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1 08:33:40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合集]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

  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

  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五、反思学习,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六、迁移创新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教后反思】

  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词,初读课文,学习1、2自然段。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弄清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

  四、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问:这是什么昆虫?(板书:蜜蜂)

  2.谁可以介绍一下蜜蜂?刚才你们说的情况都是自己亲眼见过的吗?法国有一位昆虫学家也听过蜜蜂的'介绍,可是他却要做个试验。你们想知道他的试验是怎样进行的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吧!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发准字音;

  2.检查字音,认读生字;

  3.生字游戏;

  4.默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你是从哪知道的?

  (三)细读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理解:听说(板书)

  2.默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请用“ ”点出作者所做的动作词。(板书动作词)

  3.自由读,想象一下:作者是怎样做这些动作的?

  4.同位一读一演,看怎样才能把这些动作演好?

  5.展示演读,其他学生评价。(板书:观察)

  6.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小结、延伸:

  1.看着板书,小结,说说: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上课前,大家介绍了蜜蜂可以采蜜,你们想亲眼看一下吗?(防录像)

  板书: 14 蜜蜂

  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听说 试验

  捉、放、做、叫、走

  打、放、(观察)、想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中一篇课文,讲的是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画风?”赵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第一个办法,后来,三人相互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目的是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二、设计理念

  《画风》是一篇非常理性的文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果顺着怎样画风的思路进行教学,必定使语文课变味而成为思品课。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于是,整堂课我们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探索中识字、读文、体验、领悟、创造……从而使课堂充满童趣,充满生机,充满智慧。

  三、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艺、丝”等上下结构的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领会文中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方法,体会他们的聪明、合作,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明白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并能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风。

  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七个生字中有6个隐藏在三个小朋友的名字中,于是,就设计了出示名字,用打招呼的方式,让孩子在不露痕迹中自主地学习了生字 。

  在“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这一个环节,经过试教以后,我做了些变动。原来我让学生找出句子读读,我随机点击课件显示出红旗飘动、小树弯腰、风车转动、雨丝斜斜,但课件看后,学生对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表现出风的感受并不深切。后来朱老师和金老师提出不用课件,用老师的简笔画表现风,再一次试教后,效果果然好多了。

  “ 你最想和谁交朋友”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评价三个孩子,其实也是对文本的一种解读、体验,再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三个新朋友的聪明之处。在进一步的.追问中,揭示出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品质正是现代社会积极提倡的好品质。这个环节目的是把理性的目标,通过感性的方式,富有个性地达成,从而使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在想象拓展,勇于创新环节,我刚开始是让学生同桌说说打算怎样画风,在全班交流一下。经过试教后,感觉效果不太好,改为让学生自己先画一画,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风的,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又让学生感悟到“风虽看不见,摸不找,但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就能表现出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习中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巩固、加强、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i、u、ü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力目标

  掌握i、u、ü的4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调韵母的音。

  3.情感目标

  明白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有主动学习的兴趣。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点

  1.读准三个韵母的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2.准确读出单韵母的四个声调。

  教学难点

  读准单韵母的四个声调,其中二声和三声较难掌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出示“a、、e”字母卡片请同学读。

  2.读“a、、e”的四声。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怎样学习单韵母“a、、e”的音和形。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出示“i、u、ü”三幅图和三个字母,让学生看图,自己说说怎样记住“i、u、ü”的音形。

  二、学习“i、u ”的音形

  (一)学习单韵母i

  1.观察“i”的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怎么读?借助衣服的“衣”读“i”的音,

  (3)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发“i”的音时,口开得很小,上下牙齿对齐,舌面前部抬高,嘴角稍往两侧咧。

  (4)学生自己练习读,体会发音要领。

  (5)同桌同学互读,相互纠正。

  (6)开火车读。

  2.学习“i”的形

  (1)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i”的形呀!

  (2)学习记忆小儿歌:牙齿对齐“i i i”

  3.学习“i”的四声

  (1)出示单韵母“i”,问:你们知道“i”怎么标声调吗,可以看看书。谁愿意说一说?

