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8 09:48: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必备(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3.尝试学习创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故事。

  4.掌握续写的写作要领,学会续写作文。

  重点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1.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2.理解童话是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的儿童文学样式。

  3.童话中形象的塑造。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二、预习:

  1、 强记字音:

  灰烬( ) 依偎( ) 摇曳( ) 睫( )毛 瞳( )孔 惆怅( ) 轻蔑( ) 脊( )骨 给( )予 不屈不挠( )

  2、 辨音辨形:

  摇曳( )—拽( )拉 睫( )毛—捷( )报 给( )予—给( )以 瞳( )孔—潼( )关 撞( )击—经幢( ) 惆( )怅—稠( )密—未雨绸( )缪—鸟声啁啾( )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7节: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第2节: 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

  鲜花—— 凝露的枯藤——

  第4节: 腐烂的皮肉——

  第5节: 脊骨——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二)表现形式

  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语文教案 篇4

  【三维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僧体验观察的乐趣。

  2、写下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者观察中发生的事。练习修改习作文。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4、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会僧依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5、积累成语,运用成语。

  【教具准备】

  1、词语卡片。

  2、同学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示自身综合性学习的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假如细心观察,用心考虑,就会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妙,认识事物见的`联系。本组教材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图,比比谁的眼力好!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身看到到的情况。要求:

  一开始看到了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此说出观察的感受。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同学的汇报交流观察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了吗?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趣事?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他人的内容写出来吧。

  2、根据习作提示,让学会僧无拘无束的小组交谈中,捕获习作内容,激发习作兴趣。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资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对观察日记和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同学试写。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同学大声朗读自身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他人习作,协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一起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⑴ 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⑵ 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身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同学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身想展示的内容:

  ⑴ 在小组内展示。

  ⑵ 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同学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身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⑴ 自身读一读。

  ⑵ 指名读。

  ⑶ 小组竞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

  四、学习小结

  1、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充练习)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转接

  五、总结

  六、补充练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两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

  (2)人不知而不愠(转)

  (3)温故而知新(顺)

  (4)学而不思则罔(转)

  (5)默而识之(顺)

  (6)学而不厌(转)

  (7)择其善者而从之(顺)

  4、背诵五则

  【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指导。

  ⑴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指名口头扩词。

  拜:拜年 礼拜 结拜 拜师 拜访

  廊:走廊 长廊 回廊 画廊

  影:电影 倒影 影视 影集 影片 影响

  秧:秧苗 秧田 瓜秧 树秧 秧歌 菜秧

  箩:箩筐 稻箩 淘箩

  萝:萝卜 藤萝 菠萝 胡萝卜

  墓:公墓 墓地 坟墓 扫墓 墓碑 墓室

  ⑶观察每一个字的笔顺,自由说一说。

  ⑷你觉得哪一个字的笔顺较难,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重点指导:“拜、廊、鼻、饼”的笔顺。

  ⑸用铅笔描红,进一步熟悉、巩固笔顺。

  ⑹反馈,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指导。

  ⑴指导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

  相互听一听,纠正读音。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指名读。

  ⑵指导理解意思。

  看图,说说人们在什么地方,环境怎样,大家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这4条成语都是描写节日欢乐、热闹景象的,你能说出哪一条成语的意思呢?

  张灯结彩:悬挂着灯笼或各种彩灯,用彩色绸布、纸条或松枝结成美丽的.装饰物。

  欢聚一堂:快乐地团聚在一起。

  普天同庆:天下的人一同庆祝,这里只唐人街的华人聚在一起欢庆佳节。

  喜气洋洋:形容非常快乐的样子。

  ⑶指导运用。

  借助图画练习说话,用上这4条成语。

  ⑷指导背诵。

  自由背,相互背,指名背,齐背。

  三、作业设计。

  1.听写词语。

  拜年 月饼 扫墓 画廊 象鼻 倒影 杨柳

  秧苗 菠萝 竹篮 冻结 晾晒 温暖 瞄准

  2.写成语。

  你能写出几个表示节日很热闹的,人们很高兴的成语吗?(越多越好)

语文教案 篇7

  我在教本单元卞毓方的作品《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教师不像传统的方法那样将文章支解,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经验去主动构建知识,获取知识。我把全篇课文的学习设计成一个追悼会,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列出专题让学生探究,且分成四组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合作探究,探究的专题如下:

  1、文天祥生平事迹探究(由第一组完成,20xx字左右)

  2、为文天祥致悼辞(由第二组完成,20xx字左右)

  3、为文天祥墓设计墓联(由第三组完成,至少六副墓联)

  4、20xx年余桂元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这种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把那些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对此你有何看法?

