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1 08:55:1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优秀【5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证明?给实验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

  4. 说说植物的根和茎除了吸收水和养分、输送水和养分以外,还有什么作用?(还有支撑植物,使它们能更充分地接受阳光照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利用课外时间注意观察。

  2、收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造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造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造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本课教材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第二部分——探索,用“折叠”这种改造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造后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比较弹力)、放一放(比较承载力)、摸一摸(比较隔热能力)。第三部分——研讨,纸改造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拓展,引导学生在一张纸上刷食用油,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学生分析

  基于上一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对于纸已非常熟悉,但却很少有学生对纸进行过更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即对纸的认识较为单一。在动手能力方面,与一年级相比已有明显进步,但在折纸方面还略显不足,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或观看微视频后才能折出符合实验要求的瓦楞状纸。

  基于低学段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的原因,探索环节的三个活动需要教师有效组织,提升小组探究活动的效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材料性能改变或优化后可以用来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不断改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对比感受两种形状的纸的差异。

  难点:引领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种形状纸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普通的纸、订书机、杯子、热水、刷子、食用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瓦楞纸箱、瓦楞纸杯、瓦楞纸杯套、防腐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基于观察,交流纸的特点。

  纸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具有多种。这是一张非常常见的白纸,说一说,这张纸具有什么特点?

  预设:白色、很薄、轻等。

  2.基于纸的特点,交流纸的用途。

  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纸来做什么?

  预设:写字、画画、折纸、手工……

  3.基于现有特点,引发对纸的畅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领呢?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小问题引领学生分析纸的特点、交流纸的作用,引发对纸的特点及其用途的思考,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

  (一)明确改造纸的方法

  1.交流改造纸的方法。

  请同学们大胆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改造一张白纸?

  预设:折叠、染色、刷油……

  2.明确改造纸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用折叠的方法改造白纸,看看改造后的白纸会有哪些新的功能。

  设计意图:对纸改造的案例对于学生来讲其实并不陌生,比如包汉堡包的纸,套在豆浆杯外的纸套,快递包装箱等。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回顾思考如何改造一张纸使它具有新的功能,使学生开始关注纸的特点。此过程在提升学生参与广度的同时又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入。

  (二)探究改变形状后纸的新功能

  1.折纸。

  (1)教师示范折叠方法(或播放微视频),明确注意事项。

  (2)学生折纸。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折出符合实验要求、便于实验操作的瓦楞状纸,为接下来的'活动做铺垫。

  2.观察中发现纸的新特点。

  (1)(教师拿着折好的纸)请仔细看一看(教师示范从不同角度观看),这张白纸经过折叠后与原来的白纸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预设:学生回答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或纸的宽度发生了变化。

  (2)我们将这种形状称之为瓦楞状,折叠出来的纸就叫瓦楞纸。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瓦楞状纸的特点,丰富学生对瓦楞状纸形状的认识,同时又为后面活动中仔细观察、详细描述做示范。

  3.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

  瓦楞状纸都具有哪些全新的功能和神奇的本领呢?让我们通过动手做实验去寻找它的新功能。

  (1)任务介绍。

  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将感受记录在活动手册表格内。

  放一放:取两本字典(或厚一些的书或其他等高的物品)以间隔一定的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一张白纸放在两本字典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可以选择身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回形针、橡皮)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少重量。

  摸一摸:领取一杯热水,用白纸贴着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并对比有什么区别。(此处提醒学生留意不要打翻水杯,小心热水烫手)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容易出现不规范操作的情况,而通过示范指导引领学生认识规范操作的细节,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现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精确意识的培养。

  (2)明确要求。

  边做边完成记录表,同时将自己其他方面的发现及时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注意事项:

  ●实验要一步一步做,不要急于求成。

  ●仔细观察、感受,有什么发现就记录什么。

  ●与同学交流要轻声。

  ●在“摸一摸”环节,小心别烫伤自己,别烫伤同学。

  (3)学生活动。

  教师适时介入指导、评价,引领学生有序开展实验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引领学生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形成对实验活动的正确认识,为有效观察做铺垫。在观察活动中,如有个别学生未能有效开展对瓦楞状纸的观察,教师要适当介入指导,避免这部分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

  三、研讨

  (一)折叠前后纸有什么变化

  1.出示班级记录表。

  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相信同学们对于纸经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接下来一起分享我们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学生先汇报记录表上已有的选项,接着再补充其他的发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整合对瓦楞状纸零散的认识,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二)瓦楞状纸的应用

  1.观察纸箱中的瓦楞状纸。

  白纸通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与折叠前有了很多新的功能。在生活中,老师发现瓦楞状纸有很多的应用之处。(下发小纸箱)请仔细看这个纸箱,你能找到里面的瓦楞状纸吗?

  2.学生观察并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

  3.引领学生思考:用瓦楞状纸做纸箱有什么优点?

