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时间:2024-04-12 07:03:08 课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课件编写工作,课件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课件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56——P70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7课时

  第1课时 平行与垂直

  一、教学内容: 平行与垂直P56-P57例1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难点: 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的界定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且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回忆直线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在任意画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平行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汇总。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用铅笔摆图形,分组讨论。学生在全班汇报,补充说明。

  5、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6、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讨论第3幅图,直线向两头无限延伸,因此应该是相交的)

  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况。

  7、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反例异面直线也不相交的反例,但不是平行的关系。)

  8、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的位置关系吗?

  第二环节 垂直

  1、师黑板上把毛线拉,表示直一条直线,再拿出另一条毛线拉直,表示另一条直线,并与第一条相交。想一想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各是什么角?(如第4幅图)

  2、如果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1变成直角,那么这其余三个角会变成什么角?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这里要再次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异面垂直的关系)

  4、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垂直的位置关系吗?

  (三)巩固发散

  1、教材P57 做一做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在同一平面内)

  平行:a∥b 垂直:a⊥b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第2课时 垂线的画法

  一、教学内容: 垂线的画法P58-P59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线吗?

  2、怎样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板书教学内容:垂线的画法

  (二)探索发现

  1、先思考:画垂线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三角板或量角器)

  2、阅读教材P58内容,想一想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一幅图

  4、先小组内交流画法,再指名展示。

  教师总结: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的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5、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呢?独立思考后在P58上例2练一练。

  6、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展示。

  7、教师总结画法。强调不要忘记标垂足。

  8、仔细观察,过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可以画几条,看P59页内容,自己再尝试画出几条线段,再比一比这些线段,哪一条最短?你怎样知道的?这条垂直的线段有几条?

  我们说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9、自读P59页例3(2)的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长度是相等的。

  10、教师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三)巩固发散

  1、P58做一做剩余的内容(投影展示,学生演示画法)

  2、P59做一做1 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导:求的最短距离就是垂线段

  3、P59做一做2 独立完成后,教师总结:这就是人眼的误差,实际上是两条平行线。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垂线的画法

  教学反思: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学生经历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空间想象能力。

  第3课时 长方形的画法

  一、教学内容: 长方形的画法P60例4

  二、教学目标:

  1、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长方形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巩固对垂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难点: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画出长方形。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什么是垂线?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怎样判断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2、今天将利用所学知识画长方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思考:画长方形首先知道长方形的什么信息?(长和宽的长度)

  2、请你独立思考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3、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指名展示。(投影)

  4、教师总结:因为长方形相邻两边互相垂直,可以利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

  (1)先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2)过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作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线段,使它们的长度都是8厘米。

  (3)把这两条8厘米线段另外的端点连接起来。

  5、修改自己的图形。指名汇报长方形的画法。

  (三)巩固发散

  1、完成P60做一做 1、2 指名汇报画法。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画法

  教学反思: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画长方形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作图的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第4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P61——P6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平行与垂直的认识,巩固画平行线、垂线的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夯实作图基本技能,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61——1 独立完成后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教师指导:利用三角板测量直角,可以判断是否垂直;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判断是否平行。

  2、P61——2独立摆完后相互说一说你的发现。

  教师指导: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P61——3 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

  教师指导:利用的是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原理。

  4、P61——4 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教师指导:利用三角板测量直角,可以判断是否垂直;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判断是否平行。

  5、P61——5 独立判断后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指导:利用的是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原理。

  6、P62——6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测量。

  7、P62——7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二)指导练习

  1、P63——11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平行线间的垂线段最短。

  2、P63——12(1)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先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补充剩余部分即可。

  独立完成第(2)幅图,指名说一说画法。

  3、P63——13 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教师总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独立再画出几组同位角,看一看是否相等。

  4、P63——15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利用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再延长线段,看哪两条直线不相交。

  (三)检测评价

  1、P62——8

  2、P62——9

  3、P62——10

  4、P63——14

  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导,并订正练习。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了对平行与垂直的认识以及画平行线、垂线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5课时 认识平行四边形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行四边形P64——P65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并会画高。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掌握它的特征。

  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并会画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三年级时我们认识过平行四边形,请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

  (出示教材P64)你能指出哪里有平行四边形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的平行四边形P64,自己借助三角板和直尺动手研究,看看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交流后,指名汇报。

  3、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我们把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概念)

  4、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高呢?自学P64教材后,独立在例1的第一个平行四边形上画高。

  5、画好后小组内交流画法,指名上台汇报。

  6、教师总结画法及平行四边形高的定义。学生修改自己的练习。

  7、过一点能做平行四边形的几条高呢?(两条)

  8、教学例2

  (1)用吸管做一个长方形,然后用手拉动这个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总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3)思考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做什么呢?(教材P65图)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实例?

