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时间:2024-04-04 09:15:5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加减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加减法1

  (一)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及计算;0的认识。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教材说明

  这一单元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5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

  ①义务教材第一册中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个单元,我们认为太长了,在编写实验教材时把这个单元拆分为两部分:“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及“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老师们都很熟悉,义务教材中在安排“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是一个数一个数地认识,而且每认识一个数都是从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来认识数的概念的,并且在学习了加减法的含义之后,每认识完一个数就练习相应的加减法,很扎实。当时我国的学前教育还不普及,许多学生入学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数学知识,有的根本没有学习过数学知识,这样安排,小步子地进行教学,可以说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必要的。而现在入学的儿童通过学前教育,有许多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有的孩子还认识了百以内的数,如果教材中还是一个数一个数的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对1~10各数的认识做了调整,将1~5各数的认识集中编排。

  ②但由于各地学前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掌握数学的水平也不同,虽然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但多数是在唱数,对数的概念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有的计算加减法只是在背数。基于这种现状,我们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

  ③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思想,在教学1~5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加减法的含义和计算,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2.尊重学生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例如在教学计算“4+1=?”我们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算法,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

  (四)各小节教材说明

  1.1~5各数的认识。这一小节是将1~5各数的认识集中编排,从数概念的不同方面分别进行教学,从1~5各数的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继承了义务教材中好的思想,但在编排方式和呈现形式上有一些变化。

  (1)1~5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

  教科书第14~15页,这一单元的主题图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野生动物园”,渗透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品德教育。主题图的教学有两部分内容:数数和认数。数数的教学:教材中用集合圈圈出各种数量的事物,让学生数一数,抽象出数,而且这些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认数的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认识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是什么。如看着1就知道表示有1个物体,在头脑中再现这个数所表示的数量是多少,并能摆出相应数量的小棒(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3开始釆用几何图形,增加学生的兴趣,并为以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一个基础。如3摆出一个三角形,4摆出一个四边形,5摆出一个五边形。

  (2)1~5各数的顺序。

  教科书第16页,与义务教材的编排相同,通过计数器和点子图进行数的顺序的教学。①计数器是非常好的教具,很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在这,我们把5个计数器一同放上,排列在一起,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后一个数是在前一个数加1的基础上得到的,后面的数比前一个数多1,相邻两个数的数量关系十分清楚。(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拨计数器的操作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加1的基础上得到的,也可以用学具卡片做类似的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的顺序。)②点子图是在计数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得到的,将5个数的点子图同时呈现在这,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为后面用直尺、数轴表示数的顺序做准备。我们关于“数的顺序”的内容的编写思路是先借助计数器、点子图直观地进行教学,再借助直尺,逐步抽象到用数轴表示数的顺序。)

  (3)1~5的写法。

  教科书第16页下部,这次我们将1~5的认识集中起编排,1~5集中认数没问题,但如果集中教学1~5的写数,确实有困难。有的老师提出意见,一节课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写数。写数是一个教学难点,老师们都很清楚,学生对数字的结构、笔顺掌握很难,写3经常横过来m,0、6、8也很难,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写好。而且由于儿童的手指小肌肉群还很不发达,易疲劳,写字时间长了对学生身心发育有害。由于在义务教材中是1个数1个数地学习数概念的各个方面及加减法,教学时间较长,很自然地分散了这个难点。

  这一次我们将1~5的写数集中编排,是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方式决定的,并不是让老师也一定集中教学1~5的写数。实际上教学是开放的,老师们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整每节课的内容,使其符合实际情况。不必要一节课全用来写数,那样不仅很枯燥,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可以把写数的教学分散在1~5各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每节课中,1~5各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会用一段时间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每节课利用十分钟来练习写数就可以了,这样就分散了教学难点。

  (4)1~5各数的大小比较。

  教科书第17页,教材中呈现了一幅“三个小猴分水果”的情景图,图中小猴和各种水果是散乱放置的,我们先进行分类,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一一对应竖直排成一列,统计出数量,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并且在这里渗透了统计的思想,给学生出示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引出第一批数学符号“=”“>”“<”,介绍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的比较结果。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就利用主题图中的素材编了“三个小猴分水果”的故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很自然地去比较猴子的数量和各种水果的数量。还有的老师把教科书的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4吗?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顺序,3在4前面,所以3<4,3在2后面,所以3>2。

