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5 09:09:1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集锦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2、理解文章中心,启示学生对错过要习惯它、品味它,把握住作者充满哲理的体验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含笑对待生活。

  3、结合自己的体验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4、了解随笔(杂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可以游玩赏景,可以埋首苦读,可以享受亲情,可以勤奋工作……有的机会抓住了,有的机会就错过了。同学们,你们有过错过吗?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心武的《错过》,看看作家是如何看待错过的。(板书课题)

  作者介绍: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错过》写于1995年春。

  二、朗读课文,感受“错过”

  1、自由读文,正音,解词

  贻(yí)误 斑斓(lán) 颟顸(mān hān) 渊薮 (su) 惆怅(chóu chàng)

  驾驭(yù) 咀嚼(jǔ jué) 侥(jio)幸 滞(zhì)涩 情愫(sù)、

  颟顸:糊涂而又马虎。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颟顸的渊薮→糊涂和马虎集中的地方→糊涂虫)

  错过:失去时机或对象。

  过错:过失、错误。(意识到错过却不加以补救,这样的错过就是错误)

  2、用一句话说说你自己的“错过”

  可用文中的词句来个点评。

  三、梳理课文,认识“错过”

  1、默读,圈画,用文中的话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错过”

  第4-6小节、第7-13小节,第14-15小节各一句

  明确:错过是人生的常态-对“错过”的认识;习惯、品味-对待;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警示。

  师小结课文脉络,完成板书:课文开头的第1-3小节是引出“错过”这个话题。

  2、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写课文浓缩文。

  对课文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和概括,将较长的课文压缩成短文,这就是浓缩文。浓缩文是一种很好的把握文意的办法。

  可自己另写,也可采用选词选句进行重组。

  3、出示教师做的浓缩文,练读。

  人生之路,充满了错过。

  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只要我们回顾来路,有所得,就应感到欣慰。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可以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绝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练读:劝慰你错失良机的同学(即-就是;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也可以转化为得);祖父语重心长地与你谈心……

  四、品析课文,把握“错过”

  1、“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默读课文第7-13小节,画一画,议一议:品味“错过”,作者有哪些“得”?

  交流,明确:正反对比说理

  ①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②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

  ③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教师小结:作者将意识到错过与没意识错过、意识到错过积极驾驭与意识到错过行动迟滞相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错过”。“因为”、“与其……不如……”等关联词语的运用,使句子结构更紧密,突出了正确对待“错过”的意义。

  过渡:诗意与哲理的结合

  2、品味一个生动、含蓄的哲理句

  出示: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读一读,抓住加点的词,说说自己的理解(抓“预定的到站”,联系“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这一句中还有哪些比喻?)。

  明确:比喻说理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

  教师小结:“预定的到站”是人生的阶段性目标,指的是那些对人生起着关键作用的目标,我们一定不能错过。因为……齐读最后一段。

  五、运用积累,表达“错过”

  1、默读课文第8-11小节,在适当的地方补充一个事实材料,使得这个层次的内容更有说服力。

  这个事实材料,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他人的错过的经历。

  老师补充事实材料:

  一念之差,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亚历山大·弗莱明错过了实验本身的目标,注意到培养皿中长出了青绿色霉菌,立刻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了青霉素这种惠利万世的抗菌素。

  小结:摆事实,讲道理,是阐述观点的最有效方法。

  过渡:长文浓缩为短文,咀嚼短文可以酿出诗意和哲理,下面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提炼对“错过”的认识。

  2、 说一说、写一写有关“错过”的名言佳句:

  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泰戈尔

  人生如列车,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刘心武

  聪明的人因错过而收获智慧,愚蠢的人因错过而收获懊恼。 ——梁昌辉

  六、作业

  1、摘录文中的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哲理句。

  2、摘录其他作家作品中关于“错过”这个话题的经典语句。

  板书:引出

  认识 对比说理

  对待 比喻说理

  警示 事实说理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第4课《琵琶行(节选)》教案

  诵读、赏析、探讨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A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B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感受“声中之情”

  声音描写技巧高超,要求讲完其段落后,学生能及时掌握并背诵。

  主旨方面重点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句。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白居易 ,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三、学习“序”

  1. 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 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四、录音范读 ,整体感知

  思考:1.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 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 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 诗人送客闻琴 (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 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 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A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 特征 情感

  转轴拨弦 和缓低沉 (序曲) 先有情

  低眉信手 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 (过渡) 无限事

  1. 如急雨 粗重急骤

  2. 如私语 轻微委婉

  3. 珠玉落盘 清脆圆润

  4. 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5. 冰泉冷涩 阻塞压抑 幽愁暗恨

  6.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高潮)

