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3-10-22 12:32:40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集合[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教案集合[8篇]

中班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大树和小鸟》整首诗歌短小精悍,符合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和年龄特点,中班幼儿正处在语言、思维、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较完整、连贯地讲述一件事情的能力,因此,通过让幼儿学习诗歌的句式,感受动植物友好相处的情感,从而萌发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文字美,理解诗歌内容。

  2、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能和同伴合作表演。

  3、体验大树与小鸟之间互相友爱、相互依存的情感。

  三、活动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文字美,理解诗歌内容。

  2、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能和同伴合作表演。

  四、活动准备:

  课件。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意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自己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呀?(这是一片森林)你在大森林里看到了什么?

  二、理解诗歌内容,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1、理解第一句诗歌内容“大树高高、住着小鸟”

  (1)师:在这一片大森林中有一棵树今天要她的好朋友一起来做游戏,我们看看这棵大树长的怎么样?这是一棵长的高高的大树,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语叫:大树高高。

  (2)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猜测大树住着谁?

  师:高高的大树中,住着她的一个好朋友,我们用小耳朵听听会是谁呢?(小鸟)。原来高高的大树中,住着她的好朋友小鸟,我们也用一个好听的词语来说一说:住着小鸟。

  师:我们用一句好听的话来形容这一幅图片:大树高高、住着小鸟。

  2、理解第二句诗歌内容“小鸟叫叫,大树笑笑”

  教师播放音乐。

  (1)教师:小鸟发出了什么声音?小鸟的叫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大树听到了会有什么感觉呀?大树听了很开心,也裂开嘴笑了。谁来学一学大树的笑容。

  (2)教师:为什么小鸟叫,大树会笑呢?

  (3)教师总结:小鸟用自己的叫声,给大树带来了快乐。小鸟叫叫,大树笑笑。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3、理解第三句诗歌内容“大树摇摇、小鸟跳跳”

  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观察大树和小鸟之间的变化。

  (1)师:谁来说一说刚才大树和小鸟分别做了什么动作?能不能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4、理解第四句诗歌内容。

  (1)教师提问:我们小朋友每天在幼儿园学本领玩游戏你们开心吗?那你觉得大树和小鸟他们每天做游戏他们开心吗?

  (2)教师播放课件

  师:大树和小鸟也觉得很开心。我们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大树小鸟,快乐陶陶。

  (第二环节先让幼儿感受画面,尝试将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而后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幼儿将内容与画面结合,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理念,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三、完整欣赏诗歌,仿编动作。

  1、出示图片,完整欣赏诗歌。

  师:大树和小鸟玩的真开心,老师把他们的游戏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看着图片来听一听好不好。

  2、师幼完整朗诵诗歌。

  3、请个别幼儿自由选择一句诗歌,进行仿编动作。

  师:这首诗歌好听吗?谁能为这首诗歌配上好看的动作?

  四、分角色表演。

  1、老师扮演大树,幼儿扮演小鸟进行角色表演。

  师:现在我们也来做一做大树和小鸟玩游戏好不好?我来扮演大树,你们来扮演小鸟。我们来看一看图片上,蓝色是谁说的话做动作?粉色又是谁?绿色的题目和最后一句话我们大家一起说好不好。

  2、师幼交换角色进行表演。

  五、仿编诗歌,结束活动。

  1、教师出示图片

  大树上还住着许多的小动物,他们也想和大树来做游戏,我们看看是谁来了。

  师:我来扮演大树,你们来扮演小猴,我们一起来玩好不好?诗歌的题目我们一起念。

  2、师:还有哪些小动物想和大树做游戏?那我们回到教室再和他们玩好不

中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猜猜、看看、想想,引导幼儿理解儿歌的基本内容。

  2 要求幼儿发准翘舌音“吹”、“串”,理解动词“吹”、“飘”、“爆”的意思。

  3 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从中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 教师自制挂图。(情景图片)

  2 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

  3动词卡片“吹”“飘”“爆”。

  三、活动过程

  (一) 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出示一张图片,一直小熊在吹泡泡,天空有很多的泡泡,把正在吹泡泡的小熊遮住)

  1 教师:咦!小朋友们看,图画里的天空中飘着好多的泡泡呀,这些泡泡是怎么来的呢?(理解动词“吹”,并发准音)。

  2教师:请小朋友猜猜这些泡泡是谁吹出来的?(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二)熟悉诗歌的基本内容:

