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9 16:50:58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语文教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rǒng)长里弄(long)

  工尺(chě)陶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明事物,既可以从肯定方面说明,也可以从否定方面陈说。 3、阅读语文故事《语言的魅力》以及短文《猫》。 4、习作:介绍一种熟悉的动物或者植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熟悉的动物和植物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

  2、难点:在介绍动物或植物时能够流露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语海拾贝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明事物,既可以从肯定方面说明,也可以从否定方面陈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适当正音。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开火车检查读。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说识记的方法或书写的注意事项。

  6、学生书写词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再强调。

  二、金钥匙

  1、学生自由读一读,思考:今天的“金钥匙”又给了我们一把学习语文的什么钥匙?

  2、指名反馈:(说明事物,为了让人认识更全全面,除了从肯定方面说明,还可以从否定方面陈说) 3、指名反馈:文中列举了什么事例对这一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介绍呢?

  4、教师:你能不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5、拓展练习:(1)猫十分喜欢吃鱼,从来不吃。(2)妈妈性情温和,从不生气。

  6、教师小结:同学们,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无论大家从哪个角度出发,只要表达合理,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可以了。

  三、语文故事

  1、学生自由阅读故事,思考: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反馈: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出示:(1)我什么也看不见!(2)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4、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

  5、师导:这两句话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老人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可是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6、指名反馈:师导:当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时,人们。 师导:当加上“春天来了,可是”时,人们。

  7、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

  8、集体反馈,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短文《语言的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阅读《猫》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猫的性格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猫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

  (一)看图片,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2、教师:我们班有谁喜欢猫呢?为什么?

  3、教师导读: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很喜欢猫,他笔下的猫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把握课文条理

  1、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

  2、教师:从“阅读提示”中,我们知道了作者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做下面两件事情。 (1)找出介绍大猫和小猫的.相关段落。 (2)想一想: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里?小猫的可爱又表现在哪里?

  3、集体反馈。 (1)指名反馈:哪些自然段介绍大猫?哪些自然段介绍小猫?大猫:第1-5自然段。小猫:第6-7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短文。

  (三)再读感悟,体会猫的性格

  1、引导学生把刚才自读的情况和同学交流: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里?小猫的可爱又表现在哪里?

  2、集体反馈。大猫的古怪:既怪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的时候对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也不出;既胆小又勇敢,母猫对小猫很尽责,公猫则毫不关心。小猫的可爱:腿脚还不稳,就学会淘气;贪玩,一玩起来就没完没了;抱着花枝打秋千。

  (四)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1、教师导读: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猫的古怪和可爱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好好地品味一下老舍的语言特点。

  2、指名反馈:你们发现了老舍先生语言上的什么表达特点? (1)通过性格的截然相反比较突出猫的古怪。 (2)处处流露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3、教师: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 (1)学生反馈语句。 (2)教师根据句子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体会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课外阅读描写小动物的文章3篇,思考每篇文章的写法有什么异同,做简单的纪录。 2、抄写文中划记得词语。

  (七)教学后记: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介绍一种熟悉的动物或者植物。

  教学重点:把熟悉的动物和植物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在介绍动物或植物时能够流露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读了《松鼠》和《猫》,你们一定喜欢上这两种动物了吧。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2、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谈到动物和植物就滔滔不绝、喜形于色,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动物或植物。

  二、读提示,明确要点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小结。(1)抓住特点写。(2)写动物可以写它的外形、动作、习性等。(3)写植物可以写它各部分的样子、习性、生长过程、用处等。(4)可以写自己和动物或植物之间的小故事。

  三、指导表达

  (一)怎样写植物

  1、写好植物的形态。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3、可介绍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

  4、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植物,可使植物更加形象、生动,语言更加鲜明活泼。

  5、要真实地抒发感情。

  (二)怎样写动物

  1、要抓住动物的特征。

  2、要表达自己的感情。

  3、语言要准确、生动。

  四、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个别辅导

  五、赏析、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语文教案 篇4

  育红小学 田楠

  教学目标:

  1.写字7个,认字9个,掌握多音字“调”。

  2.理解“竭力、飘洒、朦胧、消融、发誓、”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感受师生情,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4.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理解课题含义

  专项训练:抓住重点语句,品读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字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写字7个,认字9个,掌握多音字“调”。

  2.理解“竭力、飘洒、朦胧、消融、发誓、”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春天的雨点”。

