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3-10-20 08:03:10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中班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中班教案6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会制作球网。

  2、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塑料网袋、包装水果的网袋、彩色的细小的电话线、细铁线、软线、大小不一的塑料圆圈、废旧蚊帐

  活动过程:

  1、谈话:启发幼儿说说各种球的玩法?怎样玩?在哪里玩?

  2、讨论:怎样制作球网?

  3、教师示范2种网袋的制作方法。

  4、幼儿自选材料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互相观赏。

  活动反思:

  教师是一个活动的`支持者,孩子的引导者,观察者,要善于发现、捕捉孩子的经验、信息,适当的对孩子进行引导、启发,使活动得以有效地开展。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教幼儿双脚在直线两侧行进跳,培养幼儿的`弹跳能力。

  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双脚直线两侧行进跳,以及弹跳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红萝卜,沙盘四个。

  师,生均戴兔子头饰。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今天老师当兔妈妈,小朋友当什么呢?(小兔)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小兔找朋友结伴游戏:推小车,拉大锯,摇小船,翻饼等。

  基本部分。

  全体幼儿练习双脚在直线两侧行进跳。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两脚并拢在直线两侧想前跳,前脚掌轻轻落地。幼儿分组练习3"4遍。在幼儿联系时,教师注意纠正幼儿的错误,并注意个别教育。

  游戏“种萝卜”。教师交代玩法:幼儿分成4队,每队7"8人(种萝卜1人,浇水3人,施肥2人,看萝卜1人,拔萝卜1人),幼儿依次在直线两侧条过后再做种萝卜,浇水等动作,然后跑回来。游戏2"3遍。

  结束部分。

  教师作简单评价,表扬条得好的幼儿。

中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幼儿园改造线路留下的零散的废旧电线引发了孩子们极大的玩的乐趣:有的将电线弯一弯当“蛇”来吓唬同伴;有的绕成圈当手镯;有的当发箍戴在头上、、、孩子们被电线这一独特、新颖的特殊材料所深深吸引。

  依据新《纲要》在科学领域中提出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一指导思想,我捕捉孩子们的兴趣与需要,精心设计了这一科学探究活动,意在帮助孩子们在有目的地玩的过程中构建电线可随意弯折的知识经验,同时在尝试借助物体让电线造型站起来的探索活动中获得关于事物间关系的认识。

  活动目的:

  1、感知电线可随意弯折的特点。

  2、尝试借助辅助材料让自己创意的电线作品站起来。

  3、培养幼儿大胆想象、乐于探索的精神,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彩色胶皮电线若干。

  2、橡皮泥、积木、积塑、牙膏盒、易拉罐、夹子、笔、记录纸等。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激发学习兴趣。

  师:(出示电线)这是什么?你在哪儿见过它?

  幼:电线,我在电视机(电脑、手机充电器、电话、三用机……)的后面见过电线。

  小结:电线是电器的亲密朋友,它会导电,有了它,可以使电灯发亮,使电器正常工作。

  ——幼儿对在哪儿见过电线有亲身感受,他们在回答问题的同时,眼睛还在教室周围四处寻找,有效激发幼儿关注身边事物的兴趣。

  二、变一变,引导创造想象。

  1、师:今天,老师要用这废旧的电线来变魔术,瞧!我让电线弯弯腰,变成了什么?

  幼:变成了彩虹(拱桥、眉毛、山洞、头箍)

  师:换个方向看,象什么?

  幼:象微笑的嘴巴、象一片西瓜、象小船、、、

  师:再换个方向看,还象什么?

  幼:象天上的月亮。

  ——在引导幼儿想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改变物体方向,尽可能地进行多方位启发,提高幼儿想象的空间。

  2、师:你们也想变魔术吗?在椅子底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电线,小心取出来,想一想自己要变什么,再动手试一试吧!

  3、幼儿自由弯曲电线变造型,教师观察指导。

  4、和同伴交流:你把电线变成了什么?

