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4 09:24:4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几个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联想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一位同学试着读。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师强调指导。

  (二)学生自由诵读

  (三)概括课文内容。

  (四)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成语有哪些?

  三、品读赏析

  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出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以“纸条”为突破口,提炼主线,突出重点,引导学生集中地进行研究性阅读。

  课时目标

  1、朗读好“我”与车主的对话。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研究、交流的能力。

  3、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包括隐信息),研读两个专题。

  教学过程

  一、纸条——很关键

  1、同学们,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比金钱更重要》。课文中的“我”和车主彼此都不认识,也没见过面,“我”把车主的反光镜碰坏了,但是车主却没有让“我”赔偿,反而打电话来向“我”表示感谢。这个过程中,有一样东西,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注意,这样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是什么东西?(一张纸条)

  2、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我”,请你用上自己的姓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给车主留个条,会写吗?就写在老师发给你的纸条上。

  交流几张学生写的纸条。(将好的一张“纸条”贴在黑板上,板书:很关键)

  3、关于这张纸条的内容,书上是怎么说的?

  (“纸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

  二、纸条——担责任

  1、 提出第一个研读专题:

  研读专题Ⅰ

  这张纸条上只写明了“我”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但这次交通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有哪些原因?为什么不把这些原因也写进纸条呢?

  2、要研究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读第几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找到一处原因算不了什么。你找到一处可以在旁边写上①,找到两处写上②,找到三处呢?写上③。

  3、交流,注意:一个同学交流时其余同学要仔细地听,这也是一种学习,听完之后,你可以补充,也可以反对,每个同学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参考:这一次交通小事故的原因很多——

  (1)天气——“天很黑,又有雾,尽管有路灯,还是看不清。”

  (2)车主——“红色小汽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刚好是反光镜伸出的长度,不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反光镜就不会被碰坏。

  (3)“我”——

  ① 旅途疲劳,精神难以集中——“深夜”

  ② 归心似箭,心情十分焦急——“从外地回来”

  ③ 车速过快,违反交通规则——“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往回走了五六十米”

  三个方面的原因谁能连贯地说一说?

  (这才叫做交流!说一点谈不上交流,说好几点,而且说得连贯,那才是真正的.交流)

  “我”为什么不把这些原因写进纸条呢?

  参考:相比之下,“我”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在事实面前,在四周不见一人的情况下,“我”没有逃避责任,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主动地承担了责任,既然“我”主动承担了事故的责任,就没有必要再埋怨天气,指责车主,更没有必要再解释,再为自己辩护,所以纸条上没有写事故的原因。(这张纸条正是“我”主动承担责任的最好见证!板书:担责任)

  三、纸条——出奇效

  1、咱们再来读第二段(4—10自然段),自由读,想站起来读的同学自己站起来!

  2、提出第二个研读专题:

  研读专题 Ⅱ

  车主拿到这张纸条,看到的只是“我”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可他并不在现场,根本就不知道这次交通小事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还要感谢“我”呢?

  3、讨论,交流。

  参考:车主感谢“我”的原因——

  (1)车主从纸条上看到了“我”的诚实,纸条的内容就已经表明“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愿意赔偿,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是诚实的表现。

  (2)车主从纸条上感受到了“我”对车主的信任,留纸条就是信任对方的表现。“我”相信车主会理解自己的诚实和过错,会真心接受自己的道歉和赔偿,不会对“我”敲诈勒索。

  (3)“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车主留了条,使车主很感动。“无人知晓”更能看出“我”的诚实。

  (4)与其说是给车主留下了纸条,还不如说是给车主留下了诚实和信任。

  (5)金钱不是万能的,“我”的诚实和信任,对车主来说是无法用金钱来代替的,它远远超出了金钱的价值。(请学生板书: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这张纸条的作用真不小,板书:出奇效)

  4、指导朗读对话(语气谦和、诚心诚意、相互都很客气,有礼貌,跟打电话一样有生活气息)。

  5、同学们,“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东西”,这里的“人和人之间”是说谁和谁之间?(不光是“我”和车主之间,还可以是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等等,当然,这里的“人”指的是好人)

  四、纸条——见真情

  1、同学们,就是这一张纸条,毫无痕迹地透露出我的诚实;就是这一张纸条,沟通了我和车主之间的信任,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一张纸条,我们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间的真诚友好。(板书:见真情)

  2、最后,让我们带着真诚友好齐读最后一段(第11自然段):我很后悔……但他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3、同学们,俞老师也写了一张纸条,准备留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想看吗?老师把它“放大”: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摘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教师朗读。

  同学们,这20个红色的字简洁明了、内涵丰富,其中哪一个词语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很有联系?(诚信)