  1、 师: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谁在吹?(教师撕开遮住小熊的纸,出现正在吹泡泡的'嘟嘟熊)

  2、 师:嘟嘟熊吹泡泡,吹出了怎样的泡泡?(一张有一串小泡泡的画纸,注意让幼儿发准翘舌音“串”)

  3、 师:嘟嘟熊吹泡泡,吹出了怎样的泡泡?( 又出示一张有一个大泡泡的画)

  4、 (然后教师把手上的画大泡泡慢慢的飘到嘟嘟熊的鼻头上)师:咦!大泡泡怎么到嘟嘟熊的鼻头上的呢?(理解动词:飘)

  5、 出示小白兔

  (1)教师动作夸张模仿小白兔说:不能动!你能动!

  ( 2)为什么小兔对嘟嘟熊说不能动?(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引导理解动词“爆”)

  (3)一起说出答案“不能动!不能动!一动泡泡就会爆掉。

  (三)幼儿念儿歌

  1、 师:刚才,我们看了嘟嘟熊吹泡泡,非常有意思,让我们一块儿把它编成一首儿歌吧!(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这首儿歌念出来)

  嘟嘟熊,吹泡泡, 吹出一串小泡泡。

  嘟嘟熊,吹泡泡,吹出一个大泡泡。

  大泡泡,飘呀飘,飘到咯嘟嘟熊的鼻子上。

  小兔子说:不能动!不能动!一动泡泡就会爆掉。

  2 采用接龙式(老师念上句,然后帮助幼儿接下句)

  (四)游戏:吹泡泡

  1嘟嘟熊会吹泡泡,小朋友也会吹泡泡,你们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呢?我们来试试。(发给几个比较能干的幼儿吹泡泡,其他小朋友看他们吹咯什么样的泡泡)。

  2吹泡泡幼儿抓泡泡,还可以边抓边念儿歌《吹泡泡》,欢快的结束课程。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念唱儿歌《小蚊子》,并且尝试进行儿歌内容的仿编。

  2、积极参与语言游戏“蚊子飞”,用肢体去表现蚊子的造型动作。

  准备:儿歌《打蚊子》图谱、蚊子的声音、人形大图、图谱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 、播放蚊子叫声引出主题。

  师:你们听,是什么声音啊?原来是蚊子。

  师:蚊子是什么样子的呢?(放出蚊子放大图)

  教师小结:蚊子嘴上有尖尖的刺,喜欢飞来飞去,叮在我们的身上。

  二、通过游戏“蚊子飞”引起兴趣。

  1、教师示范蚊子飞。

  师:你们说‘小蚊子,小蚊子’,我来做小蚊子飞一飞,看看我飞到哪里了。

  引导学说儿歌“小蚊子,小蚊子,飞一会停肚子”、“小蚊子,小蚊子,飞一会停肚子”等。

  2、个别幼儿佩戴蚊子头饰,进行游戏“蚊子飞”。

  师:我请你来做小蚊子,你飞到哪里我们就要说出来飞一会停哪里。

  三、通过儿歌图谱学习儿歌内容。

  1、师:老师把蚊子飞来飞去的动作编成了儿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出示图谱,提问:小蚊子,小蚊子,飞一会停在了什么地方?(鼻子,肚子)谁能用完整的把儿歌第一句话说出来?引导幼儿看图将儿歌完整复述。

  3、学习第二句话。

  师:蚊子飞来飞去,你会要做一件什么事情?(打蚊子)我们一起来打一打,引导幼儿看好图谱跟着老师做一做“打蚊子(拍一次手),打蚊子(拍一次手),打到了什么地方?”(鼻子和肚子)“谁能完整的把这句话说出来?”引导幼儿看图多次讲述。

  4、看图谱将儿歌完整的念出来。

  (1)第一遍看图念儿歌。

  (2)第二遍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下面的'幼儿边念儿歌边跟着做几个动作。

  四、仿编儿歌。

  1、师:小蚊子飞走了,它会飞到什么地方去呢?(桌子,衣服)

  2、操作要求:(投影仪)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一张新的图谱,上面有三个空,在纸头的反面有很多图片,你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贴一贴。

  3、幼儿操作,教师及时提示做好的幼儿马上做神气。

  4、讲述自己的儿歌。师:谁来念一念你的儿歌是怎么样的?