  (三)巩固发散

  1、P64 做一做 选出平行四边形后,过指定的点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展台展示)

  2、P65 做一做1 摆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

  指导: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易变形。

  拓展延伸:三个小棒摆三角形又会出现几种图形?你又有什么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P65 做一做2 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说一说你是怎样检查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对边相等

  不稳定性

  高

  底

  教学反思:学生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并学会了画高。通过操作活动,学生经历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掌握了它的特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第6课时 认识梯形

  一、教学内容: 认识梯形P66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理解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回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指名回答)

  2、今天我们认识另一种特殊的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主题图P66 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指名汇报)

  2、总结:我们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你会画梯形的高吗?自己动手尝试。(P66例3 主题图 第二个)指名汇报画法。

  4、教师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高

  5、生活中会有特殊的梯形,如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自学书本P66

  6、思考:直角梯形的高怎样画,自己动手画一画后你发现了什么?(直角梯形中的成直角的腰就是高)

  7、思考并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四边形,都有平行的对边

  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

  8、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四边形?(小组交流总结,并说一说每一种四边形的特征)

  (1)指名汇报学过的四边形

  (2)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3)思考: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4)教师总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5)那么四边形怎样分类呢?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另一类是不规则四边形。

  (6)在特殊的四边形里按照对边平行的情况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梯形)

  (7)出示P66 例4图

  (三)巩固发散

  1、 P66 做一做,想一想 一个梯形里可以画出几条高。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上底 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腰 高 高

  下底

  六、教学反思:学生了解了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7课时 练习课(一)

  一、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P67、P68、P69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

  2、通过练习,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熟练说出梯形的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会画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三角板、长方形纸、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67——1 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利用的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P67——2 独立尝试后同桌交流,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总结:利用的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P69——11 独立尝试后同桌交流剪法,指名上台演示。

  4、P67——5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梯形要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

  (二)指导练习

  1、P69——12 独立尝试后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利用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教师同时总结,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P67——6 独立画出剪法后,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总结:利用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特征。

  3、P67——3 独立测量后说一说发现。

  教师总结:平行的四边形对角相等。

  (三)检测评价

  1、P67——4 独立完成后同桌检查

  2、P68——7 独立观察后指名汇报

  3、P68——9 独立观察后指名汇报

  4、P68——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强调第(2)(3)题,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不相交。动手剪一剪长方形即可。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一)

  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练习,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并能熟练说出梯形的的各部分名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第8课时 练习课(二)

  一、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P68——P69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这一规律。

  2、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这一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69——14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订正。

  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两个,梯形9个

  2、思考: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哪些。(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

  (二)指导练习

  1、P68——10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1)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

  (2)自己任意画一个四边形验证结论。

  (3)教师总结: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三)检测评价

  活动:P69——13

  以小组为单位按书中要求拼摆图形,教师组内巡视并予以指导。最后展台交流。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二)

  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六、教学反思:通过动手测量,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线与角、乘法、运算律、方向与位置、除法、生活中的负数和可能性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第四单元“运算律”。本单元主要学习三步以内的四则混合运算,让学生弄清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各个运算律,让学生历经探索的过程并发现和掌握这些运算律,知道运算律在数学中的作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对一些计算进行简便计算。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6.第六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可能性”。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不确定性;

  (2)摸球游戏。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3.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加法和乘法中的运算规律,了解这些规律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5.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6.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7.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8.学生将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及生活经验,知道事物的不确定性,通过摸球的游戏进一步了解和体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7课时;

  第二单元“线与角”:9课时;

  第三单元“乘法”:9课时;

