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重塑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07:19:57 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孩子重塑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后感

  《为孩子重塑教育》一书的作者是[美]托尼·瓦格纳、[美]泰德·丁特史密斯。

  作者在书中对美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任何一种教育体系都是为‘管理’服务的,她是一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个工具,也是为‘选什么样的人’、‘怎么选人’而设计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方式来发现他、培养他,都是带有明显的时代和区域印记,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比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及其后的科举制等等,都是为国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所用的。

  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是18世纪普鲁士人创造的,她是个免费的公共服务,人人平等、人人参与,她提供无差别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忠诚和易于管理的公民,那她就一定会限制个体创新能力。接受教育的学生很可能考试考得好,但实际并不一定掌握或者会用那些知识,仅仅是会考试而已。是不是跟我们现在诟病的国内中小学教育一毛一样?那是因为,我们是学人家的,引进的,人家当初设计这个制度体系的目的就是这样,要用这个体系,就得接受她的缺陷。

  国外的大学教育如此,中国的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因为这个体系也是引进的,以清华的历史最为大家所熟知。现代的教育体系完善于美国,是依托于工业化的过程,并将目标设定为为工业化生产教育产品,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引进的这个大学教育体系,在带来了她的优势的同时,也完整地带来了她的缺陷。

  实际上中国的科举考试刚刚建立的时候,考的科目是很多的,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题目包括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等,难度也很大,有思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我觉得倒还挺契合作者所期待的那个结果,就是说,通过题目设定,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逻辑、综合运用等能力。

  然而,这并没有跳出当前教育体系的总体逻辑,只是用考试作为指挥棒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已,仅就中国上千年的考试积累,面对这样的改革,很快就能适应,就像是乒乓球赛制改革一样,不管你是改乒乓球的直径、改每局的比分、改发球方式等等,中国队很快就能适应,并继续领先全球。

  因此我想,教育体系/人才筛选体系的重大变革大概率会发生在中国。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引进西方18世纪的创造,从引进的这个教育体制里是不是也能明显看到科举制刚开始时的影子?他们是在我们的科举制基础上改进和创造的,后来又被我们引进。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达一定阶段后,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大大提升,倒逼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快速进步的中国,有环境、有条件、有土壤,也有改造教育和筛选人才制度基因的中国,有可能创造出创新性的人才教育/选拔体系,然后再被其他国家引进和改进,才是人类不断成长的路径。