  幼:我变的是气球,也很象捞鱼的勺子。

  (眼镜、蜗牛、气球、耳机、烟斗)

  ——教师前一环节的引导有效推进了孩子们对电线造型的兴趣与思考,他们能对自己变出的造型进行大胆想象与表达)

  小结:电线真好玩,可以根据我们的想法把它弯曲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三、试一试,鼓励探索发现。

  1、师:把你变的电线造型放在地上试试,它可以站起来吗?(不能),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让它站起来?

  2、幼儿自由猜想让电线造型站起来的方法。

  幼1:把它靠在椅子腿上,就站起来。

  幼2:把它插在鞋子里也可以站起来了。

  ——教师简短、有效的提问关系到孩子思维活动的质量,推进了孩子的.活动。

  3、师:老师在你们身后的桌子上准备了许多的材料,你可以带上自己的电线造型去试试,怎样让这些材料帮助你的电线造型站起来。实验成功了,就把这个方法画在纸张上。想出的办法越多越好。

  4、幼儿尝试操作,并记录。

  ——让幼儿借助自己常见的物体帮助电线造型站起来,孩子们有足够的自信心,同时,丰富的材料既满足了孩子们探索要求,又能进行多方位组合,孩子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积极探索,获取经验。

  四、评一评,构建知识经验。

  (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儿记录结果)

  1、师:说说看,你用什么办法让你的电线造型站起来。

  幼:我把它靠在积木上,让它站起来。

  幼:我用橡皮泥粘住,让它站起来。

  师:你愿意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告诉大家吗?

  幼:我把它插在牙膏盒里,让它站起来。

  ——教师通过让孩子介绍自己认为最棒的经验,既给予了多数幼儿表达的机会,又能让介绍的办法不重复,充分发挥了经验分享的功效,促进每位幼儿得到发展。

  小结:看来你们真有办法,运用插、靠、粘、挂的办法让自己的电线造型站都起来了,真了不起。

  五、玩一玩,提升探索难度。

  1、师:瞧!我也变了一副眼镜,还能自己立起来呢!你们也能想出办法,不用别的材料帮忙,让电线造型自己站起来吗?

  2、幼儿再次尝试不借助材料,让电线造型站起来。

  师:如果你試成果了,就把它摆到老师的跟前来。

  3、交流:这些能自己站起的电线造型身上都藏着一个秘密,知道是什么吗?

  幼:他们的下面有底座。

  幼;它们有弯弯的支撑点。

  ——层层递进的提问,让孩子们对探索活动充满期待,他们在一次次挑战中充满激情和乐趣,大部分幼儿能在玩弄电线的过程中,摸索出让电线造型自己站立起来的方法。

  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许多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回家后,你们还可以继续和电线交朋友,变一变,试一试、还有什么办法让你的电线造型站起来。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高矮的关系,在情境中萌发了解自己身高的愿望。

  2、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在简单的量一量、比一比中发现自己长高了,体验长大的快乐。

  3、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故事图画。

  2、测量幼儿身高的标尺。

  3、事先创设好活动室环境“比一比,谁长高了”,并将每位幼儿去年的身高标注出来。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交流故事情节

  1、边看图,边欣赏故事《小熊想长高》

  2、交流讨论:

  (1)小熊究竟长高了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

  (2)为什么小熊来到树下的时候,白色的标记会比它高了好多?

  3、小结:原来小熊长高了,但是树也长高了。这棵树长得比小熊快,长得高,白色标记比小熊高出了好多。

  二、量一量,了解自身生长

  1、说一说,寻找正确方法

  提问:你们有什么测量身高的好办法可以介绍给小熊?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尺,用墙壁来测量记录我们的身高。这些东西自己不会变,不会长,真是做标记的好地方。

  2、看一看,了解自己去年的.身高

  利用教室环境开展体验活动:幼儿自由寻找自己的名字,看看自己去年的身高。

  3、比一比,今年长高了没有

  (1)幼儿自主操作体验

  (2)交流:你在哪里找到了你的名字?你长高了吗?你是怎么知道,怎么测量的?

  小结:看看有没有超过自己的名字卡。

  (3)第二次体验:

  要求:找到新的名字贴,然后在你刚才量过的地方再去量一量,用新的名字贴记录一下你现在的身高,在和小班时的比一比,自己长高了没有。记住,背要靠紧尺、人要站得直直,手从头顶平平地划过去。如果自己有困难,也可以请朋友帮帮忙。

  三、聊一聊,体验长高的快乐

  1、讨论:为什么知道自己长高了那么开心?