  第四单元“运算律”:6课时

  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3课时

  第六单元“除法”:13课时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3课时

  第八单元“可能性”:3课时

  总复习:4课时

  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内容: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

  3.在此基础上,引出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7.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难点: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亿以内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一段话。(出示主题图)

  如果把全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头尾相连,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30圈,制造这些筷子需要砍伐25000000棵大树,使森林面积减少2000000平方米。据统计,我国13亿人口中在校中小学生约2.2亿,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能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5280000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0000亩木材、528000000吨纯净水、6335000万吨煤、1584000万吨化工原料。

  师提问:这是老师搜集整理的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2、发现问题。

  (1)小调查。会读的同学请举手,有困难的同学也请举手。(老师统计、分类)

  (2)小汇报。请有困难的学生代表上台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指着25000000和2000000等较大的数说,这个数我不会读。)

  (3)小交流。请会读的同学来读一读,读完后,教师提出问题:25000000和2000000是怎么来的,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是比较陌生的,比较困惑的,此时,让孩子们独立地去阅读教材已是水到渠成。)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诱发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自学或预习)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并通过小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3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热爱数学的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的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说出每个算式表示什么?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100X4 200X7 300X6 3X20 6X40 9X40

  二、新授

  1、100X4表示什么?用图可以怎样表示?

  每行有100个方格,需要多少行?

  观察这副方格图,你还可以怎样列式?(4100)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100个4是多少?)

  2、比较100X4与4X100这两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两个算式中的数都是一样的,只是数的位置不同;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它们都可以表示同一副图;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归纳:100X4与4X100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3、独立试算: 100X12= 19X100=

  12X100= 100X19=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什么发现?

  (100乘几,就可以算成几乘100,他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试算:7X20= 7X200= 7X300= 7X400=

  说出你的想法.(7和2个十相乘,得14个十,是140)

  根据上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12X300= 8X500= 24X600= 21X500=

  5.讨论交流:通过上面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

  (1)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可以用这个因数与乘数百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后面添上2个0.

  (2)用这个因数与几个百相乘,得多少个百.

  6.同桌之间能互相出几道这样的题目,练一练吗?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0X6 400X2 300X12 8X700 15X400

  6X100 2X400 12X300 20X600 33X700

  2.列式计算:

  (1)30个15是多少?

  (2)25的200倍是多少?

  (3)6乘400是多少?

  3.四年级3班有学生50人,开学初每人交书本费及各种杂费共200元,四年级3班的老师共收多少钱?

  4.一袋洗衣粉500克,一箱洗衣粉20袋,有多少千克?

  四、质疑小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口算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如果是一个因数与整千、整万的数相乘又该怎样计算呢(补充板书)?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100X17   200X8   600X11   12X400

  17X100   8X200   11X600   14X200

  2.口算下面各题.

  6X100    50X60    13X300

  42X20   12X200   20X400

  6X300   13X100   34X200

  3.(1)20个17是多少?

  (2)25的100倍是多少?

  (3)40乘300得多少?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4

  一、复习。

  1、口算:

  320÷40 12×5 32÷2 36÷12 450÷90 14×7

  96÷8 64÷16 560÷70 4×24 85÷5 70÷35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二、新课。

  1、出示一个角,请学生自己想办法量一量角的大小。

  提问:用自己手里的三角板中的角去量,你发现了什么?用不同的角去量,有不同的结果。

  (1)用∠1量,有2个那么大。(用60°的角量)

  (2)用∠2量,有4个那么大。(用30°的角量)

  (3)用∠3量,还不到3个。(用45°的角量)

  提问:为什么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会不一样?

