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优秀

时间:2024-04-22 07:07:2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书有感》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1、课前搜集作者资料。

  2、了解古诗故事。

  3、投影。

  4、挂图。

  5、多媒体或音像资料。

  冬夜读书无遗力

  示工夫少——老

  子聿躬行——绝知

  观书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

  有感(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2、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5、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1、学生背诵学过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观书有感》

  6、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7、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8、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9、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这首古诗。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a、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5、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6、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7、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再读。齐读。

  8、指导背诵。

  1、交流自学情况。

  三、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四、布置作业。

  2、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措方塘。

  如许:如此。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2、请二至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3、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5、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2

  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

  课前准备:

  (1)上网查阅,了解朱熹。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读音。

  (3)自学课文,理解感悟诗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泊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初识作者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我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名言(出示名言,生自由读)

  知道这些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3、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生默读:【朱熹,南宋著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来到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齐读课题。师:何谓观书?何谓观书有感呢?

  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是与众不同。想读书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吧!【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人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台阶?读完后教师检测。

  (1)字正腔圆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2)有板有眼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名的节奏?

  (3)富有感情谁能达到第3个台阶?指名读,评价,师:到底什么是有感情?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味儿。(点击,改成读出韵味)至于到底读出诗的`韵味,学完这首你们自然就会了。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古诗的韵律美,达到“会读”的地步)

 三、抓住“诗眼”,理解诗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板书: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板书:清)

  (3)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4)“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你认为应该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理解“开”: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的帮助,还可以联系句子、观察图画。

  “开”字怎么理解?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师:他们一边照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5)如果你是朱熹你会怎么赞美小池塘?指导书写。会有谁?请同学们闭上眼晴,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描绘)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亮,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写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女声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配乐读)

  (7)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结合图文,自读感悟后两诗的意思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此,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民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9)我们可以想象:远处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10)连起来说说这两名的意思。

  (11)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预设: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就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小池塘来说多么的重要啊!

  (12)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水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样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四、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板书:心智:明————读书】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五、配乐诵读,学创名言

  1、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书:景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2、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3

  【课题】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反复诵读,完满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5、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鉴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教学反思:

  不知道为何今年的公开课我却是那么的紧张,我感觉应该是我的年龄大了,上的不好怕伤面子啊!呵呵!

  国庆期间,我没有好好的休息,在家准备这节课的课件和教案,感觉还不错,而且还在家试上了几次就是觉得这过渡语总是不是很好。7天就是这么快啊!十号这天我执教了《观书有感》,总的感觉就是惭愧和遗憾,虽是备教材了,虽是查阅各种资料了,但是学生这块我没有很好的备课,课堂上我想抓住这首诗的诗眼,可是在第一个孩子说对了以后,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也能说出,或者我要确信是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这首诗的诗眼,结果,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的答案吗?孩子们被我误导了。以为第一个学生没有说对,哎,我当时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使得孩子们和我都傻了,最可笑的是,拓展那块,我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说理诗的道理让孩子们猜是哪首古诗,结果,结果,孩子们又一次傻了。好,下课了,我的教学内容也讲完了,可是一切也结束了。同事对我说你选错文章了,这个不好上,还有同事说拓展太难了……呵呵,我没有考虑到这些,以为我会大家肯定也会,可是同事们都说,拓展那块我们都想了半天呢!嘿嘿,考倒学生和老师们了!这两处是我遗憾最大的地方,以后也多听听这样的课,看看,如何处理的更好,哎!

  这篇文章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说理诗,喜欢诗中描绘的景色,美景配上我的美文诵读还是不错的,总之还是不错的(自我安慰一下),下次再努力吧!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关于《观书有感》教案01-03

观舞记教案优秀09-03

(优秀)观《长津湖》有感03-24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03-27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12-08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优秀11-22

《猫》观后感优秀10-20

《雷锋》优秀观后感10-16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08-04

《天渠》观后感优秀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