  2、小结:我们的身高变高了,就说明我们长大了,是哥哥姐姐了,可以学做很多以前我们不会做的事情。看来,长高真的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马路边有许多的数字,了解这些数字所表示的不同意思。

  2、初步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收集马路边的数字照片、PPT、录像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交流照片,引发幼儿对马路边数字的'兴趣)

  出示幼儿收集的照片

  1、幼儿互相交流

  2、集体讨论

  3、小结

  二、猜一猜(通过讨论,知道马路边不同数字的意义)

  1、出示PPT1

  (1)这是什么地方的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幼儿模拟打电话

  (3)出示不同出租车(让幼儿说说上面的数字)

  (4)小结

  2、出示PPT2

  (1)数字怎么变了?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绿灯跳到3秒的时候,我们可以过马路吗?

  (3)小结

  3、出示PPT3

  (1)老师还带来了三张照片,谁发现这些是什么地方?三个地方都不一样,但它们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2)这里的数字24是什么意思呢?

  (3)小结

  三、找一找(复习、巩固并了解马路上限速标志上数字的含义)

  1、放录象 小区限速标志5——24小时自助银行——860车站——860车——限速标志40——红绿灯——限速标志30——门牌71(让幼儿边看录象边说说数字的含义)

  2、小结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环环紧扣,目标明确,幼儿也比较感兴趣。整体来说本次活动完成 的还是不错的。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而且孩子们每天都会和数字打交道,数字已成为 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孩子几乎都没有注意到数字的存在。活动唤起了孩子们对于数字与生活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 让幼儿感受数字的趣味性, 对数字产生兴趣。鼓励幼儿从物品中找出数字,并尝试说出数字的含义。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设计】

  如果科学家是研究其周围世界规律的求知者的话,那么儿童则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好奇,而且常常把这种好奇付诸行动——摸摸、尝尝、看看、掂掂、倒进到出等等。玩水又是幼儿较喜欢的活动,这次我创设了良好的`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玻璃球浮起来。(重点)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习记录实验结果。(难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玻璃球、盘子、杯子、纸盒、橡皮泥、棉絮、碗,(它们有的会浮在水面,有的会下沉。)

  精神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物质沉浮的现象。

  【活动过程】

  一、问题。

  师(出示玻璃球)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个玻璃球放进水盆里,它会怎么样?是沉下去呢?还是回浮上来?(幼儿讨论)

  师:有人说浮起来,有人说沉下去,到底是怎么样呢?请一个小朋友来将它放下去,大家来看一看。

  二、讨论。

  师:小朋友看到,玻璃球一下就沉下去了,请你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浮起来呢?(鼓励孩子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给予他们时间和机会)

  三、尝试第一次操作。

  1、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大家可以试一试,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你们也来试一试吧,看谁能帮玻璃球浮起来。在试之前,老师要提几点要求,请听清楚:

  (1)四人一组,大家要轻声说话,互相谦让。

  (2)玩的时候,小心别把水洒到地上,因为地湿容易摔倒。

  (3)多用几种材料来试,你要记住自己用过哪些方法,成功了没有,等会告诉老师。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尝试。发现了好的方法的幼儿,教师给予肯定,尝试失败的幼儿,鼓励他换一种方法,对于不知所措的孩子,要提醒他,帮助他。

  四、幼儿尝试第二次操作。

  1、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让玻璃球浮起来了,那么哪些材料能让玻璃球浮起来呢?老师做了一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并讲解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2、幼儿进行第二次尝试活动。

  五、记录。

  请做完实验的孩子擦手,记录实验结果。

  六、教师实验、记录并做小结。

  玻璃球放进水里会沉下去,但我们利用一些能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能让它浮起来了。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音乐教案:回声_中班艺术教案07-05

中班教案[精选]10-06

中班教案(经典)09-03

[精选]中班教案09-04

(精选)中班教案09-06

中班教案(精选)08-25

(精选)中班教案07-30

中班教案(精选)08-02

【经典】中班教案08-19

中班教案【经典】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