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

时间:2024-01-20 07:12:0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杯子、塑料袋、小降落伞、扇子、纸片。每组一套:盛有水的水槽、杯子、砖头。

  学生准备:每人一个塑料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找空气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但它不容易被发现,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找一找空气。

  实验一

  拿一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杯子里装了什么东西,会有学生说:“杯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是空的。”

  把“空”玻璃杯倒扣在水槽里。

  让学生观察:当玻璃杯一歪时,杯口发生了什么现象?(许多气泡从“空”杯子里跑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空杯子里怎么会有气泡跑出来?”

  指导学生认识:空杯子里并不空,杯子里面有空气。

  实验二

  提问:谁能用桌上的塑料袋再做个实验,来证明我们教室里有空气?

  实验:学生用塑料袋“兜捕”空气,并用手压装满空气的塑料袋。

  小结:瘪的塑料袋鼓起来了,是因为它被教室中的'空气充满了。

  实验三

  提问:谁能做个实验证明砖头里也有空气?

  实验:学生把砖头放入水槽中,从砖头里有许多气泡跑出来。

  小结:在砖头的孔隙里有空气。

  讲述:证明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的实验还有很多,例如,用手绢做“降落伞”从空中落下时,空气能把“降落伞”撑得鼓鼓的。搧扇子时,头发会飘动,脸上会有空气拂过去的感觉。(教师可边讲边演示这两个实验。)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1)认识空气是气体。

  提问: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然后把袋口打开,用手挤压袋,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讨论:塑料袋瘪了,空气跑了。

  提问:点燃一枝蚊香,观察它的烟如何飞散?

  学生讨论:烟向四面八方飞散。

  讲解:这两个问题都说明,空气会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

  (2)认识空气是无色、透明的。

  提问:大家用眼睛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水是没有颜色的,空气呢?

  学生讨论。

  板书:没有颜色。

  提问:大家能通过空气看到前面的黑板和我吗?这说明空气是怎样的?

  把筷子放在水里,可以看见筷子,隔着空气能看见黑板,想一想空气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

  板书:透明。

  (3)认识空气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提问:大家再用鼻闻、舌尝的方法观察空气的气味和味道?

  学生观察讨论。

  板书: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4)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气体,又做了上面“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谁能综合起来说一说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巩固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知道了在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找到它。我们还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大家在书中的横线上填写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只有空气清洁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2、知道吸烟对人有害;建立初步的健康保护意识。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图片:蒙头大睡的.人;禁止吸烟标志。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午睡后为什么要开窗通气?使幼儿知道,午睡后室内空气变得污浊,易使人传染疾病;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有益于人的健康。

  2、请幼儿观看蒙头睡觉的图片,并讨论这样睡有什么不好。

  3、让幼儿说说自己见过哪些空气不好的现象。如:灰尘、烟囱冒黑烟、乱倒垃圾、吸烟等。

  4、让幼儿与父母制定协议,保证家庭室内空气的清洁。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特性,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3.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白纸若干张;泡泡液每组一盆,圆形纸筒每人一个,擦手用的毛巾人手一个;欢快的音乐。

  2.有吹泡泡游戏经验。

  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

  魔术过程中,采用几种用手掌拿纸的方式。

  谁愿意和我一起来表演魔术?

  每人一张白纸进行魔术表演。

  二、为什么不掉

  1.集体讨论。

  手掌上的纸为什么不掉?

  2.小结。

  当我们带着我们手掌上的纸运动起来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宝宝也跟着运动了起来,它们使劲的把纸按在了我们的手掌上,所以纸就会牢牢的贴附在手掌上了!

  三、好玩的泡泡

  1.接泡泡。

  一起用白纸接泡泡。

  2.说一说。

  ①泡泡里面有什么?

  ②空气是怎么进到泡泡里的?

  ③能用嘴巴把空气吹进去吗?为什么不能用嘴直接接触泡泡液?

  教师小结:泡泡液是不能用嘴直接接触的,因为不卫生、有毒。

  3.分组操作。

  ①试一试把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

  提示:第一次操作。

  ②让纸筒里的空气自己跑到泡泡里。

  提示:第二次操作。

  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将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的?

  ④空气为什么会自己跑到泡泡里?

  5.小结。

  纸筒的一端沾上了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到水里。这时将纸卷桶向下压,水宝宝们就进入到了纸卷桶里了,使纸卷桶里的空气宝宝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吹动乐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四、总结评价

  通过变魔术游戏了解了空气流动会产生压力,通过吹泡泡的.游戏又了解了空气受到挤压也会产生压力的科学原理。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把纸筒一端插到沙子里会不会压出泡泡?