  7.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8. 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B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六、学习3、4、5自然段

  1. 思考:作者为何听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动,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

  2.阅读3、4自然段(板书)

  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赏析

  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 年老色衰

  门庭若市 门前冷落

  下嫁贾人 独守空船

  (详写生平,略写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凄苦)

  辞帝京,谪居卧病,

  地僻无音乐,不闻丝竹

  黄芦苦竹,杜鹃啼血

  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详写感受,略写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七、总结主旨

  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能力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板书:风)

  2、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

  3、风可以编成谜语,能写成诗歌,风还能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画风》。(板书:画)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3、请你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谁能把句中的“她”换成小朋友的名字再读读句子?(生读)

  4、你最喜欢谁的画?

  随机出示:

  ⑴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相机指导: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

  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你来做做风娃娃,让旗子飘起来,让风车转起来。

  你能读得让大家都感受到风来了吗?

  你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它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上”“风来了,它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转的风车里”)真像个小诗人,让老师来读读你的诗歌吧,谁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⑵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好。)

  ⑶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感受到风真的来了吗?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上”,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5、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能画风吗?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风中,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请你拿好你们的画,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用“风来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四、总结延伸

  1、阅读诗歌《风》。

  2、写一写风的诗歌。

语文教案 篇4

  通过学习《一件运动衫》,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感悟文中人物的爱心。

  教学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人物的爱心,使学生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训练快速阅读能力,感悟文中人物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疑问

  1、师: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正因为我们拥有爱心,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美好。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一定感受过许许多多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爱,能给我们讲讲吗?

  生:略

  2、师:同学们,你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真幸福!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感受一段用关爱与真诚演绎的故事,大家一起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名字。(出示课件一:课题)

  3、激发疑问。师:同学们,当我们见到这个课题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4、生:略

  5、师: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你们的疑问让老师看到了咱们班的希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心中的疑问,快速自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注意生字,读准字音;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两个主要人物?课文围绕着运动衫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二:初读要求)

  2、学生汇报。

  3、归纳提炼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首先写了“我”非常喜欢那件(运动衫),并买下了这件(运动衫)。接着写当“我”知道康威老先生的鞋没法再修时,“我”又用(运动衫)为康威老先生换购了一双(新鞋),最出乎意料的是康威老先生竟用自己(心爱的小狗)为“我”换来了(运动衫)。

  (板书:得---失----得)

  三、默读课文,寻找爱的闪现

  1、师:课文中洋溢着爱心,文字中涌动着真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爱心,去课文中寻找爱的细节。请你用笔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四、朗读交流,领悟爱的丰富

  师:有那位同学想带大家一起分享你找到的爱的细节,请站起来大胆向全班汇报。其余同学有不同感受可以及时补充。

  (一)找准突破口

  1、引导学生找出重点段,以此为突破口,初步感悟“我”对老人的关爱之心和“我”此时的矛盾心理。(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象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2、品读描写“我”站在街角时神情、动作、心理的语言。

  过渡:“我”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在街角“我”穿着这件漂亮的运动衫,抱着这双没法再修的旧鞋子,心里充满矛盾。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的心理呢?(因为我的内心非常喜欢这件运动衫)

  (二)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我对运动衫的喜爱。

  课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运动衫特别喜爱?

  1、找出重点段。

  (出示课件3:

  这时,小男孩身上的红色运动衫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件运动衫,前面印着一只蓝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

  我大着胆子上前,问小男孩运动衫是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件。他告诉我在城里的商店,货架上全是这种运动衫。

  我一边走,一边想着那件红色运动衫。我回到家,对妈妈说那个小男孩身上穿的红色运动衫以及上面印的蓝色大脚麋鹿有多棒。

  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三块钱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2、学生默读感悟,找出最能表现我喜爱运动衫的词语细细品味。

  3、美美地朗读这些段落。

  (三)朗读感悟“我”对康威老人真诚地关爱。

  过渡:我终于穿上了这件漂亮的运动衫,心里充满了自豪。但当我知道康威老先生的鞋没法再修时,我心里矛盾极了。来,带着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一起读读(课件4: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象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过渡:经过艰难的矛盾斗争,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义无返顾地又一次走进了商店。来,带着这种坚定一起读读换鞋这一细节:(课件5:我又一次站在商店的门口,把运动衫脱下来走进了商店。-----我把那件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1、引导学生体会 “我”换鞋后自豪的心理。