  同桌讨论,汇报结果。

  得到: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

  2、认识量角器。

  (1)拿出量角器,提问:观察量角器,你看到了什么?。

  同桌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说明: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记作:1°,领学生读“1度”。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

  (2)请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指中心)叫做量角器的中心。(板书:中心)

  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同桌互相说说。

  (3)在量角器上,从右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

  和180的刻度线,再从左边起,依次找出这些度数的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巡视。

  3、角的量法。

  书第19页,你能照样子用量角器量出下面角的度数。想办法量量已知角是多少度。

  同桌讨论。(两重合,一看数)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三、想想做做。

  1)第19页第1题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2)第19页第2题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并熟记。

  3)第19页第3题先估计这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再用量角器量出得数进行比较。

  得到:角的大小是由边张开的程度决定的,与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五、作业。

  补充练习。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工具:量角器

  计量单位:度“°”

  1度记作:1°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

  1、亿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整数部分

  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一

  数字表示 … … … … … … … … 10000 1000 100 10 1

  2、亿以内数的读法:

  小结:①、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3、亿以内数的写法:

  小结: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

  4、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小结:①、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起,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③、如果碰到最高位上的数相同的时候,就再比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我们比较出相同的数位上的那个数,哪个数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数比较大。

  5、“万”做单位的数:

  小结:有时候,为了读写方便,我们把整万的数改写成有“万”做单位的数。

  6、求近似数:

  小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

  7、表示物体个数:1 2 3 4 5 6 ……. 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8、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9、亿以上数的读法:

  小结:亿以上的数也是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10、亿以上数的写法:

  小结:

  1、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2 、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11、“万”做单位的数:

  小结: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就要看千万位进行四舍五入。

  12、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

  13、1亿有多大? 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一亿=一百万个100, 1厘米×一百万=1000000厘米=1万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6

  一、班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2名,本学期数学末成绩:合格率为93%,优秀率为30%,最高分95.5分,班级平均分为78.2分。从上学期的学习成绩和从前任任课老师的了解,这班学生的班底不是十分的理想,学习主动性不强,理解能力也较差。班级中学生成绩分布水平,中优等的生占1/2,不及格学生和盘桓在60分左右的学生也占了一半。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计算力较弱,本学期我的教学重点的抓基础,练口算,重理解。以求每个学生在原先的成绩上有长远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步发展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数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现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生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定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材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1、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的素材。本教材将“多位数认识”全部内容安排在同一单元之中,这样使同一知识体系的内容相对集中,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改变过去分单元编排)。另外,教材中突出了浓重的数学文化,大数读写教学时所提供的数据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数据。

  2、计算教学内容编排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课时由22课时减为15课时,例题从16个减少为6个),其实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材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概括与表述;加强了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策略,学生运用这些策略更好地进行乘除的验算和除法的试商;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本册教材中没有单独的解决问题的单元,而是伴随在计算教学之中。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块教学内容,改变传统几何教学的以计算几何为重点的模式。内容上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探索图形的特征、性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继续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册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简单的运筹思想的教学。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义务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册教材注意将问题解决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的教学内容之中,在“数学广角”、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统计等单元中都涉及解决问题的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二)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无论是理解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具体到我们班,大部分孩子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端正,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比较牢固,但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特别是有2个学生,不仅智力低下,学习习惯也很差,不肯按时完成作业,喜欢拖拉,家庭作业更是不做。因此,本学期的数学课,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孩子们会愉快地完成数学学习,在各个方面更上一层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其中“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从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移至本册的,安排在大数的认识单元后,以便学生结合大数的认识,充分感知、体会这两个大的面积单位。“条形统计图”原来分散在实验教材第一学段的不同年级,现移至第二学段本册,将原来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认识条形统计图(以1代多),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大数的认识要突出数的概念教学,重视数感的培养。具体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

  (2)加强数概念教学,突出我国的计数规律。

  (3)配合学习内容,介绍数学的背景知识。

  2、适当改进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笔算教学。

  (2)结合笔算教学,渗透口算、估算、简算等计算方式。

  (3)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总结和计算规律的提炼。

  3、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注重对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采用适当方式,让学生体会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

  (3)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受图形的特征。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