  活动反思:

  活动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只是幼儿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活动纪律比较混乱。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小百科: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为此,空气属于混合物,它主要由 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氢),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合而成。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4

  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认识空气,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让幼儿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小适中的保鲜袋若干。

  2.水彩笔、橡皮筋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保鲜袋,一个是充满空气的,一个没有空气的,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空气的概念: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闻不到,看不见但是我们不能离开的气体。

  3.提问:怎样把扁扁的保鲜袋变鼓起来?

  4.操作活动:用保鲜袋装空气。教师用橡皮筋帮助幼儿把变鼓的'保鲜袋绑好。

  5.打扮空气娃娃。引导幼儿用水彩笔在保鲜袋上添画,把保鲜袋变成漂亮的空气袋娃娃。

  6.幼儿和空气袋娃娃自由玩耍,结束活动。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尝度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使幼儿知道新鲜的空气对人们的健康有益,而污染的空气对人们健康有害。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 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 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 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讨论:空气与人们和动植物的关系。

  师小结:人和动植物离不开空气,新鲜的空气有益健康,污染的空气有害健康。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去阻止一切污染空气的行为,从小做起。

  四、 活动延伸

  将一只昆虫和一盆花分别放在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是生活在空气中的,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2、知道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萌发科学探究的热情,获得怀疑和探究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空气对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

  三、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没有破损的塑料袋(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准备好)、扇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被风吹的经历,知道风吹在脸上和身上的感觉。

  四、教学过程: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中。幼儿分组拿着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过程中使塑料袋里充满空气,然后收紧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里鼓鼓的就是空气。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幼儿一手拿着塑料袋,另外一只手拿着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过观察到塑料袋的摆动,知道风的形成。

  教师向幼儿讲解有关空气与风的'形成的关系:

  (1)空气是能够流动的;

  (2)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3、通过操作,知道空气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幼儿捏住自己的鼻子,通过尝试着不呼吸空气,知道人离开了空气是不能存活的。

  五、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同时注意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7

  设计意图

  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幼儿来讲就是在生活中最好玩的事,觉得好奇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设计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捕捉身边的空气,初步感知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难点:保护空气,争做环境小卫士,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音乐、袋子、气球、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魔术导入

  师:魔术表演,老师把一张纸放在手掌上做任意动作,可以轻轻跑,也可以随意摆动胳膊,纸不落地。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每人一张纸,让幼儿把纸放在手掌上做任意动作,不能让纸落地。

  1、让幼儿说一说谁的手掌吸住了纸你是怎么做的?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吸在了手掌上?

  幼儿:把纸放在手掌上跑起来,转起来。

  教师:为什么转呀转,跑呀跑纸就不会落地呢?

  教师总结:把纸放在手掌上不动,手上的纸就会掉下来,当我们的手掌挥动起来的时候,空气宝宝也会运动起来,他们使劲地把纸按在手掌上,所以纸就牢牢的吸在了手掌上。

  (二)捕捉身边的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它是在哪里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教师:出示(纸)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

  3、那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捉空气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袋子,现在我们用袋子装空气,看看谁装的空气最多呢?

  4、现在我们把口袋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里面的空气有颜色吗?(没有颜色)

  5、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有没有味道(没有味道)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面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摸不到)

  (三)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让幼儿到别的地方去做空气,试一试能不能做到空气?(放音乐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

  2、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

  3、你们从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你们说空气能看见吗?有没有颜色?有味道吗?摸到了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

  (四)与空气宝宝做游戏——火箭上天

  教师:小朋友,你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请你们玩一次气球,想玩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么样让气球变大呢?

  幼儿:我们一起用鼻子和嘴巴把空气吸进嘴里,再把空气吹进气球里,连续几次,气球就变大了。让幼儿比一比谁吹进去的空气最多!

  教师:让幼儿体验一下把空气放出来以后,气球会怎么样?

  三、结束部分:保护空气,争做环境小卫士

  教师:

  1、现在我们小朋友都了解了空气,那空气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2、请小朋友用手捏住鼻子,闭住嘴吧,坚持一会儿,什么感受呢?

  幼儿:喘不过气、难受、吸不上空气…

  教师:那我们需要空气吗?

