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0 09:22:5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习作指导

  教学重点:习作指导

  教学难点:习作指导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经过了几年主写亏习作业训练,来说,已经不那么难了。,能记录自己的酸甜苦辣,能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能让大家享受尽情宣泄的痛快。大家可能又在想:这单元的习作,会是什么题目呢?大家赶紧读读"习作8"吧!

  二、明确要求

  1.学生自己习作8"吧!

  2.明确这三元主妄求:自由写。即:不规定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三、开拓思路

  1.小组内交流,你准备写什么?

  2.全班交流。

  3.教师:本次习作为你的自主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没有任何束缚。你可以写秀美的山川,变幻的风云雨雪;可以写令你难忘的事,高兴的事,尴尬的事,有趣的事,令你气愤的事·…..可以写你怀念的人、敬佩的人、喜欢的人……还可以写你的爱和恨,快乐和烦’恼;也可以写你的.幻想、梦想、理想……你可以自由地用任何体裁来表达。如:一首小诗,一散文。总之,你可以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

  四、重点指导

  无论我们写什么内容,都应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出示)

  1.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充实。

  2.选材。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成功的事情来写把内容写得有条有理。

  3.写完后,要认真读一读,尽量用进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增添文采。

  五、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组织语言,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 重点:目标1;

  2、 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难字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一词多义:

  (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引入:

  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那么他为什么会“与点”呢?(幻灯)

  2、详解:

  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3)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回答以上六小问:

  【明确】:(1)第12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来翻译。

  曾皙的观点不明确。(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姑且将这个问题存而不论。)

  (2)子路:第3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第8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思考: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讨论: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还是曾皙与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或表述差异,曾皙态度或对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讨论前提示】:(1)如果是孔子观念有所改变,你是否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证?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差异,那么曾皙的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可不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证?

  附:对三子观点评述的含义: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明确】:(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闲逸乐)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讲到这里我们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本堂课所研究的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大家进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多做这样的分析思考,可定会对大家有益。

  三、作业:

  (1)课后思考:你觉得孔子赞同曾皙这个问题是不是还会有其他解释?

  (2)以“我看‘其言不让’”为题,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字数:不少于200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理解并积累严守规则,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对句。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并交流自己对“人间天平”这一主题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3、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出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能把自己经历或看到的有关规则事情如实而有条理的写下来,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

  一件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中”的“成语

  运用、积少成多”。

  一、成语运用

  1、师讲笑话导入课题:同学们,这是

  亮亮给爸爸的信(投影出示)。

  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

  你好!

  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

  日上。我现在正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后沾沾自喜。您批评我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你们是不是也能准确地运用成语呢?

  我就来考考大家对成语的运用能力。

  2、恢复成语原貌。

  (1)投影:读一读划线部分,你能把

  句中画线的部分改成成语吗?

  ◆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费尽心机,苦苦思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

  ◆唐高宗突然间因愤怒变了脸色,准备严惩权善才。()

  ◆到了豫州,他看到到处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难民,无辜而受牵连的人极多,内心非常不安。()

  ◆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掉

  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的黑大哥表示谢意。( )

  【学生自主读题,先弄清题目的要求,

  再读句子中画线部分的.意思,理解后改写成相应的成语。】

  (2)你能运用“冥思苦想”、“勃然

  大怒”、“哀鸿遍野”、“拾金不昧”说话吗?

  【强调不仅能够理解成语,还要重视成

  语的准确应用。】

  3、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句子里。

  五光十色 五颜六色

  ◆走进花园,郁金香开得

  正盛,()的花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

  ◆大厅里摆放着各种各

  样的工艺品,( ),琳琅满目。

  滔滔不绝夸夸其谈

  ◆爸爸是个足球迷,一谈

  起他喜爱的球队,总是( )。

  ◆新来的同学维克多喜

  欢( )。他说自己一个人曾经扑灭过一场大火,肚子一人去过很多大城市游玩,一天看完过三本小说,可是他说的并不真实。

  【先要引导学生弄懂出示的两组成语的

  意思,找出每组里两个成语区别之处。比如:“五光十色” 是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而“五颜六色”是指各种颜色。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滔滔不绝是褒义词,形容口才很好,说话不间断。在理解词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感情色彩、语言环境,再在提供的成语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入句子里。意在让学生感悟成