  齐读这20个字。

  同学们,作为中国的公民,仅仅知道这20个字还不够,我们应当从最基本的一点一滴做起,做到位、做到家。要在爱国守法中升华精神,在明礼诚信中提升人格,在团结友善中感受欢乐,在勤俭自强中创造生活,在敬业奉献中实现价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板书设计

  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学生写)

  见真情

  担责任 纸条

  出奇效

  很关键

语文教案 篇3

  1.目标导航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2.知识小词典

  ①.字音。

  贫jí(瘠) mù(募)集 卫shù(戍)区 wù xū(戊)(戌)变法

  diāo(凋)零 祈(qí)祷 捂(wǔ) 挟(xié)持 惩(chéng)罚

  眷(juàn)恋 卓(zhuō)越 萌(méng)发 诬(wū)陷 月笼(l?ng)沙

  寂寥(liáo) 造诣(yì) 倔(jué)强

  ②.本单元要着重掌握如下词语的解释:

  蹊跷:qī qiāo奇怪。

  宛转:(歌声、鸟鸣等)抑扬动听。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泛舟:乘船游玩。泛,漂浮。

  汗青:史册。

  寥落:稀少。

  瞭望:登高远望。

  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风烛,风中的蜡烛。

  3.名句解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读: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4.文学常识备考

  ① 萧乾,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

  ②都德,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③刘敬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光明日报科技部原党支部书记,因心脏病突发,于20xx年10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④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⑤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⑥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⑦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5.古诗词鉴赏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鉴赏〕

  这两句诗,写梦境。与诗人那些通篇记梦的诗作有别,此诗写梦境也独树一帜。全诗由梦因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人们尽可以据此梦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想象诗人当年是如何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那披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作此诗时他又是如何梦绕神牵”九州同”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 《过零丁洋》) 〔鉴赏〕

  原诗的零丁洋:珠江口的海面。起一经:指本诗作者精通一种经书,经过考试(文天祥二十岁时考取状元)出来做官。干戈: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全句是说:在惨淡的战争环境中过了四个年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是说:山河破碎得像柳絮被风吹散一样;自己一生在动荡不安中,像被雨打的水上浮萍一样。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是赣江十八个险滩之一。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曾从惶恐滩撤退到福建。”惶恐滩头说惶恐”,这句的”说惶恐”,是指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之叹,非指害怕敌人。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第二年头被迫随船去宋帝呙,船过零丁洋。这句中的”说零丁”,是指感到自身孤苦。汗青:史册。照汗青:光耀史册。

  文天祥抗元不幸被俘,汉奸张弘范当元军元帅,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正在海上抗战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就拿这首诗给他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义正辞严,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在中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文天祥那种忠贞不贰的伟大情操,更是使他得以名垂千古,留芳万世。

  6.仿写演练

  例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仿句:改了 ,而且 。

  7.语文实践活动指南

  本单元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在阅读感受本单元五篇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了解爱国、认识爱国、从而真正地学会爱国。

  8活动步骤:

  (1)了解信息,收集有关背景资料。

  (2)小组讨论,制订”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计划”,落实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安排。

  (3)仔细参观,摘抄重要的文字资料;认真听取介绍或报告。

  (4)访问与基地相关的人员,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

  (5)整理资料,写出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深刻的感受。

  (6)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祖国母亲,我爱你”专题汇报会

  (7)就专题汇报会的情况,写一篇通讯,在校内外有关媒体上报道。

  (8)学习、活动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增加比较阅读的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

  3.教学过程以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

  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分组:告诉大家今天的学习要分组,以便进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后将全班按照每组4-6人进行划分,强弱男女搭配。各组都为自己的组起个名字。

  (二)引入:我们作个小组竞赛:大家会背哪些跟太阳有关的诗文?

  --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三)问:都是琅琅上口,生动难忘的佳句啊!同一颗太阳,能引发人这么多不同的观感,为什么?

  --时间、地点、环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带来千变万化的诗情画意。

  问:记得有一篇外国作家的小说,写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阳像一只巨大的独眼,为什么?

  --逃犯心情紧张,害怕被发现,这种心情影响到他对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会儿要考验大家一下,你会体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们今天将学习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绍一下。

  解题、作者和背景(见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义诗人。)

  (五)现在大家仔细阅读《泰山日出》。

  (六)阅读之后,梳理字词。解释下列词语,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长绒 溟濛 飒飒 蜿蜒

  (七)分组讨论:

  1. 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

  2. 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

  3. 练习二,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谈谈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

  4. 练习三,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开场白:上节课我们各组都已按照所给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就进入表述阶段,看看哪个组说得好、说得精彩!

