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

时间:2023-04-24 23:41:54 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对孩子的教育15篇

对孩子的教育1

  教育提倡赏识的同时也讲究批评艺术。教师的鼓励犹如孩子心头灿烂的阳光,而批评则是在学生心灵上空飘过的灰色的云。如何让他们拨云见日豁然开朗,达到教育目的,考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艺术地批评该这样:

对孩子的教育15篇

  批评时,给他时间,静观其变。以前班级里有个李同学,平时经常出现小偷小摸行为,学生之中影响也不好。又一次一位学生的尺子丢了,班会课上我首先叫大家安静,说某个同学尺子之事,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李同学,李同学的脸一下子红到脖子,我知道大家再一次将怀疑焦点对准了他,每个人心里都有数。

  我观察了半天,看见李同学羞红的模样和一直搓着衣角的手。我知道,全班同学的目光像利剑般穿刺他的自尊。如何维护孩子的自尊叫他犯错误自省?我灵机一动,笑着对大家说:“请大家找找看,是不是尺子掉到哪里去了?”我给了大家一个中午的时间去找,决定下午再去询问。

  果然,我的等待有了结果,下午上课时,李同学满脸兴奋地拿着一把尺子跑过来:“老师,老师,我找到了,在柜子角落里,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尺子?”他边说边看着那个丢尺子的同学。我接过尺子没有再询问而是埋怨的口气说了这样的话:“你啊,叫我们同学找得好苦啊!现在李同学终于把你找到了,让我们一起感谢李同学!”一阵热烈的掌声,不用说,李同学的脸还是红红的,依然搓着手,只是自信的目光闪烁着,大家利剑一般的监督变得和善友好,还用说什么呢?事实证明,一段时间的沉默等待,良心的叩问已经让这个幼小的孩子心神煎熬了许久,烂漫的诚实之光终于照亮他的心房,够了达到目的了!

  批评,不是教育者泄私愤的方式而是以治病救人为目的。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面临情绪管理,教育者该是一个很坚强的自控者。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教我音乐的'老师是个高高帅帅的男子,他一次上课,细心的我发现他眼角红丝爬满眼皮肿大,我猜他正在遭遇什么。

  老师平静地叫我们打开音乐书本教《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管桦的作品。我们在舒缓的旋律中跟老师哼唱,高大的教者边讲解边教唱,教室里弥漫着温柔的亲情。忽然,老师哽咽了,唱不下去了。后面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同学趁机哄,有的建议老师给他们自由出去玩乐,教室里的温情一下子被喧嚣取代。

  那时我们毕竟是孩子,孩子的想法又往往是随意的,眼看课堂将出现混乱。只听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同学们,我也曾经是孩子,有美好的童年。我觉得运动是会带给我们快乐,你们认同吗?”一番话说到了那些顽劣孩子的心底的渴望。大家满怀期待地等着被放逐。

  然而,歌声前奏从喇叭里放出来,那个声音又响起:“同学们,我们都有可敬的母亲,我们都曾经是母亲眼底最灿烂的风景和渴望。就在昨天,我的母亲狠心地扔下我,永远地走了,因为病魔!”讲述还在继续,屋子里变得出奇宁静,我明白了我所看见的老师的遭遇。

  起哄的,叫嚷的,全部静静地想一个问题:我今天做了什么?我的心在哪里?是的眼前的老师依然泪流满面,回忆教人神伤!一个失去母亲的大孩子教我们这些小孩子唱一首关于母亲的歌,能不动容吗?

  批评也要动之以情啊!批评尽量换位思考。换位艺术可以带来心灵的契合,带来情感的共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的。我带的班级男孩子有四十几个,女孩子有二十几人,班级里的这些小家伙整天为了一点小摩擦唠叨到我这里来,我对耳边的这些声音除了给予一些建议,有的呼声大的还得打电话了解情况。

  有个姓周的孩子没有一个女生愿意跟他做朋友,他在班级里几乎每个男生也不愿意搭理他,孤家寡人的他有一次找我,告诉我他的孤独感和不解:“老师,为什么他们不跟我玩啊?”我笑笑,看见孩子窘迫地后退几步,脸红了。我指指他说出他许多优点,比如大气,比如力大无穷,比如热心肠等等。他惊呆了,不好意思,摆手拒绝说自己没有优点。我拍他的头告诉他,成长的孩子该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多赞扬学习别人,别老盯着人家不足啊!他若有所悟点头。

  批评真的是门艺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话不假。我觉得批评也是一种沟通,需要理解,关注和共情。良师诤友催人进步,艺术地批评可以吹散孩子心头的灰云,引导他们感悟光明的人格,个性的自尊,助孩子顿悟成长。

  从教十余载,每天都面对一群变化的孩子,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感召他们,适当惩罚,相机批评,求真务实,我相信:时间悄无声息,他们终将越来越好!

对孩子的教育2

  切莫触碰孩子的底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这是不容他人触碰的。但很多人往往只知道坚持自己的底线,却忽略了他人的底线也不容触碰的事实,尤其是在对待儿童的问题上,很多成人常常忽略了儿童也有他们的底线。作为父母,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很容易会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走进困境。

  那么,儿童有哪些底线是不容成人触碰的呢?一起来看看。

  1、某些丢人的毛病

  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2、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3、身体缺陷

  一些诸如矮小、过胖、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4、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5、“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6、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了解了这些孩子们的底线之后,家长们就要注意了,这些底线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雷区,最好不要去触碰。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不去触碰孩子的这些底线也是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一种体现。如果家长经常去触碰这些雷区,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与孩子关系的紧张。

  爸爸妈妈,我想要这些礼物!

  六一儿童节要到了,爸爸妈妈说要送我一个礼物。我回头看了一眼房间角落里堆满的玩具,钢铁侠的面具,蜘蛛侠的玩偶,还有各种卡片和积木。去年我想要一双新皮鞋,爸爸妈妈送给我之后说不可以穿着它玩沙子,不可以碰水,更不可以踢石头。去去年我想要一个弹弓,爸爸妈妈说要拿到100分才可以,我拿到了,他们又说不可以在小区里玩,也不可以去学校玩。我忽然不想要礼物了,一点儿也不好玩儿。但是爸爸妈妈很开心地问着我问我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以为我会很高兴。我说暂时保密,等我想到了再告诉他们,然后我问我的伙伴们:“你们想要什么礼物呢?”

  小A说:想要爸爸妈妈的爱

  多简单啊,爸爸妈妈本来就是爱我们的!小A可真逗。可是小A说,他希望爸爸妈妈能好好听她说话,要睡觉的时候吻她一下,能来看她在学校的演出,难过的时候可以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还要天天说我爱你。哦,小A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总是周末才和爸爸见面。

  嗯,好像是有道理,虽然爸爸妈妈都很爱我,但是上次圣诞节表演他们也没来,这个礼物要记下来。

  小B说:想要一天的自由

  小B可惨了,每天都要去上补习班,咱们的春游啊舞会啊都不能去。所以小B的礼物是要一天的自由。小B说要是有这么一天,他肯定会兴奋得睡不着觉的!我问他那这一天你要干什么呢?他说要去找我们玩,又改口说要看电视,看一整天的电视,想了想又不愿意,要去海边游泳看浪花!噢,亲爱的小B,你真是呆在家里太久了!