  抽象的数学符号是很重要的,数学的抽象、简明与其符号化是直接有关的。老师们一定都很熟悉,在义务教材中这些符号是一步步地出现的,先出现“>”(2的认识),再出现“<”(3的认识),再教学写法(6的认识)。现在考虑到学生对数的认识有基础了,花在认数上的时间少了,所以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认识数学符号的教学上,就一同出现了三个数学符号让学生认识。在这里先是让学生认识,以后再通过练习逐步掌握它们的用法。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经常出现错误,我们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①有一位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符号的开口方向时,是这样做的:教学“=”时,在“=”两端各画两个小方块,数量相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表示相等;教学“>”时,在“>”的左边画2个小方块,右边画1个小方块,教学“<”时,在“<”的左边画1个小方块,右边画2个小方块,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开口方向,开口始终对着大数。②有一位老师在帮助学生记忆符号名称时,是这样做的:在“>”的左侧用简笔画画一条大鱼,在其内侧画一条小鱼,并给出口诀“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于”;在“<”的内侧用简笔画画一条小鱼,在其右侧画一条小鱼,并给出口诀“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于”,帮助学生记忆抽象数学符号的名称。在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符号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很重要的。老师们尽量用直观、生动的方法来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老师们一定还有许多好的做法。

  (5)第几。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

  教科书第18页,教材此处的处理同义务教材第一次引入序数含义相同,也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排队买票”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感受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

  我们教材呈现的是一幅静态的图,但如果只用一次这幅图就失去意义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将静态的教材动态化。比如有的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呈现的情境图并提问:“有几个人在排队?现在小朋友排在第几位?前面有几位阿姨?”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个阿姨买完票后,小朋友排第几?”,还有一些有条件的老师将这个排队买票的过程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符合生活实际,而且将教材中静态的情境图动态化,使教材提供的素材更活,更生动,利用的更充分。还使学生直观地通过人物位置的变化体会到顺序的变化。

  (6)几和几(数的组成)。

  我们认为数的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很直观的方式,可以用来帮助学生认识加减法,而且确实佷有作用。我们从这个角度考虑,还是将“数的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内容在这里单独进行教学。

  这块内容包括两部分:教科书的第19页,先以4的组成为例,借助操作帮学生认识4以内数的组成,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索5的组成。都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学习数的组成。摆小花或摆小棒,把数的各种组成形式摆出来,帮助学生记忆。

  配合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了多种多样的练习,这些练习的要求都很明确,有一个题想请老师们注意:第22页第7题,这是有关序数的含义的一个操作活动,左边的学生说:“我把红花摆在第二。”右边的学生想:“红花还可以摆在第几?”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任意移动红色的花朵。使学生通过操作体会位置变了,顺序也会变,通过位置的变化体会顺序的.变化。有的老师问:“可不可以分别从两头数出两种答案?”我们不主张从两头数,教材中只要求从左数。因为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在认识“左、右”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比较困难。教材中还没有讲左右的相对性,在二册才讲,所以不亦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按照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读书、数数、摆放物品)从左数起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学生已经有了分别从左右两头数的经验也是可以的。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主要内容:加、减法的含义和1~5的加减法。

  (1)加法的含义。

  教科书第23页,加减法含义教学的基本思想与义务教材相同,都是先从情境引入,通过直观演示体会加法的含义,再通过过程图进一步说明加法的含义,最后通过操作逐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帮助学生列算式。但实验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更有生活气息,更有故事性和连续性。

  老师们一定都很熟悉,在义务教材中教学加法含义时,是一个小朋友每只手里各拿着一个气球,然后将两只手合在一起,1加1等于2。这个活动虽然简单,但形象、直观地表明了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和在一起,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算。在教学建议中我们还特别建议老师用手势表示,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是加法的基本含义,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我们很喜欢这幅图,但考虑到如果作为主题图放在这里有些单薄,因此这一次我们设计了一个更有故事情节,含义更丰富的素材。左边的1个男孩拿着1只粉色的纸鹤和右边的1个男孩、1个女孩各拿着1只蓝色的纸鹤走到了课桌前,都把手里的纸鹤放在了桌面上,放在了一起。1只粉色的纸鹤和2只蓝色的纸鹤飞到一起,是一个合并的过程,可以用1+2=3来表示。我们的情境图中还提供了其它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如左边的1个学生和右边的2个学生走到了一起,是一个合并的过程,可以用1+2=3表示;一个女孩和2个男孩走到一起,是一个合并的过程,也可以用1+2=3表示。在此处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只用1+2=3一个算式就可以表示了,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老师们可以看到本书的封面就是釆用了加法含义的主题图。)②接下来还是小丑合气球的过程图(与义务教材中小朋友合气球图的思路是一样的)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③第23页的做一做,通过操作,帮助学生说出算式。①②③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首先将教科书第25页第一幅图的情节做成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反复观察,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理解加法的含义。然后,出示教科书第25页的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看图说出加法算式,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教师还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如手拿铅笔、苹果、梨等普遍性的素材)表示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最后老师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通过边摆边说的操作活动去感悟、去体会,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减法的含义。刚才我已经介绍过了,这一部分内容与义务教材相比在呈现方式上更有故事性和连续性。减法含义教学的情境与加法含义教学的故事情节就是连续的,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科书第25页。教学加法含义的故事情节是三只纸鹤飞到了一起,合在一起,用加法,教学减法含义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小男孩拿着1只纸鹤走开了的连续的情节,飞走了一只蓝色的纸鹤,飞走了,用减法。同样教学加法含义的过程图是小丑将气球合在一起,用加法,教学减法含义时的过程图是小丑的气球飞走了2只,飞走了,用减法。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连续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