  5、与老师,同伴交流。

  师:我们后面坐了很多客人老师,他们也想要听听你们自己编的儿歌,他们手上还有很多五角星,要送给勇敢的会念儿歌的孩子。

  6、及时提示幼儿没有轮到自己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

中班教案 篇4

  预设目标

  1、利用纸棒练习助跑跨跳过宽40厘米左右的平行线,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大胆探索纸棒的不同玩法,在游戏中感受小组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纸棒(纸棒分为红、绿、黄、蓝四种)。纸球若干,球门。

  2、音乐《运动员进行曲》。

  3、一张统计表,游戏大小标记,奖牌。

  活动过程

  一、进入场地,活动身体。

  随着《运动员进行曲》幼儿进入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做准备活动。

  上举,下蹲,弯腰,踢腿,蹦跳。

  二、探索纸棒的不同玩法

  1、玩棒。

  (1)小组合作玩棒,探索纸棒的不同玩法。

  师: 小运动员们真神气,你们手里拿的是什么呀?(纸棒)

  它是我们锻炼身体的好伙伴,小朋友想一想,纸棒可以怎么玩呢。(幼儿发言讨论)

  下面老师有个要求,请你找和你拿相同颜色纸棒的小朋友组成一个小组,每一组小朋友一起来玩纸棒,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玩纸棒的方法最多,还能注意安全。好现在请你去找和你颜色相同的小朋友。

  (2)幼儿游戏,教师指导。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幼儿讲给别人听,促进同伴间互相学习能力的发展。

  (3)请一组幼儿示范纸棒的`各种玩法,并带领全体幼儿练习。

  师:哪一队小朋友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玩纸棒的?

  (学耍金箍棒、在手心里保持平衡、骑马快跑、双脚立定跳小沟、赶小猪、纵跳触棒、击剑、从棒上跳过、两人扛棒跑等)

  红队的小朋友想到的方法真多,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玩纸棒的方法。

  其他的小队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玩法?(再学一学)

  2、学习动作:助跑跨跳

  (1)师介绍动作要领。

  师:刚才有小朋友想到了把纸棒摆成小河,跳过去。

  现在老师把小河变宽了(移动一根小棒),谁有办法跳过去?

  (请2名幼儿来尝试,提示两只脚跳不过用一只脚跨)

  师:他们是怎么过小河的?

  (要先跑再跳、跳的时候两只脚要分开、还要用力跳……)

  教师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两手握紧拳头,放在身体的两边,站在小河的前面一段距离,再跑到小河前,一只脚用力蹬地,另一只脚跨跳过小河,一只脚落地,保持平衡。这个动作叫做助跑跨跳。”

  师:谁愿意也用这种方法来跳过小河呢?

  (请一名幼儿跨跳,教师针对性的讲评。)

  (2)集中鱼贯练习,一个跟着一个。(分成四组进行)

  师: 小运动员们,把你们的棒放在筐里,排好队。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练习本领。(依次跳过小河)

  教师随机观察,指出不正确的动作,再依次进行练习。

  三、游戏:我的本领最大。

  1、结合游戏场地介绍游戏规则,整队排成四路纵队。

  师:我们小运动员们真棒,都学会了助跑跨跳过小河。接下来我们小运动员要开始进行比赛了,你们想不想参加啊?今天我们比赛的名称叫做我的本领最大。场地上有3个游戏可以玩,(出示统计表)第一个场地是赶小猪(用纸棒赶纸球进球门),第二个场地是双脚连续跳过小河 ,第三个场地是助跑跨跳。

  每个场地上都有裁判员,小运动员们你们每个游戏都去玩一玩的,和别人比一比,比好后你想一想,哪个游戏你玩得最好。

  2、幼儿自由练习。

  3、幼儿游戏。

  师:比赛要开始了,运动员们集合了(红、绿、黄、蓝)。小运动员们都玩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比赛了,仔细听好比赛的规则(出示统计表)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为红、绿、黄、蓝四组,每个游戏每组派2名运动员参加,你们小组先讨论一下,赶小猪游戏派哪两个小朋友参加,双脚连续跳过小河派哪两个小朋友参加,助跑跨跳派哪两个小朋友参加。

  幼儿讨论。

  师:小运动员们,有没有商量好参加的比赛的人员。好现在请你把你玩的这个游戏的标记挂在胸前。 挂好标记。

  师:运动员们,比赛的时候,这组里最快的运动员得的分就最多,最慢的小朋友得的分就最少,你比赛完了,老师会发给你一个数字,那个就是你得到的分数,你要把你得的分数拿好,我们最后要统计的,得到分数最多的小组就能得到金牌,好不好。