  小C说:想要自己买衣服穿

  小C的爸爸妈妈总喜欢给他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小C自己可不喜欢,他喜欢蓝色的,酷酷的那种。这些大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眼光很好,说我们不懂,真搞不懂这些大人。我的爸爸妈妈还好,不会让我穿不喜欢的衣服,因为我总是跟他们说我长大了。但是有一次我听见他们和邻居的王阿姨说我偷穿爸爸的衣服,他们笑得很开心,一点也没看见我,我都快哭了!我不知道他们看见了,看见了还笑我,真是难过。

  小D说:想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

  小D的爸爸妈妈真是太忙了!忙得我都知道了!小D说他每天回家就和小狗penny一起玩儿,“可好玩儿了,没人管我!”平时小D骄傲地说,所以当小D说想要和爸爸妈妈玩游戏时我们真是吓了一跳!好吧,原来小D也很可怜。

  小E说:想要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什么呀?爸爸妈妈总是跟我们说要养成好习惯,可他们的`习惯是不好的吗?小E撅着嘴和我们说:“才不好呢,爸爸说垃圾不要乱扔,可是有一次在大街上随便就把抽完的烟扔了!我问爸爸为什么呀,他说小孩子不要管啦!哼!”

  哦,这真不像个好爸爸!

  小F说:想要爸爸妈妈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哦,她说的是不要吵架。这一点我也同意,爸爸妈妈吵架什么的可讨厌了,互相不说话,有时候就大声嚷嚷,妈妈还会问我:更爱妈妈还是更爱爸爸呢?爸爸妈妈吵架要帮谁?这可真难!我不知道。小F的爸爸妈妈整天吵架,一点儿也不像别的爸爸妈妈,但是他们可没分开过,真让人纳闷。

  只有小G说想要一个大大的螺旋桨,这个礼物就像哆啦A梦的任意门一样真是太棒了!但是,谁知道爸爸妈妈会不会说:每天加练1个小时钢琴,好吗?

  和孩子谈人生

  一天,正在一家小书店随意翻看,一个小男孩挤到了我旁边,后面紧跟着他的妈妈。男孩拿起了《侏罗纪公园》,妈妈拿起了另一本书,语气稍显急促地说:“买这本吧,我觉得这本比较好!你看,人生永远没有开始!”我瞟过去一眼,不知她是因为想尽快把话说完以抓住孩子眼看着就要陷入侏罗纪的注意力,还是看到这本书个人内心比较激动,书名《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一不小心被简化成了这样。小男孩抬头看了看,不为所动,翻开《侏罗纪公园》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只听得那位妈妈在一旁锲而不舍地唠叨着:“这本书真的好啊!你看看!买这本吧!哈?”男孩始终无动于衷。妈妈略显无奈,闭上了嘴,自己打开书看了几页,然后又放回了原处??

  我忍不住在一旁着急起来,很想去提醒一下这位妈妈,跟孩子谈人生是急不得的,况且,你自己都不知道这本书讲的啥,怎么谈啊?我一边鄙视着这个妈妈,一边心想,哼,要是我来谈,结果肯定不会这么尴尬?

  于是,回到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谈人生技能,我和儿子的对话开始了?

  我从书架上抽出那本《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用充满惊喜的语气说:“儿子,给你看一本好看的书,里面有很多画的!”为了第一时间抓住他的兴趣,我特意强调了里面有很多画?

  儿子看了一眼封面,没说话?

  为了进一步引起他的兴趣,我说:“你读一下书名,看认识不认识这些字。”

  他一字一顿读了一遍,很得意这些字没有不认识的?

  我接着问他:“你知不知道这些字的意思?”此时开始渐渐引入?

  他说:“什么意思啊,不知道。你说啊!”

  我鼓励他说:“你好好想一下,一定能看懂。”

  他以为我在测试他,很认真地想了想,说:“意思就是人没有太晚生出来,是不是啊?”

  这时,终于到了我一展身手的时候。我开始耐心地讲起来:“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老奶奶的故事。她七十多岁才开始画画,然后一直坚持,画到了一百多岁。她……”

  刚说到这里被他打断了:“一百多岁,然后呢?”

  思路突然被他干扰,有点儿乱,我吞吞吐吐说道:“然后,然后就死了。”

  他一脸得意地说:“哈哈,我就猜到她死了!”

  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清醒过来,我拼命拉回正题:“你有没有觉得这个老奶奶很励志啊?”

  他说:“励志是什么意思?”

  我用力地解释:“励志就是让人觉得很受鼓舞,很有力量。”

  他转了转眼珠子,说:“有点儿吧。”

  眼看时机成熟,我说:“那你看看这本书吧。”

  他又瞄了一眼封面,突然说:“你起来,上一边儿去,别捣乱我看书,烦死了!”然后,抱起《史努比漫画全集》跳上沙发看去了!

  本来充满信心的我就这样被打击了。看来,跟孩子谈人生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是,我也从失败中总结出一些教训,毕竟一百岁的人的人生跟他离得也太远了,得谈点儿比较现实的,最好是他熟悉的人,比如我吧。而且,不能太刻意地为了谈人生而谈人生,最好是能够不着痕迹,无形胜有形

  于是,我开始等待下一次机会。很快,机会来了?

  期末考试完领了成绩单回家,儿子报告说,他们班的XXX是第一名,语文99.5,数学100。那小女孩我也认识,是他们班学霸。

  我自言自语说:“每次看到XXX,我就想起了我上小学的时候。”

  儿子一听来了兴趣:“为什么?你上小学怎么了?”

  我一看机不可失,赶紧说:“我上小学时跟她一样学习好啊!我都是考双百的!”

  他好奇起来,问道:“那么厉害啊!你小学在哪儿上的,也是在我们学校吗?”

  “怎么是在你们学校?我在我老家上的!”

  “你跟爸爸一起上的吗?”

  “我怎么跟他一起上的?他在他老家上的。”

  “爸爸,你小学在哪儿上的啊?”

  他边喊边去找爸爸了,可我这重要的地方还没讲到呢!我不解,在哪儿上的小学有那么重要吗?

  于是,到手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不过话说回来,我除了小学时还挺辉煌,其他时间也不太能拿出手了。说到更加有教育意义的人生,那舍爸爸其谁啊,所以,要谈人生,必须他这个高手来啊!那么,就有了如下一幕?。

  “我能有今天,还不多亏了那两年吗!”只听爸爸不紧不慢的'开始娓娓道来,一场大戏开演了。

  儿子好奇地问:“那两年是哪两年啊?”

  “你还记不记得?”爸爸问我。我用力地点点头,表示那么刻骨铭心怎么会忘了呢!

  于是,爸爸接着回忆:“那两年我什么也不想,天天躺在床上看书,看着外面的火车……”

  “你干嘛看外面的火车啊?”被儿子打断了。

  “就是刚好能看到嘛!”

  “你看书还看外面的火车,学习不认真!”

  “我…我是看书看累了才看火车的!”

  “你看的是和谐号吗?”

  “嗯。”

  “跑的快吗?”