  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兴趣。】

  二、积少成多

  1、引入: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我

  们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成语,并能把握成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感受到成语的精炼和含义深刻。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些对句,这更会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语言的精炼和含义深刻。

  2、出示对句,让学生朗读。

  ☆ 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 道德行为凭自律 文明

  规范贵坚持

  ☆ 须养成处处好风正气

  方配做泱泱大国公民

  ☆ 修身治国生死无惧

  敬业奉公宠辱不惊

  ☆ 车走直马走斜必依规矩

  绿灯行红灯止才成方圆

  ☆ 崇尚文明充实精神生活,升

  华公德熏陶思想感情

  3、让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对句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蚌”等13个生字,读准字音,分清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坦然”、“异想天开”等词语。

  2、通过查资料、学习课文、开展想象,理解沙粒变珍珠的过程,领悟只有朝着预定目标紧定不移地努力,才能实现愿望,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目标2、3

  三、教学难题:

  目标2

  四、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生字卡片、小礼物。

  2、学生:查阅沙粒变珍珠的过程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孩子们,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这些礼物将送到哪些孩子的手上呢?谁能在课堂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最闪亮,谁将获得这份礼物,先让我们去欣赏欣赏吧!(出示课件)

  2、你看了有什么感觉?

  3、有一颗毫不起眼的沙粒,梦想看成为那颗光彩夺目的珍珠,成为有用之才,他的愿望可能实现吗?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的故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强调“……”也是一个自然段)

  2、谁想来把故事读给大家听?指名分段读。

  其它同学当好小评委,听听读准字音没有,谁读得最好,收到第一份礼物。

  3、学习生词:(课件出示)小老师教读,强调“缝”,男、女赛读。

  4、学习生字:开火车。

  5、自由读课文,(1)想想讲了沙粒的一件什么事?(2)遇到问题,在旁边打个“?”。

  6、指名反馈:板书重点问题。

  (三)、细读品味,读出感受。

  1、学习第1~5自然段。

  (1)默读1~5自然段,边读边想像,你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2)同伴们是怎样嘲笑沙粒的?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理解“异想天开”并练习说话。

  “……”省略号什么意思?同伴们还会议论什么?

  (3)面对同伴们的嘲笑,沙粒是什么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用笔点出来。引导理解“坦然”。

  (4)师小结。

  2、学习第6~9自然段。

  (1)师导读6~8自然段,这儿为什么又打了省略号?

  (2)在这慢长的岁月里,蚌亮外面有涛声滚滚,风儿在唱歌,鱼儿在欢笑,外面的天空多么广阔,外面的世界多么热闹,蚌壳里沙粒独自静静地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师小结:外面的世界再美好,再精彩,沙粒也不动摇,因为它下定了决心,它要为他美好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坚持到底!

  3、学习11~12自然段。

  (1)几十年过去了,平凡普通的沙粒终于变成了一颗珍珠。(出示图)

  (2)此时,你想用什么样的话或词来表达你的`感受?

  (3)课文哪些段写了沙粒变珍珠,把你的惊喜、赞美送进去,读出来。

  (4)你最想读哪句话,读给大家听,重点指导:“惊喜叫道……”和12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伴们当初嘲笑沙粒,如今沙粒已成为有用之才,而他们还静静地躺在那里,无所作为,此时,同伴们会想些什么?

  (2)你是沙粒,你想对同伴说些什么?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

  (3)沙粒也有话要送给大家,他要把实现理想的秘密告诉大家。

  (4)请收到礼物的同学打开礼物,揭开秘密,读给大家听。

  (5)屏幕出示,全班齐读。

  (五)、总结:

  孩子们,让我们把这份贵重的礼物,深深地藏在心里,牢牢记住,为自己美好的愿望,持之以恒地努力吧,你一定会成为那一颗最光彩夺目的珍珠!

  六、板书:

  圆圆的沙粒

  沙粒 下定决心 珍珠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1.课前1分钟演讲,一学生谈《营养》。教师点评: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营养,我们不仅需要食物营养,也需要精神营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宋词。大家都知道,宋词有两大派。(生齐答:婉约派、豪放派)这学期中我们就学过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声声慢》,我们还记得吗?