  (由第四组完成,20xx字左右)

  任务布置下去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纷纷到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然后由组员共同筛选信息,对专题内容完成意义构建。

  第二步是展示探究成果,在教师的主持下完成如下过程:

  教师打开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开始上课

  悼念仪式正式开始,全体肃立,奏哀乐。

  由第一组同学代表介绍文天祥的生平事迹。

  他们组对生平事迹概括了以下十点内容:(每点的具体叙述略)

  他们将生平事迹用六大点来叙说:

  (1)获益“竹居”仰先贤

  (2)京城殿试中状元

  (3)阻迁都奏斩奸贼

  (4)正道直行抚地方

  (5)毁家勤王起义兵

  (6)出使元营遭扣押

  (7)不指南方不肯休

  (8)反攻江西图复兴

  (9)零丁洋里叹零丁

  (10)留取丹心照汗青

  4、由第二组同学代表致悼辞。(内容略)

  5、由第三组同学代表献墓联。墓联精选如下:

  取义成仁千秋颂,留取声名万古香。

  忠肝义胆惊天地,浩然正气写春秋。

  赤胆忠心传正气,誓死为国留芳名。

  破碎河山余正气,英灵风雨护荒丘。

  立胆义为昭千古,存心从忠著万年。

  埋骨青山画忠烈,碧血丹心传英名。

  6、由第四组同学代表谈看法(内容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要学好汉语拼音。

  2、学会a o e三个单韵母,认清形,读准音。

  3、认识声调符号,在教师指导下正确认读带调的三个单韵母。

  4、会在四线格内抄写a o e三个单韵母。

  教学重点:

  a o 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

  e的发音及a o 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过程:

  1、 音乐准备,小朋友,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汉语拼音了。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了!能帮助我们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学吗?大家一定要用心地学。我们一起来学首儿歌:学习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

  2、 看图说话引出a: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

  3、 你们瞧!图上的小朋友唱歌时,嘴巴是→张得大大的。教师示范发音,幼儿听音,看口形。幼儿模仿发音,教师边检查边领读。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巴张大,唇形自然,声音响亮。教顺口溜:张大嘴巴,a a a。

  4、 学习四个声调:单韵母a的头上常有四顶不同的帽子。(出示)它们戴上不同的帽子,读起来的声调也就不同了。这四顶帽子就是“声调符号”,我们根据符号读韵母。ā戴上了第一顶平平的帽子,就是第一声,读音也是平平的。(教师发音,幼儿跟读。)á戴上了第二顶从左下到右上的帽子,就是第二声。读的时候就像有人问你话,没听清时,你会问:“á,你在说什么?”就是这个音。领读,模仿,轻读,读准á。(用手势助读。)ǎ戴上了第三顶帽子,就是第三声。音又不同了,由高到低再到高,形状像个钩。(教师发音,幼儿跟读。)à戴上了第四顶帽子,从左上到右下的帽子,就是第四声。我们读时声音要从高到低,就像惊叹:“à,你来了!”我们一起来做汽车爬山坡的游戏。练习a的四个声调。

  5、 指导看书。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上什么地方?(翻开课本,找到汉语拼音第一课。)边看图边读课文。集体反复练读2-3遍,再指名读。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中,了解新诗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8个古代文人,会认10个生字。

  3.积累本单元表示颜色的词语。

  4.仿照例子写诗歌。

  5.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词句段运用(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仿照例字写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中,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8个古代文人,会认10个生字。

  导入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在这一单元里,我们感受到了诗歌中的美丽世界,大家是不是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很享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走进诗歌的乐园吧!【出示课件2】

  _、交流平台

  1.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中,都是现代新诗,读读下面的几位同学的交流,想一想新诗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有什么高见吧!【出示课件3】