  “快。”

  “车头是尖头还是圆头的?”

  那条铁路是广深线,两年以后,爸爸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去了香港深造,开始每周一次往返在那条铁路线上。可怜爸爸直到最后,都没有找到机会讲出这励志的真相啊。

  好了,经过反复试验以后,我的个人意见是,千万不要跟孩子谈人生,因为他的世界永远跟你的不同步。

  过度护理不利于孩子的深度睡眠

  很多家长会为孩子的睡眠而头疼,该睡觉的时候没有睡意会缠着你玩,该起床的时候怎么也叫不醒。没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大人,对孩子都是有害的。

  洋洋快2岁半了,是一个非常淘气的男宝宝,尤其是不爱睡觉,爸妈一直拿他没办法。晚上一到睡觉的点,他就开始各种不情愿,一会儿说再玩五分钟玩具就睡了。等玩好后,又开始缠着妈妈讲故事,等妈妈一个故事讲完,都快晚上9点半了,牛牛的眼睛还是睁得老大。到了白天,洋洋就开始呼呼大睡,总要赖床到八九点才能起来。而在午睡的时间里,他总是在摆弄他的那些玩具车!

  专家解读:睡眠作息不好与睡眠周期相关。

  很多孩子没有良好的睡眠习惯,很多时候是因为在睡眠可塑期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反而不经意间培养了一个不良规律。除了该睡不睡,不该睡的时候睡外,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睡眠周期就没有养成,很多时候是父母引起的。比如,在新生儿期时,家长对他关注非常密切,一旦孩子一动立刻觉得他醒了,家长就会把他抱起,开灯看是怎么回事,这一折腾,孩子就会处于浅睡眠状态,父母的过度护理就会造成孩子每个睡眠周期都要醒一次,睡眠质量得不到保障,久而久之,孩子的睡眠作息就会紊乱。

  专家支招:建立良好的睡眠周期。

  ①睡眠周期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非快速眼动期,包括1、2、3、4期,第二个是快速眼动期(深睡眠期),这5项形成一个睡眠周期。孩子如果受到某些干扰因素的影响,长期处于非快速眼动期的1、2、3、4期,意味着他一直没有进入深睡眠期(深睡眠期会感觉人睡得特别沉,眼睛是转动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从小就能区分孩子的睡眠状态,别在他睡熟的时候打搅他,以免破坏了他的睡眠规律。

  ②养成睡眠的'好习惯很重要。有些宝宝睡觉前玩得很兴奋,即使是按时睡觉,也很难真正入眠。爸爸妈妈应在宝宝入睡前1个小时,让宝宝安静下来,让他有心理准备。同时,不要讲紧张可怕的故事,一旦发现宝宝有睡意时,父母应立即停止讲故事,让他及时入睡。绝对不要让宝宝养成大人抱着,或摇着入睡的习惯。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专家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三大严重心理问题。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会变得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急需3大心理素质的培养

  1、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何改变孩子肯手指的习惯

  近日,哈市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接诊了几个喜欢啃咬指甲的小朋友,其中有3个孩子不但将自己的十个手指甲啃得“光秃秃”的,有的甚至连脚趾甲也不放过,导致有的孩子出现了手指浮肿、上下牙齿闭合不良、腹痛腹泻等情况。如何改变孩子啃手指的习惯?对此专家指出,自卑、孤独的孩子更易啃指甲,家长要主动疏导孩子心理。

  指甲是保护手指尖端皮肤的重要“零件”,啃咬指甲则是双向的伤害,手指被细菌侵蚀的同时,通过口腔食入了藏在指甲里的有害细菌,亦会对孩子的内环境造成不良后果,如寄生虫的虫卵可伴随啃咬指甲的活动进入体内“兴风作浪”。

  如何才能让孩子改掉啃指甲的坏习惯呢?首先要排除啃指甲是不是病理原因造成的。除了有可能缺锌、缺铁、铅中毒及有蛔虫所致的“异食癖”外,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年龄小的孩子通常都会经历焦虑、烦躁、缺乏安全感的阶段,如紧张时、独自一人时更容易发生。某些特定的环境也会诱发啃咬指甲的病症,如面对繁重的课业、看惊险影视片,或受到家长、学校的责骂及惩罚,而恰在此时,咬指甲便成了孩子自我安慰或者是减轻压力的特殊手段。久而久之,儿童还会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1.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要注意满足孩子被爱和被关怀的情感要求,父母应当从百忙的工作、家务中抽出时间,多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感情,并多进行肌肤间的'接触,陪孩子做游戏,陪孩子睡觉,在睡觉前给孩子以抚摸等温情,使孩子有充足的幸福感和满意感。

  2. 鼓励孩子多与同伴玩耍,给孩子安排一些合适的手工活动,尽量使他们不闲待着,如让孩子玩积木、玩沙子、画画、做游戏等,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健康向上、快乐、活泼的活动中,以使孩子忘记这种不良行为。

  3. 对孩子的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行为,父母在给孩子进行矫正时,父母的态度要和蔼亲切,语言动作要轻柔,千万不要大声呵斥、恐吓、打骂,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因为这样只会强化这种行为,使孩子感到更紧张,甚至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4. 对于孩子因吸吮行为及咬指甲的行为,遭受小朋友讥笑时,父母要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要鼓励孩子改掉这种不良行为,在小朋友面前树立孩子的良好形象,千万不要在众人的面前呵斥孩子,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改掉不良行为的信心。

  以上的方法对于改变孩子啃手指的习惯会有所帮助。在这样的状况下,家长及老师要多给孩子一些关注,用正确的办法加以纠正,而不是一味指责,要以耐心关爱的态度教育孩子不再啃指甲,并且用做游戏、做手工、玩玩具、讲故事、外出郊游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对孩子的教育3

  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3~6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所以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

  ☆发挥表率的作用

  在幼儿园里,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因此,我们在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之前,首先要组织教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使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规范,努力塑造自身的个人魅力。在行为上,要求老师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仪表上衣着大方,不化浓妆,不穿奇装异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在工作中,要爱生如子,关心学生,以理服人,不体罚学生。对待同事团结谦让、互敬互帮。

  ☆潜移默化地教育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常规教育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活常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卫生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卫生习惯教育上主要有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内容。 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寝舍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讲话、不剩饭菜、遵守寝室规范、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如做早操时会自觉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我们非常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礼仪儿童队员服饰统一、整齐,齐步走向旗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国旗,全场师生行注目礼等等。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养成教育和常规训练为主。 ☆首先由家长做起

  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培养孩子讲礼貌必须由家长做起。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生活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好表率。我建议家长们可以每天让孩子背诵一些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这样不仅让他们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同时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教育孩子学习礼仪、实践礼仪。让他们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对孩子的教育4

  偷窃是一种可耻的犯罪行为,那如果是偷拿家里的钱,还算偷盗吗?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无知的孩子身上,为人家长的你又该怎么班呢?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偷拿家里钱这个行为与偷拿非亲友关系的钱性质是不同的,这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偷窃。只要孩子没有偷拿非亲友关系的人的钱,就不必担心孩子产生盗窃心理。