  预设:瓦楞状纸能承受更重的重量,能使纸箱变得更加坚固。

  4.引领拓展。

  在生活中,人们还将瓦楞状纸的特点应用在杯垫、杯套制作中(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寻找物品中的瓦楞状纸,分析物品运用了瓦楞状纸的什么特性,描述这个特征会使物品具有什么优点,从而使学生从全新角度认识到材料特点决定材料用途。

  四、拓展

  今天,我们将纸改变了形状,发现纸产生了这么多新的功能。试想一下,若我们在纸的表面刷上一层油做成油纸,然后分别在普通纸、油纸上不断滴水,又会有哪些新的情况(图文介绍)?请同学们课后做一做,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课后拓展性科学实践任务,将科学实践引向课外。这样将巩固学生的探究方法、丰富学生对纸这一材料的认识以及探索新材料的兴趣。

  板书设计

  神奇的纸

  光滑、硬硬的、不能弹回来不光滑、软软的、能弹回

  最多能放3个回形针能放好多盒回形针

  不能支撑物体支撑能力好

  不能隔热能隔热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情绪愉快地参加探知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水的沉浮。

  3、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语言来表达,发展幼儿讲述。

  活动准备:

  盆、可舀水的玩具杯、海绵、沙、棉花、小石块、积木、朔料玩具、白纸、

  一个熟鸡蛋一生鸡蛋。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产生探知的欲望。

  1、出示两个大盆,里面装有水让幼儿自由在周围用玩具舀水玩。

  2、把各种积木、朔料玩具一一投放入水里,老师:这些东西怎样?它们有没有沉到水下?为什么会漂浮在水上?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试。

  3、把小石块、沙投放到水里,老师:这些东西又怎样呢?为什么会沉到水里?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试试。

  4、把棉花、海绵投放到水里,引导幼儿观察。

  (二)幼儿动手操作、感知。

  1、幼儿人手一篮积木、朔料玩具、小石子等尝试。

  2、帮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探索过程。

  (三)讨论、扩展经验。

  1、老师出示一张白纸,平放到水面上“它又怎样啊?为什么浮在上面”老师慢慢用水弄湿白纸,看看白纸慢慢沉到水里。

  2、老师出示一生鸡蛋,投放到水里,看看它怎样?又出示一熟鸡蛋问:它会怎样呢?

  (四)小实验:会游泳的蛋宝宝。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2、 亲历养蚕的过程。

  3、 经历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的过程。

  4、 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蚕由“卵→蚁蚕→幼蚕”的过程。

  教学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

  三、材料准备

  蚕卵、放大镜、记录用表、鸡蛋、虫卵图片、青蛙各阶段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入

  不同卵的异同点

  纸盒中装入一些蚕卵

  [教学媒体]

  鸡蛋

  放大镜

  各种动物及卵的图图

  [教学思路]

  出示“装蚕卵的纸盒”,创设情景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生命(小动物),让你们见识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

  设问:这些卵是生命吗?

  设问:你知道的与蚕卵相似的生命还有哪些呢?

  教师出示一枚鸡蚕,提出观察要求:蚕卵与鸡蛋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呢?

  教师随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重点从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方面认识蚕卵相对鸡蛋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简单涉及各种卵的构造相似以及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的环节相相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

  (简单观察盒子,猜一猜。)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蚕卵。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蚕生命演变的'已有知识角度认识蚕卵与生命的关系。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反馈。

  师生对话。

  让缺乏自主运动能力的生命体(蚕卵)与学生已有的生命概念形成冲突,创设情景。

  将蚕卵与学生更熟悉的禽蚕、蛙卵等联系起来。

  通过蚕卵与鸡蛋的对比帮助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活动,使观察也更具目的性。

  从鸡蛋等学生熟识的生命变化形式来认识蚕卵可能扮演的生命角色,对于不熟悉蚕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合适的。

  讨论蚕宝宝出世前的准备

  设问:你知道在我们出世前,妈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设问:小鸟出世前,鸟妈妈会为小鸟做哪些准备?(侧重)

  设问:在蚕宝宝出世前我们该为它们做些什么准备呢?

  教师归纳学生的想法,出示一些学生该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参照教科书P35中间部分的话。)

  了解督促学生的准备工作。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阅读了解。

  课外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并及时做好记录。

  创设情景,迁移至要为蚕宝宝的出生做好准备。

  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

  从卵中诞生的小生命

  设问: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条小蚕诞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

  在学生的交流中可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1、你有没有刚出生不久的照片,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给你们照一张照片呢?你想拥有这样的照片吗?

  2、出生后,妈妈是怎样关心和照顾你的?你怎么照顾蚕宝宝呢?(食物、安适的“家”等等)

  3、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我们还应该做哪些重要工作呢?