  幼儿游戏。

  师:运动员们,进入比赛场地。

  集合计算分数,明确名次。

  师:运动员们,我们要来宣布比赛结果了。

  4、以发奖牌庆祝胜利,小结活动情况。

  师:今天小运动员们都很出色,胜利完成了任务,颁奖仪式现在开始!第一名是红队…

  四、退场。

  师 :今天的比赛玩得开不开心,运动员们退场了。

  跟着运动员进行曲,退出场地。

中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动物的雨伞》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诗歌运用质朴的语言,分别描绘了燕子、蚂蚁、青蛙、小鸡、瓢虫、乌龟、松鼠这些小动物在遇到下雨时,开动脑筋想出的各种躲雨好办法,这些小动物恰似一群天真、活泼、好动的孩子,充满了无限的欢乐和生机,这样的内容无疑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通过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的进行交流,并根据诗歌的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地引导幼儿主动的学习,并使幼儿体验其中快乐、趣味的感受,始终把教学的落脚点立足在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主动、快乐的学习上。

  活动目标

  1、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的过程中,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有趣的情感。

  2、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加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一张大图片;燕子、蚂蚁和青蛙、瓢虫躲雨的方式各一张小图片以及大树、蘑菇、荷叶、瓢虫、乌龟和松鼠。

  活动过程

  活动预设设计意图一、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理解诗歌内容。

  (出示大图片)请幼儿说说这是什么地方?有谁?这天气可不怎么好,下雨了,他们该怎么躲雨呢?

  1、燕子想了一个好办法,请你来猜猜看它会怎么做呢?(幼儿自由探讨)

  ①(出示燕子飞到树枝上)燕子是怎么到树上去的呢?(请幼儿做作飞的动作)

  ②燕子飞到大树上,大树成了什么呢?

  ③教师贴上小图片(大树伞),并请幼儿想一想、试一试这句话可以怎么说呢?(引导幼儿编一编:燕子飞到大树上,大树变成了一把大树伞)

  2、出示(蚂蚁和青蛙躲雨的图片)蚂蚁和青蛙想了什么办法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幼儿通过共同探讨选定动词:爬、举,师生共同表演,并引导幼儿用诗歌的句式来编一编。)

  3、你们看谁又来了?(瓢虫)

  ①下雨了,如果你是瓢虫你会怎么办?

  ②(出示瓢虫躲雨的图片)请幼儿尝试用句式编,并在表演的过程中共同讨论给动物的雨伞起个有趣的名字。

  4、师:①你们看还有谁?(乌龟和松鼠)

  ②他们找不到雨伞真着急,忽然他们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不用靠别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提问:小乌龟为什么能用壳挡雨?小松鼠的尾巴为什么当雨伞?如果小乌龟用尾巴挡雨行吗?(引导幼儿知道这两种动物的特点和本领)

  提问借助于形象生动的图谱,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他们愿意去说,去思考。在这一环节中,做到动静交替,通过做“飞”“爬”“举”的.动作,使幼儿高度兴奋的情绪得以宣泄。二、学习诗歌

  1、完整欣赏教师念诗歌一遍,请幼儿给诗歌起个好听的名字。(根据幼儿的多种回答,选择一较合适的名字为题目)

  2、幼儿看图谱学念诗歌一遍。

  3、幼儿边学念诗歌边表演动作一遍。

  4、师生(教师做“雨伞”,幼儿做各种“动物”)边表演边学念诗歌,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感受(集体、分组等方式)。集体表演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孩子们兴奋异常,表演起来乐此不疲。使幼儿在愉悦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三、自然结束。

  雨停了,小动物们要回家吃饭了,我们小朋友也要休息休息了。

  附:诗歌——《动物的雨伞》

  哗啦,哗啦,下雨了;

  燕子飞到树枝上,大树变成了一把大树伞!

  蚂蚁爬到蘑菇下,蘑菇变成了一把蘑菇伞!

  青蛙举起了荷叶,荷叶变成了一把荷叶伞!

  瓢虫飞到花瓣下,花瓣变成了一把花瓣伞!

  乌龟和松鼠找不到雨伞,真着急!

  嘿!小甲壳、大尾巴不就是最好的雨伞吗!

