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教案

时间:2024-03-19 08:20:52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五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小学五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小学五年级教案

关于小学五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究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3、尝试研究阅读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2、教师准备《月光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收集、展示资料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

  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

  把读书、探究、评价的权利完全放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的乐趣,尝试自我研究的过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从音乐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表达,再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出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拓宽了语言文字理解的途径和视野。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感受听同样的乐曲,由于人的理解不同,因而产生的联想也就不同。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运用本课学到的研读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学习,使学习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附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读通读懂读好

  利用工具书抓要点理解边读边想

  确定研究课题根据联想研究体会感情

关于小学五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会供、唯、谣、噩、耗5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三年抗战,五年建设,1958年,他们要回国了,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纷纷前来送行,他们握着志愿军的手,激动的泪水不往地流:志愿军握着朝鲜人民的手,干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发出深情地呼喊:亲人,再见了!再见了,亲人!(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

  问:亲人,再见了与再见,亲人有什么区别呢等课上完了咱们再来讨论、解答。

  二、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1.把这篇课文分为两大段,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2.学会五个生字:供、唯、谣、噩、耗。

  3.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归于尽、代价。

  三、检查讨论作业。

  第1题:课文按主要叙事和主要抒情分为两段,第大段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据是自然段归并法。

  第2题:提供多音字,读g6ng;谣(yo)随口唱出的没有伴奏的歌:噩耗(ho),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第3题:释文见资料拾阙部分。具体检查步骤为:在哪里出现(读一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字、词典上是怎么说的,课文中的具体意思。(这4个词语为第一大段的重点词语,通过4个词语的检查讨论.使学生了解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读、齐读、试背第二自然段,指导背诵的方法按结构线索记忆:请求回忆安慰。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看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举一反三法学习第大段,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学会3个生字跺、莱、挎;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课题是再见了,亲人,那么,亲人指谁呢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举学第一自然段。

  1.指读(读出亲切、劝慰和感谢的语气)。

  2.梳理,给这一自然段分为3个层次。并说说每个层次各对大娘说了什么。(第一层中劝,劝大娘停住送别的脚步,劝大娘别担心,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妈妈;第二层是忆,回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具体说了两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子:第三层是颂,赞颂大娘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这一自然段有一个词语雪中送炭,词面我们都知道是下雪的时候送来了炭。那么在这一段中,雪炭送分别指什么(雪:供应困难、空着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励、关怀与爱:送:带、顶、冒、穿、送)(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

  (2)这一自然段还有一个词语,唯一。为什么用唯一这个词(儿子、儿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战死了,只剩下这么一个亲人)。大娘为什么为救伤员而不顾自己唯一的亲人(板书:救伤员,失去孙子)

  4、感受反问句的作用。

  这位老大娘是志愿军的亲属吗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她却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志愿军战士在心里深情地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是不会忘记的。课文是这样说的吗(对比: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板书:比山高,比海深)

  三、齐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比较与第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相同,在话别对象上有何不同,该用怎样的朗读语气(亲切、关怀、鼓励的语气)。

  2.你能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板书,补上这一自然段的板书吗

  3.根掘板书,说一说这一段的内容。

  (提要: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不顾生命危险,失去妈妈没有落泪,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却落泪了,她把志愿军看作是比妈妈还亲的亲人,即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

  4.小结本段写法:劝忆颂。

  四、放手自读第三自然段。

  1.补充板书。

  2.指导朗读:用关切、敬重的语气。

  3.检查3个生字:跺、莱、挎。

  五、依据板书,总结升华,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关于小学五年级教案3

  [教学背景]

  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设计理念]

  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

  [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检查朗读情况。正音黍(shǔ)还(h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特别是在表演这一环节,起初一组学生的表演并不出色,我请大家给他们提意见,都很中肯。然后再请一组上来的时候,就克服了先前的不足。基本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情境。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

  再者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想不要什么花架子,就是让学生去读一读。开始我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是越读越有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要立即打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思和意韵。

关于小学五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听出别人说话中内容或语句的错误,并帮助改正。

  2、初步培养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明确听说训练的要求和方法。

  1、自学课文。

  2、交流小结。

  (1)课题是老师和小明对话中的题目。

  (2)要求:能听出别人说话中内容或语句的错误,并帮助改正。初步培养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3)方法:一是从说话内容上考虑有没有常识性和思想性的错误。二是从语句上看有没有用词不当、语句不完整、前后矛盾等问题。

  二、听句子,指出错误并改正,把改好的句子说一说。

  1、我家的小白兔,雪白的眼睛,雪白的毛毛,长长的尾巴,多好看啊!

  2、面对碧波滚滚的大海放声歌唱。

  3、在联欢会上,李晓红演唱了动听的歌声。

  三、听老师和小明对话,指出小明说话中的.错误。

  1、一阵雷声突然被我吓了一跳词序颠倒。

  2、我想,值日生会不会把教室的门窗都不关好呢?语义表达不清。

  四、把改好的话说给大家听。

  五、修改生活中碰到的错句。

【小学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练习》教案05-03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案12-26

小学五年级信息教案10-12

小学五年级下册白杨教案11-04

五年级小学语文教案11-13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05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02-13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6

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