有价值,值得回忆,值得品味。

  2.把给你启示的那件事的`经过写具体。

  3.讲启示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习作指导

  1.选材指导

  表达”要求选择自己受启示最深的一件事来写。既然是选择,就要引导学生在选材上挑一挑、选一选,到底写什么好,写什么有意义、有价值。

  大事小事都可以,力求新颖独特。

  2.写法指导

  不论写什么都应该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特别是要好好写一写感受最深的地方,从这件事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得到哪些启示。

  3.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先说一说,再动笔写。

  5.互评草稿,受到启示。

  6.修改草稿,再读。

  7.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后,抄在作文上。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取生存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作品,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部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

  二、作者简介: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他59岁开始写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他对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身临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语言自然,不引经据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读者感到亲切。

  整体感知:

  三、检查字词

  四、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1)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前后有何联系?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明确:(教师板书)

  三个阶段

  三个部分

  生存问题

  (1—3)节

  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生存下去。

  物质问题(4—9)节

  解决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精神问题(10—12)节

  积极乐观的生存心态。

  鲁滨逊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讲读后感的写法,展示例文。

  六、作业:写一篇《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含有一个多音字“差”)和新词,认读7个字含一个多字糊.

  2.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积累词语.在艰巨”顾名思义”和前功尽弃”三个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

  5.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含1个多一字差)和新词,认读7个字(含1个多音字糊”)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29课<<缝纫鸟>>,齐读课文.看到课文你会想到什么?

  注意缝纫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

  1.谁能看着生字表组词读生字.

  处理:差”和糊”两个多音字

  2.师对韧和纫进行指导和点拨

  3.12个生字中有几个是左右结构的字?写一写要注意左右之间的避让关系.

  4.注意梭”字的写法.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互相帮助.

  7.指名课文.师注意点拨.

  三.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怎么想就怎说.(课文继续了我在坦桑尼亚观察缝纫鸟编织巢穴.修补巢穴.

  四.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默读课文,提出来.

  五.作业:

  1.生字组词.写在田格本上.

  2.完成课后作业4题.

  3.查阅有关缝纫鸟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缝纫鸟的喜爱之情,我们也走进缝纫鸟,欣赏欣赏它美丽的身姿,体会体会它勤劳的品质。

  二、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几次写“我”观察缝纫鸟,“我”观察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把几次观察的情况画出来。

  三、汇报学习结果。

  (一)“我”第一次观察,看到了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出示:

  它们从印度洋沿岸的草丛中衔来一根根两三尺长的嫩草,用自己的尖嘴,先是把草打成几道圆圈,而后用人类织布的原理,有经有纬地开始把长长的嫩草左右穿梭。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但那

  劳作是相当艰巨的。它们双脚的爪子,首先要紧紧抓住树枝以保护自己,惟一能劳动的.就是它们那只尖嘴。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

  1、你能不能把缝纫鸟编鸟笼的过程加上几个顺序词?加上后自己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它们先从印度洋沿岸的草丛中衔来一根根两三尺长的嫩草,接着用自己的尖嘴,把草打成几道圆圈,而后用人类织布的原理,有经有纬地开始把长长的嫩草左右穿梭。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

  2、你从哪知道了缝纫鸟很聪明很能干?(抓住“有经有纬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这些词句谈)

  3、你从“但那劳作是相当艰巨的。它们双脚的爪子,首先要紧紧抓住树枝以保护自己,惟一能劳动的就是它们那只尖嘴。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这两句话知道了什么?