  这两天,有不少父母朋友问我,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办?孩子做错事撒谎怎么应对。对此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偷拿家里钱的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偷拿”和“撒谎”,而在于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

  首先,偷拿家里的钱,或者偷拿亲人的钱,与偷拿非亲友关系的钱的性质是不一样,这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偷窃。只要孩子没有偷拿非亲友关系的人的钱,就不必担心孩子产生盗窃心理。这是一种简单的“唯我”心理,一种单纯的“利己主义”。这是孩子在没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观前的一种自发行为。

  其次,孩子因为拿钱而撒谎,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欺骗,而是一种临时的.“应变”,这种应变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我们要培养孩子面对现实和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责任心,但是只要孩子不形成习惯,不以此为乐就不用过于担心。

  这个问题最令人担心的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思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孩子这种行为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而在这种不好的倾向还在萌芽期的时候,正是我们给孩子树立是非观的绝好时机。

对孩子的教育5

  一、一起运动

  多数妈妈都不是那么热衷运动,而爸爸的运动神经通常比较发达,也更乐意流汗,就让爸爸带着孩子固定去打球、跑步、骑脚踏车、一起看球赛,享受运动的快乐。不过每个孩子肌肉发展与领会运动窍门的速度不一,爸爸尽量带孩子“玩”运动就好,别过于求好心切。带儿子打棒球时,应避免如“你怎么投球像女生一样无力”这类贬损女性的语言。

  二、放松、放空

  虽然这不是妈妈最喜欢的模式,但是根据咨商心理学博士许皓宜观察,妈妈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会产生源源不绝的“万一”与焦虑。爸爸则是可以“喊卡就卡”,也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可以跟妈妈互补。四十四岁在媒体工作的沈志清(化名)表示,平时在家时,女儿“虐待爸爸时最开心”,升小五、小二的女儿喜欢爸爸扛着她们往空中抛,直到爸爸不支倒地。

  三、勇于冒险

  妈妈偏“守”,小孩不在视线范围就会不由自主的焦虑。但许皓宜认为,小孩三岁以后,特别需要爸爸,带他们往外探索、出去探险。因为爸爸可以接受孩子不舒服的时间也比妈妈长,孩子受点皮肉伤,爸爸通常不会大惊小怪,孩子若遇到危险,爸爸也能及时反应,能提供安全性高的冒险环境。

  四、动手做,想办法

  路不只一种,不试不会知道,是很多爸爸觉得“天经地义”的事。目标清楚加上喜欢动手做的特质,会让爸爸倾向一件事不会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不必太钻牛角尖,也不一定要等到万全准备后才出手,要灵活、随机应变,才能适应这个快速改变的世界。

  五、把自己的.“绝活”教给小孩

  目标导向、讲究效率和方法的爸爸,可以适时把自己觉得实用的专业或工作方法一点一滴传授给孩子,不仅能增进亲子的理解,也许还会增添亲子的互相崇拜。

  六、爱妈妈

  许皓宜幽默的说,爸爸要支持妈妈“爱给小孩看”,家里的小孩随时在观察与吸收“爸爸对待妈妈的方式”,这会影响他们日后和异性的相处。

  若是妈妈不快乐,倒霉的是小孩。因为多数家庭还是妈妈陪伴小孩的时间长,如果妈妈是主要管教者,爸爸要支持妈妈,不要争夺管教权,而是去理解妈妈为何那样做,或适度带妈妈抽离执着的状态。比方换手照顾小孩、安排夫妻相处时间,即便是两人一起送小孩去上才艺课,利用等小孩的空档喝咖啡、聊聊天,都能帮妈妈充电。

  七、做家事

  美国《Parents》杂志提醒,爸爸若能自幼儿时期就让孩子自然和异性孩子玩耍、相处,以及从小带着儿子做家事、教儿子做饭,或教女儿帮脚踏车轮胎打气,除了能让孩子更有生活能力,也能减少孩子对两性的刻板印象。

  八、诚实有礼貌

  不少爸爸都非常在意孩子的礼貌与规矩。邱永林认为比起“男穷养、女富养”,还不如男女都该“有教养”,爸爸要教会孩子在自私的前提下学会妥协。另外,诚实不欺,对父母、长辈有礼貌,仍是多数爸爸认为不能妥协的底限,也是他们认为待人处事的必备素养。

  九、制造许多美好的初体验

  第一次跟爸爸去打棒球、看球赛、看电影、去夜市吃小吃……与爸爸共有的种种第一次,是很多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事。邱永林相信,爸爸带着孩子多接触、体验美好的事物,就可以远离丑陋、令父母担忧的黑暗面。爸爸带给孩子的安全感与美好回忆,也能成为稳定孩子的力量,在孩子遇到难关、挫折时,帮助他坚强。

  十、建立与小孩专属不变的连结

  “即便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父亲稳定的承诺,”邱永林认为,爸爸需要和孩子建立至少一个“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的仪式或默契,譬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带孩子去上学、切水果给孩子吃等等,不管阴晴圆缺,不管跟孩子有过多么激烈的争执,或孩子做了什么错事,爸爸仍会持续这项仪式。即使误会或冲突一时半晌解不开,孩子心底仍会确认与感受到爸爸不变的爱。

对孩子的教育6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1 2 3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

  对孩子的爱的极端表现有:

  1、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却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也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2、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种望子成龙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绪或情感――恨,对家长、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恨。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才有可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记得有一位外国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确,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对于“怎样教育好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家长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一边是社会,学校所关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并非千般一律,应因人而异,这其中就大有学问,教育孩子应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应先从“德、智、体、美、善”五个方面抓起,即素质教育,首先,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举一些实例或者通过看电视,漫画等引导孩子告诉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像其中的人物一样。 1 2 3

  二、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家长应教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读书习惯,教他学东西时应灵活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间花不少,效果却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写生字,写了一排,过段时间他还是写不出来,这种方法太“死”,家长应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结子女。

  三、“健康是财富”,家长应教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打篮球,跑跑步等对身体很好。

  四、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时在家里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还要细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能做到这几点,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对孩子的教育7

  美:较为宽松的家庭纽带

  在美国,祖父母与年轻的小家庭住在一起的非常少。如果他们住得比较近的话,祖父母会经常过来帮忙,尤其是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美国的年轻人一般会认为养育宝宝是自己的责任,即使祖父母退休在家也没有义务为你照看孩子。所以,在美国,全职母亲比较普遍。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美国朋友,那时她正怀着第三个孩子。我问她小宝宝出生后有没有人来帮忙。她说她妈妈会来帮有两个女儿,一个5岁,另一个2岁。当怀上老三的时候,她从公司辞职了,做了全职妈妈。两个女儿也从全天上幼儿园改为只上半天(这样可以节省一些开支)。她告诉我她的父母也想从经济上帮助她们一些,但被她拒绝了。而且,她为此感到很骄傲。此外,在美国,年轻人一般不愿意让父母带自己的孩子,更不喜欢别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指手画脚。祖父母看小孩只是偶尔的事清。如果年轻的父母有事情不能自己带孩子的时候,可以请祖父母临时帮忙.如果祖父母不愿带,年轻的父母也不会有怨言。他们会付钱临时找人看孩子。祖父母们则会用给孩子买好的玩具和衣服等方式来帮助年轻的家庭和他们的孩子。

