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1 16:47:3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概述】

  1、课名是《月亮的心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课时是第一课时。

  3、《月亮的心愿》一课主要说的是月亮在晚上看见珍珍在照顾生病的妈妈,月亮的希望。主要学习内容是生字的识记、读写、组词和课文的阅读。

  4、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阅读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分析】

  1、识记本课生字14个,能正确认、读生字,说出字词的大意。通过组合生字、猜认生字、编谜语、想故事等方法识记由本课生字引出的新生字(音近字、形近字或基本字带字),能准确认、读。

  2、能按正确笔顺工整地书写6个生字。

  3、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的故事。

  4、在自主提问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利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创新写作,改写故事,自然流畅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以前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1、学生能借助课件自主学习,会正确使用网络留言板。

  2、学生对创新识字、阅读、写作等语文活动非常感兴趣。

  3、学生能熟悉运用组合生字、猜认生字、等识字方法。

  4、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阅读写作积累,表达能力较强。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学资源】

  1、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完成的。

  2、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

  3、专门为本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4、生字卡片(教师一套大号演示卡片,学生每两人一套小的卡片)。

  【过程】

  1、活动:

  第一阶段:

  学生自读、领读、赏读、教读,整体识记、感悟文章。

  第二阶段:

  使用课件,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巩固认读。

  第三阶段: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看着课件中要求读一读的词,边读边做动作来表达词意),感知词意,强化识记效果。

  第四阶段:

  教师少教或不教,采用玩字卡游戏,让学生自己在相互协作中,互教互学,寓教于乐。

  第五阶段: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利用网络创新造句和写作。

  【评价方法】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1、课堂参与情况。

  2、协作学习情况。

  3、识字:

  认读生字,用生字正确组词、造句。

  4、课文内容理解:

  有感情地将课文读给小伙伴听,并且用自己的话流畅地把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5、创造性思维:

  改编的故事没有错别字、语句通顺,具有新颖性。

语文教案 篇2

  该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想起曾在博客上看过别人整理的黄厚江老师讲这首诗歌的实录,索性就模仿名师的课堂。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强调生字词的书写。

  找三位基础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各默写6句,都没有默写全对,其中一位还不会背,看来还要加强背诵。顺势着重强调了饮、散、着、薄、掣的读音及裘、衾、幕的书写。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两个字写的?

  学生们找出:雪、送

  2、同学们能否找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

  学生找出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基础好的同学能较完整的说出原因,基础不好的同学心里知道,但语言表达不完整,或者不会表达。

  3、有人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歌也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联,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共9联,分配任务每组一联。小组中基础好的同学站起来脱离资料能够描述出来,基础不好的拿着教参念。与同事讨论:描述画面与诗句翻译不同。描述画面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但在这一环节上,我没有对孩子们加以引导,因为我不会引导。

  第三环节:名句探究与赏析(这一环节感觉不该这样说,但不知道说什么)

  1、这首诗共18句,有人说,保留两联4句就够了。大家来试试。

  学生们找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有同学说其他句子的,我却没有问原因。

  2、这四句诗是全诗的诗眼,顺势把黑板上其他的诗句划去。

  带着同学们赏析这四句诗。(如何赏析名句?)

  3、如果把这四句诗转换成两幅画,画中应该画什么?

  学生们说画上:树、云、天空、雪、风、山、营帐、红旗、辕门、马车、酒席、将军

  4、如果给这保留的四句作成的两幅画取名字,该怎么取?

  学生们说雪景图,送别图,这样说也对。我提示看诗题,学生们立马说出: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5、那其他的14句不写,好不好?或者其他14句有什么作用?

  学生们回答说衬托、反衬,我为了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没有问他们哪些句子是衬托、反衬,衬托出来什么?反衬出什么?

