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09 12:06:12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操作推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前面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是怎么规定的?用手比划一下。

  2、你想用什么单位度量你的课桌?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呢?

  3、咱们学校的大操场用什么度量呢?还能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吗?看来摆正方形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有一个通用的计算公式那就方便多了。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节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了旧知,让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谈话,让学生明了学习这节课的必要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任务。)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如果你有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把他们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呢?

  (1)生独立思考,用拼、画等方式完成。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讨论:你们拼出形状各异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4)汇报结果: A 因为都是12个小正方形拼出的,所以是12平方厘米。

  B 数出来的。

  C 用长乘宽的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图形,创设探索情景,然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合作意思,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合作。

  2、 探究长乘宽的方法。

  (1)先让第三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2)先观察你们拼的长方形中,长的方向上有几块小正方形?长是几厘米,宽的'方向上有几块小正方形?宽是几厘米?再说说长方形中所含平方厘米数是多少。把结果填写在课本77页。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每行的块数乘行数等于总块数,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每行的块数等于(长),行数等于(宽)所以得到:长乘宽等于面积

  设计意图:集体观察、对比、思考、验证并总结出结论。培养学生猜测——操作——验证的学习数学的探究过程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及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验证与应用

  再画一画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怎样求面积?口述如何摆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

  三、 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1、练习二十九 第2题

  2、做一做。测量时取整数。

  四、 交流收获,小结全课。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运用今天的知识,你能解决身边一些物体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教学要求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时,也是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图案代表的意义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我们一起来欣赏,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呢?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训练注意力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根据老师的口令行动起来,老师请两位同学在讲台上表演。

  请你摸自己的左耳朵,摸右腿,摸左眼睛,摸右肩。

  请你用右手摸你的右腿,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请你用左手指前面,指下面,指后面,指左面......

  (二)活动二: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工地上有许多叔叔总是在忙忙碌碌的,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说得好,他们正在盖新的楼房。同学们,你知道在盖大楼之前要先做什么吗?对,要由设计师精心设计好大楼的图纸,比如一共有几层,每个房间有多大面积、几个窗户等等,然后才由建筑工人按照图纸去盖,那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工人,一起来搭房子,好吗?

  2.搭一搭。

  ⑴老师设计了一栋房子,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我请一个同学上来搭一搭,请你听好,其他同学当小裁判看他搭的对不对。横着放3个方块,在中间方块的上面放一个,把右面的方块拿去。

  ⑵我请两个同学上台来搭,一个发指令,一个搭。

  ⑶全班听老师指令搭一搭。

  同学们,你们搭的和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工人。

  大家想想,老师刚才给你们发了几条指令?

  最优秀的设计师要尽可能地用少的指令指挥建筑师,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能够做到这一点。

  ⑷同桌一个发指令,一个搭。然后互换。

  (要注意每完成一步都要及时反馈,发现问题立刻纠正。)

  (三)活动三: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⑴下面我请一名同学做设计师,在讲台下面的小凳子上搭一个房子。(请一名同学在讲台下面设计,注意不让其他同学看到他的设计情况。)

  xx设计师,请你说说你搭的房子是怎样设计的,我来搭一搭。

  你用了几个正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形?看,是一样的吗?

  请大家想想,老师问了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同学们,xx用了4个立方体,为什么从上面、正面、侧面看的结果会不同呢?现在就请大家搭出和xx同学搭的相同的立体图形,你从上面、侧面、正面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

  ⑵同学们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做设计师,先自己搭出一个房子,注意用书挡住不要让建筑工人看到,然后设计者用尽可能少的指令让建筑工人搭出你设计的房子。做完后同桌互换角色,练一练。

  (教师注意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要注意发现典型的`设计方案。)

  哪位设计师上讲台来,把自己的设计告诉全班同学?

  (四)课堂小结: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教学内容: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

  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一搭,同学们不仅能搭出许多种图形,还能用语言进行表述。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学具搭搭,好吗?

  (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

  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18X6=108 46X7+3=325

  108^6=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帅板书:商X除数二被乘数

  商X除数+余数二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

  教帅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帅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 — 2 = 98 984-7=1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练习内容:26-27页第4—7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5

  一、主要内容

  (一)数与代数

  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原来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2、有余数的除法

  原来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

  3、多位数乘一位数

  基本内容与义务教育教材基本相同。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

  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原来四册的时、分、秒内容现在分别分布在一、二、五册,本册主要认识单位“秒”,更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

  (二)空间与图形

  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

  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在二年级上册已有渗透,这儿更强调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二、各单元具体介绍

  第一单元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3、练习一

  (1)测量(估测、实测):第1~3题。

  (2)利用生活实际巩固长度观念:第5题。

  (3)单位换算、计算:第4、6题。

  (4)实际调查:第7题。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4、练习二

  (1)巩固长度观念:第1、2题。

  (2)单位换算、计算:第3、5题(第5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3)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

  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三

  第1题,巩固质量观念。

  第2题,单位换算,计算。

  第3题,解决策略多样化。

  第4题,实际调查,并进行环境教育。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从材料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过程。