  德:按计划行事的临时保姆

  在孙子、孙女出生之前,祖父母们就早早准备好了重要的礼物,儿童车、婴儿睡床,或者是孩子必备的衣服。出生的庆祝仪式自然也是少不了有祖辈人的参加。往往是女儿或者儿媳还在医院时,长辈就已经到那里访问了,一是看望生产的母亲,二也是满怀好奇和喜悦看一看第三代人的模样。

  父母一般不和自己成年的儿女住在一起。但是,长辈也是会常常来电话询问要不要帮忙?什么时候?这些往往都需要有一定的计划。好朋友克劳迪生了第二个孩子,因为住得离父母家比较近,所以,她就恳请母亲每个星期为她带一天大女儿,好让自己能安静一天。做母亲的当然答应了,而且这一天尽可能为外孙女做好吃的。“只一天,多了不可以。”克劳迪说。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她因为大女儿无法安排去处而没有参加成,我问她为什么不请求母亲帮忙?她回答说,女儿前一天已经是在外婆那里过夜了,再送过去就太多了,凡事不能过分,否则今后就不好再求母亲帮忙了。因此,祖父母自己安排的活动都是板上钉钉的。所以,请求长辈照看孩子的时间不能与长辈已经约定的时间冲突,也很少有人要求自己的父母放弃度假或者取消提前半年的预约来为自己看孩子。不是长辈们反对或者拒绝,而是没有人这样要求,也不可能这样要求。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像家里装修的时候,是可以把孩子放到父母处的,这表示老人愿意支持年轻人建立美好家园;或者父母会把为你们带孩子,作为你们庆祝结婚纪念日的礼物。

  在德国,有没有祖父母总是将孙辈接到自己家里的呢?当然有,但为数不多。比如索尼亚的母亲汉娜和老伴去国外旅行时,就常常带上索尼亚的一对儿女。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假期里孩子父母的负担,同时也能让孩子们多见见世面。当然,也有老人和小辈人在一起的无穷快乐。所以,在小学校的门口,在幼儿园的过道上,在孩子足球训练的操场边,有时我们也能看见老辈人等候孙子孙女的身影。不干涉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养育孩子的方法,即使他们看到你做得不那么合乎常规,他们也不多嘴,至多是提一些建议,但也是小心谨慎的。

  看各国老人们对孩子的教育

  法:与孙辈们偶尔的约会

  在法国,当宝宝年龄很小的时候,有些祖父母能够分担看护孩子的责任,这让父母们极为放心。但是,这并不是普遍现象。更多的祖父母会和自己的子女保持一种美丽的距离。他们不愿意让孙辈缠身,更希望自己能自由自在地享受天伦之乐。我的朋友贝内蒂克有一个7岁的女儿和一个6岁的儿子。而孩子的奶奶平时不愿意带孩子,她说自己没有精力再带孩子了。但每到假期的时候,奶奶就会邀请孩子们到自己家去住一段时间。他们在那里遇到几个堂兄弟,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很好的事情。所以,去奶奶家的经历对于双方来讲,都像是一次美丽的`约会。如今,祖父母带孩子的方式有了很大转变—他们更像是孩子们游戏中的伙伴,而不是立规矩的长者。在这种关系中寻找到双重的快乐:一种重新接触孩子的美好世界,而又没有教育责任的快乐。他们可以和孙辈们一起没有任何压力地分享时间。对于孩子们来说,和爷爷一块去捡石头,和奶奶一起编美好而难忘。对祖父来说,当他们做父亲的时候,由于厂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给自己的孩子,现在是个新的机会!心理上,这是一种重新焕发一个很荒诞的故事每一种经历都好而难忘。对祖父来说,当他们做父亲的时候,由于厂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给自己的孩子,现在是个新的机会,心理上,这是一种重新焕发!

  中:随着孩子一起流动

  小区的花园里,明媚的阳光下,我们总会看到一个温馨的场景:那几乎是一个属于老人和孩子们的世界。偶尔会有几个或年轻或已到中年的保姆的身影,但是,在不远的旁人也在用充满爱意的眼神关注着宝宝的一举一动。或许,祖父母们很可能就会成为育儿生活中一个永远不会谢幕的演员。和老人一起住的年轻夫妇还大有人在。即使是年轻的家庭另起炉灶的话,也会尽量考虑离老人的住处近一些。一是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另外也为日后宝宝的出生做好了铺垫。即使当下人才流动的现象日益频繁,当有了小宝宝以后,老人也基本上是跟着儿女一起“流动”的更是可敬的。为了子女能够安心工作,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的他们又会欣然“上岗”。有时候,不仅是照顾宝宝,还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起居。也正是这种极富渗透性的养育方式,使得老人们怀着一种美好的愿景全方位地参与到宝宝的育儿生活中来:既要照顾宝宝的饮食起居,又要训练宝宝翻身,教宝宝说话、认字。有候,出于“理念和方式的不同,两代人之间还能还会发生些小摩擦。于是,在中国,婆媳关系乃至翁婿关系要比其他国家复杂得多。不过,随着全职妈妈的数量逐渐增加,祖父母在育儿中的角色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包括他们那种相对传统的育儿经验也在遭受年轻一父母的不断质疑和挑战。当保姆和育儿嫂正在成为一种颇具规模的职业的时候,祖父母们也逐渐让出自己的位置,而逐渐转化为个育儿的监督者,或者是一个次要的助手。在一些大城市,很多老人的观念也在转变。他们不愿意更多地介入儿女们的生活,更喜欢“清静无为”地安享晚年。这时候、节假日就成了全家人团圆的日子。

对孩子的教育8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 : 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但是现在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被人为地“保护”起来,接受过度的教育——即生活上的过度照顾和过度包办;行为活动中的过多限制和过多干涉。然而,幼儿期正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从幼儿时期教育他们遵守纪律,主动规范,注意公德,文明待人,受到最基本的意志品德,爱国意识,热爱集体,热爱学习等教育,并防止不良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在园、在家或进入学校有规律、有秩序地活动、学习和生活,促进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并得到全面发展。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因此,在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习惯教育:

  1、守规则常坚持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干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应让幼儿“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幼儿每天在幼儿园必须洗手、喝水;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这些规则的制定幼儿必须遵守,最后习以为常,形成自觉的行动,严格地要求和幼儿的反复练习促进了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

  2、一日活动中渗透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及纠正,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午睡前有些幼儿急于上床而把拖下的鞋子乱扔一地。起床以后又有个别幼儿会为了寻找自己的鞋子而把大家的鞋子翻乱。每次看到此情景,老师们都会抱怨小朋友们为什么不摆好鞋子在上床,可是无济于事,并没有好转。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有人帮助收拾,来到幼儿园,一下子要求他们自己做,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悄悄地把孩子们脱鞋的情景数码相机记录了下来?下次教育活动时间,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它们上了电视(我把照相机连接在了电脑上),小朋友看得特别的投入,“看,文文的鞋子没摆就上床了。”“老师,我摆鞋子了,我还帮小朋友摆了呢!”“老师,我们的鞋子好乱呀!太难看了。”孩子们看到他们鞋子的狼狈样一个个发表了他们的感慨,七嘴八舌的'相互争论。画面中的“小捣蛋鬼们”小脸都羞得通红。我没有过多地发表意见,只是肯定了孩子们的发现。“下一次睡觉前我还会给你们的鞋子拍照,看一看谁能把鞋子摆好。”孩子们听了,立即个个表态以后一定摆好鞋子。还真见效,现在孩子们都能自觉地把鞋子摆放在规定的位置。同样,我们把孩子们很多的行为如:吃饭、做操、排队、上课等情景片断用照片的形式进行纪录,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活动完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对孩子的教育9