  2.媒体出示春雨图。

  【设计意图】媒体出示春雨图,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春雨的绵绵与柔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识字学词

  (一)识字

  1.出示字卡:、偏、调、蒙、萌、蓬、号、哑

  2.学生自由认读。正确认读并给生字组词。

  3.小组交流学习:能触类旁通引导学习(篇、偏、翩)(蒙、萌)

  4.检查认读,点拨:多音字“蒙”和“调”的读音。

  5.学习用多音字造句,巩固掌握多音字的用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独立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触类旁通的学习字词,懂得运用字词。

  (二)学词

  1.出示词语:竭力、飘洒、朦胧、消融、发誓

  2.指名认读词语。

  3.齐读词语。

  4.点拨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

  【设计意图】检查认读既是一种检测,可以帮助老师正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自信心得到加强。

  (三)写字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后一类生字,如果有特别难写的生字提出来,一起交流学习。

  2.指名学生交流。

  点拨“睬”字的左边是目字旁,“印”字的右边的硬耳刀要稍微写低一些,

  3.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尝试瞬间记忆,听写检查,自主纠错。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进行写字教学,运用点拨、描红、听写、自评、纠错等系列活动,强化学生对生字从识记到书写的有效掌握。

  三、熟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减字、读准音、读通句,同时标出自然段号。

  2.指名分部分读课文。

  3.及时纠正字音与停顿。

  【设计意图】本课自然段比较多,分部分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共同交流

  1.出示问题:主要讲述了哪几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课文有几个主要人物?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在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重点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展示收获

  1.简要复述文本。

  2.列提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完成复述文本的基础上,整理归纳提纲。

  板书设计:

  春天的雨点

  调 蒙 睬 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师生情,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2.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1.复习字词,指名认读。

  2.概述文本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上节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效果。

  二、专项训练——抓住重点语句,品读课文内容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来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语句、段落的反复品读,感受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学得轻松。

  (二)充分自学

  1.出示问题:文中那些段、句能够表达出深深的师生情?

  2.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段。

  3.指名朗读,并说明理由。

  4.交流讨论,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研读课文

  (三)精要点拨

  点拨: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读文的方法,知道这样读,读到什么程度。

  (四)强化训练

  1.提问: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课题“春天的雨点”有什么深刻含义?

  2.指名朗读最后一段。

  3.齐读。

  4.点拨:第一个“春天的雨点”,是讲春天的雨点能使草原万物萌发勃勃生机;第二个“春天的雨点”,是将沐浴在老师爱的滋润下,孩子们政治渐渐成长,幸福的感觉荡漾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心里。

  5.学习仿写最后一个自然段。(正确运用双关语)

  【设计意图】这种双关语,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我在设计时分两步走:一、老师直接讲解,学生听明白就好。二、利用仿写是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用

  (五)展示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2.师生互评。

  3.交流文本中心。

  【设计意图】通过对朗读的提高,达到体会文本内涵的目的。

  三、展示检测

  分享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春天的雨点

  老师 爱 学生

  如

  (春雨 润物)细无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重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使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出示闹钟,让学生闭目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 一分钟很短,但对每个人却很重要。

  二. 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

  1. 自读课文,想想“一分钟”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 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就迟到了20分钟呢?

  3. 学生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

  4. 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 全班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6. 巩固汉字,伙伴互相考考是否认识生字。

  7. “找找说说”,比一比,看谁组得快。

  8. 指导写字,先观察笔画,再看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三.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四.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并整体感知。

  指名读第一、第五、六自然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质疑: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他却迟到了20分钟。他后悔什么?

  二. 小组合作学习。

  自学提示,自由读第2至4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不懂?

  三. 小组汇报,全班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四. 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这句话。要求读出着急、自责的语气。

  五. 全班齐读课文并说说: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每一分钟、每秒钟都重要。

  六. 全班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元元的心情。

  七. 实践活动。体会一分钟里能干什么。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单元地位:《老人与海鸥》是安排在“人与动物和谐篇章”的第一课。学习这篇课文为学习其他课文打下学法基础和情感基础!

  主要内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文本结构:课文条理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两大部分之间呈因果关系.