  (1)想象缝纫鸟编织鸟笼的样子,做一做它们的动作,说一说你的感受。

  (2)读出自己的感受: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

  4、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细致?读后条理又是这样清楚?(作者观察细致,描写时有顺序)

  5、再次读这段话,体会缝纫鸟的能干,以及作者的写法。

  (二)第二次亲手拾起缝纫鸟的草窝,作者看到了什么?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

  出示:那草窝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它特别像我们小时侯用秫秸编织的蝈蝈笼子。经纬交织,左右相连十分结实,即使从大树上掉了下来,也一点都没有解散或变形。

  这句话中作者对缝纫鸟编织的草窝感到惊叹,可以用对比的方法。

  那草窝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那草窝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把这种草窝的精致读出来。

  (三)第三次作者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时阳光灿烂,晴空如洗,我抬头望去,只见缝纫鸟有的又开始编织新的草窝,有的在修补被风雨损坏的巢穴,有的飞来,有的飞去,总而言之,它们是那样忙碌、勤劳而又欢乐……

  你感受到什么了?(缝纫鸟坚忍不拔)从哪感受到的?

  把你对缝纫鸟的赞赏读出来。

  这么好的句子、这么坚忍不拔的鸟,值得我们把它记在心中,练习背诵。

  三、这篇文章就要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呢?(可以从写法上谈,也可以从内容上谈)

  板书设计:29.缝纫鸟

  编织巢穴

  忙碌.勤劳.而又欢乐坚忍不拔

  修补巢穴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品德。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吞吞吐吐、皱着眉”等词语。

  2、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3、学习使用语气词:吗、吧,说话。

  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悟课文2——4自然段:

  过渡语:上节课啊,小朋友都说不喜欢林园园,因为她舍不得把绿铅笔借给李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哪些句子中你读出了林园园的舍不得。

  (一)学生自学2——4自然段:

  要求:请小朋友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找找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林园园舍不得借绿铅笔,把这些句子划出来。

  (二)交流: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这四句话。

  2、学习第一句:

  (1)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说话不爽快,很犹豫的样子)从这个词语,你看出了什么?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边说边想,可能在想什么呢?什么时候,你也会这样吞吞吐吐的说话。

  你还能从哪里发现林园园不愿意借?看图1,先看林园园画的树叶,再想林园园说的话,说明什么?(不愿意借彩笔)

  你能把林园园的不愿意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林园园画的树叶,你觉得怎么样?假如你就是李丽,这时的你看到这么漂亮的.绿树叶,你会有什么想法呢?会怎么说?

  (3)当时李丽想借绿铅笔,她是怎么对林园园说的,读第二段,找一找,读读李丽的话,你觉得她是用什么语气说的?自己读一读,指名读。

  当时李丽想借绿铅笔,她很有礼貌地向林园园借,我们也来学李丽用上“吗”,有礼貌说一句话。指名说。

  我们有礼貌地跟边上的小朋友借借东西,好吗?

  小结:短短的一句话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让别人很乐意地答应你的请求,只因为——我们有礼貌了,以后可得经常用哦!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

  (4)齐读这段话。

  3、交流,随机结合引导:

  导入:现在我们来读读林园园后来说的几句话,请小朋友自由读一读这些话,挑一句,像我们刚才那样,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比如也可以找找从句子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林园园舍不得借绿铅笔,她是用什么语气说的,猜猜林园园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1)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

  A、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我们来猜猜:其实林园园心里在说什么?所以,你觉得林园园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不愿意借,又找不到借口,矛盾的心情)请你来读一读。指名读,女生读。

  B、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铅笔借给我了吧。”

  当时,李丽是怎么跟林园园说的呢?出示第三自然段,我们来读读李丽的话,想想她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的?指名读,齐读。

  C、请2名同学与老师合作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

  (2)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

  A、林园园说话时用了三个什么词?说明什么?不要削,她担心……不要用力,她担心……,不要画得太多,她担心……

  B、你能把她的不放心读出来吗?指名读一读,齐读。

  C、听到林园园这么说,李丽连忙说——学生接读:我只画树叶和小草。你听出了什么?

  (3)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要画小草?

  “皱着眉头”说明什么?猜猜林园园肚子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什么?来,我们也皱着眉头,把她的不满,出乎意料读出来。

  A、李丽看了看林园园,没有接她的绿铅笔。

  你知道了什么?猜猜李丽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B、男女生合作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自然段。

  4、小朋友,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林园园说的话,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师:林园园很舍不得借,可她为什么一直都没有开口说不借呢?(体会她的矛盾心理:不愿意借,又不好意思开口说不借,很为难,就找了很多借口)

  一起再读读这些话,体会她的心情。

  5、那么我们再来读读李丽的话,你又发现了什么,或有什么体会呢?