  实证研究证实,青少年罪犯与父母的联系没有正常少年密切,青少年如果与父母的感情联系受到削弱,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就增加,若与父母的联系加强,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就会降低。究其原因在于父母家庭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和青少年之间的感情联系是传递父母的理想和期望的桥梁,如果与父母疏远,青少年就不能感受到道德准则,无法束缚青少年生物特性的一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单亲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这样的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二、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不能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应促其独立,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

  三、忌简单粗暴,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走两个极端,要注意正确引导。

  四、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社会活动,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避免因单亲而内向、忧郁等。

对孩子的教育10

  困惑1孩子不想做好学生

  一般来说,10岁的孩子逆反的可能性很小。不想做好学生,有可能是目睹了被称为“好学生”的孩子的一些遭遇或者表现,让他排斥。

  诊断树立正确的“好学生”标准

  建议家长们首先要找时间跟孩子深入谈谈什么是好学生,明确孩子心目中好学生的概念,问他是不是见到的好学生有什么不好的表现或遭遇?再通过孩子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了解孩子的道德取向、价值判断。在了解孩子想法的基础上予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好学生”标准。同时,让强有力的教师介入,确立持久的影响渠道,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纠正孩子的想法。

  困惑2孩子转了新幼儿园不愿意去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这位妈妈应该去了解症结所在,不仅要去以前就读的幼儿园里了解孩子平时的爱好和表现,还要去目前就读的

  诊断找准症结多给孩子适应时间

  幼儿园与老师交流孩子近期的状况,找到根本原因。然后,要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拒绝这个幼儿园的原因。

  在我看来,以前的幼儿园有她的好朋友、爱好、熟悉的环境以及认可她的老师,她的心理上有一种寄托式的安全保护,而这些东西,现在这个幼儿园还没完全给予她。所以,她会找出各种方法和理由来拒绝这里的一切。或者是因为在孩子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她会觉得父母没有给予她选择的机会、没有尊重她的想法。

  目前家长还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适应时间,告诉孩子为什么选择这个幼儿园,让孩子自愿从心理上接受,同时持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顺利适应新的环境。

  困惑3孩子学习习惯不好 诊断制定计划并监督执行

  孩子的学习习惯是家长在孩子小时候逐步培养起来的,父母要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

  首先,家长平时应该多和孩子沟通交流,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其次,要为孩子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学习计划,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当孩子表现出一系列不好的学习习惯时,家长要找到原因,再耐心引导,让孩子意识到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

  最后,家长平时要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学习的信心,只要孩子的学习习惯好了,渐渐地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困惑4孩子不愿意去补习班

  成都建明外语学校总校长叶建明答:家长报了补习班孩子却不愿意补习有很多原因,大多数孩子特别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主要是补习后没有多大进步,家长花了钱,学生花了时间,结果成绩上不去,学生老是挨批评,没有任何成就感,就不想再补了。

  诊断让孩子试读几天再决定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要理解他们,家长的`责任就是要花心思找到孩子满意的学校和老师,避免学生因对补习班的反感而不愿意去的情况。

  最简单的方法,一定要让培训机构和老师保证学习效果;最好让孩子免费试读一下,在了解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的基础上,再作出选择。

  如果学校没有保证,而且又没有免费试读,只是告诉你,是××名师或教过多少优秀学生,这样的班就不一定适合您的孩子。

  困惑5孩子很小气

  孩子很小气,可能跟性格内向有关。这类孩子总是希望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成功的、正确的,如果有一点的不足和失败都会感到伤心难过。

  作为家长,一方面应尽早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在生活中给孩子

  设置一些小障碍,带孩子去参加训练营的活动和游戏,并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克服障碍;在孩子不能完成的时候也要激励孩子,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为父亲,要多带孩子接触陌生的环境和人群,让孩子多和不同的人交流,放开心胸,开阔视野,增强自信和独立性。

对孩子的教育11

  当前,许多家长认为智力发展最重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孩子入学前,父母以他能否按要求算对一道题或者能背诵一首诗,来判断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有用。孩子入学后,考试成绩就成了父母和老师判定孩子是否聪明的标准。

  一些家长反对孩子当班干部,怕影响学习,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能考得上大学就行了。实际上,这是对人才理解的偏颇。考试分数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水平,尤其是一个人的能力从分数中是很难看出来的。这种盲目追求分数的教育,必然造就一批"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的人,这种人并非当今社会所需。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堂,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变化等,都会牵动着孩子的思维神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独立、自理能力强,有坚强意志的孩子。那么,作为父母,不要把素质教育当成一句口号,而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并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素质教育决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幼儿素质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家长都能当好孩子们的老师。幼儿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儿童在他们的生命之初,就种下在整个成长阶段必备素质的种子,并且呵护它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这些种子能够开出绚丽的人生之花。

  家长如何提高对孩子的素质教育

  1、说了就要做(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础。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不堪为伍的;一个言而无信的民族,是自甘堕落的。

  2、耐心听别人讲话(尊重别人)

  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文明习惯之一,也是吸纳一切智慧的必要。因此,从小学会用心倾听各种声音,而不去粗鲁地打断别人或随意插嘴,是现代儿童应有的良好素质。

  3、按规则行动(规范行为)

  按规则办事是地球公民学会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考虑他人的意愿,这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中国加入WTO的现实,尤为紧迫地提出了这一强烈需求。对于儿童来说,养成做事之前先了解规则的习惯,并自学遵守有关规则,是儿童社会化的范式。譬如,从小养成习惯于公共场所的排除队,而拒绝投机取巧。

  4、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不忘责任)

  是否具有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主要之一,也是衡量儿童社会化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日益增细,分工越细越需要责任心,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职,都可能导致整个事业的崩溃。一代代人的责任心状况,将对人类的生存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5、节约每一分钱(学会生存)

  每个人的节俭不仅仅显示了个人的道德观与生活能力,也与整个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节约每一分钱的实质是节约资源,,并从中体验人类的高尚情感与博大智慧。

  6、天天锻炼身体(健康第一)

  健康第一是教育永恒的方针,也是人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重要的发现值得人类铭记;一个人如果在童年养不成运动习惯,长大了养成运动习惯,而一个没有习惯的`人,生命的质量必定下降。因此,小学生每天应保证睡眠10小时,学习不超过6小时,而运动1小时以上。

  7、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物归原处)

  善始善终对于儿童是困难的,却又是十分必要的,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思维的有序性,也有益于其责任心的形成,对于父母与教师来说,用百次机会可养成儿童某种文明习惯,若错过最佳教育时期,千次万次了是徒费心机。