  3.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48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八戒和沙僧,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48个橘子,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八戒和沙僧3个人,每人可以分几个?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给3个人。

  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48÷3=16(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48 ÷3=16(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48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平均分给3个人,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48除以3,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1,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48的十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48的十位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三相减:从4里减去3,还剩1,表示还剩1筐,然后把1筐和8个放在一起就是18个,再平均分给3个人。在个位上商6,得18﹣18=0。

  引导学生总结,都是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

  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

  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9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笔算乘法

  第7课时 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例7。

  【教学目标】

  1、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基本方法,能说出估算的简单思路。

  2、培养估算意识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估算方法。

  难 点:理解估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老师:秋天来了,同学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秋游)现在我们一起来到秋游的现场。

  出示例7情境图。

  1、阅读与理解:仔细看图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知道门票价格和参观人数,要求250元买门票够不够。)

  2、分析与解答:

  (1)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这样列式?(一人8元,共有29人,就是求29个8元是多少,所以根据乘法意义列式为29×8。板书:29×8)

  (2)选择算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呢?是用笔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算出大约是多少就可以?(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在解决够不够的问题时,我们只需要估算出大约数就能比较出结果,估算在这时能更简便地比出结果。

  (3)引出课题:乘法的估算。

  (4)研究估算方法: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把29估成接近的整十数30,30×8=240,29×8<240,所以250元够了。

  3、回顾与反思:我们刚估算后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验证,谁来说说:29人买门票,250元为什么够了?(有30人买门票只需240元,所以29人买门票250元肯定够了。)

  验证正确后,我们要做什么?(写答)。一起答……

  4、加强巩固: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够吗?(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估算方法,说明700元不够,800元够的道理)

  92×8≈720(元)

  ┇

  接近90

  (把92少估成90都需要720元,那92人700元更不够)

  92×8≈800(元)

  ┇

  多估成100

  (把92多估成100都够了,那么92人800元就更够了)

  5、整理估算思路与方法:通过刚才对乘法估算的研究,你认为我们在什么地方需要重点注意?

  ≈和=有什么不同之处?(≈表示估算的数,=表示准确的数)

  二、深化巩固,应用拓展

  1、教材第70页做一做。

  尝试完成,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32×6≈180(千克)

  ┇

  少估成30

  把一个箱子装32千克,估成装30千克估少了都够了,现在能装32千克就更够了。

  2、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逐题反馈估算方法及结果。

  3、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出估算思路。

  4、练习十五第3、4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对乘法估算的.研究,你有什么所得需要和同学们分享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的意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估算的价值,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好估算的两个原则:“接近实际数”及“便于口算”的原则,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及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4、渗透图形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1、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轴。

  2、能正确找出全部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彩笔、剪刀和三张手工纸。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出示一些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

  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还有别的办法吗?

  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学习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

  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电脑出示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指出对称轴。

  生:蝴蝶、脸谱、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花布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它就没有对称轴。

  2、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数一数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试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二)拓展练习: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与数字、汉字和字母打交道,你们知道吗?在这些字母中有许多也是对称的,不信你找找看。

  1、你的学号是多少?这个数字是对称的吗?

  2、你的名字中的哪个汉字是对称的?

  3、你名字的拼音中,哪个字母是对称的?

  4、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对称?

  四、全课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

  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的:

  1、了解所有学生基本数学学习状况;

  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3、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5、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1、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到黑板上完成习题,表现优异者有小奖品;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内容;

  3、以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出示商品标价牌,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请同学举例其它整数的例子,以及小数的例子(两双手,一个鼻子;身高:1.65米价格:12.3元田径比赛中的成绩:12.91秒)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4、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角分

  4.504元5角

  0.707角

  0.656角5分

  3)完成课本中的习题,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5、测量一位学生身高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6、补充练习

  (1)填单位名称

  7.89元=7()8()9()

  4.54米=4()5()4()

  (2)填适当的数

  0.56米=米=()厘米

  0.89元=元=()角()分

  6.18米=()米()厘米=()厘米

  7、对同学的错误之处进行讲解,归纳易错点

  教学难点(预期):

  1、小数的读法,元角分的画法,长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问题及分析:

  1、在划分单位时不熟悉,容易做错,尽量讲慢一点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没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第(1)题应选择估算。因为不需要求出准确结果,从题目可以看出问题是求大约多远,所以只知道大概的结果就可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

  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

  200×2=400;

  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 70×3 12×3 120×4 3×6+5

  200×4 600×8 21×4 320×3 4×8+7

  500×2 1000×7 32×2 1100×6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 79×3 102×5 287×6

  53×6 212×4 319×7 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笔算下面各题。

  213×3 89×7 28×4 507×5

  213×6 354×4 146×9 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作业。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华山旅游,成人票每张125元,儿童票每张60元,有2位老师,9名学生,买票一共要用多少钱?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p.109~112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学期的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2、复习轴对称、统计、平移和旋转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

  本学期我们一共学了11个单元,对照目录,说说有哪11个单元。

  (我们前面每一次单元测试之后,我都会要求学生把本单元测试的分数写在目录上。)

  可自己的测试分数,把这11个内容分成3类:我学得好的内容、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学习有困难的内容,把它们一一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老师简单摸底,了解学生的情况。

  听听大家的意见,说说你喜欢老师怎样的安排复习?