  小结:

  1、当我们用手把鼻子捏住,嘴巴闭上时,空气就不能进入鼻子和嘴巴,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感觉喘不过气,很难受,不舒服那你们说我们需要不需要空气。

  2、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动物,花草树木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就无法生存了。

  3、我们离不开空气,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呢?干净的空气还是污染的空气?(出示图片。)幼儿讨论!

  4、怎么做让我们的.空气变得干净清新呢?

  幼儿: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做一个保护环境小卫。

  活动延伸

  我们吃的面包、馒头里面有没有空气呢?

  活动反思

  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幼儿来讲就是在生活中最好玩的事,觉得好奇也是最感兴趣的!

  本次活动

  (1)我先用变魔术的方式引出空气。

  (2)初步感知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特点,让幼儿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

  (3)用袋子捕捉空气,吹气球的游戏再次加强对空气的认知。(在装空气时有一部分幼儿对空气还是有一定的经验,很快就装到了空气,还有一部分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先后也装到了空气。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同时也感受到空气到处都有。但在课堂上用袋子装空气、吹气球吸引住了孩子,孩子没玩够常规稍微有点乱。)

  (4)通过捏鼻子,捂嘴巴,让幼儿感受到空气在我们周围,感知我们人类也需要空气,空气是我们的好朋友,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生存。

  (5)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幼儿知道受污染的空气对幼儿的危害性,让幼儿做一个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小卫士。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8

  设计意图

  空气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物质,幼小的孩子往往不注意,但与空气相关的一些现象,孩子常接触或有体验,如空气流动形成风、吹气能让气球鼓起来、憋气很难受……本次活动,借助塑料袋这一材料,再辅以空间图,帮助孩子化无形为有形,变虚无为实在,使幼儿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发生兴趣,并引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2.初步确立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活动准备

  1.大号食品袋若干:数量多于幼儿数,透明度越高越好,事先应至少打开过一次。

  2.教具:活动室的二维图一张(事先贴在KT板上),红色水笔1支~3支。

  活动过程

  一、猜猜、说说,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1.用言行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参与。教师拿出一个食品袋,自顾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朝里看……当幼儿忍不住要问时,抛出问题:袋子里面有东西吗?

  (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孩子会回答“没有”,极个别的孩子会说“有”,是“气”“空气”。)

  2.回应幼儿。教师一边问“到底有没有”。一边慢慢收紧袋口,让幼儿判断。

  (刚才回答“没有”的孩子会出现分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改变初衷,相信袋子里有东西。)

  3.针对幼儿不同的看法,教师采用不同的回应。比如,让还是认为袋子里没有东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让认为有东西的孩子说说“里面是什么”。

  4.揭示词语:空气。

  (至此,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与“空气是看不见的”这—性质,他们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得以解决。)

  二、找找、捉捉,引发第二、第三次认知冲突

  1.教师第二次捉空气,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我好厉害。”然后,重新拿个袋子,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到哪里捉?”

  (这是第二个冲突点。一般情况下,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也有孩子会说“能”,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教师顺应某个幼儿的参与,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并会因此而欢呼。这时,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然后,教师用红笔在二维图的相应位置上画圈做标志,边画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2.幼儿捉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让幼儿跟说“试试才知道”,并要求幼儿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师关注幼儿:一是捉的地点。二是捉的过程。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幼儿回到座位,组织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

  (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

  (3)对比观察,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特点。

  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幼儿中,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而后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捉到呢?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

  三、看看、说说,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9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我们是生活在空气中的,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2、知道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萌发科学探究的热情,获得怀疑和探究的勇气。

  二、活动重难点

  知道空气对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没有破损的塑料袋(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准备好)、扇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被风吹的经历,知道风吹在脸上和身上的感觉。

  四、理论依据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和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是判断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指标。首先,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活动前的情绪调动能够使幼儿的主动学习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而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的维系,则是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其次,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首先体现在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程进行学习,或者说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程进行学习。另外,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还体现在用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学习。最后,由于幼儿获得的认识不是来自于教师由外向内的传递,而是经过了发生在幼儿自身内部的建构过程,因此它是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知识经验。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幼儿的经验水平是其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起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发,融入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使教育目标和内容内化为幼儿的需求。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幼儿的探究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是基本的科学问题;

  三、幼儿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四、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

  五、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型"。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在这一阶段所具有探究过程的特点,从而使开展的活动能够最大化的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探究。