  (2)师强调:给韵母“i”标声调时,要去掉“i”头上的小点。教师板书:“īíǐì”。

  (3)自己试着读一读i的四声。

  (4)教师范读,学生随读(顺读)

  (5)同桌同学互相读(顺读)

  (6)指名读。教师纠正二声三声的读音。

  (7)问: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哪些字的读音读“i”的四声呀!

  (ī医院;í怀疑;ǐ可以;ì艺术)

  (8)同桌同学打乱四声顺序读。直呼带调韵母“ī í ǐ ì”

  (9)指名读四声。

  (二)学习单韵母u

  1.观察“u”的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怎么读?自己试试借助乌鸦的“乌”学习“u”音。

  (3)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发“u”音时,双唇尽力拢成圆形,嘴巴突出,使中间只留一个小孔,舌头后缩。

  (4)学生练习读,体会发音要领,读准字母的音。

  (5)指名读。

  (6)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2.学习u的形

  (1)观察插图:你觉得哪部分与“u”相似?

  (2)学习记忆“u”的小儿歌:嘴巴突出“u u u”。

  3.学习“u”的四声

  (1)出示“u”的四声“ū ú ǔ ù ”,自己试着读一读。

  (2)指名按顺序读,注意纠正学生读不准的音。

  (3)问:谁能用“u”的四声练习组词?

  (4)打乱顺序读四声,直呼带调韵母“ǔ ù ū ú ”

  三、指导书写“i u”

  1.出示四线三格中写好的“i u”。

  请同学们观察“i u”的占格位置。

  2.指导书写出“i”

  (1)认识拼音字母的基本笔画:“丨”竖、“· ”点。

  (2)教师边范写边说笔顺:先在中格写小竖,然后在上格中间写点。写后请同学们说“i”的笔顺。

  (3)说书写韵母“i”的小儿歌:中格写小竖,一点在上边。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3.指导书写u

  (1)教师边范写边说笔顺:先在中格写一个竖右弯,再写一个竖小弯。注意无论是竖右弯,还是竖小弯,竖一定要直。

  (2)请同学试着编一个小儿歌:中格写一个竖右弯,再写一个竖小弯,先大后小紧相连。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放在实物投影上大家评议。请同学们说说哪笔写得好?哪笔你觉得不太满意?应该怎样写?

  (5)学生修改自己书写不满意的字母。

  (6)再次展示学生书写好的、有进步的进行表扬鼓励,调动学生书写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i、u”的音形和它们的四声,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i u”及带调的“i u”。

  二、学习单韵母“ü”。

  1.观察字母“ü”的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念什么?

  (3)师讲:我们借助小鱼的“鱼”平读第一声就是“ü”。

  (4)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发“ü”的音时,双唇成扁圆形,舌头向前接触下齿背,口形象吹笛子。

  (5)学生自己练习体会发音要领。

  (6)同桌同学互读,相互纠正。

  (7)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习“ü”的形

  (1)问:“ü”的音同学们读得挺准的,怎么记“ü”的形呀?

  (2)看图,它与“ü”哪一部分相似?

  (3)读记忆小儿歌:像吹笛子“ü ü ü”。

  3.学习“ü”的四声

  (1)出示“i”的四声与“ü”的四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师强调:单韵母“ü”标四声调时小点不能去掉,要带点写成“ǖ ǘ ǚ ǜ”。

  (3)自己试着读读“ü”的四声。

  (4)指名读。

  (5)请发音准的学生领读。

  (6)教师强调二声和三声的读法。

  (7)请大家选择一个声调的音组词语。

  (8)打乱顺序读“ü”的四声。

  3.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看书上“ü”的笔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观察两个“点儿”的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点儿”稍靠近一点,点写在靠下一点,在上格的下面。