  (3)加法的计算。

  教科书第24页,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计算部分所做的最大的改革,就是突出算法多样化。老师们一定都有印象,过去在教材中出现大量数的组成的练习,在计算时也是先出数的组成,再计算,很明显是要求学生借助组成来计算。实验教材中不再这样呈现,老师们可以看一下,在计算4+1=5时,教材中给出了从头点数1、2、3、4、5;接着大数点数4、5;借助数的组成来计算等三种方法,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突出算法多样化。表明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不暗示或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一种方法,学生只要能够正确解答就可以了。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要对学生的算法做过多评价和暗示。

  (4)减法的计算。减法计算与加法计算的编排是相似的,老师们可以看一下,第26页计算5-2=3,教材中给出了从头点数1、2、3;倒着数5、4、3(在学习数的顺序时,学生已经有了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的知识,去掉1个少1个,可以采用往前数1个数的方法);借助数的组成来计算等三种方法,同样突出了算法多样化。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教科书第29页,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与义务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1)0的认识。

  ①用小猴逐次吃桃子的情境图教学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②出示直尺图,教学生活中0还表示起点,并通过直尺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

  (2)0的加减法。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来计算。

  ①教材用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的情境图,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的意义。

  ②通过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教学有关0的加法。

  ③在讲有关0的减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

  没有太多要说的,只有一点需要说明。在没有可以用0表示的教学中,义务教材中呈现的是三个静态的图,第1个圈里放着2个杯子,用2来表示其个数,下面写2;第2个圈里放着1个杯子,用1来表示其个数,下面写1;第3个圈里1个杯子也没有,没有用0来表示,下面写0,很形象而且很直观。在实验教材中,我们继承了这一好的思想,并做了一些改进,设计了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盘子中有2个桃子,小猴吃掉了1个,还剩1个,小猴忍不住又吃掉了,全吃光了,没有了用0表示)。虽然只增加了一个小猴和两个箭头,就把原来教材中的3个静态的图动态化了,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体会从有到无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更好地理解没有可以用0表示,也使教材显得十分生动活泼。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有的老师讲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小猴吃桃子的故事,有的老师根据这个情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展示桃子的个数由2-1-0的变化过程。

  以上就是这一单元的具体分析,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应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加减法2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和练习三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减法的含义难点:减法与加法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师:课件、实物投影仪。生: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按顺序填数

  ()3()5

  2、听算式,说得数(或写得数)

  2+31+31+42+24+13+1

  3、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有还谁记得,加法表示什么?

  (把两部分合起来)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通过电反复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

  同桌之间互相说交流说图意,然后全班交流。

  (桌子上放着3只纸鹤,有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只)

  师:像这样,从3只里面去掉一只也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或减掉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

  2、学习减法算式

  问:3只纸鹤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拿走了一只,是从几只里面拿走的?

  拿走一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1

  像这样拿走了、去掉了、或者是吃了、坏了、死了等都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3-1=

  问:3-1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还有没有不同的想

  法?请你说一说。

  (然后全班齐读算式)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其他能用3-1表示的事物来。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电脑演示第25页的第2幅图和第26页上面的`一幅图,分别让学生认真观察

  (1)请多个同学说图意(2)根据图意列算式

  2、先画一画,再说算式(第25页最下面的做一做)

  A:教师先分步骤讲解第1幅图

  (1)先画三朵花,问学生:这是几朵花,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3

  (2)再用虚线圈2朵花,问:谁知道是什么意思?请你猜一猜。

  (3)用虚线圈表示去掉的意思。那么,去掉了要用什么方法计算?