  二、分块复习:

  (一)计算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

  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什么时候尚是三位数?什么时候两位数?

  如果除数是6,要得到三位数的商,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哪几个数?其中最小的是多少?如果要得到的是两位数的商,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哪几个数?其中最大的是多少?

  什么时候商中间会出现“0”?

  (①百位整除②十位上不够商1)

  还是以除数是6为例,要使商中间是0,它的百位上只能填几?十位上可能填几?

  一起来计算914÷4

  注意有三个步骤:计算、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算得结果是228......2

  如果没有余数,那被除数应该是多少?(912)

  把算式改成912÷4=228

  问:要使商,减少1,被除数应该怎么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要使商多5,被除数又应该怎么改呢?为什么?

  2、板书:□□×□□,接下来我们要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你是怎么想到的?

  (可以分别举例:10×10和99×99)

  这类乘法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就上乘数末尾有0

  板书:40×50,请判断:

  (1)这个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2)这个积的末尾只能有2个0

  问:哪句话是对的?为什么?

  估算:48×52说说像这样的`题目,你可以怎么估算一下它的结果?

  笔算该题,并验算,注意书写的规范。

  算一算:(1)848÷4283÷4408÷4

  32×3040×2740×30

  (2)900÷3545÷523×20

  50×8025×24660÷6

  复习一下25×24的口算方法。

  (二)看第4题,请你说说这题复习的是哪一块的内容?

  板书:轴对称图形

  怎么样的图形可以称为“轴对称图形”?

  注意:不仅有形状的要求,还要有颜色方法的要求

  判断书上的这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不是的,要说出理由。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每一个图形所表示的意义,那就请他来介绍一下。

  第2小题是什么方面的知识呢?

  板书:统计

  请学生按照书上表格中所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教师巡视,注意是否每个学生都能过关。

  一边涂色,一边要求学生估计它的平均数可能是多少?说说估计理由。

  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三)平移和旋转:

  分别用动作来表示平移、表示旋转

  判断书上第5题,这4样运动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第6题:这也是平移的内容

  在做这类题的时候要注意看清楚移动的方向和格数。

  移动的方向,可以通过箭头来判断。而移动的格数要通过对应点之间的格数来判断,注意在数的时候,开始的那个点不要数进去。

  学生数一数,完成书上的练习。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14-115页例8、例9,试一试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能正确地笔算商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除法。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笔算商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除法。

  四、教学难点:

  懂得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五、教学材料:

  口算的投影片。

  六、教学途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

  导入

  教学

  新授

  一、复习

  1、口算:

  300÷348÷2725÷50×20×015×46×57×3432÷4

  2、笔算(可与口算同时进行):

  624÷62814÷7

  1、教学例8。

  0÷3=□0÷7=□

  问:0÷3等于几?你是怎样考虑的?(做除法想乘法,几和3相乘是0,只有0×3=0,所以0÷3=0)

  那么,0÷7=□0÷3=□0÷100=□0÷()=0,()中可填哪些数?(除零以外的任何数)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怎样一

  1、教师出示口算的投影片,学生开火车回答。

  2、学生笔算。

  1、教师提问,指名回答。

  2、学生填空。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新授

  巩固

  练习

  个结论?

  板书: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教学例9。7063÷7=□

  (1)学生试作。(教师选学生中不同中的做法,上黑板板演)可能会出现:

  A、1009B1009

  7)70637)7063

  77

  063

  063

  630

  63

  (1)讨论:哪些算法是正确的?(A、B)

  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呢?(因为0除以2得0,所以在十位上写0。)

  教师: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所以,中间这一步可以省略,直接在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

  3、学生试做。第114页“试一试”。

  4、: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数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几?(0)

  教师板书。

  1、笔算。(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板演

  1、教师板书。

  2、学生试做。

  3、学生上黑板板演。

  4、同桌讨论。

  5、指名回答。

  6、教师。

  7、学生独立完成。

  8、学生。

  9、教师板书。

  1、学生列竖式计算。

  巩固

  练习

  课堂

  作业

  2、连线题。请同学们先把左边的算出来,再和右边的答案连线。(投影出示学生的`答案。)

  3、出示表格图。

  请同学们计算出答案,再填在表格中。

  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列竖式,集体订正。

  4、聪明题:按要求编除法算式,并计算。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再编算式。

  在1号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1、学生连线,投影出示学生的答案。

  2、出示表格的投影。

  3、学生在草稿本上列竖式。

  4、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商中间有两个0的除法

  例8:0÷3=0例9:7063÷7=1009

  0÷7=01009

  7)7063

  7

  63

  63

  八、课后: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11-08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9-20

三年级数学教案12-2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22

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11-06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3-2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三年级数学教案【热】01-30

【精】三年级数学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