  最后一个环节:诗歌朗读

  没有给予学生有效的朗读指导

  虽然自己驾驭的不好,或者说还难以驾驭,但总体感觉学生的`参与度高,因为设置的问题学生愿意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而且也能思考出结果。这就是名师的课堂。

  有位名师说: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扭转被动课堂的局面。我觉得这里的提问艺术指老师的提问用语及设置的问题都要着眼于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一节课如何设计,如何安排自己的课堂活动,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全在于老师。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参观果园,去商店认识水果品种,以及去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的活动,懂得接触社会,丰富生活内容,有目的地阅读,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

  2、练习按所提出的问题,按所提供的资料卡片,介绍某种事物的写作方法。

  3、借助习作练习,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学习摘抄、运用资料卡片处理信息的能力。

  4、能够举一反三,借助例文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别人介绍其他的“家族”。

  教学重点:

  学习摘抄、运用资料卡片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练习按所提出的问题,按所提供的资料卡片,介绍某种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参观果园或到商店认识水果等。

  2、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关于自己熟悉事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导出文题

  1、板书“家族”,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词想到的内容。

  2、学生说说题目变成“苹果家族”想到的内容。

  二、师生探讨,交流写法

  1、过渡:

  如果让你去写这样的'一篇文章,你准备怎样入手?

  2、学生自由交流。

  3、班级交流反馈,教师适时点拨。

  4、阅读资料,思考写作要领。

  (1)学生结合卡片资料及自己参观访问和阅读中所获取的新信息,讨论材料组织问题。

  (2)交流反馈。

  5、有情提示:

  ●展开想象,尽力把文章写的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结合单元文章特点,借鉴说明介绍方式,寻求素材的最佳组合。

  三、结合文题,延伸拓展

  1、过渡:

  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可以写什么家族?

  2、学生讨论。

  3、交流反馈。

  四、交流材料,练习说话

  1、学生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材料,并做好整理工作。

  2、汇报交流,及时评价。

  五、独立习作,巡视指导。

  学生依据收集的材料独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评析习作,修改誊写。

  1、阅读文章,师生评议。

  2、结合习作,做好修改工作。

  3、认真誊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在中,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失分最多的一个题目,尤其是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偏重于主观表述题,由于答题不得要领,失分颇多。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文章的意境美

  2、品味语言,了解语言美的写法

  3、拓展训练,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其表现方法

  三、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游济南请老舍做导游

  1、作者简介(图1)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戏剧:《茶馆》《龙须沟》

  2、老舍先生将带我们去神游济南(出示课题)(图2)

  济南的冬天

  3、说到冬天,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图3、4、5、6)

  4、总之是冰天雪地,那么,济南的冬天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听老舍的介绍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读课文

  2、思考并回答

  (1)作者告诉我们济南的冬天的特征是什么?

  (2)文章写作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归纳(补充图2)

  济南的冬天

  语言美

  温晴

  (三)品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其表现方法,了解描写景物的方法

  1、逐段品读,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言并说明理由

  2、回答:怎样才能使语言优美?怎样描写景物?

  3、阅读第二节时,出示幻灯片

  4、穿插比较句子的优劣

  (图7)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2、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的冬天特别暖和。

  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快日落时,阳光斜照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1、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第三节的色彩美(图8)

  ()的矮松

  ()的山尖

  ()的蓝天

  ()的山坡

  ()的阳光

  ()的`薄雪

  色彩艳丽如水墨画

  小结:本文使语言优美的方法是什么?本文是怎样写景的?

  (补充图2)

  济南的冬天

  运用修辞——比喻拟人

  语言美展开联想

  倾注感情

  抓住特征——温晴

  写景

  多角度描写——山水

  (四)拓展感悟

  运用上面学到的知识,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只苹果”

  (图9)

  一只苹果

  1、大小

  2、形状

  表面3、颜色

  4、手感

  5、香味

  6、内核

  内部

  7、尝味

  (五)课外延伸

  以《**的秋天》为题,写一篇散文

  (图10)

  谈桥的秋天

  蜜梨飘香

  丰蚕茧满簇

  水稻弯腰

  收鱼虾满塘

  鸡鸭欢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