  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

  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

  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9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人民币的过程,认识“十万”。人民币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能直接感受的。教材中安排的一叠人民币是一万元,那么九叠人民币是几万元呢?当再增加一万元后,又是几万呢?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从中逐步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直接请学生数这么多的人民币,因此,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一些卡片来替代,如1张卡片代表一万元,那么9张卡片是多少元呢?第二次数数,通过卖轿车的活动,认识“百万”、“千万”、“亿”。教材中安排的“1辆轿车卖100000元”,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数的机会,通过逐步数的过程,认识“百万”这一计数单位。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就不需要逐一数数,也可以跳跃式的数。如1辆轿车卖100000元,那么2辆、3辆是多少元呢?6辆、7辆是多少元呢?10辆是多少元呢?由于学生有了前面两次数数的经验,认识“千万”、“亿”这两个计数单位就可以精简一些,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三次数数,练习过程中的数数。练习中安排的多道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数一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概括是本单元学生的重点环节。如学生在第一次数的时候,把数直观的人民币与计数器上对数据的认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抽象能力的举措。通过计数器上珠子的拨一拨,促使学生能将直观的数数与抽象地数数统一起来。同样,后面两次的数数,也应与计数器上拨数结合起来。

  2.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接触到比较大的数。对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接着,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一组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本册教材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

  加强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一些数据的意义是本单元着重渗透的思想。不论是数据的收集过程,还是解释数据的意义,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背景下进行学习,这一点在教学时需要格外地重视。如第6页上的“说一说”内容的安排,其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学生对这些数据的读写过程,既能巩固他们读写的方法,更能体会到数据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3. 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教材中安排的“国土面积”中的一些数据都是比较大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因此,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安排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从而使学生体会改写所带来的方便。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

  4. 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单元的学习是相对系统一些,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以四舍五入法为主)。

  教材中安排的“森林面积”活动,是一些有关植树的题材,这些题材的数据中有些是精确的,有些是近似的。出示这组数据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近似数,从而让学生明白近似数产生的过程,以加深对近似数概念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近似数。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进行辨别,区分精确数与近似数的差异。

  求近似数方法教材采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把一组不同的近似数放在一起,根据不同的要求,得出不同的近似数。教学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将这一组数据整齐排列,然后请学生进行观察,接着再进行讨论。如精确到千公顷:约是224319千公顷,那么千位上的“9”是怎么出来的?通过一组数据的比较,相信学生能发现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具体的运用中,将根据不同的需要取不同的精确值。教材第11页第2题安排的练习,就是一道根据实际情景需要选择不同的近似数。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然后再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一般说,是以对应的方法来确定。如第⑴题中,全国造林是以“万公顷”为单位,那么比较内蒙古自治区的造林也应用“万公顷”为单位。第⑵题20xx年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是以“千公顷”为单位,那么比较20xx年的造林数也应以“千公顷”为单位。

  第1课时数一数

  首编教案:桑涛涛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让学生回忆以前在三年级时学习的以万为单位的数时,都研究了哪些有关这些数的知识。形成一些学习上的共识,从而联想到以后学习大数也得从认识它到读写比较等,形成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结合课本阅读材料和学生一起来认识十万名学生、十万张纸的厚度、走十万步、十万天。没一个事例让学生融入其中充分感受“十万”到底有多大。)

  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

  1.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三、练习活动

  1.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5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实践作业

  1.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基本做到让学生不看课本经行口述,从而熟练感知“十万”的大小。)

  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学习一些更大的数。其实这些知识都有其共同的学习形式,比如首先肯定是认识,感知这些数在生活中到底有多大,其次要会认读和写。那么针对学生有学习这些知识的基础的特点,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与大数目有关的现实情境,这些现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受大数目的机会,学生可以从中能具体感受一万和几万有多少。进而形成对大数目的感知和表象,体验到大数目的特征,当提到大数目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只是一些无意义的数字。不足的地方是计数器上面有所缺憾!

  第2课时人口普查

  首编教案:桑涛涛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养成教育训练点:

  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养成信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教学过程:

  (鉴于第一个班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第二个班上课时更改为:课前让学生先来读写一些四、五位数,一方面回忆以前的读数写数方法,另一方面知识过渡的时候便于衔接。)

  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人口普查后的数学信息,培养他们的收集和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对学生的总结经行推敲分析,形成方法,达到全体共享的目的。)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6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7页“练一练”第3题,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4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第7页“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多数能掌握。但有少数学生对于大数的读写没掌握到位,主要问题是:

  1、数大了,由于学生先前没能体会到分级的好处,或者是每级里面有些什么数位没搞清楚。于是出现看错计数单位的情况。

  2、对于万级和亿级末尾的“0”学生不知道怎么读,看到是数中间的0,所以就读了0.没有真正理解“每一级都按照各级的读法来读”的含义。

  第3课:国土面积

  首案编写桑涛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 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教学反思:大数的改写通过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大数,体会了学习大数的意义,同时体会到写整万、整亿这些大数的时侯麻烦,体会改写的必要性。数的大小比较,由原来的“横向”比,改为“纵向”,位数一目了然,同时相同数位上的数也一看便知,降低了难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0

  教材分析

  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知识,并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明确角的大小同边的长短、两条边叉开大小的关系。

  2.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并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的情境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的重点

  难点、关键

  掌握角的正确度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解法等

  教具学具

  课件、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谈话导入新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过了角,谁来告诉老师你都学到了什么?

  (请同学举手发言,引出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我们已经知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题纸,画一个角。

  3.好,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的角比较大?觉得自己画的'大的同学请举手。

  4.老师这里也画了两个角(出示课件2),你们仔细看一下∠1和∠2哪个更大呢?

  (给同学们一点观察的时间)觉得∠1大一点的请举手?觉得∠2大一点的请举手?

  5.(发现都有举手,而且有些学生犹豫不定)同学们都知道,量线段的长短我们可以用尺子;量物体的质量可以用称;那么量角我们可以用什么呢?

  6.(有学生会说量角器,教师直接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二、学生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学习

  1.观察量角器,认识量角器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量角器,它是什么形状的?(生:半圆)

  师:在量角器上面,你还观察到了一些什么?

  生1:我看到上面有很多线(师:这些线我们称之为刻度线。)

  生2:我看到上面有很多数字(师:这些数字呢,我们称之为刻度值。仔细观察这些刻度值,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3:我发现上面的数字有2圈(师:我们分别称之为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生4:我发现上面数字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刻度线都集中到了……我们把这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

  (以上师生对话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随机调整,随时出示课件4)(幻灯片显示量角器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介绍0刻度线和90度刻度线)

  2.建立1°的概念

  师:在量角器上,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了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这里的“度”,就是角的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

  (板书: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三、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试着量一量书本37页的角1吧。(生尝试量角,师巡视)

  师:好,有些同学已经量出了角1的度数,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量角的吧!(生边说量角方法,边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量角)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为了方便记忆,老师把你们的方法归纳成了一首儿歌(板书):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刻度看另边,内外要分辨。

  (PPT显示,并且让学生解释对这首儿歌的理解)

  学生量角2,深化学生对儿歌的理解。

  师: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量角的方法,判断(请用手势“√”或“×”表示)。(依次播放课件)

  师:现在,我们一起观察下大屏幕上的五个角,先看一下上面两个角,在书本的38页,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是量角器量一量,我们比一比哪位同学量的又快又准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边的长短不一样。但是他们大小相等。

  师: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PPT出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啊?你们可以拿出量角器量一量书本上下面三个角的度数。

  从学生回答中归纳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四、课堂活动

  1.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量一量上课开始我们自己画的角,同桌之间再比较下,到底谁画的角大,大多少?

  2.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师:我们看下书本38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来看看这面少先队队旗。谁来估计一下,角1大概有几度?角2呢?角3呢?

  (学生量角,交流)

  师:我们再来量量,五角星上的角4和角5分别是几度。

  五、总结交流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回答,师做简单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量角,我们就可以把它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出示课件)

  布置课后作业:1、估计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2.找一找、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中心对顶点,

  零线对一边,

  刻度看另边,

  内外要分辨。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1 3 8 1 9 0 0 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 “做一做”的1题数数

  2、 “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四、课堂总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2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本节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统计中,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只能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平均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