  (4)去掉的2朵是从几朵里面去掉的?去掉的2朵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5)谁能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板书:3-2=1

  B:你们能够根据刚才所讲的,把后面的2幅图的图意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试一试。(4人小组合作完成)

  (1)指名说图意

  (2)指名说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3、学生独立完成第26页的“做一做”,然后集体进行评价。

  三、巩固反馈

  1、P27页的第5题

  (1)4人小组每个人说图意,对学得不好的同学要给予帮助和鼓励。

  (2)说完图意后,再每个小朋友独立写出算式

  小组内由小组长组织大家进行评价,说一说每个人写出的算式是不是符合题意,不对的又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第1幅图:

  图意为:原来有3只小猪,跑了2只,还剩几只?3-2=1

  第2幅图“原来荷叶上有4只青蛙,跳进水里1只,还剩几只?4-1=3

  2、P27:6每个小朋友拿出5朵小花,根据题目摆一摆。

  3-24-35-2

  并说出图的意思。

  板书设计:减法认识

  3-1=2

  减号

  3减1等于2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加减法3

  学习内容:p14~16;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学习重点: 1~5的基数意义和写法。

  学习难点: 1~5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1~5数字卡片;投影仪;计数器;小木棒

  预设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现在同学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动物。除了看动物之外,我们还要从中学习数学知识,1~5的认识,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板书)

  二、教学1~5的认识:

  1、(屏幕显示“野生动物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

  2、你们能不能按照顺序来说一说?先说数目小的,在说数目大的。再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根据学生发言操作课件)

  3、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来表示?

  4、(投影“1”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在数字“1”的下面,可以怎么摆?(学生上来演示)

  5、(投影“2”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2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上来演示)(“3”、“4”、“5”类同)

  6、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三、教学数序

  1、(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表示?(板书:1)

  2、(计数器上再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一添上一是几?(板书:2)(3、4、5类同)

  3、齐读1、2、3、4、5

  4、1的后面是几?5得前面是几?3得前面是几?后面是几?(全班回答)

  四、教学书写

  1、(屏幕显示1~5的数字卡片)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这5个数字各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学生自由回答)

  2、教学1、2的写法。

  (1)动画展示“1”、“2”笔顺。

  (2)请同3学们跟着老师用手划。

  (4)在书上描写。

  3、教学3的写法。(同上)

  4、教学4、5的写法。(同上)

  五、练习

  p21练习二 1、2、3、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加减法4

  一、单元教学内容: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四、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以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五、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六、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6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会正确书写1~5各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5、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会读、认和写各数。

  难点: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二、反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三、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再摆1个得到几个?......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

  a.出示点子图,你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在下面自己动手摆。

  b.摆好后提问:“5的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然后同桌间互问互答。

  c.让学生从1数到5,再倒着数一遍。

  四、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用你自己的话来告诉你周围的小伙伴。a.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并适时指导,注意表述的广泛性。

  b.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学生汇报。

  c.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量为1、2、3、4、5的物体,看来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好多的数学问题。

  2.猜数游戏。

  提问:

  a.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b.这个数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几?

  c.这个数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几?还有可能是其它数字吗?为什么?3.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学生心中的美丽世界。

  师: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摆的是什么?用什么摆的?用了几个?

  五、书写各数: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六、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加减法5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主题图:

  1、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暑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读一年级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上车......

  a.教师演示“买票”课件。

  b.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个?

  如果以红衣服排第一,再说一说谁排第二,小聪聪后面的解放军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处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各小组抽代表汇报交流。

  d.师: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a.教师提问:“这时有几个有在买票?谁排第一?小聪聪排第几?聪聪后面的两位叔叔呢?”让学生再一次在具体环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同样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b.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二、巩固练习,强化对自然序数的.理解

  1.多媒体演示:全家福照片(教材第18页“做一做”),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思考,然后汇报结果。

  2.出示第21页的第4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共寻规律,完成填空。

  三、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1.学生拿出4个正方形学具片和1个圆片,先独立摆一摆,把摆的结果在小组内与同学说一说,看看圆片可以放在哪些位置上?

  2.教师说要求,学生摆学具。

  a.让学生试试把圆片放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放?

  b.学生摆,教师观察、巡视。

  c.对学生的以下两种摆法,提出讨论:为什么把○放在第2位会产生两种不同摆法?

  □○□□□□□□○□

  四、引导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五、拓展应用知识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开火车。选出几名学生跟在教师身后,组成一列“火车”,围绕教室内的过道缓慢“行驶”。

  1.其余学生观察组成“火车”的人数以及教师和每位同学在队列中的位置,并与同桌交流。

  2.“火车”改变前进的方向,“火车头”变为“火车尾”,观察并说出这时老师和每个同学在队列中的位置。

  3.引导学生明白:数数时,数的方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六、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加减法】相关文章: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12-05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02-12

《认识数字1——5》数学教案08-25

认识1—5教案09-26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109-10

1——5的认识教学反思04-22

《1~5的认识》教学反思02-15

《1~5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04-30

1至5的认识教学反思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