  【学情分析】

  知识水平: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继续围绕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提高阅读速度。本课时学生已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准文章。

  能力水平: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捕捉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的能力,继续巩固这一学法。

  情感态度:抓住兴趣点——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呵护动物!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文段,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突破目标,本课教师教法先扶后放,以读为本,创设情境。学生学法自读悟情、激情美读,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入情入境地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

  【教学统览】

  1.入境,再现感人故事;(预设5分钟)

  2.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预设18分钟)

  3.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预设15分钟)

  4.入心,化作实际行动。 (预设2分钟)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入境,再现感人故事。

  1.美读词语。(撮嘴呼唤 应声而来 、亲昵说话 抑扬顿挫 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 瞻仰遗容 肃立不动)

  2.画面呈现。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脑海里浮现的四幅画面。老师板书:喂养、呼唤、交谈、送别。

  3.串讲故事。老师请个别学生串讲画面,再现一个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给学生回顾故事提供有效的帮助。旨在让学生在直奔重点段落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感知。

  二、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课文的第一部分)

  画面一:老人喂海鸥。

  1、范读,谈感受。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呼唤”这几个词。

  2、朗读指导.课件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引读:(引语中要定准节奏,读出味道!)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3、想象画面.“海鸥飞成的乐谱能唱出一支怎样的歌?”(课件出示填空:_____之歌)学生可能会说“快乐之歌”、“飞翔之歌”等等。

  4、配乐齐读.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和谐乐谱,让画面和音乐融为一体,让灵动的画面唱起美妙的歌。

  5、总结学法:刚才我们采用体味关键词句,读中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画面二:老人呼唤海鸥的名字。

  1.感同身受.让学生抓住爸妈给孩子取名来理解老人为海鸥取名.拉近生本距离.

  2.语言文字训练.(“抑扬顿挫”.)先与形近字区别,再解释词语的意思,最后造句。

  3.师引读,生接读.师生一起用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呼唤海鸥的名字。

  4.教师总结过渡到画面三。

  画面三:老人谈论海鸥。

  1、学生同桌对读:练习老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2、指导朗读。(以读代讲,师及时指导朗读)汇报时,引导学生留意文中描写的老人“生动”的眼神,“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营造出和谐之声,感受浓浓的爱。

  3、小结板书:十多年的来,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老人与海鸥,他们就是——生:亲人。(板书:亲人)

  [设计意图] 这里有含义深刻的文句,教学时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寻觅老人对海鸥的爱。为此,通过教师范读、创设情境引读等,学生悟读、练读、男女生对读、美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抓住“起起落落”引导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同时抓住“抑扬顿挫”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画面一详细指导,学法总结,为后文学习做了学法指导和打下情感基础。

  三、 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课文的第二部分)

  1、结合老人感人的报道创设导语:(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教师引读13、14、15自然段,出示四个场景的'句子)。

  场景1——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场景2——海鸥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

  场景3——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

  场景4——我们收遗像时,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1、结合平时积累。谈谈海鸥心情: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

  2、结合插图理解想象。师:这一幕就像发生在亲人生死离别场面,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指导读出个性化体会和感受)

  3、句子对比,体会用词准确。首先师问:这里用了“扑”这个字,为什么不用“飞”呢?(换词对比谈感受,相机指导读)

  4、小练笔“如果你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海鸥,你会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和自己的感受说进去)”。

  5、写法习得。请你仔细研读这几个场面,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场面写具体的呢?☆ 动静结合 ☆ 细致描写 ……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抓住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挖掘“扑”字的运用之巧妙,旨在体会作者如何准确用词来表达情感,抓一字悟妙用,也是在引领学生懂得如何遣词造句,推敲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设身处地的想像海鸥在倾诉些什么。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四、 总结全文,延伸情感

  1、师指着板书小结:因为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所以才有了这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感人场面,虽然老人走了,但是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由我们传承!

  2、布置作业。学生所感悟到的这种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感不应该随课的结束而结束,应及时的进行拓展。所以我还布置了课后练笔内容:写一写生活中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至情至美的课文,我们希望这节课能结束在感情的至高点,所以我们在学生激情满怀的美读之后,用一段真情告白来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句点,当然,课是结束了,这种情感我们却希望它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在作业中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这是学生学文后情感的梳理,借作者的情思与心声来传学生学文之后的感受,融情感升华与文字训练于一体,这是小练笔应承载的一项功能,在本处,我想这种功能是必要的。

  【板书设计】

  21、老人与海鸥

  喂养、呼唤、谈论

  老人 和谐 海鸥

  亲人

  送别(叫、飞、扑)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精选)语文教案11-05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教案【精选】10-25

[经典]语文教案10-10

语文教案(经典)10-06

【经典】语文教案10-02

语文教案(精选)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