  五、活动过程1、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中。

  幼儿分组拿着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过程中使塑料袋里充满空气,然后收紧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里鼓鼓的就是空气。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幼儿一手拿着塑料袋,另外一只手拿着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过观察到塑料袋的摆动,知道风的形成。

  教师向幼儿讲解有关空气与风的形成的关系:

  (1)空气是能够流动的;(2)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3、通过操作,知道空气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幼儿捏住自己的鼻子,通过尝试着不呼吸空气,知道人离开了空气是不能存活的。

  六、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同时注意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10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抓不着,却无处不在。

  2、通过运用不同材料的多种方式感受空气的存在。

  3、乐意参加探索活动,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抓不着,却无处不在。

  活动难点:

  通过运用不同材料的多种方式感受空气的存在。

  活动准备:

  气球若干、塑料袋、包装纸、吸盘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用吹起来的气球来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并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抓不着,却无处不在。

  1、教师出示一个吹起来的气球。

  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气球)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他是鼓鼓的呢?它的里面有什么?(引导幼儿说出里面是空气)。

  2、教师将气球里面的空气放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空气排出的过程。

  师:现在气球里面还有空气吗?(没有了,空气跑出来了)

  3、教师为每一位幼儿发一个气球,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抓不着的.。

  师:你们看到空气了吗?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气味的?手能抓住空气吗?空气排出的时候我们的皮肤能感觉到吗?

  教师小结:空气看不见,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手抓不到,空气从气球里出来的时候,皮肤感到像风吹一样的感觉。

  二、幼儿尝试用塑料袋、包装纸、吸盘感受空气的存在。

  1、师:这里有一些东西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到空气,看看都是些什么?(塑料袋、纸、吸盘)

  师:请你们玩玩这些东西,看能不能感受到空气。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感知空气的存在,教师观察,及时引发幼儿思考。

  3、幼儿交流发现,教师适时引导。

  师:两手抓住拎袋,挥动袋子抓空气,迅速抓空气,迅速封住塑料袋口,鼓鼓的袋子里是什么?

  师:包装纸放置在胸前,当快速奔跑时,包装纸会怎么样?为什么不会掉落下来?

  师:吸盘为什么会吸在光滑的地方?吸盘里有什么?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虽然空气看不见、抓不到,可是它无处不在。

  三、幼儿讨论。

  师:我们生活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

  师:我们一起闭紧小嘴巴,捏住小鼻子,试一试有什么感觉,当你坚持不住的的时候就把小手拿下来。

  师:为什么会有难受的感觉呢?因为空气不能进入到我们身体里了,我们不能呼吸了,所以会觉得很难受。 如果时间长了,人就会慢慢死去的。你说空气对我们的作用重要吗?(非常重要)。

  四 、结束活动。

  “刚才小朋友在教室里用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让我们去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吧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1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寻找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处都有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特点,空气的作用;

  2、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塑料袋、玻璃杯、每人一个塑料袋塑料管、打气筒、游泳池

  三、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感知空气的存在

  1、教师把一个空杯子压入水后,会发现水中有什么?为什么?

  (杯子里没有水,如果把杯弄翻,有泡泡冒出来)

  师:泡泡从哪儿来的呢?(从杯子里跑出来的)

  师:空杯子怎么会冒泡泡呢?原来这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一起说“空气”)

  2、幼儿操作:

  (1)玩泡泡:蹩气吹水,水就鼓起来、动起来,证明泡泡里有空气;

  (2)用塑料管往水里吹气:水里会有泡泡冒出,证明有空气;

  (3)玩皮球:打气筒往塑料袋里打气,塑料袋鼓起来。证明皮球里有了空气;

  师:小朋友,找到空气了吗?你们在哪儿找到的?

  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回答。

  师;原来,不仅杯子里有空气,塑料袋、嘴里都有空气。你们想想,除了这些东西里有空气,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哪儿有空气呢?请你们告诉身旁的小伙伴。

  (幼儿自由讨论)

  师:谁来告诉我,还有哪儿有空气?(轮胎里有空气……)

  师:小朋友讲得真好!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四、通过尝试感受空气的特点:

  师:请小朋友把身边的塑料袋拿出来,我们来玩个“装空气”的游戏:把袋口张开,然后用力一晃,把袋口捏紧,这时口袋里有了什么?(空气)我们看一看袋子里的空气能不能看见?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形状?闻一闻有没有气味?把手伸进去摸一摸能不能摸到空气?(不能)