  让学生设计一个观察记录方案。

  出示老师的建议。(可以参考教科书P36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

  一定要使学生明白,除了对小生命的情感关心之外,我们的记录和饲养是科学观察记录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小组讨论,预设方案。

  交流方案。

  学生了解老师的建议。

  学生设计记录表。

  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一条蚕出生后,也可以放在出生前的讨论时明确。

  让学生明确在蚕宝宝出生后该做些什么。

  讨论观察记录的一些技巧

  蚕的模型

  设问: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观察和记录的?

  设问:你用什么好办法可以把蚕宝宝各时期的样子记录下来呢?

  教师教习测蚕体长的方法。

  学生发表想法。

  明确图画、照片可以记录下蚕的样子;测量、放在尺的刻度上照像可以记录下蚕的体长和大小等等。

  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

  延伸

  记录表

  教师出示一张P36记录表

  学生说说打算什么时候进行记录和观察。

  使学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课设置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热爱科学”德目的有关要求设置的。着重进行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科学与迷信是根本对立的,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小学生要从小相信科学,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二、栏目意图

  1.导入部分“想一想”栏目以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河伯娶亲》导入。本课以此为出发点,一则能取得学生对迷信思想、迷信活动害人不浅的统一认识;二则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2.课后练习“讲一讲”,要求学生“讲几个因迷信上当受骗的事例”。通过讲述进一步强化教育观点:迷信是无知的表现,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迷信。

  3.“议一议”栏目设计了一个情景:小强生病后,奶奶让他喝香灰水。处理此题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设想多种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加以肯定。通过本题的处理,要让学生理解:

  一、知道什么是迷信活动;

  二、自己不参与迷信活动;

  三、能积极劝阻迷信活动。

  4.“读一读”栏目要求学生读故事,谈感想。这一栏目选取的是一个日本小孩新岛襄的故事,旨在告诉学生一些有关宗教本质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教法建议:

  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会迷信是骗人,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科学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要相信科学不迷信道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 相信科学不迷信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难点:对迷信的原因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育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河伯娶亲”的故事吗?

  2.学生讲河伯娶亲故事。

  3.教师提问:

  给河伯娶亲就能避免灾害吗?为什么?

  板书:迷信

  4.师:迷信就是相信一些神、仙、鬼、妖等世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5.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小结:我们不能相信迷信,一定要破除迷信。

  板书:破除

  7.师:有人曾说:“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过去,由于人们无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迷信思想。认为打雷是雷公在发怒。下雨是龙王在行云布雨。生病是鬼怪缠身。

  8.教师提问:

  你们现在相信不相信这些?为什么?

  9.小结:

  以前,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迷惑不解,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以为这些是上天主宰,命运注定的。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过去人们弄不清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能用科学原理去解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二、分析事例,强化观点

  1.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

  2.教师提问:

  (1)当牧场里的几百匹马出现各种奇怪症状时,当地人怎么想?怎么做?

  (2)科学家做了些什么?科学家的研究充分证明了什么?

  板书课题:相信科学 不迷信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本来不该再迷信神、仙、鬼、妖以及命相等。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如此,在我国有些地方,有人生了病,不去医院治疗,却把巫婆、神汉请到家中。难道巫婆、神汉真的能治病吗?

  3.学生自读(课文3-5自然段)

  4.教师提问:

  (1)巫婆治好小兵的病了吗?为什么治不好?

  (2)巫婆斩鬼见血是怎么回事?

  5.教师演示:姜黄汁与碱水反应的实验。

  6.教师提问:

  要认清巫婆骗人的.把戏,没有科学知识行吗?为什么?

  7.小结:

  迷信活动是蒙骗、愚弄人的。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武器,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个武器,反对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动。

  板书:科学是 的最好武器

  三、联系实际,辨别是非,指导行为

  1.学生讲一讲自己了解到的因迷信而上当受骗的事例。

  2.学生讨论:

  听完事例后有什么感想?假如自己遇到这样的事例应该怎样对待?

  3.教师小结:

  迷信是愚昧无知的表现,迷信害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相信鬼神和违反科学的事情,不参加迷信活动。

  板书:努力学习 不相信 不参加

  4.讨论:遇到下面的情况应怎么办?

  5.教师出示投影:

  小强生病了,奶奶从香炉里弄了一点香灰,放在碗里,倒上水,对小强说:“你把它喝下去,病一会儿就好了。”

  6.教师提问:

  如果你是小强,你怎么做?如果你是小强的同学,看到这一情况怎么办?

  7.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回答问题。

  8.小结: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到自己不信,还要积极劝阻别人不要相信。

  板书:积极劝阻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1.学生阅读“读一读”的小故事,谈感受。

  2.教师总结:

  同学们,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抵制迷信思想,反对迷信活动。

  板书设计:

  六 相信科学不迷信

  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最好武器

  努力学习 不迷信 不参加 积极劝阻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精选】10-13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经典)科学教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