  (3)书写韵母“ü”的儿歌:竖右弯,竖小弯,再写两点在上边。

  (4)学生练习书写“ü”,教师巡视,表扬写字姿势、执笔方法好的,同时纠正学生写姿和执笔方法。对书写不规范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5)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欣赏书写好的学生作业。

  三、读儿歌

  1.出示书中的儿歌内容,读读红色的单韵母。

  2.教师范读或请学生读。

  3.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学生随读。

  4.同桌同学互读。

  5.指名读。

  四、小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3个单韵母“a、、e”,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3个拼音朋友,就是单韵母“i、u、ü”。现在我们一共学习了6个单韵母,分别是“a、、e、i、u、ü”。你们能试着背一背吗?同学们学得不错,写得也很认真,要想把拼音字母学扎实,回家要多读读书呀!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板书:称。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你们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二、初读

  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三、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

  1.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相机板书:议论)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3.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思考:

  (1)官员们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2)曹操听了他们的称象办法后是什么态度?

  四、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师过渡: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全过程。

  (1)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2)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

  (3)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4.在此基础上,老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四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五、课外活动

  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提问: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二、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先自己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上──止(停止)干──杆(秤杆)到──倒(倒水)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像──象(大象)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让学生进行观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互相交流、提示。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美观;“再”字的后三笔笔顺是:竖、横、横,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一些,左右出头。注意比较“在”与“再”二字的字义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21.称象

  上船画线

  上岸装石头沉到线

  称石头

  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设想

  本课为此单元的首篇课,讲读应具有示范性,向学生示范应如何按照单元要求阅读一篇课文。本课教学拟以《伐檀》第一章为示范重点,带动二、三章的学习;以《伐檀》的学习带动《硕鼠》的学习;以这一课的学习带动全单元的学习。落实单元要点的主体目标之一(两大传统)。

  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鉴别是一难点,将通过比较阅读解决。

  本课安排2课时。《伐檀》、《硕鼠》各1课时。

  伐檀

  教学要点

  1、学习《伐檀》;介绍《诗经》。

  2、学习赋、兴等表现手法。

  3、认识“兮”字在诗中的作用与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集体背诵《关睢》。

  2、这首诗选自《诗经》,能说说你所了解的《诗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六艺”之一,故称《诗经》。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于春秋时代。现存诗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从各方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及史料价值。

  板书课题:伐檀

  二、初读。重点阅读第一章。(即第一节)。

  要求:第一遍默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读懂。第二遍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

  2、合上书,你能准确地读讲出下列字词吗?

  (出示小黑板)

  (河之)干稼穑胡廛狩猎县貆素

  注意:“干”与现代词语“干事”、“树干”、“干燥”中的“干”音、义的区别;“县”为“悬”的通假字。

  3、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4、接力译文。由第一组第一名学生开始译文,每人译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译文。

  三、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

  提示:第一句为一层,写的是伐木奴隶的劳动情景,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叫“赋”。后三句是伐木奴隶的感慨。第二句写的河水,由这一句引出了后三句,因此后四句可分为一层。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兴”。由第一层展开到第二层时运用了联想。

  四、研读。

  1、为前后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

  例:“河边伐檀”、“怒斥君子”

  “河边伐木”、“义责君子”

  “河边劳动”、“感慨君子”

  “河边伐木”、“议嘲君子”

  提示:第一层拟“河边伐檀”或“伐木”均好,“劳动则过于宽泛”。第二层“怒斥”、“义质”都属上乘之作,“感慨”则褒贬不明。“议嘲”更有一种居高临下感,实在是最佳品。(板书最佳小标题:“河边伐檀”“议嘲君子”)

  2、读第二、第三章。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有很多对应词,试找出来。

  檀—辐、轮;干—侧、漘;涟—直、沦;