  小雨:我很喜欢本单元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

  小博:诗歌常常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因此,语言表达也很独特,如阳光是“绿的”,出示交流内容,找出表示现代诗歌特点的词句,学习和概括新诗的特点。

  寂静是“朦胧”的,小草“炫雄”着新绿。

  小如:诗歌往往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如“永不漫灭的回忆”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让我体会到诗人对母亲的深深依恋。

  2.请同学们把上面表示现代诗歌特点的词句用"”画出来。

  3.学生交流。

  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出示课件4】

  (1)现代诗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2)诗歌表达诗人独特感受,蕴含丰富的想象,语言表达独特。

  (3)诗歌表达着真挚的感情。

  (板书:新诗的特点:有节奏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真挚的感情)

  4.小练习:

  请同学们从本单元的几首新诗中,找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看看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示例:【出示课件5】

  从《绿》中“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对“绿”的独特感受,表达了诗人喜爱春天,喜爱大甘海的思想感情。

  A《白桦》的"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体会到作者对白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2)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纠正易借生字读音,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前鼻音“渊、韩”,后鼻音“孟、仲、龚”。

  2.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你对这些古代文人的了解。(板书:认识古代文人)

  3.教师小结,指导:【出示课件

  7、8、9、10、11、12、13、14】

  屈原(公元前340年一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o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称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渊明:(352或365年一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混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o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字瑜(se)人,号定庵(an)o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群山馆,又号羽球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交流了解了现代诗歌的特点,认识了几个古代文人,认识了10个生字。请同学们课下再好好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本单元表示颜色的词语。

  2.仿照例子写诗歌。

  3.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来认识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二、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找一找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和同学交流。(板书:描写表示颜色的短语)

  1.出示:【出示课件16】得更具体、生动。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

  身雪花。

  白雾与远天晴天空连在一起,晶白中透着淡蓝、青

  苍,一碧万顷。

  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

  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2.读一读这些加点的部分。

  3.说一说,这些部分分别描写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教师小结,指导:

  这些词语都是表示颜色的短语。

  4.这些描写颜色的.短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颜色描述得非常细致、具体、生动。)

  5.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这样表示颜色的短语的句子?

  示例: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中,闪着晶亮的雪花。

  (二)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着写一写。

  【出示课件17]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写一写。

  这些事一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春天的早晨,

  是怎样的可爱呢!

  融冶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

  1.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个片段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

  2.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选代表班内展示。

  教师总结:加点的部分是结构相同的“的”字短语。

  (板书:仿写新诗"的”字短语)

  2.仿照加点的部分,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

  这些事一

  是永远不忘记的画面:

  阳光下的花园,

  浓浓的树荫下,

  奶奶的故事。

  三、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出示课件19】

  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一朱光潜

  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

  的勇气。——艾青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

  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教师讲解:

  (板书:关于诗歌的名言)

  4.小组内交流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选代表展示自己对这些名句的理解。

  (1)第一句,朱光潜是说诗歌的特点是“节奏”感很强。

  (2)第二句,艾青说的是诗歌的作用,能“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3)第三句,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的是诗歌能够表达情感,表达的是强烈的情感。

  (板书:诗歌的作用、特点、表达情感)

  5.把这些名句再来读一读,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6.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解了描写颜色的短语,学会仿写新诗,积累理解了几句名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词句。

  语文园地【出示课件20】

  现代诗的特点:有节奏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真挚的感情认识古代文人,学习生字

  描写表示颜色的短语:细致、具体、生动

  仿写现代诗:“的”字短语

  关于诗歌的名言:诗歌的作用、特点、表达情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交流平台”交流展示了诗歌的特点:有节奏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真挚的感情。“识字加油站"了解古代文人,学习并积累生字。“词句段运用”栏目提供了两部分内容,其一积累表示颜色的短语,了解如何把复杂的颜色表达清楚,其二是根据片段仿写诗歌:让学生先感知,最后学生练习,这样学生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切实感受到这些诗歌片段的精妙。“日积月累”栏目让学生先感知名言,再讨论交流大意,这样记忆就深刻一些。趁此机会,多读多写,日积月累的成效就会更鲜明。

  不足之处:学生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只注意了部分优秀生的表现,忽略了学困生的困难,今后一定注意到这一点。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