  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孩子们喜欢的拍球(乒乓球)游戏入手,把全班同学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比赛的规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孩子自己想出的比赛方法,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学生可能会想出选代表来参赛,我们先在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代表来参赛,此时,在规定的10秒时间内决出胜负,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想方设法去激将另一只代表队,逼着他们再去添加补充比赛规则,如:两队再各增加3名队员来比一比拍球总数谁更多?如果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乘机去安慰弱者,加入到弱者队,这样弱者队拍球总数就会增加,就可能会反败为胜。这样另一队就会觉得比赛不公平,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人多的队拍球总数就可能会多。矛盾就这样又一次的被激化了,孩子们就会在比两队的总数不公平的时候慢慢地想到比两队的平均数。这时,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会被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既然可以决出两队的胜负,那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求出他们两队各自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一起来探究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在小组合作之前,告知学生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条形统计图,可引导学生先画出条形统计图,再去想办法求每队的平均数。通过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同伴的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求出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个平均数代表什么呢?我们该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我们求出来的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4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的思考,从而得出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会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会在他们中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平均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我会将平均数和我们在之前学习除法运算时所学到的平均分进行对比教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来例举生活中那些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通过“小明过河会有危险吗”、“少儿歌手比赛算平均分”、“打把游戏”的生活情境问题,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考虑数学因素的同时,更要全面分析、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不一样多移多补少一样多524=13先求和再均分:总量总分数=平均数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五、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3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度到抽象。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重难点

  1.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2、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38、39页

  教材分析

  本课时分三个小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实验,直观描述什么是射线和直线,第二个层次,让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三个层次,利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生画线段

  小组内交流:射线与线段的区别?

  生在练习本上动手画一画:画一条射线

  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学会边演示边说

  学生自学。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4

  1、直线、射线、角

  小结: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直角。

  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射线。

  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角大小的比较: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把半圆平分成180 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 度。记做1°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3、角的分类:

  锐角<90°, 直角=90°,90°<钝角<180°,平角=180°=2个直角,周角=360°=2个平角=4个平角

  4、画角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封线的端点重合,0 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5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在自学、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

  2、通过尝试、交流、探索,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正确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从生活中的角感受量角的意义,进一步形成度量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三个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度不同,一个太小,一个太大,一个比较合适。)

  提问:玩过滑梯吗?给你这样三个滑梯,你喜欢玩哪个呢?

  设问:那么,滑梯的角度多大比较合适呢?大家研究过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从较合适的滑梯上抽象出∠1。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体验到学会测量角的重要意义。】

  二、自学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量出作业纸上∠1的大小。

  引导反馈:请学生说说用来作为测量工具的角及测量结果。

  (学生会用几个不同的角测量∠1的大小,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引导:学生意识到和测量线段一样,量角必须使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

  2.认识量角器。

  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

  (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或使用电子白板上的.工具量角器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观察自主认识量角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向学生展示量角器上的角,渗透正确的量角方法。】

  3.画角。

  提出要求:请在作业纸上的量角器上分别画出10°、95°、172°的角。

  实物投影反馈学生画角的情况。

  【设计意图:从找到量角器上的角到画出量角器上的角,为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自主尝试,学会量角。

  1.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

  2.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

  3.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

  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3)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相应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索角的测量方法,给每个人交流、展示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动态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好地凸显每一个测量步骤,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多媒体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判断用量角器的方法是不是正确,不正确的要说出错在哪里。

  5.测量出作业纸上第二组角的度数。(两角个向左,一个角向右。)

  反馈测量结果:45°、135°、72°。(多媒体同时展示相应测量的图片。)

  引导:请你谈谈在测量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组织讨论:1、用量角器量角时怎样确定读内圈度数还是读外圈的度数?

  2、量角时,如果角的另一边太短,看不出是多少度怎么办?

  反馈讨论结果: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量角器的0°刻度在内圈就读内圈的度数,在外圈就读外圈的度数;如果角的另一条边太短看不出准确的度数,就要先延长那条边的长度,然后再量。

  【设计意图: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是个难点,学生出错是自然的,让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纠错的过程中自觉地解决这一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完成课本第19页“想想做做”第2题。

  通过计算渗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完成课本第1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再次验证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感受生活中的角,体会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椅子、跷跷板、滑滑梯等图片,并说明各种物体中关于角度的信息。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最终还应用于生活。在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之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六、课外延伸

  请为你的量角器写一份使用说明书。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中心点

  一条边——————— 0°刻度线

  另一条边 ———————角的度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课件11-03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03-02

小学数学课件11-04

数学课件教案11-03

初中数学课件11-03

四年级上册劳动课件(精选12篇)09-13

数学教学课件15篇11-03

初中数学课件15篇11-03

幼儿园数学课件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