  总结:因此我们说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

  师:请小朋友把塑料袋收好,我看谁收得最快,我请他和我一起玩个“放空气”游戏,你们看我这儿有个装满空气的`泡泡,现在我要把它里面的气对着你们的小脸放掉,这时你们的小脸会有什么感觉?(师边说边对幼儿脸蛋演示)

  生:凉飕飕的感觉(甚至会痛)

  师:还有谁愿意来试一试(教师挨个给幼儿试一试)是不是凉飕飕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生:里面的空气溜出来了。

  师:对了,因为里面空气溜出来了,而且溜得很快,就像水池里水把塞子一拔去很快就流走了。因此,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形容空气溜得快“流动”。

  小结:空气会流动、无色无味、会流动的气体。

  结束活动:现在请你们把面前有空气的东西里面的空气放掉,幼儿自由玩“放空气”游戏。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12

  目标:

  1、感知空气的基本特性,了解它对人类的作用。

  2、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准备:

  幼儿:保鲜袋人手一个,纸折小鸟人手一个,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内有扇子、吸管、纸片)教师:已装好空气扎紧的袋子两个,空保鲜袋一个,牙签、纸片;带领幼儿在有风的日子观察风来时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影响。

  过程:

  一、设问导入你们知道空气吗?它看得见摸得着吗?请你想一想?

  二、抓空气

  1、教师演示讲解抓空气要领出示保鲜袋提问:这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样的?(瘪瘪的)今天我要请小袋子帮忙把空气抓住。

  演示讲解:两手抓住袋口,左边套一套,右边套一套,一手抓紧袋口,一手抓住袋头,拧呀拧,拧呀拧,口带拧紧了。

  教师手持装有空气的袋子,提问:看,现在口袋怎么了?(鼓鼓的)里面装的是什么呀?(空气)你们想不想也来抓空气?等一会儿请你用小袋子找一个空地方也来抓一袋空气,抓住后一定要想办法把它留在袋子里噢。

  2、幼儿抓空气幼儿手持保鲜袋自由套抓,教师观察指导:

  抓住了吗?快想办法把它留住!

  仔细看看口袋里的空气,你发现了什么?

  你在哪里抓到空气的?你觉得身边有空气吗?

  3、感知空气(1)幼儿手持口袋在座位上与老师一起交流,教师提问:

  你在哪里抓到空气的?

  (指导幼儿讲述抓空气的地方或部位?

  小结:原来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

  (2)一起用小手摸一摸,你摸到了吗?在你抓空气时候,你看见它了吗?闻到它了吗?它有颜色吗?是什么颜色?(幼儿说是白色时,就拿出白纸进行比较)

  总结:虽然空气到处都有,但是它看不见,摸不到,没有味道,没有颜色。

  (3)空气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

  一起捏住鼻子、抿紧嘴巴一分钟,感受空气的用途。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是呀,空气对我们非常重要,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呼吸了。

  4、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1、集体感受现在让你口袋里的空气跑出来亲亲你的小脸吧!(指导幼儿将袋口对准自己的脸,把空气放掉)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幼儿讲述自己的感觉)教师演示:出示准备好的空气袋,用针扎一小口,再将小纸条放在针眼上,并不断变换方向,让孩子看到小纸条倒向另一个方向,初步建立空气流动的经验。

  提问:小纸条怎么了?为什么?空气跑起来后,把谁也带来了?

  小结:原来空气会跑来跑去,它跑得厉害时会把风娃娃也带来。

  2、经验提升,小组操作"让小鸟动起来"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不用手和工具去碰小鸟,怎样让小鸟动起来?你怎么做?小鸟会动的很快?怎么做,小鸟动的慢?

  (2)幼儿分组操作,提醒幼儿运用不同的力量使用材料,要求工具对准小鸟操作,鼓励幼儿交换工具操作

  (3)集中交流你用什么让小鸟动起来了?你的小鸟为什么会动起来?怎么做你的小鸟动的快?怎么做你的小鸟动的慢?

  小结:我们用工具让空气跑起来,请来了风娃娃,小鸟就动起来了。用力时风大,小鸟动的快;用力轻时风小,小鸟就动的慢。

【空气幼儿园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空气小班教案09-04

小班主题活动好玩的空气袋教案04-05

小班主题好玩的空气袋教案04-05

《空气空气在哪里》教案04-02

空气的秘密教案06-15

《新鲜的空气》教案03-03

空气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03-22

《空气》幼儿园大班教案(通用21篇)05-18

《空气污染》教案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