  8、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勇于表达)

  对于一切来自他人的帮助都应心存感激,对于一切妨碍他人的行为都应心存愧疚。这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如能养成及时表达内心感受的习惯,既可以与他人心灵沟通,又可以避免遗憾的产生,从而使自己处于健康并积极、主动的生活状态。

  9、做事有计划(成功心备)

  成功的事业离不开周密的设计与不懈的奋斗,我们都鼓励孩子走向成功,却又矿太宽容孩子的心血来潮和胡思乱想,尽管这的确是儿童期的自然反应。

  假如当孩子提出某项请求时,我们总是轻轻地地问一句:你的计划呢?当儿童逐步习惯了行动之前做计划,一个伟大的变化就开始了。

  如果,我们耐心地与孩子讲座他的计划,并使计划趋于可行,那么,孩子也就悄悄地成熟起来了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譬如每天临睡之前,将第二天穿戴的衣服或使用的东西摆放整齐,就是儿童做事有计划的必要训练之一。

  10、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喜欢清洁)

  儿童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其形象与状态容易影响心态,因此,如何迎接新的一天,是儿童平凡生活中的大事,而从清洁做起,是培养孩子神圣感的良好措施。不必穿名牌,更不必奇装异服,只要求干干净净,譬如,剪去长指甲、经常换洗衣服、经常洗澡、不使自己发出异味、书本不乱涂乱画,等等,儿童能做到这一些,就足以表明他充满希望。

对孩子的教育12

  1、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懂文明、讲礼貌。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使其小时候就懂得作一个好孩子,一个听话的孩子,一个乖孩子的道理。

  2、勤鼓励、多夸奖。勤鼓励是锻炼孩子做事的兴趣,长孩子志气,使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有一种积极大胆,认真负责的态度。多夸奖能使孩子产生自信,做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不比别人差。记得我的孩子刚从农村转到城市的时候,孩子的英语一点基础都没有(因农村没有英语课),孩子的心情非常低落,于是我就对孩子进行鼓励,我说你其他的功课成绩都很优秀,只要努力不比别人差,期中考试能考70分说明你已经有进步,我不会责怪你。结果期中考试考了80多分,我又对孩子说没想到你能考这么好的.成绩,你是好样的!孩子听了后非常高兴,后来对英语产生了兴趣,直到现在成绩都非常不错。所以我认为好孩子是鼓励和夸出来的。

  3、常与孩子沟通、交流。慈父严母,作为父亲与女儿的沟通那当然是少不了的。因我时常出差在外,可以说几乎每天都与女儿通电话,询问当天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帮其分析和解决,孩子感觉父女之间没有距离。同时通过沟通与交流打消了孩子在学习上、班级管理上的许多顾虑,孩子的成绩一直在进步。可以说成功取决于沟通、交流。

  4、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主要是看她对学习是否有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非常重要,作为父母首先自己要学习,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的成绩是通过老师的教导、父母的教育、再加上孩子自己不断的努力得来的。孩子在英语和数学两门功课上基础较差,但对大山外语很感兴趣,我就支持她报培训班,而且她自己也很投入,两门功课的成绩也非常理想。

  5、对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我从来都是一分为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孩子有缺点和犯一些小错误时,不是对其打骂、体罚。而是帮其分析原因,正确引导,教育她该怎么作,如何去作,哪些该作,哪些不该作。这样孩子没有一种逆反的心理,不会再去犯同样的错误。对于问题善于思考,思想活跃而天真,敢于承认错误,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克服自己去改正缺点。

  6、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考试无常,孩子考试成绩如何,并不代表孩子的聪明与愚蠢。我时常对孩子说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平时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没有?分数的多少体现出你对所学的知识到底掌握有多少,不管你考多少不要害怕,只要你努力去学,考不好我不责怪你,所以孩子在每次考试时没有一种紧张的心理,发挥自如。

对孩子的教育13

  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家庭的“内战”在他们心理留下了阴影。他们整日生活在矛盾之中,有时甚到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并会经常为一些家庭琐事无端烦恼和焦虑。这些烦恼和焦虑使他们的性格不同于其他同龄人。在个性上常表现为这样一些类型:

  忧郁型

  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随意型

  其主要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学习成绩差。

  怀疑型

  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对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没有集体荣誉感,学习无上进心,学习成绩差。

  烦躁型

  言行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

  老成型

  这类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他幼小的心灵早已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往往说话、办事与年龄不相称,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

  这些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教师的教育,经常与教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教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们心里激起层层浪花。当这些孩子有病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安排班干部轮流给他补课,并带领全班同学看望他,给他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力量,让他感到缺了一位父亲的爱,多了二十多个男同学的帮助;少了一位母亲的爱,多了几位教师的呵护,多了二十多个女同学的关心。教师的爱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可以弥补父母的爱。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真情的班级集体里,他们会感到生活充满生机,感到自己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过生日时,教师组织全班同学给他祝贺,每人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小小的礼物,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用鼓励驱除猥琐

  单亲家庭的孩子思想负担重,怕教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教师应帮助他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教师可以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让他有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

  用交流剔除顽劣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来打发时光。打游戏机,看武侠

  小说,忘记了教师留的作业,也忘记了上学、回家的时间。教师可就近安排其要好的同学与他同来同往,每天督促。教师可以和他共同交流打游戏机的危害,看武侠小说的弊病,使他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批评。常提醒,多鼓励,多方启迪其作为学生、子女、祖国接班人的责任感。

  用回避保护自尊 现在初中课本上有关家庭生活的文章,大都是描写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遇到教师讲述这种浓浓的人间真情时,感情脆弱的学生会触景伤怀,泪流满面。有的学生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当教师提问他时,却说不知道,不愿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尽量从感情上给这些孩子以照顾,避免让他们回答对他们来说敏感的问题,给学生留一片感情的蓝天,保护那颗受伤的心。

  用爱心抚慰创伤 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班主任、课任老师、家长应齐抓共管。班主任应经常和课任老师交流意见,并及时和家长联系。对教育子女确实有困难的家长,班主任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经常更换教育方式。有一女生,父亲长期把她放在年迈的奶奶家里,她心中的烦恼无人诉说,就在日记中写道:“同学们的烦恼可以跟妈妈说。我的烦恼只能跟小狗说。”并且很快就有了异性朋友。看到这篇日记,教师和她母亲取得了联系,把这件事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告诉她母亲,并给她母亲介绍了如何引导教育孩子度过这一段感情危机。

  单亲家庭的孩子就象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让我们每位都来做单亲家庭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使他们顺利走向生活的彼岸。

对孩子的教育14

  “不行,你不能碰这个,太脏!”“别动那个盘子,你会弄破的!”……孩子像个小小探险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去碰一碰,摸一摸。而我们呢,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管家,跟在他后面说着一连串的“不”!别看这个“不”字简单,可要说得太多,或者说得不是地方,孩子要不被你管得缩手缩脚,要不叛逆心特重,公然挑衅你的权威,这两种情况都够你受的。看来,这个“不”字该怎么说,什么时候说,还真是门学问呢!