  李丽很有礼貌,很耐心地借,越来越着急,直到林园园的要求太高,她无法做到,生气了,最后不要了。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讨论: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贴图2,李丽的脸怎么啦?为什么脸红了?她会怎么想?

  (3)讨论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

  (4)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李丽知道自己错了,林园园认真地画着的样子。

  试读 指名读 齐读

  5、读全文(分角色)机动。

  拓展:你想对林园园或李丽说什么话呢?

  三、完成课后习题:读读说说和作业本题2

  1、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认识了林园园和李丽两个小朋友,知道了他们之间的故事,还明白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真能干。我们还学会了一种本领,那就是有礼貌地请求让别人帮助自己,别人一定会很乐意地帮助我们。

  2、打开作业本,完成作业题3,马上写一写,写完了就大声读一读。

  3、看课件:新本领也学会了,现在要来做一道挑战题,你愿意吗?完成作业题2,你可以选喜欢的词语说话,一个或几个都可以。准备后指名说。

  【板书设计】

  19 蓝色的树叶

  林园园 李丽

  贴图(绿树叶) 贴图(蓝树叶)

  互相帮助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读写 1 个生字(洛);能正确读“意万重”的“重”字; 能正确理解并记住“见秋风”、“意万重”、“复恐”、“行人”、 “开封”的意思。

  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正确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记住“洛阳 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思。

  3.能背诵《秋思》,并默写出来。 4.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古诗词的韵律 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理解每句诗,有感情地朗诵《秋思》,通过背诵、默 写积累诗词语言。

  教学难点:

  能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

  课前预习:

  自由读一遍《秋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这一节课呢,我 们接着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同学们一起朗读 1 遍《秋思》。(若发现学生有哪个字读不 准,要及时纠正。提示多音字“重”)

  2.解题。 师:同学们,“秋思”的“思”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对,“思”是“思念”的意思,那“秋思”就是——秋天的. 思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思念什么?(板书“思:思念”,要求学生记 下来。)你们认识作者张籍吗?(PPT 展示,读一遍) 好,那么,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 一起来到洛阳城。好,大家一起读《秋思》。

  3.自学古诗,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PPT 展示

  自学要求

  1.读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3.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吗?

  师:嗯,这位同学理解得很正确。(PPT 展示这两句诗的意思, 并要求学生读 1 遍诗的意思,并抄在课本上。) 那“见秋风”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知道吗?

  师:“见秋风”不是看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但秋风是可以 感觉到的。所以, “见秋风”是“秋风初起”的意思。 (PPT 展示“见 秋风”的意思并要求学生记下来。)

  师:那“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生: 师:对,“意万重”的意思注释里面有。同学们,咱再一起读 1 遍第一、二句诗和它的意思。

  师:接下来,同学们一起读一下第三、四句诗,好吗?

  师:同学们知道“复恐”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复恐:又害 怕。”)

  师: 同学们理解后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四人小组交流合作解决 诗句意思。

  生: 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理解?(等学生说完,再 PPT 展示 后两句诗意,让学生齐读一遍诗意。) 师:嗯,对。就是这个意思。

  4.同学们真棒,都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到底他们“说不尽” 的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一下诗人与行人之间会说什么呢, 四人小组进 行角色扮演。前后桌交流之后,我们请其中一、两组同学作为代表扮 演给我们看。

  5.诗句的意思我们已经懂了, 那么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 (PPT 展示: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首先,整首诗读 1 遍。

  2.再试着两句两句地背诵,然后是整首背诵。(先要求同学互 相背诵,再让全班一起背诵。)

  四、布置作业

  抄写2遍《秋思》,熟背并要求第二天默写《秋思》。

  板书设计: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基础教案12-12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