  各组同学自己给自己编好序号,1、2、3、4、5、6。

  (二)第一个问题: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念每组的序号,被念到序号的同学就发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这是一个开放题,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那些能产生特别的表达效果的词语,或采用了某种修辞来增加表达效果的句子。如:

  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劲烈一般与寒风搭配,这里用来形容晓寒,使人生动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达得明显,文中与睡眼搭配,传神地写出了我尚有朦胧睡意的行状。

  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以神驹形容太阳从东而来,光辉灿烂不可阻遏的样子,极有力量与速度。热奋,中文本无这个词,这是根据字意临时造词,但读者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热烈、兴奋义,促进读者体验到光华无比的太阳强劲地前行的样子。

  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态之美,以金饰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比喻云彩的色调光影的,极尽华丽与堂皇,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义请调。

  (三)问: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明确:本文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的期盼、激动、幻想。

  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

  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四)问: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键词能提示我们?

  关键词:巨人 睡意 唤醒 东方 光明 复活

  这是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再考虑写作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五)下面大家的发言是抢答式了,哪个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赢。

  问: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自圆其说即可)

  徐志摩写云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海涅、姚鼐的见练习二。

  (六)问: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开放)

  (七)作业:

  ①完成课后词句品味和积累各题。

  ②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地驰骋。

  附: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

  生字词: 探究讨论: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 溟濛

  飒飒 蜿蜒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5个生字,绿线内的6个只识不写,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学习按顺序仔细观察图画。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冰花的美。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并会写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

  难点:读好文中的几个长句子。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揭题激趣

  小朋友,你看到过玻璃上开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出示课题:冰花)就讲了这样一件趣事。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

  (1)检查读书,先组内读,互评、汇报读,师纠正读课文、停顿。

  (2)出示字词:

  清晨 看见 晶亮 冰花 惊奇 柔嫩 丰满 牡丹 这时候 送给

  指句读,相机正音,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三、精读训练: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冰花是谁看见的?是在什么时候看见的?它是什么样子的?

  提问,相机板书:晶亮

  冰花多不多?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实施修改意见

  说说自己冬天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朵朵)

  指导学生 朗读第一自然段,突出一朵朵和晶亮。

  2、学习第二自然段:如果你在清晨发现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你会怎样?小童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一句,思考:

  (1)小童为什么觉得惊奇?

  (2)你能像小童一样惊奇地喊一喊吗?

  (3)指名读,评价。

  (4)再指名读。

  (5)指导边说边带动作。

  (6)齐读。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并认读:见、他、它、丰、这。

  2、 记忆字形,注意区分同音字他和它

  3、 范写见、丰、这,提醒注意。

  见:独体字,第二笔是横折,不带钩,第三笔是撇;末笔是竖弯钩,底端平展,向上钩出。

  丰:独体字。第一笔是横,不是撇,第三笔横较长。

  这:左下包围结构。文,末笔变为点。辶,三画,第二笔是横折折撇,开笔平捺托上。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学习用因为-----所以-----把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第一句连起来说说。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学习第二自然段:如果你在清晨发现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你会怎样?小童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一句,思考:

  (1)小童为什么觉得惊奇?

  (2)你能像小童一样惊奇地喊一喊吗?

  (3)指名读,评价。

  (4)再指名读。

  (5)指导边说边带动作。

  (6)齐读。

  实施修改意见

  学习用因为---所以---说话。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写好:见、他、它、丰、这

  选做:练习背诵课文第一、二小节。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冰花,冰花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品读法3、延伸拓展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设计(二)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芳馨(xīn)怡悦(yí)云翳(yì)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清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

  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②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①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②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凋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第二课时

  继续欣赏文章的哲理美、语言美;联系自我,对照反思,总结升华;延伸拓展,类文荐读,开阔视野。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

  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三、鉴赏语言

  1、摘句交流。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归纳: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仿句练习。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五、延伸拓展。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赵丽宏的《生命》,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

  生命赵丽宏

  一假如生命是花。花开时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

  二假如生命是草。决不因此自卑!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三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四、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五假如生命是水。要成为一股奔腾的活水呵!哪怕是一眼清泉,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日夜不停地、顽强地流,去冲开拦路的高山,去投奔江河

  六假如生命是云。决不在天空里炫耀自己的姿色,也不只作放浪的飘游。要化成雨,无声地洒向大地。

  七假如生命是一段原木。做一座朴实无华的桥吧,让那些被流水和深壑阻隔的道路重新畅通!

  八假如生命只是一根枯枝。那就不必做绿色的美梦了,变成一支火炬吧,在黑夜中劈里啪啦从头燃到脚

  学生思考。明确:真实的生命是平凡的。平凡的外表之下跳动着一颗勇敢地面对挫折、充满自信、扎根现实,激流勇进、谦虚朴实、随时奉献自己的火热的心,那么平凡也就透出几许高贵了。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2、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P71),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

  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

  (《霞》鉴赏文章见备课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吾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