  在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参与了表演,情绪还很激动,子这一个环节中情绪得以舒缓。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1或少1的关系。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活性灵。

  活动重点:

  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

  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6张蘑菇房子图片。

  2、1-6的大点卡和数卡一套。

  3、小猴、小熊头饰各一个和老虎的图片一张

  4、幼儿数学操作板1个/人,1-6的点卡一套/人。

  5、标有1-6的数字卡片,每个小朋友一张

  6、故事《住宾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拍手游戏:"嘿嘿,ⅹⅹⅹ(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

  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讲述并表演故事(助理教师配合故事表演)

  1、讲述并表演故事后提问:

  (1)熊猫说2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5号的邻居,5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6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2、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幼儿相邻数的定义。

  (1)2的邻居是谁呀?( 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得出结论:2有两个相邻数是1和3;5有两个相邻数,是4和6。

  (2)提问:a、那么3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4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得出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3、幼儿自主探索3、4、5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二)复习数字1-6。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6。

  (三)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2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1是2的相邻数,3是2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 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及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

  1、给黑板上的数字找相邻数。

  2、 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1-6其中一张数字卡片,"嘿嘿,小朋友,我问你,ⅹ的相邻数就是ⅹ和ⅹ?"

活动结束。

  附一:故事《住宾馆》

  小动物们去旅游,来到了森林宾馆,要在宾馆休息。熊猫负责给小动物们分房子。熊猫把所有动物的房子都分好了,贪玩的小猴很晚才赶到。小猴跑到熊猫面前说:"我的钥匙呢?"熊猫管理员拿出了钥匙笑眯眯地说:"在这儿。给你,你是2号的邻居。"小猴一听:"2号的邻居我知道,不就是3号吗?拜拜!" 不等熊猫把话说完一阵风似的就跑了。

  小猴拿着钥匙来到了3号房,可是3号房里面好象没有锁,小猴正纳闷,开门一看,呀,里面住着一只大老虎,可把小猴吓坏了,赶紧关上房门。小猴想:"一定是熊猫管理员搞错了。"可是熊猫管理员说2号的邻居有两个,不只是3号。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原来1号才是自己的房间,从此小猴知道了原来2号有两个邻居,一个是1号,一个是3号。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形成,知道5个添上1个就是6个。

  2、理解6代表的实际意义,并认读数学"6"。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第12页。

  2、相同的小鱼若干,每个小鱼上固定一个回形针。

  3、每名幼儿一个带有磁铁"鱼竿",3~4个塑料盘做的钓鱼池。

  活动过程:

  1、出示钓鱼竿及鱼,引起幼儿兴趣。

  --请幼儿分组钓鱼。

  --提出钓鱼的要求:每个小朋友钓6条鱼,钓完后,数给老师看。

  --请幼儿给其他幼儿数一数自己钓到的鱼。

  2、出示数字6,说说6像什么?认读数字6。

  3、翻到《我的数学》第12页,看看谁钓到的鱼是6条,把它圈起来。

  课后分析:

  幼儿只对小鱼有兴趣,忽略小鱼的数目。

  活动延伸:

  利用餐前游戏、户外活动时间,建议幼儿玩结伴游戏。提醒幼儿互相合作、遵守规则,不能自顾自或违反规则。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复习手口一致的一一点数。

  2、指导幼儿对点数后的结果进行计数并记出总数和书写数字。

  3、学习对20以内的计数,同时学习数字的书写。

  活动准备

  1、西红柿、西瓜、花朵、小鸭子的磁贴若干,数字磁贴若干。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在黑板上画图表,将实物磁贴放在表格中,请幼儿选择对应的数字磁贴放在后面的表格中。

  2、教师可以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来,按照幼儿自己的意愿,选择和摆放一种实物磁贴的'数量,再请另一名幼儿到黑板前对这种磁贴进行点数和摆放数字,请其他幼儿进行判断。

  3、对同一种实物磁贴,教师可以请不同的幼儿到前面来进行数量选择和摆放,可以生成更多的新题目,同时也可以给更多的幼儿机会。

  4、幼儿用书。引导幼儿一一点数方框内的草莓、饼干、花朵和糖果,请幼儿说一说“一共是几只草莓?”(或几块饼干、几朵花、几块糖果)。引导幼儿把每一种物品的数量用数字写在后面的方格里。

  5、教师评价。

  教学反思:

  从孩子当堂反馈情况来看,20以内的计数和书写孩子都会,但存在不太规范情况。主要问题出在:16书写时有6个孩子把6写反了:云娜、宁宁、钰萧、小凡、承宇和子萱。另外子萱还把16写成61、17写成71等,孩子在左右问题上还存在模糊,请以上家长在家引导孩子强化练习6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