  (生齐背)辛弃疾《声声慢》

  2.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宋代另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大家知道李清照吗?

  一学生: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师简介李清照:这个同学应该说对李清照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全面。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横跨北宋与南宋,她的词风并不是单以婉约为主,她其实也写过不少豪放词。大家都知道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俘虏了北宋的徽钦二帝,北宋灭亡。部分逃到南方的北宋贵族又以金陵为都建立了南宋。经历这次历史大动荡,对李清照的词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的词作前期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后期则委婉缠绵,饱含人生漂泊沦落天涯的痛楚。

  3.师: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是李清照在金兵南侵后避乱金华时写的一首词《武陵春》,先请同学将这首词放声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在读这首词时有几个字的语音不大有把握,这里的“拟”应读“nǐ”,打算的意思,“舴艋”读“zéměng”,形似舴艋的小船。

  4.师:听得出来,刚才大声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高涨,兴致很高。那么读了以后,你觉得这首词中的哪一句你最喜欢?

  生:词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句写出了作者流落江南,经历家破人亡后的感慨。“欲语泪先流”不由得让人想起辛弃疾《书博山道中壁》中“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师:你能能够在学习中展开联想,说明你已经初步了解了欣赏古典诗词的决窍。其它同学还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它写出了词人心中忧愁之多之重,以至连船儿都载不动。

  生:我也是喜欢第一个同学说的那一句“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读后让人觉得十分伤心。

  生:我喜欢最后一句中的“载不动许多愁”,这里将心中之愁形象化,更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愁绪之浓。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讲得非常好,应该说他们都准确地领会了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展开联想,把作者形象化地写出的心中之愁这个特点讲出来了。在古典诗词有一条规律,作者往往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地表达出来。除了这首词之外,其实我们还学过不少类似的诗句,比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欣赏的时候,充分展开联想并且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有一位诗人曾说“最淡的墨水也要胜过最强的记忆”是很有道理的。

  接下来,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再来体会一下作者表达之情。

  (生:朗读)

  5.大家已经知道了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作者心中无边的哀愁,下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展开讨论:作者为何有这么多愁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生:我在上课前曾查过相关资料,刚才又听了老师的讲解,我认为文中主要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之愁。

  师:好,刚才这位同学“物是人非”这四个字概括得非常准确,说明这位同学事前的预习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在注解中可以看到这首词写作于金兵南侵之后,这时词人的丈夫已亡故,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于人生地不熟的金华,此时此景,怎不让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6.师:作者是如何排遣这种“物是人非”之愁的呢?

  生:(讨论)答:闻说双溪春尚好,原拟泛轻舟。作者打算去赏春(游春)。

  师: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呢?

  生:听说双溪春光还好,本打算坐小船前去(赏春)。

  7.作者最终成行了吗?

  生(齐答):没有。师:大家从哪一句看出作者最终没有成行呢?

  生(齐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这首词开头两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好像与后文没有什么关系,应怎样理解?请大家展开联想,讨论一下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

  生:这几句还是表达的一种悲伤、凄苦的心情。

  师:那么这几句该如何理解呢?

  生:太阳已升得很,我却心情倦懒,不想去梳头。前面一句不太懂。

  师:开头一句从字面上的确不好直接翻译,但如果我们展开联想,就容易懂了,狂风停止了,但花儿都已凋谢,尽化为尘土。老师还想问一句,既然太阳已很高了,为何又倦梳头?

  生(讨论、答)心情不佳。

  师: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亲人已逝,自己虽然容颜依旧,却已再无人欣赏。看着满地落花,人心中又怎能不哀伤、凄凉。

  9.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来朗读一遍,大家听一听,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没有?(范读)

  生(鼓掌)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表演朗读,好不好?(点读)

  一生朗读。师:哪一位同学评点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语调低沉,感情真挚,较好地表现出了词中的愁绪。

  师:好,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遍这首词,加深对她的理解。

  生(齐读)

  10.上课前,我们已讲过,李清照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但她的词风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再来学习她的另一首词,看看它与《武陵春》有何不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先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齐读两遍。生(齐读)

  11.师:今天的作业是把《如梦令》改写成散文,100字左右。并且背诵这两首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语文教案-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12-22

语文教案12-22

语文教案12-22

语文教案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