  什么时候要说“不”

  在做危险的事时

  生活中不安全的因素很多,那些我们平日看上去不算什么、都能操纵自如的东西,却极有可能构成对孩子的威胁。比如,电源插座、开水壶、剪刀、煤气、高楼阳台、火等,当孩子不过是好奇地伸出手时,危险就出现了。

  防患于未然是最保险的,要坚决制止孩子把手捅进电源插座里、玩火柴等危险行为;更不要从阳台上开着的窗户里扒身外探。一旦发现孩子这样做,成人绝对不能姑息纵容,立即果断地说“不可以”。

  超越规则时

  孩子需要一定的规则,这既能让孩子明确是非对错的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倘若你平时你要求孩子吃完饭后才开电视,但是今天他就是不好好吃饭,而且还非得看动画片,那么这个平日里他一直遵守的规定就不应该有例外。否则,这个头一开,以后她还会这样反复要求。规则就是要养成和加强孩子对行为的调节能力,这样他才会和同伴进行合作和游戏。

  限定什么是孩子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让他懂得哪些是他不能控制和超越的权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想超越这个权限,比如在公园玩滑梯不排队,家里来了客人他却非要你带他赶紧出去买玩具。这时你可以没什么商量地拒绝他,底气十足地向他说“不”!

  威胁到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时

  美美从1岁半开始,只要大人不顺她的心意满足她,她就会用手掐人,甚至还咬人。要是有人被掐痛了咧嘴叫,她还以为你在和她开玩笑,抓得更使劲了。这就是幼儿最初的反抗和对他人身体的攻击。这个时候,妈妈就是要紧握住她的手,告诉她“不行”。尽管这么小的孩子还不至于威胁到大人的安全,但是很多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后,会出现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打人、咬人、抢玩具,会对其他小朋友造成伤害。

  推卸责任时

  即便是再小的孩子,都知道犯了错误是件令他害怕的事情,他会为了逃避惩罚而推卸责任,乃至说谎话。这时,大人就要对他的这种行为说“不”,告诉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还有,当他不做那些他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时,比如出门玩不自己拿水壶,家长也要说“不”,拒绝他把自己的事情推给别人做的请求。

  怎么让No变成Yes

  有正当理由向孩子说“不”, 不是说你就可以扯着嗓子竖着眉毛向他吼了。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硬逼着孩子按照你的要求来,就是有天大的理由,他也不接受。有时候,对这个小机灵鬼,我们得讲究点儿“智谋”,要善于变换方法,达到我们的目的。

  用理解代替惩罚

  好像成人都有这样一种定势:和孩子说话总想着要控制他,居高临下,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受尊重的独立个体。用这样的方式,你下达的是指令,却没有给孩子提供明确的指导,就好像他做了错事,你是来惩罚他的。

  想想看,有时候我们说不,其实是出于为自身考虑:不想重新收拾,不想太累,想维护自己的家长权威……却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想想。所以,看见孩子咬铅笔,又知道他正处在长牙阶段,你就会用磨牙物轻易地代替铅笔放进他嘴里,而不是嚷嚷:“我最后一次警告你,不许再吃笔了!”

  用信任代替威胁

  除了令人反感的命令外,大人的语气中经常还会带有威胁成分:“我警告你!”“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比如,扬扬为抢小朋友的玩具,把小朋友推倒了。作为扬扬的家长,你如果说:“扬扬,快把玩具还给姐姐,你再打姐姐,我就不让你吃麦当劳了。”这样的威胁,可能也就一次两次有用。孩子毕竟还小,他不知道怎么和同伴相处,也没有社会经验来解决矛盾,他需要时间。威胁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的指导和启发。

  用肯定代替否定

  “不”说多了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和亲子的冲突,甚至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这个词的反复,会大大降低它的效力。因此,家长不如用其他语言表达你希望他做的事情,甚至是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说“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要比“你不听话,看吧,饭洒了一地!”更能让孩子增加对你的信任。

  用简单代替唠叨

  当我们禁止孩子的某种行为时,要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话语告诉他理由,这就是我们现在常提的说服教育。我们要把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和承担的责任以及不安全的因素告诉孩子,也要允许孩子有思考的空间。这样比责骂更能让孩子记住。不过,对2岁以下的孩子,禁止的话要简单果断,不要唠唠叨叨,因为他们对讲道理还不能理解。就是能听懂道理的孩子,唠叨也会使说服力大打折扣。所以,管孩子之前,先管住我们的嘴。

  这些时候,不用说“不”

  当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已经转移时。假如你正在教孩子学习一个新的游戏或给他读一个好故事,孩子过了一会儿就不想再进行下去了。这时你可别说:“不行,等这个故事讲完了!”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和年龄特点有关的,不必强求。

  当孩子想主动帮助大人做家务时。孩子想帮你洗碗,但你怕孩子会把碗摔碎,于是说:“你还小,不会洗,长大后你再帮妈妈干活吧。”这种拒绝会挫伤孩子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当孩子自己做了决定时。妈妈想让儿子学英语,可是儿子根本不喜欢上英语班,如果此时你非说“不去也得去,我把钱都交了”,很可能会花冤枉钱。不如听从孩子的决定,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对孩子的教育15

  “来,小喜,给阿姨念一篇课文,再念一段英语。”18日,在乌鲁木齐青年路正苑小区的一单元房内,一名6岁女童捧起高中语文书流利朗读完之后,又抓起一本英语读物开始高频率发音。“她没有进过一天学校,都是我教她,我打算明年直接送她上初中。”女孩的母亲周华说,对于女儿的成长,她信心十足。

  小喜4岁时,周华开始启蒙教育。在很多孩子都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周华在用《士兵突击》、《排球女将》等励志剧教育孩子。

  “小喜的偶像是许三多和日本青春偶像剧中《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周华说,当所有人都不理许三多的时候,他仍然在坚持,最终变成了一个人人都称赞的'士兵,“我告诉她,就算你最差,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成绩。”

  在周华家里,几乎见不到儿童读物,一些高中课本或外国书籍占据着空间,“无论孩子是否读懂其中的内涵,关键是通过读书来培养孩子的语感。”

  “10分钟内读2200个汉字,20天内背会了上千个单词,孩子在一年时间能做到这些,我觉得花12年时间去学习小学、初中、高中课本,有点浪费。”周华表示,自己从事过教师工作,也对自己孩子总结出了一套教学方式,“现在每天坚持让她读1万个单词。”

  对于孩子能否接受,她认为没有问题,“有些东西追求的是一种过程,注意根据孩子的兴趣来教学。”

  如今,周华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了补习班,有初、高中学生,也有小学和启蒙阶段的学生。周华说,她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自己专门总结出来的一套方法,她会一次性给小喜布置1000个单词,然后让她去读,“而不是像有些家长那样,一天就学习两个单词,这样忘记之后,一天时间也就浪费了。”

【对孩子的教育】相关文章:

[可以教育孩子的故事]教育孩子的故事04-13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10-05

教育随笔:耐心教育孩子11-07

孩子教育心得11-09

孩子的教育心得12-23

教育孩子有感06-12

孩子教育心得06-18

教育孩子心得04-16

教育孩子的语录11-24

教育孩子随笔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