  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

  注意:读准“漘chún”、“飧sūn”、“囷qūn”。鉴别:“特”的古今义。古:小兽;今:不一般的。

  比较这些对应词的微小差别:辐,车条;轮,车轮,这构成了劳动的先后程序:伐木——制辐条——輮车轮。涟,水波;直,波平;沦,小波。其它各组对应词意义基本相同。这种在诗中语句基本相同重复咏唱的方法叫重章叠唱,至于其它文学样式有类似现象,那可能是一种借鉴吧。这种重章叠唱我们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感到这样反复咏唱,有强调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的感情。体会“兮”(相当于“啊”)字的作用。

  教师指导:注意逻辑重音“不、不、胡、三百、不、不、胡、县貆、君子、不素”;注意节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4、现在有人要为《伐檀》画插图,你认为第一句该如何配图?请用几句话将图面介绍出来。

  例:清晨的河边,太阳穿过树缝照到一片林子里,河水泛着小波纹。画面主要有五个人,两人正在抡斧砍一株大树;还有两人正扛着树往河边走,另有一人正站在河边堆积的树木上招呼着。他们衣着褴褛,膝头都磨破了,赤着脚,扛木头的奴隶脸正朝着画面,可清楚看见脸上淌下的汗珠及紧皱的双眉。

  五、作业。

  1、继续完成第一句插图说明。

  2、总结本课中的“兮”字的用法。

  3、背诵全诗。

  硕鼠

  教学要点

  1、学习《硕鼠》,理解“比”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伐檀》、《硕鼠》。

  教学过程

  一、提问。背诵《伐檀》。

  二、初读。学习《伐檀》的阅读方法,勾出应注意的词。

  解释以下词语:

  硕、黍、贯、顾、逝、乐土、爰。

  师:“食”、“岁”、“去”、“适”等词在现代语言中也很活跃,辨析它们的古今意义。

  三、再读。

  1、在第一章中,歌者有什么打算?

  2、歌者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生活、工作的地方呢?

  3、这一章可分成几层?

  4、仿照《伐檀》的学习方法,也用两个短语来概括每层的意思,看看能拟出多少种。

  例:“指斥硕鼠”、“向往乐土”

  “怒责主人”、“远走他乡”

  “控诉奴隶主”、“奴隶要解放”

  “斥硕鼠”、“誓离乡”

  “斥硕鼠,歌者不平”、“求解放,奴隶远走”

  “痛斥硕鼠,怨愤难平”、“录求乐土,争取解放”;“斥硕鼠怨愤难平”,“要自由乐土唯求”

  (板书其中一个小标题:“怒斥硕鼠”、“向往乐土”)

  5、接力译出这一章。

  6、自由朗读,现场背诵。

  7、学习《伐檀》的学习方法,找出本诗第二、三章中与第一章相对应的词。

  黍——麦、苗;顾——德、劳;乐土——乐国、乐郊;所——直

  这些对应词有无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对表现全诗主旨有无作用?

  提示:“黍、麦、苗”这一组对应词有一点微小差别,“黍”指的是碾出的粮食;“麦”指的是长成的庄稼;“苗“则是刚出土的嫩苗。这表明这只大老鼠越来越贪婪,不仅吃粮食,吃庄稼,而且连未长成的嫩苗都不放过。“顾“,表照顾,顾及;“德”,表施恩;“劳”,表慰劳、犒劳;这表明奴隶们要求解放的心情愈来愈迫切,对自身价值、自身权利的认识也愈来愈明确。先仅要求照顾,最后就要求犒劳了。

  四、研读。比较《伐檀》与《硕鼠》,能否得出以下结论?

  1、两篇都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两篇都用了“重章叠唱”式,且所用方法完全一致。

  3、因为都选自《诗经》中的“魏风”,故两篇的句式及语言风格基本相同。

  4、两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表明了奴隶们反抗剥削,要求解放的心情。

  教师明确:两诗都唱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揭露了奴隶主剥削的本质,这种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揭示现实生活本质的创作方法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本单元所说的“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五、听录音,跟录音表情朗诵两首诗。

  六、作业:

  1、课本第一题第4小题。

  2、课外改写《硕鼠》为散文。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教案01-08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阅读教案03-03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