  2、启发谈话:此时,你想对文中的“我”说点什么?(板书:爱心)

  3、感悟售货员的爱心。

  过渡:爱,无处不在。它在空气里会化作一滴雨,它在售货员心里也开出一朵美丽的花。当我拿着新鞋出现在康威老人面前时又会发生什么呢?后面又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四)朗读感悟康威老人的感动和康威老人对“我”真诚地关爱。

  1、引导学生细读重点段:(出示课件6:我打开鞋盒,那双崭新的软皮鞋呈现在他面前,他那双大手拿着鞋,不停地抚摸着,泪水从面颊流了下来。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红色运动衫。----)

  2、抓住描写康威老人的动作(抚摸)、神态、语言的文字细细品味,感悟康威老人的感动和那一片爱心。

  3、请生带着这份感动来朗读这一重点段。

  五、教师小结,结束全文。

  师:爱心在这里流淌,真诚在这里碰撞。爱,使“我”和康威老人心灵相通。爱,在我们心里也会化作涓涓细流滋润你我的心甜。老师真心希望咱们班的同学在以后的日子里拥有真诚,奉献爱心;真诚地祝福大家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这节课即将结束,老师想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

  爱的小诗

  爱是一种付出,

  爱是一种关心,

  爱是一种善良,

  有时,爱还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爱是炎炎夏日里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隆隆严冬里一杯暖暖的茶,

  爱是一种献身的勇敢,

  爱是一种真诚的沟通,

  爱是一个甜甜的微笑,

  有时,爱更是一种舍弃。

  自然因爱而博大,

  人类因爱而崇高!

  六、作业

  展开想象续写课文结尾的对话。

  师:因为康威老人的关爱,“我”又一次穿上了这件漂亮的运动衫,那该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此时,“我”会对康威老人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想象当时的情景,用一两句简短的话写写“我”此时的动作、语言、神态。

  板书设计:

  21 一件运动衫

  得——------ 失 ——------得

  爱心 爱心

  (我) (康威)

语文教案 篇5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生字

  2.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4.谁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列宁利用蜜蜂找养蜂人)

  二、读中理解(学习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理解“附近”,说明列宁住的离莫斯科不远,我们同学当中家离学校不远的,就在学校“附近”的举举手。(找其中一个同学问问)如果老师去你家做客,欢迎吗?你真好客,不过到时候别忘了给老师“引路”。

  (读了课文,我知道,列宁想找养蜂人谈天。李宁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那个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又不知道他在哪里,所以亲自去找。)

  2.同学们来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两个带点的词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A.(1)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

  (2)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常常”是经常的意思;

  谁能给“往常”换个词。(平常、原来、平时、以前)

  B. 选词填空

  常常 往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踢足球。

  (2)( )都是妈妈到学校接他,今天妈妈有事,爸爸接他回家。

  C.你能选择其中一个词说话吗?

  3. 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这么多,谁能把这两段文字给大家读一读。

  三、理解课文(学习3-4段)

  列宁找到了最后找到了养蜂人吗?列宁到底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描写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句子画下来。

  (生交流)

  如果你是列宁,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同桌讨论,生交流)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列宁按照这样的想法找到养蜂人了吗?

  A.出示句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人。

  师:把“果然”换成“竟然”行吗?为什么?

  师:如果把“竟然”换到养蜂人身上,行吗?(养蜂人打开门一看,站在眼前的竟然是列宁同志。)

  师:你看作者用词多准确啊!

  B. (1)早上出门,天阴沉沉的,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2)早上出门,阳关灿烂,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大家来读读这段吧!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段。(师读)听完老师读,你想说什么?(生谈感受,读得慢,感觉到好像看见列宁正在寻找养蜂人)

  你们想不想读?那你们也读读吧。(生自由读第3段)

  读到这儿,你想对列宁说什么?

  (学习第四段)蜜蜂引路精品教案设计

  1.列宁出现在养蜂人面前时,猜一猜养蜂人会有什么表现?

  (吃惊、惊讶、惊奇)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请同学们就带着养蜂人这样的.心情去读读文中的第4自然段吧。

  (分角色读第四段)

  (请一对同学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注意把养蜂人的“惊讶 ”的神情和语气表现出来.)

  四. 拓展

  1、以第四自然段为开头续写,补充养蜂人和列宁之间的对话。

  要求:(1)通过对话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说清楚。

  (2)有时间写下来。(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通过对话,回顾全文;

  先说后写,降低梯度;

  说些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阅读教案03-03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江南》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